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08 共4895字
摘要

  从传统意义上讲,表现主义追求的不再是描摹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是主观情感、意象幻想的表达,通常来说具有感情强烈、再造图像、抽象概括、非理性思维、追求神奇、表现多样等审美形态和艺术特征。出于内在的需要,创作者选择主题时并不依据主题的自身价值,而是依据所选主题能否表达创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因此作品的象征性作用可能会比直接的呈现更为重要。

  纪实摄影可以称为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它完全承袭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和基本特性,在技术的帮助下坚持取自、贴近并反映现实的创作方向。美学特征决定了创作方法,纪实摄影所采用的正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根据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提炼与概括,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而且往往更尊重现实事物的实际面貌通过所表现的现实世界抒发感情,再现本质。

  纪实摄影的再现本质表现为其“绝对真实性”。布列松曾言:“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惟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这是纪实摄影赖以存在的基础。

  “一张照片不只是一种影像(就如同油画是一种影像一样),还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同时也是一张痕迹,就像将现实景象用型版印刷出来,像脚印或是人死后所翻制的面型,”[2](P53)约翰·伯格认为人类的视觉感知更具有选择性。多罗西亚·兰格在谈论她的摄影实践时也曾说:“对我而言,纪实摄影不仅是一个主题问题,更是一个方法问题,……我唯一牢记在心的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考虑事情,没有替代或冒名顶替,没有错误或混淆,这本身就是一件比发明创造的产物还要崇高的事情。”[3](P157)摄影所具有的瞬间记录的魅力是再现的有力证据,现实主义就是充分利用摄影记录外形外貌的能力反映或强调特定世界的。

  然而,“再现”绝不仅仅是纪实摄影的全部或者最高追求。从美学范畴考量,摄影的创作过程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是摄影师充分利用相机记录之功能努力反映和强调现实世界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另一方面则是摄影师努力地运用美学的形式法则去构造一种理想主义的美学概念。这两方面并无孰对孰错之分,但后一方面的特性应该更贴近纪实摄影的本体语言。

  当照片的美学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内容通过照片主题思想传递影响人的情感时,其图像本身的形式美就不是人们对摄影美学价值评判的唯一重点,此时人们完全有可能对照片所具有的意义或所描绘的物体的内容产生兴趣。这也就是纪实摄影所彰显的源于“再现”而不止于“再现”的表现主义。

  我国当代着名纪实摄影家胡武功就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中再现的成分太多、表现的成分太少,而是渴望从静观细微中融入一种更超越的宏观把握。这和伊文斯所排斥的摄影师的在场感似乎相矛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纪实摄影是运用摄影的纪实手法进行摄影的艺术表现,它承载的社会使命和道德责任似乎要远远大于作为文件和证据的程度。纪实摄影家在拍摄时必然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提炼和塑造典型形象时必然会深深地刻上其强烈的主观和道德取向的烙印。比如在拍摄一组表现现实生活中残酷与丑陋的画面时,透过镜头的影像截取,可以充分展示其痛苦绝望的影像,也可以展示事件中人物对希望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事件本身没有变化,但表现内容却不同,原因就在于摄影师的主观意愿。任何艺术的真实都必须通过人为的方法加以实现,提炼与概括是纪实摄影必然遵循的创作方法,也是其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和必然途径。“纪实摄影在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创作中完成了它的内在表现,这种内在的表现又紧紧依托在再现的形式下。那么纪实摄影作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它的提炼与概括是隐含的、自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4]尽管纪实摄影的拍摄过程淡化了摄影师的艺术追求,而更多地依赖于摄影师的直觉反映。但正是这瞬间的直觉选择,不仅包含了摄影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评判标准、对摄影语言和拍摄技巧的熟练运用,还包含了摄影师从情感和目的出发对画面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摄影角度、光线、色彩、构成、协调等形式的把握。当摄影师把时间片段建构为“此在”的叙述时,存在,不再是无条件的、自在而绝对存在着的事实,而是一个人类因创造性的介入而进入动态生成的生命过程。摄影师在把握世界的同时也把握了自我,由人选择的影像在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展现出个体价值追寻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表现为影像的内容、情感、传播以及自我存在完善过程中的张力和张力消除、平衡和平衡失却以及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噪音。其中,最为显见的是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

  一、纪实摄影的主体选择

  1.主题

  纪实摄影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人生,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朴实题材的主题特征,反映出摄影师独特的个性和视觉叙事格调,引起观者的注意。“每张照片,多少能察觉到摄影师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景观中,挑选了眼前的这角度,即使在随意拍摄的家庭快照中也是如此,摄影师的观看方法,反映在他对题材的选择上。”[5](P3)纪实摄影在题材内容和意义传达上有着严格的限制,要求摄影者深入到所选择主题的具体现实中去观察体验,随之运用有效的摄影语言进行深入揭示,这是纪实摄影的必由之路。

  绝大多数纪实摄影师更倾向于冷静的观察和记录,他们对问题的看法隐藏在对题材和图像形象的选择中,“用纪实地再现现实世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和体现‘自我’。”[6](P108)因此,主题的选择在纪实摄影中有着重大的意义,纪实摄影师就是通过对主题的选择来体现个人对世界的独特观点。

  2.拍摄对象

  看是有选择的。赫胥黎为我们描述为:感觉+选择+理解=观看。无论是作为摄影师还是作为观者,都不能忽视观看的选择。很难想象摄影师在创作、发现、再现、记录客观物象时不受个人观点、艺术趣味、修养以及个人同现实之间关系的影响。纪实摄影作为一种“无个性”的技术性工具,显然不能完全排除人的主观因素。胡武功认为:“拍摄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自我感觉的过程,是通过选择客观现实提供的种种材料表现这种感觉的过程。”[7](P165)着名摄影家兰格的儿子在提及母亲的照片时说:“她的照片根本不是什么解说、评价或她的自我印象……他们,而不是她,才是她关注的焦点”。[8](P100)伯格在评论着名纪实摄影师保罗·斯特兰德时指出:“他真正的高明之处是无论他所拍摄的人像还是风景照中,他那种让照片说故事的能力,亦即那种能让他所拍摄的对象很自然地表现出:我正是如你们所见的样子。”[2](P49)可见,纪实摄影所表现的对象不只是对当下的一种陈述、解释、辩白或要求,而且需要通过摄影师选择的客观对象来表现,视觉观看中的能动选择也可理解为视觉纪录过程中的创造意识显现。

  3.表现形式

  通常,纪实摄影有作为社会文献形态的纪实摄影、作为社会评判的纪实摄影以及私人化的纪实摄影三种基本形态。

  作为社会文献形态存在的纪实摄影力求客观记录原生形态,达到视觉真实,并通过收集尽量翔实的资料以供研究之用。例如,尤金·阿杰特的照片就为他所看到的一切做了很好的真实记录。作为社会评判的纪实摄影永远是纪实摄影中最主要的形态,摄影师在展示客观真相、呈现社会现实的同时,“隐性”地给出意见,而不是自信地评价社会。如果说纪实摄影的第一属性是它表现现实世界真相的能力,那么,它的第二属性就是传达摄影师评论这种真相的能力。私人化纪实摄影的摄影师将传统纪实摄影关注的客观世界“转换”成自己,以个人的角度和立场反映事物,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来考察。例如,南·戈尔丁的照片就秉承了“自己记录自己”的信念,赤裸裸地呈现她自己和一些主流生活以外的青年人。

  二、纪实摄影的个性表达

  1.独具特质的黑白摄影

  “人们一直认为将事物从丰富的色彩抽象为黑白灰的黑白摄影是摄影表现的当然代表形式”。[10](P106)受胶卷感光材料的限制,早期摄影一直是以黑白成像效果流传。在没有其他成像效果出现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毫无意义。然而,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支持下的摄影将更为精确地再现现实。发展到今天的纪实摄影作为一种成熟的摄影形式,在面对彩色和黑白进行选择的时候,仍将黑白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主要表现形式。

  首先,黑白摄影的解读将空间留给了读者本人。“黑白相对于彩色照片,具有一张需要观看者自己诠释的抽象品质。”相对而言,黑白摄影更加带有创作者的个体精神力量和意识形态。其次,照片提供信息,却没有自身的语言。

  为了让信息本身自然显现,黑白摄影摈弃了色彩的干扰,建立了一种直接和读者交流的信息通道,让内容更有效地传播,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和其与作品主题的互动。最后,黑白摄影最大的优势是表现安静、庄重、单纯和完整。

  纪实摄影家利用黑白色调的对比协调,在单纯中丰富,在统一中变化,在抽象中具体,在概括中细化,更有利于对人类情感的传递表达。纪实摄影作为一种以内容传达为主要特征的摄影形式,基于真实的内容传达永远是第一位的。特色鲜明的黑白呈现效果传达给观者的不只是好看不好看,而且包含了如照片上的影调层次一样丰富的摄影师内心情感。

  2.凸显魅力的个性表现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客观记录加主观选择的形式,其主旨是通过深入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个层面的关系,探讨人的终极命运。虽然早期纪实摄影师极力让事物本身自我呈现,排斥自身的在场感,但其个性也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解释现象中表现出来,选择的同时即表明了一种立场和态度。

  罗伯特·弗兰克凭借作品《美国人》对传统纪实摄影的颠覆,成为了纪实摄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随意、率性的拍摄手法,颗粒粗糙的画面,不实的焦点,不合常规的构图……在别人看来他的作品制作并不考究,但恰恰是这种不经意的风格样式,却成为了其内容传达的一部分,表现其独特的个人情感。其中《政治集会》明显显示出这种张力,捕捉的画面主题就是挡住人头部那个大喇叭口,极具讽刺意味,深受表现主义影响。弗兰克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这种隐形的选择,批判性地表达着自己的“爱”。另一位世界摄影大师约瑟夫·寇德卡则以真诚的个人体验记录了自我流放式的生活。作品平静、丰富而又饱含深情地记录下自我生活方式,黑白对比强烈,反差很大,但构图相当考究,粗狂中见精细,体现出对流浪民族的深刻关切。中国纪实摄影师李樯的《家园》也是如此,台湾摄影家张照堂在评价该作品时说:“李樯以一种安静、纯粹、沉着的真情与本性,描绘出这个素朴、原型的民间小天地。他的图文记录中,落实、传神地表达着一种外在现象的观察与凝视,同时隐约、抑制地传递了个人内心的美学关注,家园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有这样的蕴含于力量”。

  纪实摄影必然是已经融入了情感和表现的现实生活的影像重建,它以本来面目去复制自然,表现自然,同时,其客观记录加主观选择的工作方式,又要求摄影者在一系列选择和取舍中完成主体对现实的评价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将摄影师的情感和态度或隐或现地体现在作品所选择的主题和形式当中,因此凸显着个性的魅力。

  纪实摄影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通过相机镜头去框取世界,将现实生活中流动的时间和连续的空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细致的观察去品味现实世界;同时,这种框取又融入了人类情感、道德标准和艺术审美取向,在坚实的技术支撑下兼具了来自生活、贴近真实、反映个性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纪实摄影不再囿于传统纪实摄影如实反映客观现实上,而是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主观化、个人化的趋势和表现主义特征。从这个层面上,亦可以理解为是对纪实摄影现实主义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吕援朝.论纪实摄影的美学及社会意义[N].人民摄影报,2006-04-03.
  [2][英]约翰·伯格.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英]乔纳森·佛里德.美学与摄影[M].王生才,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朱炯:纪实摄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1).
  [5][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苏]A·瓦尔坦诺夫.摄影的特性与美学[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7]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8]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和探索[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9]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10][美]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李樯.家园———1981-2008[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