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时间:2016-06-04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本文字数:552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机制探究
  【绪论】我国纪实摄影传播模式探析绪论
  【第一章】纪实摄影概论
  【2.1】纪实摄影图片的拍摄及后期处理
  【2.2】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选择原则
  【2.3】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3.1 - 3.3】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
  【3.4  3.5】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节纪实摄影图片的受众分析
  
  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也是传播效果的构成要素和反馈者。在纪实摄影图片传播过程中,受众便是图片讯息的接收者、阅读者、感悟者,也是图片讯息的批判者。图片讯息的传播是一种视觉符号的传播,所以受众感知的是一种感官上的接受感。这种感受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受众阅读,即受众通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看到纪实摄影图像,阅读图片所记录的影像内容,这种阅读可能只是表面的或粗略的,也可对其进行凝视性思考;受众解读,即纪实影像所传达的信息可以被受众多次阅读,其传达的信息可以以累积式形态被受众接收;受众感知,即当纪实影像被受众充分解读后,可以演变为受众内心的情感认知,并充分感悟图像的价值。[32]
  
  但是,由于群体差异性的存在,受众对图像的解读也存在差异性,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受众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个体差异大,自由性强,主观因素的喜好,知识储备的差异及理解力的差异等客观因素。此外,对于受众的分析还应从选择性理论中探究。国外传播学者在研究受众时,提出了选择性心理理论,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四个如同信息传给受众时的四个环节或四堵墙,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当纪实图片的信息传递给读者时,如果信息中含有混杂的信息或者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受众会在第一层环节过滤掉不想接触的内容而选择性注意信息中那些认同的部分;如果受众注意到了,他可以不去阅读信息的内容;如果接触到了不想接触的内容,受众还可以选择性理解自己认同的部分;最后一步,受众可以选择性忘掉与自己观念相抵触的信息。因此,对于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研究应该对受众进行分析,有目的性地传送才能使图片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受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基于传统受众的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是指早期在技术条件限制下只能通过报纸、杂志、影展等形式接触到纪实摄影的受众,也指现在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通过互联网等接触纪实摄影的受众。不可否认,纪实摄影的传统受众获取信息只能通过纸质媒体或电视媒体等,他们是相对宽泛的受众群体,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对于纪实摄影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往往找不到可以反馈的渠道。传统受众或许有一定的情感诉求或情感预期,他们希望将社会的某些问题、某些弊病揭露给相关媒体,却苦于无处诉求。传统媒体的所接触到的纪实摄影图片多为媒体把关人经过筛选后的图片,这种筛选的作用远高于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作用。他们看到的图片内容较少涉及触及社会最深层的问题,多为政治性明确的纪实图片,正如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一样。从受众特点上看,纪实摄影的传统受众包含了各个年龄,收入,性别,行业等阶层的几乎所有的人群,但这种覆盖面正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比如传统受众的年龄越来越表现出“老龄化”的趋势。此外,高科技的普及化使得传统的纪实摄影受众有转向新媒体的趋势,从而造成传统受众和新媒体受众的融合之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参与论”的受众分析
  
  社会参与论又叫受众介入论。它渊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最早明确地提出这一尖锐问题的是美国学者 J·巴伦。他在《对报刊的参与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此后,虽然巴伦仍接连发表文章反复论述这一观点,并未引起美国理论界和新闻界的应有重视。社会参与论认为,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他们在作为一名讯息接收者的同时,又是讯息的传播者。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33]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已经熟知他们有多种方便快捷的渠道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不愿意再被动地接收媒体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对于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来说,以往的受众只能看到并接收到图片的信息,对于自己的想法却无处诉说。传播的途径是固定的从媒体到受众,单向无循环。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单向无循环的传播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受众可以随意对浏览到的纪实摄影图片进行点评、反馈甚至以自媒体的形式继续传播出去。受众甚至也可以参与到社会各个事务中去,通过拍摄街头巷尾的纪实摄影作品而逆转成为传播者,过去相对固定的传者和受众的关系线已经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随着受众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单反相机已随处可见,受众教育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他们环保意识、社会主人翁意识的提高,所以,当今的受众是主动的受众,他们随手可以讲拍摄到的纪实图像传播出去,起到了社会监督、传递能力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让“路见不平一声吼”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受众身上,社会将便会在纪实摄影图像的滋润下时刻充满着正能量。
  
  第五节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1985年,美国南卡罗兰那大学硕士研究生斯蒂芬尼·安·克莱因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全面描述了纪实摄影的各个层次的特征: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他能够抓取人类状况之现实的本质,展现生活的条件,而无论其好还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哪些变革;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与其重要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因此,本节将研究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的显现方式和其显着性。
  
  一、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的显现方式
  
  传播效果是传播理论的核心部分,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是指图片传播者通过媒介传出的图像信息到达受众,受众通过解读后引起思想、感情、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纪实摄影图片经过传播媒介到达受众,其效果如何不能根据传播者的一面之词,而需要根据受众个体及群体所反映出来的方面去综合分析。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可以是宏观的,即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也可以是微观的,即对受众个体产生影响。效果的显现可以是短期的,即效果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也可以是长期的,即效果随着时间而不断累积。纪实摄影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通常来讲,传播效果的显现方式分为四种:(1)读者接受:读者在读到纪实图片时不排斥,且愿意继续读下去。只有读者有意愿读下去,纪实摄影图片才能传播出去。(2)读者感受:读者在看过图片后,在心理方面产生变化,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触动。(3)读者认同:认同一般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如思想观念的变化、价值观念的改变等。(4)读者调整:指读者在行为、态度、观念上的显着改变。[34]所以,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传播效果可以是长期的、宏观的。
  
  二、纪实摄影图片效果的显着性
  
  纪实摄影图片以其纪实性和独特的人文关怀性,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产生显着的效果。它传播的图片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符号,更是代表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社会的审视。世界着名摄影比赛“荷赛”汇集了全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参与,我国摄影师也屡次参赛并获奖。在荷赛发展的几十年中,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比赛,而变成了世界文化、世界影像交流的公共平台。2013年第56届荷赛的年度照片瑞典摄影师Paul Hansen获得,他拍摄的作品《加沙葬礼》(图3-4)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一场非比寻常的葬礼,且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画面震撼力。一张获奖照片,深深地刺伤和震撼了全世界的心。走在画面最前端的几个成年人表情各异,表情中充斥着着哭泣、愤怒和无奈。他们手上托着两个被导弹夺去生命的孩子,那惨白痛苦的面孔,诉说着对战争世界的无比厌恶。一条窄窄的小巷,踊动着火山般的怒潮,随时都可淹没一切。一幅看似普通的照片,却体现出强烈的反战主义情怀和对人类的悲悯之情,痛斥了战争所带给人类的伤痛和悲愤,告诫了人们不能忘记战争的历史,更不能重蹈战争的覆辙。摄影师通过一幅纪实摄影照片告诉了全世界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这张获奖作品揭示了战争的罪恶,让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加沙,再一次聚焦在反战,再一次聚焦在人类的和平。
  
  根据荷赛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共有5666位摄影师参加了此次比赛,他们分别来自全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收集到了13万多张作品,其获奖作品所反映的世界各地人群及社会现状正是纪实类图片传播的重要目的,所带来的全球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在纪实摄影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使纪实摄影有了更为明确的理论指向性,对受众的目的性更明确。纪实摄影也逐渐发展成为目击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援引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为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阶段,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在文化上的解禁促使摄影,特别是纪实摄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纪实摄影也用其实际行动,回报了社会,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显着问题。据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全世界有8.9亿文盲中,中国有2.2亿,这2.2亿文盲中,1/3左右只能读到小学。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越来越多的教师由于经费问题放弃从教。在此等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也发出了号召:“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的问题解决好。”由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开始调查青少年的教育状况,并打算向国内外宣传并大力发动捐款。这次难得的机会让谢海龙有了这次拍摄山区教育状况的机会。
  
  摆在谢海龙面前的问题层出不穷,资金问题和地方政府的故意遮掩成为拍摄过程中的最大难题。1991年4月4日,谢海龙正式上路,凭着一股毅力在一年内跑遍大别山、沂蒙山、黄土高原等偏远山区,用生动、感人的纪实摄影画面把中国教育的困境展现在了世人眼前。从1992年4月,谢海龙从第一批拍出的照片中选出了一套40张,与青基会在北京开了新闻发布会,到全国多次巡展,再到把展览办出国门,数不清的人在看过他的纪实照片后感动不已,纷纷表示要捐款捐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共募集到上亿元捐款,从那时起,谢海龙的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名片,成为了影响中国社会的一把利剑,至今仍发挥着显着的社会作用。谢海龙的《希望工程》让人们认知了当时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状况,通过募集到的捐款资助了数不清的孩子上学,并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希望工程》的影响并非一时,有关部门2004年对全国29个省会城市的16岁以上居民随机抽样调查,93.9%的居民知道“希望工程”;63.5%的居民为“希望工程”捐过款;61.6%的居民所在单位组织过“希望工程”劝募活动。[35]2003年的这张跨20个省市的调查报告表和2004年的这份调查告诉我们,“希望工程”的影响力在持续。当然,这份数据到今天为止或许已经过时,但当今纪实摄影图片的在新传媒环境下的影响力只会比当时更大,可以带来的社会变革必定是史无前例的。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纪实摄影越来越有其用武之地。一幅或一组纪实摄影图片,或反映社会现状,或抨击社会弊端,或关注特殊人群,通过多种媒体形态传播出去,其影响力之大是传统媒体不敢想象的。2012年7月11日,齐鲁网的《影像力》图片栏目曾经报道过一篇《“黑户”兄妹求学梦》的纪实摄影报道(图3-5),用真实生动的组图式图片报道记录了两个济南起得最早的孩子。因为没有户口不能上学,济南11岁、9岁的兄妹俩只能跟着父母扫大街。每天早晨三点多,他们就要被叫醒,他们是这个城市起得最早的孩子。摄影报道完整地记录了两个孩子异于同龄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无奈,他们所能拥有的唯一希望就是可以去上学。该报道一经发出,在数小时内被上百家媒体转载,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等数家主流门户网站均对该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多家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并将其推在了首页的位置。多家当地的报纸媒体更是跟进,组织了一系列的深入追踪报道。小兄妹俩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热心人,齐鲁网的热线电话一度被打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网友纷纷打来电话,希望能帮到这对小兄妹。根据齐鲁网热线的统计,两天来,共接到了来自济南、长沙、武汉、北京、深圳、温州、惠州、延边,海外马来西亚、韩国等地的上百个热心电话。齐鲁网“齐鲁公益”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腾讯公益共同开通了为小兄妹捐款的捐助平台,并在短时间内募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供兄妹二人缴纳落户所需要的社会抚养费和生活费。同时,在报道发出的第二天,街道办、公安局、教育局、计生办等相关部门立即作出回应,称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两个孩子办理落户及入学的手续问题。据了解,兄妹二人现在已经就读于济南市回民中学,户口问题也早已得到妥善解决。
  
  在该事件中,纪实影像表现出来的兄妹二人的悲惨遭遇感动了数不清的网友,那一幅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无不敲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反映兄妹二人的纪实摄影图片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其广泛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效果,致使相关单位迅速作出回应对此事件“发声”并积极解决他们的户口和入学问题。纪实摄影图片通过真实画面传递给人们它的内在价值,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铺开了一张“爱心的网”,将舆论关注点有效地汇集在了社会上需要被关注的人群,真正做到了用影像影响你我。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