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制造业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8 共35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制造企业现场生产管理探究
  【第一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X公司现场管理的现状
  【第四章】X公司现场管理优化方案
  【第五章】X公司实施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制造业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现场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列对现场管理有效的理论工具,包括 IE、5S 等等,这些都可以对现场管理的实践有所帮助,在实际的研究中,本文将相关理论应用到 X 公司的现场管理优化中,利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果分析的逻辑思路对 X 公司遇到的现场管理问题进行梳理和改进,提出一系列的现场管理优化方案。其中的要点包括利用 5S 对以及 IE 思路对现场的管理以及工艺、质量、流程等进行了改进,针对不同的层面提出改进方案重点包括:现场配置管理优化、现场作业调度管理、现场质量控制、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等。利用 5S 现场改善工具、目视管理工具和实施工业工程 IE;全面提升现场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改进方案;完善现场设备工艺管理,制定了专业化的现场和质量、安全管理方案,重点推出采用全面标准化管理模式;现场安全管理,制定了详细的安全规范化管理方案,方案强调了“安全责任制度”的实施,并提出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

  6.2 展望

  生产现场的管理必须从优化中获得经验,并推行精益化管理的模式,即生产中对成本浪费的因素进行控制,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对生产现场进行持续的 优化和调整。X 公司在未来的现场管理中还应向着持续改进的方向发展,直至形成一个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达到目标是消除一些无效的作业内容,提高现场岗位和操作的合理性;精确计划指导现场管理与作业,利用精细化的生产计划指导相关作业内容;实现现场的目视化管理,保证现场管理的高度可控性,明确可视化管理的标准,从而提高现场作业的准确性;最后持续保证产品质量,即对控制过程进行改进和规范,营造全员质量控制的意识和氛围从而保证产品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李风良, 实效质量管理[M].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 王俊杰。 精益生产理论与实务[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杨申仲主编, 精益生产实践[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 金应锡。 丰田精益生产管理实战[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5] 李家林。 中小企业现场管理一本通[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6] 涂高发, 刘礼斌。 生产现场管控[M]. 广东: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0.
  [7] 李宝水。 长安客车精益生产再造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2.
  [8] 马惠民。 XMY 企业小批量生产下精益生产的应用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2012.
  [9] 李冬祥。 “5S”管理推进方法研究-以 T 公司为例[D],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10] 何广军。 生产现场推行 6S 管理研究[D]. 江苏省: 苏州大学。 2010.
  [11] 潘野。 生产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5.
  [12] 梁秋鸿。 精益生产组织文化研究[J] . 物流技术, 2009, 28(2): 7-10.
  [13] 宋晓燕。 浅谈科学优化生产现场管理[J]. 广西轻工业, 2009(7): 138-139.
  [14] 党伟。 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J]. 一重技术, 2009(2): 71-72.
  [15] 卢晓红, 贾振元, 王利军, 阳江源。 离散制造企业车间在制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9(8): 5-9.
  [16] 肖春。 小议现场管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家天地, 2009(10): 45-46.
  [17] 孙新民、楮衍相。 浅谈生产调度管理工作。 煤矿现代化, 2009(3): 85-86.
  [18] 王爱新。 生产调度管理经验探讨。 煤矿现代化, 2009(3): 101.
  [19] 车建国, 何桢, 孔祥芬。 多品种小批量精益生产方式适应性分析[J]. 商业研究,2009(9): 71-73.
  [20] 张锡华。 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J].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9.03.
  [21] 岳涛。 基于工作流的 MES 混线生产过程管理[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0.10:55.
  [22] 江燕。 高水平现场管理的关键因素[J]. 中国质量监督, 2010(2): 76-77.
  [23] 李芳。 企业推行精益生产失败原因分析[J] . 气体分离, 2011(1): 20-23.
  [24] 许尔明。 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J]. 当代经济, 2011(5): 18-19.
  [25] 程政, 杨福东。 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1): 310.
  [26] 韩红蕾。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4(10): 10-11.
  [27] 李贝贝。 上海汽发: 提升生产现场“软实力”[J]. 企业管理, 2014(02): 15-16.
  [28] 周明。 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07): 22-23.
  [29] 齐长杰。 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生产现场改善方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8): 05-06.
  [30] 郭慧, 李涛。 企业现场管理改善的实施原则及步骤[J]. 中国商贸, 2014(10): 20-21.
  [31] 赵吟。 5S 现场管理在 B 公司的应用研究[J]. 企业研究, 2014(09): 20-21.
  [32] 刘贞立。 精益生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2.
  [33] 雷达。 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应重视的三个方面[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2): 11-12.
  [34] 彭长清。 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行精益管理模式可行性探讨[J]. 现代财经, 2010(1):59-64.
  [35] 石新有。 浅析 JIT 应用的几个误区[J]. 中国信息科技, 2011(15): 141-142.
  [36] Suzaki, K. The New Manufacturing Challenge: Technique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J]. Network: Free Press, 1987: 7-25.
  [37] James Stock. Interac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 1992(10): 18-23.
  [38] Sugimori, Kusunoki.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and Kanban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1997, 15(6): 553-564.
  [39] Moden Y.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s[M]. 2nded Norcros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ress,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1993: 159-179.
  [40] Hamilton BH, Nickerson J A, Owan H. Team incentives and worker heterogene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eams on produ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tea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3(3): 465-497.
  [41] Goken, H, Agpak, K. A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simple U-line balancing problem[J]. EurJ Oper Res, 2004, 171(2): 577-585.
  [42] Udit Sharma. Implementing lean principles with the six sigma advantage: How a battery company realized significant mi premovement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 2003, 22(3): 43-52.
  [43] W arneeke H. J, H userM. Lean production[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 41(1): 37-43.[44] Askin R G, Goldberg J B. Design and analysis of lean production system [M].JohnWiley& Sons. Inc, 2002.
  [45] Bother, M. and Shook. J. Learning To See[M]. The 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 Brookline, MA1999(9): 4-12.
  [46] Joao Jose, Pinto Femeira. Moving Beyond the Four walls to value stream Excellence[J]. The Lean Extended Enterprise, 2003(5): 3-5.
  [47] Chien-Ho Ko. Diagnosis for Introducing lean production systems in Precast Fabricatio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2013, 8(3): 75-80.

  致 谢

  时光如梭,岁月流逝,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我在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习生涯也逐渐要告一段落了。一方面,我在人生旅途上,又成功地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个方面,通过这近两年的学习,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今后需要努力的提高。我要由衷地感谢关怀、教诲、帮助、支持和鼓励我完成学业的老师、朋友和亲人们,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海涛教授,本论文无论从选题、撰写、修改到最后的定稿都渗透着指导老师的心血与汗水。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才得以完成。张海涛老师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对学生的真挚关怀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从导师那里,我学到的除了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还有为人治学的道理,这一切都将成为我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另外,我还要感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全体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在他们的教诲和帮助下,我得以圆满修完研究生硕士学位课程和完成论文的写作,在此,谨向他们以及关心支持我的各位领导和同窗们,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谨向所有作者表示诚恳的谢意。谨向我的论文评阅老师及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最诚挚、最衷心的感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