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4204字
  摘要

        近年来,校园悲剧接连发生,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更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事件的背后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心理学领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主要的课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现阶段,普遍认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而其余心理学只是分支;也有少数的观点认为,认知心理学才是其核心。感知觉以及情绪情感都属于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其主要是人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而认知心理学则是将信息加工和心理活动相联系。心理学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普通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较多的分支组成。比如,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等等。而发展心理学就是对人在各个年龄段心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的形式来给彼此留下一定的印象,但是事实上这种表面的印象与实际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让我们能和陌生人敞开心扉,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使人们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还能够保持对方足够的信任。
  
  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形成,并继续保持下去,通过人际交往得以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关系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组织和大众的交往都是以心里交流为基础,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而且是以心灵接触为重要前提的。
  
  交往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依靠非语言和语言系统,实现交流沟通,最终相互理解的过程。交往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沟通,通过符号系统这一媒介,实现双方的情感、思想的交流,这属于社会知觉与归因的范畴,而社会知觉就会涉及到了解对方的性格、情感、动机等等。归因指的是人们根据知觉对人的心理活动、言行和这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而实际的推测往往会与感情发生关联,从而确定对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否喜欢或者讨厌。最终实现了交往的最终目的,和对方进行互动或者终止,即交往的双方发生了彼此作用,也就是彼此的言行举止使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中产生了共鸣。若交往的结果是彼此喜欢,就会产生互动,进一步的交流。
  
  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第一次接触并进行交流所给对方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将其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关键,日后要想使第一印象有所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非常不利的,人们一般对别人的了解,不能只凭靠 一两次的交往就对这个人作以评价,过于片面,往往由于第一印象的原因,对人们之间的互相了解造成了阻碍,这是因为刻板的印象在心中已经定性。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们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对方,这种刻板的印象如果和现实情况相符,那么对人与人还逐渐的交往和了解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严重的偏离现实情况,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就很难再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互动障碍的情况发生。而在互动层次上,这种障碍通常会引发心里障碍,即自我意识障碍。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自身的一些行为等产生一定的意识,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思维主导所产生的领会,也可以说是个体对和自己相关事物的领悟。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人和人之间发生交往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着名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理论--镜中之我,这个理论就是个体根据对周围人、事物以及自身的行为的观察所产生自我意识,最终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倘若自我评价和别人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差异,那么其原因就是对自身过分的高估或者低估,或者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认识不准等。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意识障碍属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要想使这类障碍得到缓解,需要社会、学校以及都要共同努力,社会要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家庭和学校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另外,猜忌、嫉妒、过分自我以及内向、胆怯等都会对人际交往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交往角色的认知是角色认识的重要前提,而角色认识是指个体对在社会活动中所担任角色定位以及该角色所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认知和了解。个体对角色言行的衡量标准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认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像领导和下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都会有一种比较确切的认识,对角色进行定位后,就形成了交往的形式,如果不能对此原则进行准确的把握,那么也很难把握人际交往的法则。
  
  若交往的对象存在心理相容,就会对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表示一定的认可和赞同;但两个人心里彼此互不相容,那么就很难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肯定,甚至会出现否定或者厌恶。要想实现人和人之间心理相容的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肯定对方;人类天生就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能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时自然而然就会心情愉快,才会更容易对彼此的行为和观点表示肯定;二是真诚热情;通过足够的真诚以及热情,使对方受到感染,那么对方对你的评价肯定是比较好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精力充沛、足够的热情,用真诚的心去和对方交流,那么,就会有较好的效果;三是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群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群体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对所有的成员进行约束,每一个群体中大家都回获得相同的教育和知识,遵守一样的规范,从而会对问题产生相同的看法,因此,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