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卑问题调查分析

来源:大理大学学报 作者:韦耀阳;成晓露
发布于:2020-03-17 共8138字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第三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卑问题调查分析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采用教师支持问卷、自卑心理问卷和人际安全问卷对3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师生关系问卷三个维度与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安全感与自卑感对师生关系具有显著回归效应。由此得出结论:人际安全感和自卑感对大学生师生关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人际安全感在大学生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师生关系; 自卑感; 人际安全感;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udents' Inferiority and Interpersonal Security
 
  Wei Yaoyang Cheng Xiaolu
 
  Education Department,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colle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interpersonal security, 312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Teacher Support Questionnaire, Inferiorit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personal Safety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inferiority and interpersonal secur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eriority and interpersonal security.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curity and inferiority have significant regression effects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rpersonal security and inferiority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interpersonal securit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inferior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一、问题的提出
 
  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师生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者持续关注的热点[1]。学者郝文武的观点认为学生与教师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师生之间不间断且流动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建立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之中,因此又可称之为师生互动[2]。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人格正常发展等教育目标的达成[3]。就生活关系而言,学校中师生的生活关系,主要关注的层面包括:群体生活常规的形成与维护;学生个人与群体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社会技能与态度的习得;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等。就教学关系而言,师生关系中的教学关系是对等而不平等的,其中教师是具备教学热诚与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而学生则是该学习领域的生手,课程目标的设定、教材的选择、教学的安排、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强调教师的专业权威和自主权利。就辅导关系而言,在学校中能立即提供学生第一线协助与解惑的人就是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当前生活、学习、生涯发展等相关的疑惑或困扰,提供支持、引导、解惑或协助转介的服务过程,都属于师生的辅导关系[4]。被后世誉为“现代教育科学之父”和“传统教育科学代表”的赫尔巴特在18世纪初期提出的教师三中心理论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主体是老师。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后来19世纪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学生三中心,与赫尔巴特的理念正好相对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5]。新教育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深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外学者为了准确衡量师生真实状态把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量表上。师生关系的规模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教师评定量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亚塔编制的STRS师生关系量表,用来测量教师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和学生对自己的态度[6]。学生评定师生关系量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瓦伯斯编制的教师交互量表,用来测量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7]。一部分学者观察师生交往行为,并对师生关系的质量进行评价。古德和布罗菲设计了师生交流双向观察系统,将师生交流分为积极和消极[8]。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观察,采用时间抽样的方法,以十分钟为一个周期。无论行为从教师开始还是从学生开始,都是根据操作定义来记录所需要的行为[9]。国内学者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争论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而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的角度去研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开始显现[10]。后来孙省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1]。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师生关系研究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超越的过程。
 
  自卑感是对自己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做出较低的自我评价产生的感觉。具体表现有悲观、失望、羞愧。国外学者一般从临床角度去尝试治疗个体的自卑。贝克是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的主席,他认为自卑与逃避型人格障碍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自卑是由社会地位背景不尽如人意以及坎坷的个人心理经历造成的,产生不良情绪[12]。国内研究者对自卑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自卑感的本质、自卑感的心理学机制、自卑感的表现方式、自卑感在各年龄段上的特点等方面[13]。在自卑感的问题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把研究重心放在造成自卑感的原因上以及自卑感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最终通过什么方法去解除自卑感。蒋俊梅概括了大学生自卑原因:生理、个人条件、能力、性格、挫折或失败、不能正确理解自己、他人的负面反馈、童年经历,并提出了建议[12]。
 
  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是摆脱恐惧和解除焦虑后体会到自由、自信、安全感,包括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都满足的感觉。保障人身安全、有归属感和受到足够的尊重才算是心理安全[14]。以李宏翰为代表提出的人际安全是在人际关系和沟通中保持良好地位的积极体验。以赵崇莲为代表提出的人际安全是在人际交往和相处过程中想要保持良好地位的担忧心理。同时有研究者认为人际安全是一种心理安全感,它表现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安全体验。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受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总结起来可以分成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由于主观原因的占大多数。主观原因包括个人特质例如性格自卑或者自负、生性敏感多疑、胆小怕事、腼腆害羞、虚荣嫉妒心强等等一系列让人不愉快的性格特征。李宏翰和赵崇莲提出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四个主要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张力、人际期望和人际报复。人际安全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15]。
 
  李阳以3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人际安全调查问卷”和“大学生自尊问卷”,发现自卑心理和人际安全呈显著相关,人际安全程度越低则自卑感越差[16]。汪金燕采用综述的形式论证自卑的表现及其潜在特质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潜在的影响[17]。李晓萍和孟祥昕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大学生都有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的经历。有的在交往过程中仍带着自卑感[18]。
 
  国内学者李阳对大学生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16],但目前还没有将师生关系和自卑感三个变量综合考察的研究。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检验,深入探讨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关系的影响机制,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方法,从黄冈师范学院抽取34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1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96%。其中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
 
  (二)研究工具
 
  1. 师生关系问卷
 
  该问卷由国内学者韦耀阳编制,包含师生交往、帮助意愿、帮助能力三个维度,可以用来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和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意愿。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五点计分[6]。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4,分半信度为0.88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表1 被试分布情况    
 
  2. 自卑感问卷
 
  该问卷由国内学者李阳编制,共18题,包含自我否定担忧心理和自我无奈懊恼心理两个维度,可以用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自己不如别人的无奈懊恼和否定担忧心理状态,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点计分[16]。该问卷经检验,信度均>0.85,并且效度>0.90。
 
  3. 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
 
  该问卷由国内学者李阳编制,共45题,包含神经质倾向、人际敌意、人际焦虑、人际退缩、自我封闭和人际不信任六个维度,用来测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感程度。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点计分[16]。得分越高,表明其安全感程度越低。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6。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平均数和标准差、相关、回归分析统计,运用AMOSS17.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的总体得分
 
  本研究的师生关系得分为(3.782±0.024),处于中等水平,高于常模;自卑感得分低于常模,表明本次研究中的被试自卑感情况要好于常模;在人际安全感得分方面,总体得分低于常模得分,表明本次研究中被试的人际安全感要高于常模。见表2。
 
  表2 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总体得分情况(M±SD)    
 
  (二)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1. 大学生师生关系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师生关系上有较为显著差异(F=4.805,P<0.05),在师生交往、帮助意愿和帮助能力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理工专业得分高于文史和艺体专业得分。不同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F=2.809,P<0.05),且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得分高于经济较差和经济一般的学生得分。见表3。
 
  表3 大学生师生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M±SD)     
 
  注:*为P<0.05,**为P<0.01,***为P<0.001。后同。
 
  2. 大学生自卑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在性别、年级和专业方面,自卑感的各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是否是学生干部在自我否定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876,P<0.05),且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得分高于学生干部的得分。见表4。
 
  表4 大学生自卑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M±SD)    
  3. 大学生人际安全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的结果表明,在性别、年级和专业方面,人际安全感各维度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见表5。
 
  (三)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的相关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师生关系与人际安全感(r=-0.280,P<0.01)和自卑感(r=-0.254,P<0.01)都呈显著负相关,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0.778,P<0.01)。由表6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师生交往、帮助意愿和帮助能力三个维度与自卑感和安全感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否定心理与自我无奈懊恼心理与人际安全感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四)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对人际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以自卑感为自变量,师生关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P<0.001);以人际安全感和自卑感为自变量,师生关系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人际安全感的五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回归系数都具有显著性(P<0.001),其中神经质倾向对师生关系的解释率达到95.8%,人际焦虑对师生关系的解释率达到98.1%,自我封闭对师生关系的解释率达到98.9%,人际敌意对师生关系的解释率达到99.4%,人际退缩对师生关系的解释率达到99.8%,见表7。
 
  表5 大学生人际安全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M±SD)     
 
  表6 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的相关分析(r)     
 
  表7 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对人际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五)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对人际安全感的路径分析
 
  为了考察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对人际安全感的路径关系,自卑感是否是大学生师生关系和人际安全感的中介变量。采用温忠麟和叶宝娟的线性回归分析检验中介效应[19]。结果显示:(1)以师生关系为因变量,人际安全感为自变量,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2)以自卑感为因变量,人际安全感为自变量时,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3)以师生关系为因变量,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为自变量时,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因变量师生关系和自变量人际安全感具有显著相关性,当在它们之间加入中介变量人际安全感之后,师生关系和自卑感之间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偏回归系数从-0.280降低到了-0.491)。见表8。
 
  表8 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人际安全感的多元回归     

 
  (六)人际安全感在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
 
  在对师生关系影响的路径中,有三条显著的路径,一是“自卑感—师生关系”;二是“自卑感—人际安全感—师生关系”;三是“人际安全感—师生关系”。为了验证中介效应模型,我们采用了AMOS对自卑感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人际安全感、自卑感对师生关系直接存在显著负面效应。人际安全感在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具体模型见图1。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数见表9。
 
  表9 人际安全感在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     
 
  
 
 
  图1 人际安全感在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四、讨论
 
  (一)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和安全感的状况分析
 
  本研究中的师生关系得分处于中等水平,高于常模。这可能与被试为师范大学生有关,师范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与教师的亲近感要高,跟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要高于常模。自卑感得分低于常模得分,表明本研究中被试的自卑感情况要好于其他大学生。这与国内学者韦耀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自卑感的关系研究结论[13]一致。师范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进行教师技能专业训练得较多,他们通过上台试讲、普通话训练等,表现得逐步自信,因而他们的自卑感程度要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在人际安全感得分方面,总体得分低于常模得分,表明本研究中被试的人际安全感要高于其他被试,师范专业大学生通过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方面显得较为自信,在人际交往中的敌意、猜忌和不信任会减少,因此他们在人际安全感程度会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师生交往、帮助意愿、帮助能力得分差异显著,这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差异有关。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较为灵活,理工科大学生因为专业学习的特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较为理性,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相对较为刻板,因此专业差异导致大学生在师生交往、帮助意愿和帮助能力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经济情况大学生的师生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他们对教师的认知及与教师的交往方式有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可能由于家庭原因内心产生自卑,在人际交往上显得退缩,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在交往上显得较为大方,愿意与他人接近,因此在与教师交往过程中不会拘谨。
 
  结果表明,是否是学生干部在大学生自卑感的自我否定心理中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关。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事多种实践活动,他们的领导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逐渐得以提升,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实践中逐渐变得较为自信,其自我否定的部分越来越少,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可能因为缺少一些学生实践活动组织中的锻炼,发现自我的优势和特长会比较少,其自我否定的方面可能会比较多一些。
 
  (二)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和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自卑感、人际安全感与师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都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严重自卑的大学生,会因为内心的自卑感,不敢与老师接近,害怕被老师拒绝,因而他们会在生活和学习中疏远与教师的关系。人际安全感也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大学生的内心人际安全感会影响其人际交往状态,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安全感,表现得怀疑、不信任,他们会将这种内心的恐惧投射到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也表现出疑虑和疏远。
 
  结果表明,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张婷婷和杨子珺的研究结果[20]一致。内心自卑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会觉得自己内心卑微,处处表现得较为小心谨慎,在与外界交往方面会表现出退缩状态,他们会认为周围的人可能会忽略他,甚至看不起他,对与之交往的对象会表现出不信任和怀疑,因此他们会表现出较多的人际安全感问题。
 
  (三)人际安全感在大学生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人际安全感能够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的师生关系。人际安全感程度高低是个体自我模型消极与否的指标,人际安全感程度低的个体,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不能悦纳自己,从而影响其师生关系,因此,个体自卑感同样能够预测其师生关系。大学生人际安全感与自卑感对师生关系具有显著回归效应。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和自卑感会让其变得退缩和拒绝,他们在人际关系上会出现疏离感,在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方面也会表现出退缩和拒绝。以大学生人际安全感和自卑感为自变量对大学师生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只有人际安全感进入回归方程。在影响大学师生关系的因素中,人际安全感是中间变量。说明人际安全感对大学师生关系有一定的预测力,人际安全感越低的学生,大学师生关系较差,人际安全感越高的学生,大学师生关系较好。
 
  另外,自卑感对大学师生关系回归的决定系数R2=0.082,说明大学师生关系有8.2%的变异能由自卑感解释,说明大学师生关系除受自卑感因素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师生关系,影响程度如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师生关系、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经过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自卑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师生关系,人际安全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卑感,人际安全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师生关系,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同时对师生关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运用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人际安全感在自卑感与师生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车丽娜,徐继存.我国师生关系研究70年:历程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4):28-36.
  [2]郝文武.主体间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11-16.
  [3]王慧琳,甄慧娜.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助力教学相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06.
  [4]刘媛媛,徐万治.基于场域理论下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94-97.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7.
  [6]韦耀阳.师生关系发展的三重境界[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71.
  [7]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29(1):26-29.
  [8]魏伊,王爱霞.基于古德和布罗菲编码表的地理课堂提问行为对比研究[J].地理教学,2018(13):16-20.
  [9]桂世权,张姝.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08(增刊):109-110.
  [10]王飞,冯海英.国内外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现状述评[J].教育文化论坛,2017,9(4):44-48.
  [11]孙省.立足人文关怀和谐师生关系[J].中国研究生,2010(6):6-7.
  [12]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132-133.
  [13]韦耀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自卑感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5):49-52.
  [14]PAULINE L HALL,NICHOLAS TARRIER.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Low Self-Esteem in Psychotic Patients:a Pilot Study[J].Research and Therapy,2003,41(3):317-332.
  [15]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1):116-121.
  [16]李阳.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及其与自卑心理的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7]汪金燕.浅析大学生自卑心理与人际交往[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11):148-149.
  [18]李晓萍,孟祥昕.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治[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45-47.
  [19]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0]张婷婷,杨子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24-27.
点击查看>>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热门推荐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韦耀阳,成晓露.大学生师生关系、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的关系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0,5(01):85-92.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