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4204字
  以上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即使我们处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当中,但是由于个性差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有所不同。我们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我们共同存在于整个社会,在面向别人或者是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表现出自己优秀和出色的一面,但是,当我们在面对自己十分熟悉和相熟的人,甚至是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心理活动又会如何?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以及大家,都会存在着内心阴暗的一面,正如心理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随着人际交往环境的转变或者压力的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会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笔者要就我们阴暗的一面的产生及其内心活动进行讨论。“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优秀的心理学家通常会有着这样的疑问:比如一个人由于怎样的原因会变成邪恶的?善良的人难道就不会有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究竟是怎样的临界点会使那些原本善良的个体逐渐走向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我们首先以一则“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作为陈述:
  
  一、囚犯和狱警
  
  实验的思路很简单:选择的实验对象都是一些善良的普通人,目的是看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转变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其中实验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囚徒、一部分是狱警,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对囚犯和狱警日常进行了真实的场景还原,实验的对象也将面临一次真实的生命角色转换的体验。
  
  实验中的囚犯和往常一样出门,这时迎面而来的警车发出哀号,将他们进行抓捕,再进行指纹采集、蒙眼、关进监狱的流程,然后就是扒光他们的衣服、进行搜身、去虱子、剪发、穿上囚服,每个囚徒拿到自己的号码牌,并拷上脚链,这时身穿警服、手拿警棍的预警出现。将某学校的地下室还原成监狱的原貌。于是,实验开始了。
  
  二、反抗被镇压
  
  一切都按正常程序进行,第一天安然无恙,又过了一天,就有囚犯由于监禁进行反抗,这时,狱警对囚犯实施了残暴的行为,将这些反抗者的衣服剥光,并挪走他们的床,并将这次事件的头目进行禁闭处理,并对其进行骚扰。
  
  过了一段时间,囚犯逐渐对狱警从最初的反抗到服从,这样的角色转换只用了短短几天,很多实验者都表示他们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以前的身份,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狱警也是如此,对囚犯的辱骂和残暴行为,他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实验者也被卷入了自己的实验。
  
  这次实验的首席研究人员Zimbardo表示,他也将自己逐渐定位为监狱主管,所有的实验组的人员几乎都融入到自己的新角色中。Craig Haney也有同样感受,他说:我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这次试验的真正目的,每天更专注于对监狱中的危机进行如何处理。
  
  三、角色扮演
  
  本来计划实验应该持续十四天之久,实验进行到第六天时,由于一位同事的干预最终宣告结束,其中一位崇尚和平的人体验了预警的角色,对囚犯施以残暴的行为,甚至说其中有人乐于享受这种角色转变,接着就有一些囚犯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报道中称有几个人不得不在实验结束之前提前终止。
  
  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实验者们进行了社会角色转变后,在无形中就不得不去遵守这些角色下的社会标准,预警成为施暴者,他们要对囚犯进行肆无忌惮的虐待,而囚犯只能屈服于预警,遭受辱骂和殴打。这个实验的进行也引来了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和指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实验的结果是对人类行为一次重要的洞察,亦或是对阿布格莱布监狱所发生的对囚犯实施暴行事件的解释。
  
  以上赘述的实验细节,只是想说明,人们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其很出色的一面,但是在面对暴力或者其他压力,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其阴暗的一面,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改变流露出的个性和行为也不尽相同。
  
  归根结底,笔者想表达的还是,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心理学能够对我们本身的了解和帮助。我们可以从协调个性心理及内心世界活动找到答案,面对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关系,我们更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和我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就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重要性作出适当解释:以上,人际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和人际交往中的尺度以及态度,值得我们深思,个人的心理活动也对人际交往的走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压力、暴力的手段,则应该严格避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良好有效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Kathleen M.Galotti着。吴国宏,等译。认知心理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David G.Myers着。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