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7 共24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

【题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
【第一章】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研究绪论
【第二章】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
【第三章】对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
【第四章】矫正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学生社会化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社会学从理论上作出新的阐释,给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回答。

  从涂尔干、米德以来,社会化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当完整与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社会学中的一大支柱性理论范式。而对于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已有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对于网络这种新兴媒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问题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并产生了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观点和创见。不过,从偏差行为理论出发对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关系进行系统理论阐述的还不多见。本文作为一个尝试,就试图将西方社会学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偏差行为理论引入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特定青年阶层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偏差行为的系统考察,来探究了这些偏差行为得以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并力图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提出了防止与纠正偏差的几个对策性建议。

  所谓偏差行为,一般意义来讲,就是指偏离了一定社会规范的行为。

  在社会学上对偏差行为(deviance behavior)理解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是指在一社会或社会环境内与被认为正常的或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的一切社会行为,它既包括违法、犯罪这类对社会或他人有危害的行为,也包括不一定具有破坏性但又是与众不同的行为。

  比如同性恋、自闭等等。还有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就是个体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因而衍生有违甚至破坏社会规范的偏畸行为(主要是指违法或犯罪行为)。本文主要是采用广义的偏差行为的定义,研究的是一种偏离行为,而非犯罪失范行为。

  在社会学史上,对于偏差行为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了一系列非常有影响的偏差行为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当社会急剧变迁,经济急速上扬或跌落时,整体的秩序都会遭到干扰,导致社会规范失效,人们变得迷惑,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墨顿(Robert K. Merton)也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产生,并不完全是由于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所造成,而是社会对其成员所提供的达到目标的机会不均等的结果。在芝加哥学派中对偏差行为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埃德温·H·苏德兰,他认为在偏差行为的形成过程中,社会解组虽然有其影响力存在,但偏差行为并不是由社会解组直接造成的。他强调应从社会化的观点来看待偏差行为,人们是通过与"偏差行为者"模式的结合之后才学习到偏差行为的。默顿与苏德兰这两种观点的结合,即构成了西方社会学中偏差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构架,也成为本项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本文认为,网络不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转型,而且培育出一种更加自由、充满活力的青年型文化。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完成社会角色由学生到社会公民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网络因素的参与,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网络已成为继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之后又一个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主导因素。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负面效应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也突出表现出来,带来了许多网络时代较为特殊的偏差行为。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于沉溺上网而产生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形成病态的双重人格,第二种是由于网络的无限制的自由和匿名特征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弱化,行为呈现粗俗化倾向,有的甚至做出网上欺诈、性侵犯等违法、犯罪行为。第三种就是由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出现障碍,疏离感与孤独感加深。

  本文运用墨顿和苏德兰的偏差理论,分析了产生这些偏差行为的深层的社会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原因,认为首先是网络带来的全球化产生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分延",导致了文化与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引起了分裂与混乱,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偏差行为。其次是由于目前国内急剧的社会转型引起大学生在信仰、目标和情绪等方面的失衡,容易发生"迷乱",产生偏差行为。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来说,由于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自我、释放心理压力的空间,大学生本身又缺乏自我约束,所以就会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

  偏差理论认为防止与纠正偏差的最佳途径就是重新社会化。就此提出四点对策:一是从社会控制角度来说,就是要健全网络制度体系,改进网络技术,用一系列公共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患于未然;二是从教育观念角度来说,就是要构建互动式教育方式,让教育回归于对人性的关怀;三是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就是要让父母保持开放心态,既哺育孩子以文化,又能接受孩子的"反喻文化",在良性互动中使大学生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四是从大学生自身应加强自律,实现理性自觉。


  目 录
  
  摘 要
  
  一、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三)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
  
  (一)社会化与大学生社会化
  (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
  
  三、对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
  
  (一)全球化给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又一变量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四、矫正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网络制度体系,改进网络技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二) 教育应回归对人性的关怀,构建互动式教育模式
  (三) 转变父母观念,建立开放式家庭
  (四) 大学生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理性自觉
  
  结 论
  
  参考文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