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人际交往中微信朋友圈的正负功能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5743字
  三、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负功能
  
  微信的广泛流行,曾使网络中流行过一句戏言:“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旁边,你却在刷微信朋友圈”.由此可见,微信朋友圈和现实社交圈之间既有融合的地方也不乏割裂现象的存在。
  
  ( 一) 消解现实社交的情感价值,不利于维系友情
  
  微信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扩展到虚拟社区,增进了个体间线上的联系,作为线下面对面社交的补充。但是事实上,很多用户将这种线上的人际交往方式作为首选,当玩微信成为一种习惯,手机不离手时刻在刷微信,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会,总出现相对无言的现象,渐渐地交流沟通的欲望减弱,明明身处同一个地区,却只是“微信见”,闲暇时,与同事朋友亲人间,亲密的直接沟通变少了。面对面的线下交流存在着情感互动和依恋,双方能感受到彼此间的语言、心理、肢体、眼神等交流信号。而微信作为“符号社交”消解了现实社交的情感价值,微信聊天往往只是“聊聊”而已,杂乱的聊天内容更像是碎片化的信息杂烩,这些转瞬即逝的信息符号,很难给双方带来情感和思想上的深刻影响。而且由于聊天者双方身心状态和网络环境的不同步,交流往往是漫不经心或是三心二意,这种“无聊应对”“逃避式”回应,难以达到深度交流和情感体验的目的。通过网络维系友谊存在不少风险,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本质所限,人际交往的细微深刻之处会被遗漏。一张庞大的社交网络能提供许多拓展人脉的机会,但是任何时代都是一样,友情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 二) 微信社交助长社交焦虑与孤独
  
  人们对于社交网络最大的诟病,是助长了孤独和焦虑。埃里克·兰纳伯格说:“每个时代人们都会感到焦虑,但这种焦虑常常伴着新的沟通技术的出现。”微时代,许多人过于沉迷微信,患上了微信依赖症,早晨从微信中醒来,晚上在微信中安睡,一天两百次的低头,每隔几分钟就点亮屏幕,总想刷新消息和朋友圈更新,时刻查看是否有新动态,对朋友圈产生过度的心理依赖,在“强迫性媒介行为”“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陷入“越微信,越焦虑,越孤独”的怪圈,明明知道多次刷新是无意义的,但却控制不住自己,“总担心错过什么”产生心理饥饿感和信息遗漏焦虑。而这种依赖症背后,是一种孤独的症候,在网上联系地越紧密,反而越感到孤独。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说:“他们就坐在你对面,可他们的精神已游离到另一个世界。”虽然与亲人朋友间的联系频率增多,交往方式更便捷,但是沟通却少了专注和真挚,现实朋友圈逐渐淡出生活。我们越来越不受限于时空的制约,心理距离和道德密度也在日渐拉远。
  
  ( 三) 沉溺于“过度表演”导致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也有前台、后台之分,每位社会成员依据不同的剧本,即所处的社会角色要求,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表演与展示[4].微信朋友圈好似一座虚拟的剧院,人们在其中进行的自我暴露式的表演,混淆了前后台的界限,导致“后台行为前台化”.微信用户出于表演欲望和“容器人”的孤独情怀,无所顾忌地暴露自己的后台行为,不放过任何公示的机会。把日常生活的所有琐事,包括每天的吃喝、睡觉、购物交际等,都搬到朋友圈,自愿展示隐私,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同时满足“表演者”自身的虚荣感,博取存在感。在“表演”自我的过程中,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塑造我们愿意示人的自我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在朋友圈中,表演者把他所展示的内容进行重组和筛选,以此控制印象管理,策划一场场表演。通过理性化表演,“晒”自己的吃喝玩乐、人际交往等,精心编辑图片和文字,时刻关注反馈,看这次理想化表演是否成功。如果表演不成功,发布者还会制造一些假象,比如自己留评“点赞的都什么心态哦”“谢谢亲们的赞”“赞的是人气”等,目的是想告知众人,这次动态引得很多关注,沉迷于这种理想化表演,会逐渐丧失现实中的“主我”,陷入茫然孤立[5].朋友圈充斥太多穷人充富,富人装穷,愚者充智者,流氓装绅士的现象,为了塑造自我的理性化形象,注入各种虚假符号,试图通过这种误解表演,捏造一个与真实印象有误差的个人形象。此外,通过“点赞”来满足互动双方的虚荣心,有时主动发布一些故弄玄虚的竞猜,仅仅为了获得他人的“点赞”关注。很多情况下,碍于面子原因,已无所谓分享的内容,“点赞”成了礼尚往来似的被动的、手指的机械式操作。
  
  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陌生人社会,个体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孤立封闭的罐装容器,现实人际交往出现诸多困境,迫使人们逃避到朋友圈这样一个脆弱虚假的狂欢中,“容器人”在朋友圈这种网络世界中狂欢表演,现实世界却是孤立封闭的。过度沉溺于微信,削弱了对现实社交的欲望,自我透明化的不断放大,使身体和思想产生分裂,微信社交异化为自我的牢笼,现实朋友圈逐渐淡出生活,这显然不是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违背了人际交往活动的原初意义[6].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