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微信人际交往存在的不足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2 共418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为人际传播带来的变化探究
【第一章】 微信人际交往存在的不足研究绪论
【第二章】社交媒体与人际交往
【3.1 3.2】微信功能与特点
【3.3】微信人际交往
【第四章】微信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微信的人际交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均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 亿,远远超过了PC 的网民数量。用户将手机作为上网设备的比例已经高达83.4%,即时通讯的占比达到了89.3%.摩根2011 年的数据①显示,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新闻”,第二目的便是使用即时通讯功能,占到了总数的 32%.虚拟世界逐渐侵入真实生活,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开始产生了新的变革。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各大网络公司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抓住机遇,不断推出用于即时通讯 APP②。因此便应运而生出微信(Wechat)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
  
  IM (Instant Messenger),中文译为即时通讯,是一种终端服务,可以实时在线地交换各种信息,允许两人或两人以上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③。1998 年开始,即时通讯的功能逐渐丰富起来,邮件收发、博客、游戏、搜索等功能五花齐放。佛雷德里克·詹姆逊就曾指出,即时通讯具有两大特征:“现实转化为影像,时间断裂为一系列永恒的现在。④”用户对于社交的需求不断地激励着网络公司对于即时通讯软件的开发,而且功能日益强大起来。发展至今,微信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聊天工具而存在,它在不断创新中汇集了许多的附加功能,例如交流、资讯、娱乐、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
  
  2011 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后,在短短三年内的时间里就已经吸引了超过一半甚至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交软件,俨然成为国内移动智能手机应用中普及度最高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并不能只专注于一点,而微信利用腾讯QQ 多年来累积的用户群和其腾讯网络公司的技术人才,拥有了相对其他同行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媒体,中国知网上关于微信的文章大多偏向以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机制,对于受众人际交往互动分析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于微信用户群的使用习惯以及使用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去了解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人际关系要如何进行发展,它与真实人际关系的差异又在哪里?这些社交软件是如何让用户产生粘性的呢?这样即时、快捷、自由的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带来满足的同时又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些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本论文想要去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上所收集到的相关议题的研究如下:
  
  首先是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赵洁在《论社交媒体》中分析了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交集已经在逐渐扩大,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际互动更为深入。曹雁在《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中对国内目前最热门的社交媒体软件进行了理论分析,且揭示了社交媒体导致的用户对于媒介的依赖问题。此文并没有着重某一社交媒体去进行研究,但社交媒体对于受众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业界的重视。黄立威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推荐》中也提到了社交媒体的盛行所带来的严重的“信息过载”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总体上来看,已有的研究还有可改进的地方。对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可以更加细致到某一个具体的软件,既讨论它的积极影响,也讨论它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研究。黄少华在《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中写道,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交往的亲身参与,是一种隐匿现实全部或部分身份的互动游戏。陈志霞在《网络人际交往探析》中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人际交往的方式、类型以及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对用户工作、生活的影响,她提到了网络这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乔虹在《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提出,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处理和面对的问题,而现在网络人际交往逐渐增多,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如何合理使用网络。综上,网络人际交往的研究有很多,但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选取颇具代表性的某一网络媒体,以具体实例来分析的还比较少,且此类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最后是关于“微信”的研究。刘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复兴”--以腾讯微信为例》中讲到,作为国内即时通讯的领导者,微信复兴了曾经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方式,成为社会化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载体,文中分析了微信所带来的优劣势,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赵桐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中提到,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的产生,使得沟通方式呈现多元化,微信已经成为了网络社交时代的宠儿,其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但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也使得微信上的虚假信息泛滥,且难以限制,需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祁亚楠在《微信引发的新媒体变革》中写到微信作为移动社交工具不仅仅改变了人际沟通方式,也引发了一场媒体变革,阐述了微信对于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以及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方法,但缺乏对于受众本身的心理研究。在王梦竹对《网络社交新媒体的狂欢--以微信为例》中,我们了解到微时代来临之时,微信的主要特征,但其论文仅强调了它的优势,却没有谈到它的弊端。
  
  境外的研究中,由于地域的关系,并没有关于微信的研究,但有很多关于facebook的研究。例如Thomas L. Rodebaugh 在《Facebook: Social uses and anxiety》(《脸书:社会用途与焦虑》)中写道,Facebook与社会的焦虑有很大的关联。美国学者ClayShirky曾经说过,未来的世界会借由一些社会性的软件,使人与人之间的粘性变得更加强,而微信就是这样的一款社会性软件,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要,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人际传播的本质是精神内容的交换,其交换内容交换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媒介。Anne Zmyslinski-seelif 在《Does Facebook make you lonely?》(《脸书让你感觉到孤单吗?》)中写到了用户对于Facebook 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台湾学者刘惠文博士在《网际网络下的亲密关系之研究--以未婚青年女性恋爱经验为例》的文章中网络的使用对于亲密关系造成的影响,并从未婚女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现代人如何使用网络来维系亲密关系。黄玲媚博士在《线上、线下沟通恐惧以及自我揭露话题之比较研究--以即时通讯为例》中从面对面的沟通恐惧研究开始,进而着眼去讨论网络沟通恐惧的研究。国内外社交媒体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对于人的影响却是不分地域的,它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沟通方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研究它所带来的弊端,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新媒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条件下,手机APP 在智能手机中不断普及,移动社交便成为了微信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趋势。
  
  微信(wechat),这款软件是以移动网络为渠道,有快速发送文字、图片信息等功能的人际沟通即时通讯软件。所谓人际沟通,学术界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人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讯息在另一个人心中引发意义的过程。①”也就是说,微信是一款支持和辅助人际社交的软件。它的设计并不是原创的,在它推出之前,国内很多同类产品就已经问世了,但是由于操作繁琐、使用不方便即时,并没有让用户对其产生粘性。而自微信上市以后,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工作单位,还是在公车或地铁站,大家都已经解放手指,对着手机“讲”短信,可以说,手机成了对讲机,颠覆了传统的需要逐字按的文字短信,是一种新兴的时尚之风。这些即时通讯软件的优势在于比起短信、彩信等传统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来说,价格更加经济与实惠,吸引了更多的追求方便、快速的年轻一代。
  
  可是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很少意识到,网络社交是虚拟的,它与真实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差异。网络社交让社会和每个人之间似乎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意义上的情感意识和价值,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深刻的自我,但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却只能依据两者之间的一定的规则减少与对方的摩擦,但却始终没有彼此融合的可能性②。微信是立足于“朋友圈”的,也就是这既有熟人圈子,也有与陌生人的交友形式。
  
  那么在陌生又熟悉的场域里面腾讯微信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受众参与,并且能够使得微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满足”的呢?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 年新媒体蓝皮书》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6 亿,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如此,微信便有了“中国最大虚拟网络运营商”的称号。在这样的空间当中,人际关系是怎样发展的,这样的一个不确定的虚拟环境中,是否能够分清楚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又要如何去面对网络人际交往带来的风险?是否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或者用户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网民在使用社交媒体微信时所遇到的问题、可能的风险以及其解决办法。
  
  案例分析法:微信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使用率最广泛的即时通讯工具,以它作为对象研究社交媒体,分析不足以及未来会产生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主题,从前辈的文献材料中搜集、整理可用的文献理论以及数据用于该研究。
  
  观察法:结合研究目的与提纲,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使用者本身的使用经验去了解在使用社交新媒体过程中对于自身产生的经验意义。从使用者的角度和经验去解读整个过程,分析现状,了解使用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把握。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心理方面的知识来论证社交媒体对于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1.5 研究创新性与可行性
  
  在当前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有研究人员在网络对于受众所产生的问题做了回答,但是在特定的社交媒体为例的人际交往研究还很少。
  
  自 3G、4G 以及无线网络覆盖之后,移动互联网就成了网民数量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手机应用商城中,腾讯公司2011 年1 月推出的微信就是最受欢迎的一款社交媒体。它是一款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手机应用,一上线就受到了用户的热烈追捧。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工具,能够使原本陌生的两个人打破现实条件的限制,结识、交友甚至发生亲密关系,同时也满足了熟悉的朋友与家人之间想要获得更方便、更快捷的联络方式的需求。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宠儿,以它为对象,研究其对使用者的影响,具有可行性,对使用者今后的使用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也能够促进微信对于自身功能缺陷的整改以及新功能的完善。
  
  本研究除了有全新的数据供参考分析之外,还主张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收集实际用户体验从而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在网络社交中微信与用户两者相互间所产生的经验意义。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