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基于微信的人际交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2 共26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为人际传播带来的变化探究
【第一章】微信人际交往存在的不足研究绪论
【第二章】社交媒体与人际交往
【3.1 3.2】微信功能与特点
【3.3】微信人际交往
【第四章】微信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 基于微信的人际交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
  
  国内拥有一个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移动互联网的大军里。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下载各类手机应用软件服务于现实生活。
  
  腾讯公司适时地研发出了微信这样专门为智能手机提供的一款客户端应用社交软件,满足用户的社交渴望,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作为一种免费的新兴社交媒体,着实给受众提供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让用户产生了巨大的使用粘性。用户可以利用它加强熟人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利用它来连接到现实生活中也许无法结识的个人和团体。而微信的功能早已不止于此,它与其他生活服务软件联合,逐渐渗透用户生活,有了银行卡管理以及商业服务。
  
  它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沟通方式和许多生活工作状态,它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的使用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于它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却忽略了它带来的许多危害和隐患。用户过分依赖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个人资料的泄露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微信传播的信息成为散播流言蜚语最好的场地,还有一些涉嫌违法的交易和行为等等。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找出应对方法,才能让这款辅助人们生活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也让微信本身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专着
  
  [1]巴伦·里维斯、克里夫·纳斯。媒体等同[M].卢大川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2]E·卡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M],1974,0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4]Joseph A. Devito.人际传播教程[M].余瑞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1(12)。
  
  [5]Joseph A. DeVito.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M]. PearsonEducation.2012,01.
  
  [6]克莱·舍基(Clay Shirky)。人人时代Here comes everybody[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7.
  
  [7]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M].东西文库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2.
  
  [8]刘旭,万春旭。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与应用项目实践(Android 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
  
  [9]麦克罗斯基,里奇蒙,斯图尔特。一对一,人际传播的基础[M].1996.
  
  [10]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古乐朋),詹姆斯·富勒。connected 大连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1.
  
  [11]约书亚·梅罗维茨,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2.期刊论文
  
  [1]杜俊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1):73-77.
  
  [2]何承超。论网络传播时代权威遭遇的质疑与对策[J].新闻世界。2010(5):149-150.
  
  [3]黄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研究现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32-40.
  
  [4]明铭。一种诠释性典范:霍尔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2,06(2):23-30.
  
  [5]施荣,即时通讯工具的负面影响[J].青年记者,2009(11)。
  
  [6]王欢,祝阳。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现代情报。2013,33(07):24-27.
  
  [7]吴齐殷。电脑网络的社会冲击:以伦理议题为例[J].应伦通讯。2013(5)。
  
  [8]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02:39-41.
  
  [9]肖志芬。SNS 网站广告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1(24):47-50.
  
  [10]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02.
  
  [11]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J]. 广东社会科学。 2006(2):168-173.
  
  [12]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3,12:112-117.
  
  3.学位论文
  
  [1]黄玲媚。线上、线下沟通恐惧以及自我揭露话题之比较研究--以即时通讯为例[D].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硕士论文。2006,01.
  
  [2]林淇瀁。流动的缪思:台湾网络文学生态初探[D].台北师范大学。2014,07.
  
  [3]刘然。社会化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复兴”--以腾讯微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4]颜美如。影响大学生网路人际关系吸引因素之研究[D].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2010,04.
  
  [5]张德华。微信主流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5.
  
  4.报纸文章
  
  [1]集月音(河北媒体从业者)。微信谣言为何蔓延[N].重庆日报。2014,12.
  
  [2]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集体思维降低个体智商[N].王慧玲译。金融时报。2012,06(B7)。
  
  [3]李庆英。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基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的分析[N].北京日报,2012-04-23(18)。
  
  [4]周竞。劫财又“劫色”微信成“危信”[N].新华每日电讯2012,07(007)。
  
  [5]张丽。微信微博成新型犯罪工具--潇洒背后是[N].浙江日报2012,04(019)


  致谢
  
  本科即将毕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愿考取师大的研究生。现在一晃眼,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也将要告一段落了。心里明白,这意味着自己即将告别无忧无1集,可以说是既感动也伤感。
  
  师大三年的日子不算短,在学习、生活中都带给我了很多的回忆。还记得和室友们在临睡前天马行空的夜谈,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讨论,大家一起为迎新晚会努力编排节目,一起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准备论文的情景。只是时间匆匆,陪我走过的这些同学朋友今年都会毕业,一起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各奔东西,不免有些难过,期待将来还有再相聚的一天。
  
  写论文的日子总是有些烦闷,压力特别大,还要面临找工作的煎熬期。家人和朋友总是能听到我的埋怨,幸好有他们的倾听,我才继续坚持下来。论文在完成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这当然要感谢一直以来悉心指导着我的石磊老师。虽然我并不是他最优秀的学生,但是很感谢石磊老师给予我的包容和指导。在新闻传播学院的这三年,除了自己的导师石老师以外,还要感谢我的辅导员黎明老师,每当我心情低落的时候她都会放下手边的事情过来安慰和鼓励我,谢谢!在学校里还结识了张萍老师、谭玲老师,她们在学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一直对做学问持严谨态度,从各位老师的课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谢谢!
  
  此外,还要感谢身边同学朋友的帮忙。因为有你们,我获得了更多的有助于写论文的数据资料,不然也许这段日子的阻碍会更加多,论文也不会这么快顺利地完成。
  
  很高兴我们一起毕业了!
  
  最后,也要感谢一直鼓励我、帮助我的父母,谢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女儿终于要毕业了!
  
  此刻再回想这段写论文的日子,并不觉得特别辛苦,反而觉得是一种自我证明的过程。感谢我在这期间所遇到的那些打击与挫折,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勇敢和坚强的人。
  
  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象征着另一个新的开始。谢谢身边所有的老师和亲朋好友,谢谢!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