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人际交往冲突致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5547字
  三、运用PAC理论应对人际交往冲突的A-A模式的建立
  
  (一)PAC 理论主要内容
  
  人际交往理论(PAC)是1964年由加拿大伯恩(Eric Berne)博士提出的。 “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交互存在的“父母”、“成人”、“儿童”三部分,也就是说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人类的多重天性。 PAC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由“父母”、“成人”、“儿童”状态构成。 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P-A-C”,所以简称PAC理论(见表1)[3].
  
  PAC 理论中个性心理状态的构成
  
  自我状态(P):权威、优越感、命令、指责、呵护。成人自我状态(A):客观、理智、成熟、稳重。儿童自我状态(C):情绪化、任性、撒娇、服从。儿童自我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二)重建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
  
  构建A-A模式,就是依据人际交往理论(PAC),帮助学生自觉觉察自己和交往对方的心理状态,如果把交往中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具体行为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方式、姿态对待人际交往的对象,给对方以人际交往中成人状态的刺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的反应,从而建立A-A模式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有效避免人际交往冲突导致的心理压力。
  
  (三)运用 PAC 理论构建 A-A 模式的步骤
  
  1.学习对待人际冲突的理性思维模式。人际冲突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人际冲突表现为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如果以父母自我状态(P)或儿童自我状态(C)的心理定位来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必然加剧人际交往间的矛盾。经常以父母自我状态(P)进行人际交往的个体,呈现出来的通常是命令、指责、甚至恐吓,给交往对象造成交往的压力,也容易给自己带来失败的人际交往体验。经常以儿童自我状态(C)进行人际交往的个体,呈现出来的通常是情绪化、任性的形象。经常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冲动,和交往对象不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这些非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必然带来人际冲突。学习对待人际冲突的理性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了解非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带来的人际冲突的原因、表现及危害,指导他们学习建立客观、理智、成熟、稳重的成人自我状态(A)---成人自我状态(A)人际交往思维模式。
  
  2.学习对待人际冲突的语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恰当传递语言信息,能够充分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图。用他人容易接受的语气发表观点,语言表达清晰,就能够避免造成沟通隔阂,同时也要重视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观点分歧的表达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先充分了解交往对方的需要和意图,充分沟通,避免以非理性的方式制止对方的表达,拒绝对方的倾述。语言沟通也要注重倾听的艺术,注视对方,适当点头回应对方的观点,适当重复对方的观点,面带微笑,避免双手交叉抱于胸前等表达拒绝信号的身体姿态语言。身体略前倾的姿态语能传递恰当、亲和的人际交往信息。
  
  3.学习对待人际冲突的行为模式。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态度进行人际交往活动,能够有效避免人际交往冲突。其中提高同理心能力是关键因素。所谓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立场的一种思考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感同身受,能站在交往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好地做到换位思考,表现为善于倾听,秉承尊重,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等等方面。
  
  4.学习构建对自我认识的元认知心理。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人们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掌握对自我意识的元认知监控的技巧,可以调整对自我的不客观的认识,进而理性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元认知可以帮助个体迅速觉察自己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模式,巩固A-A模式的人际交往方式。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