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上海市和台北市社区教育机构与课程教学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1 共1031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上海市与台北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
【第一章】海峡两岸社区教育的差异研究绪论
【第二章】上海与台北社区教育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三章】两岸社区教育理念与法律体制
【第四章】 上海市和台北市社区教育机构与课程教学
【第五章】上海和台北社区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参考文献】上海市与台北市社区教育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第 4 章 上海市与台北市社区教育机构和课程教学
  
  本章利用实地调研案例和访谈资料,从微观角度对社区教育机构、课程、队伍建设等角度进行对比研究。
  
  4.1 上海市与台北市社区教育的教育机构比较
  
  4.1.1 上海市的社区教育机构
  
  上海的社区教育机构种类比较多,但总体以政府主办的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为主,主要有如下几种:
  
  社区学院(学校)。截止到 2015 年,上海的社区学校一共有 300 多个,分布在上海市各区县的街道内,这是上海市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
  
  公办的社区教育机构。上海市的公办社区教育机构很多,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都属于社区教育的机构。如上海市徐汇区龙华烈士陵园,定期组织社区内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参观,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平台。当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入互联网平台,通过新手段授课和组织活动。如上海市社区教育网络平台上海学习网,可以在此网站上查询上海市将要举办的活动,展览以及课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可以注册开户,登记网上学分;上海市社区学校网,可以网上报名,选课等。
  
  各级各类学校。上海市部分中小学,大中专学院依托社区,利用本校资源,将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和活动。如曹杨中学心理社团走进泾泰社区居委会,通过一系列情商拓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将心理疏导等内容教授给社区居民。
  
  民间团体组织。民间组织,是对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的总称。这类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是国内首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艾滋病防治领域民间公益组织,经常进入上海市的各个社区和学校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
  
  4.1.2 台北市的社区教育机构
  
  社区大学。社区大学是台北市社区教育机构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社区大学都是政府设立,委托其他单位营运管理,社区大学行政组织相当扁平化,一般每所社区大学的工作人员不超过 10 人。截止 2015 年,台北市共有 12 所社区大学,分布在台北市的各个区。
  
  艺文推广处。台北市艺文推广处前身为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成立于 1961年,隶属于教育局,办理台北市社会教育相关活动。自 1999 年台北市“文化局”成立后,为了配合本事文化政策的规划,改隶文化局,形成以剧场营运与文艺推广为主。
  
  各大学社会教育系。以笔者在台湾研习阶段学习的高校台湾师范大学为例,台湾师范大学的社会教育系不仅仅是学者和学生进行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也是进行社区教育的场所。如台湾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多次举办了社区妇女读书会领导人学习班,在高校内搭建了社区教育学习的平台。
  
  公办的社区教育机构。和上海市相同,台北市的公办社区教育机构也非常普遍,举办过多种多样的学术课程和实践活动。台北市以“一乡镇、一乐龄”的理念,从 2008 年起逐年于各乡镇设置“乐龄学习中心”,另结合台北市内大学举办“乐龄大学计划”,另如台北市“国家图书馆”举办多次系列讲座,面向所有居民开放。
  
  民间机构。台湾的民间机构群体非常庞大,这和岛内文化和政治氛围有关。这些民间机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非常多的活力。如家庭暴力防治协会、社会关怀协会、反霸凌志愿者协会等等。
  
  4.1.3 总结与评述
  
  两地的社会教育机构基本上是以社区学校(大学)为主,民间力量为辅,都发挥了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相比较而言,上海市的社区学校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包揽了社区教育的多数职责,而台北市的民间机构和其他教育平台也占有一席之地,给社区居民提供了非常多的社区教育机会。两地的社区教育机构有政府主办和民间自发两种形式,公益性都非常强,一定程度上属于居民自我提升的平台,所获得的学分或者文凭只是鼓励,社会的认可度都不是很高。
  
  上海市的网络平台是社区教育众多平台中的一个亮点,居民足不出户,利用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可以进行学习,上海市各社区学校基本都有网站或网校,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很多学校的网校只具有网站的架构,并无填充内容,有的网站内容老旧,点击率并不高,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网络平台还在建设当中。笔者认为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方面除了各个学校自行筹备的课程,还可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平台,实现和其他成熟的视频学习平台对接,减少重复的投入和建设。在这个方面,台北市的社大联网比较具有代表性,可借鉴其做法。
  
  台北市社区教育机构的亮点在于社区大学与其他机构合作紧密,如社区大学和艺文团体、全日制大学、社会团体的对接口比较完备,使社区教育在整个城市活起来,如全日制大学和社区大学的对接,使社区教育科研工作和大学生实践有了稳定的平台;艺文和社会团体与社区大学的对接使社区大学的老师和学员有灵活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这非常值得上海市社区教育借鉴。通过社区大学与各类团体、学校的对接,可以活化社区教育,增加上海市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度,扩大受教育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青壮年群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4.2 上海市与台北市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比较
  
  上海市和台北市两地关于社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
  
  4.2.1 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
  
  上海市的社区教育活动与课程十分广泛,从学习者个人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将社区教育活动与课程分为提高谋生本领的职业技能类、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休闲类和提高人文素质的文化素养类。
  
  第一类职业技能类包括农民工就业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和在岗人员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等,如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社区居民开设了烹饪和水电维修、机械维修等培训课程,学员学习期满,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优秀学员有机会推荐就业。
  
  正如正在参加办公软件培训课程的 28 岁女学员小刘所说:“我原来在我姐的足浴店工作,但那里的工作太苦了,我做不下去,现在到一家打印店工作,但用电脑那些也不太会,正好看到这里有这个课程,价格也不贵,我也就过来听一听,学到一些编辑之类的,再加上老板那边也教一教,学一学,感觉蛮好的。”(根据03 访谈整理)第二类生活休闲类包括保健养生课程、体育和文艺活动课程等等,如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社区学校开设了初级广场舞、工笔画(初级)等文体课程,又开设了中医刮痧、家庭保健等养生类课程,这类生活休闲类课程是上海各社区学校最热门的课程,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课程,由于各社区居民学习此类课程的需求量巨大,一些社区学院也开发了关于此类课程的教材,如闵行区社区学院的先后开发了《心理健康与咨询》、《厨艺交流》、《沈氏保健绝招》和《历史故事汇》等二十五本市、区级优秀通用教材。
  
  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学院教授工笔画的武老师所说:“我在这里教工笔画教了5 年了,这门课非常地热门,很多学员跟了我也跟了好多年了,他们说跟着我一起学画画就快乐,我们 12 月还工笔画师生联展,这门课好多人都报不上,都是一批批老学员跟着一轮一轮地学,最大的都有 80 多岁的。”(根据 04 访谈整理)第三类文化素养类课程偏向于学术性课程,包括各类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这类纯学术课程在社区学员的实际开设中并不多见,说明社区学员对此类课程需求较少,但有一些如读书课题、语言类课程,在一些社区学院内还是会有少量开设。如黄浦区社区学院开设的认识“我们的家乡”,学习上海市和黄浦区历史,带领大家走进古建筑,在参观中讲解上海近代史,使学员不拘泥于在教室上课或对着课本的形式,在快乐中学习当地历史文化。
  
  上海市以各社区街道、或者居民小区为单位的活动非常丰富,有各单位组织的各类比赛、法律宣传讲座、夏令营、公益晚会等各种形式,但多数针对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群。如闵行社区的 L 奶奶所说:“我们这个社区有很多活动,经常就在小区那块空地举办,我参加过广场舞比赛,上半年我们队还去区里比赛拿了奖咧,其他还有养生讲座啊,有社区医生给我们量量血压,讲讲养生的。但年轻人参与不多的,我女儿每天上班,晚上八点多才回来,没空参加的,都是我们老年人参加比较多的。”(根据 05 访谈整理)上海市除了社区学院和各社区教学点之外,还有丰富的网上学习课程。如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主管,上海开放大学承建的上海学习网作为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学习型社区数字化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该网站融合各类学习网站,有不同类别的应用服务与学习资源,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习者的需要,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地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平台,截至2013年底,网站注册用户超过130万人次,在线课程达15000门,点击量突破1.3亿次,该网站的线上课程与活动给予社区教育充分的活力,推进了社区人力、物力的高效整合。除了上海市范围内的上海学习网,在各个区和街道,也拥有自己的“子平台”,如“学在数字长宁网”,“学在数字长宁网”是长宁区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而打造的网上学习平台。“子平台”能够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激发更为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4.2.2 台北市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
  
  按照台湾社区大学创始人黄武雄的课程分类,可将台北社区教育课程分为学术类课程、社团类课程和生活艺能类课程,目的使协助学员重建世界观、进行社会内在反省,以实践建构台湾公民社会。在一开始创立社区大学之初,设计学员毕业前需修满 128 学分,学术类课程 48 学分,社团课程 40 学分,生活课程 40学分,而在实际操作上,能修满 128 个学分的学员寥寥无几,后各社区大学改为弹性学分制度,不对学员有硬性学分要求。
  
  第一类学术类课程,学术课程依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各安排由浅而深的课程。必要时另设预备班,供文字能力偏低的学员自行选择是否选修。如人文学有当代小说选读、台湾史、世界地理风情、哲学着名选读等课程;社会科学有法律探讨、经济学原理、政治分析和人类学及田野调查;自然科学方面有宇宙与天文、台湾地质浅说、生态学浅论。这类课程在台湾各社区大学中均有开设,在笔者采访中了解到,这类课程在逐年减少,这与民众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社区大学为了保证一定课程的学术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将学术性课程学费减免、将学术类课程和生活艺能类课程绑定选修和增加和学术类课程相关联的活动等。
  
  正如台北市中正社区大学的 Fl 老师所说:“近三年来我们学术类课程的选修率越来越低了,有些专门性的课都开不下去了,我们现在想了好多的办法,有些学术课我们就半价收费,钱我们自己贴,或者和上课的老师商量,如果他愿意不收费,我们就不收费,相当于志工老师了。还有比如这门地质研究课,本身就是蛮枯燥的,后来我们加上一些活动,改为‘阳明山的自然之美',阳明山那边有很多自然温泉,上这门课的老师除了在教室上课,还带学生们去阳明山考察,边学边玩,这门课就继续开下去了,还有这门历史课也是,结合看电影还有去博物馆也不错的。以前我们还会强制性要求如果修了两门艺能类课程,必须选修一门学术类课程,但这样效果不如上面那种好。”(根据 06 访谈整理)第二类社团活动课程。这是由学员自组社团,拟定社团活动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提名校内或校外合适的专业人士为老师,经过校方会议核准之后,由各社区大学聘任提名人选担任社团的咨询老师。每学期结束前,社区大学设“社团周”,由各社团向社会公开发表本社团一学期内的活动成果,咨询教师可于发表会上收集观众意见,作为社团评价的重要指标。社团活动也分为三类,公共事务类、科学研究类和休闲育乐类。公共事务类社团有残障关怀社、妇女儿童受虐防治义工社、社区工作社、社区新闻社等,这些社团带有公益性质,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或积极参与社会性事务。科学研究类社团如河川保护社、社区景观社、原住民文化研究社,这类社团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从策略上给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休闲育乐类社团如音乐社、美术社、桌球社、登山社等社团,以文艺愉乐健身为目的,是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团,为避免这类社团对其他两类社团产生巨大的排挤效果,造成师资、场地、经费资源不均衡,所以文艺育乐类社团课程并不纳入学分计算,而其他两类每学期均有 5 个学分。
  
  “社区大学的社团非常丰富,我参加了两个社团,社区工作社和摄影社。平常我就喜欢拍照,现在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拍照,互相切磋,感觉技术提高得很快,我们这墙上贴的好多照片都是我拍的,我们有时候约着一起出去旅游,去垦丁,去花莲,有好的作品就可以在这里展出,很有成就感的。社区工作社也很有意思的,去年,我们这个社区要进行绿化改造,拆除了一些房子,有一棵椰子树就当在路上了,里长说要砍掉,我们知道了以后,就去和里长谈,希望他们不要砍掉,把那块地作为一个小花园,后来里长同意了,但接下来的工程要我们做,我们就把那里改造成以椰子树为中心的’乐龄花园‘,种了一些花,虽然面积不大,但没事社区的阿公阿嬷都去那里坐坐晒太阳,不是比他们砍掉树铺水泥好吗?”(根据 07 访谈整理)第三类是生活艺能课程。这类课程是社区大学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上课方式除了老师讲授以外,都需要实践,所以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都要考虑社区大学所在社区的地方特色以及师资情况,除了可与聘请社区内居民推荐的专门人才,也可以到社区外从事水电、木工、陶瓷工作技能优异、口碑好的手艺人。这类生活艺能课程包含书法课、摄影课、绘画课、陶艺课、裁缝自制衣服课、家电维修课等。
  
  台北市的社区教育活动主要以各社区大学为中心展开,相比于大陆地区的住宅,台湾并没有我们所说的小区概念,各居民住宅私有制,没有围墙隔开,这样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小区的壁垒,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各社区没有自己的公共场地,所以活动以各社区大学为中心展开,活动形式也非常丰富,如永安社区大学在周日晚举办“大修理市集”,鼓励附近居民将自己家里损坏的电器拿到社区大学,聘请专业技工老师教授大家如何修理。各社区大学还有联合的议题,即由一所社区大学提出议案,其他各社区大学响应,共同参与的活动。台北市第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区大学创办人黄武雄教授在 2006 年提出的“台湾千里步道”行动,在文山社区大学成立了台湾千里步道协会,以环境保护、田野美学、运动健康为目的,旨在台湾用人力手工的方式建造一条环绕台湾岛的可供游人步行或骑单车的小道。这是在台湾社区大学内举办的大型活动,该协会除了在社区大学内组织学员参与活动,更走出社区,向全省动员号召此项活动。千里步道协会在全省各地招募了大量的志愿者,并在全台各地发起地方筹划站,以“棋盘式组织”规划不同工作组,以动员志工协助募集捐款、推广宣传、路网勘探和资源协调等工作。
  
  自 2006 年以来,已经完成花东、台南、彰化、云林、苗栗、台中等地的试走活动,市民反响热烈。这是台湾社区大学主办的规模最大的活动,串联了全省市的各个社区大学和志工团队,也优化了社会环境,丰富了市民生活,在社区大学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代表性。
  
  另外,台北市社区大学有强制性课程,设置每学期的第九周的“公民素养周”,在这一周内,各个社区大学根据学校和本社区的特色,邀请讲师共同规划讲座、论坛、户外导览等多元的公民素养活动,参与公民素养周活动为台北市社区大学讲师和学员的义务,如果缺席,就视为旷课一次。
  
  2015 年台北市社区大学联网展开了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和偏好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 392 位人中,男女参与比例是 24%和 76%,31-60 岁的人群占了72.96%,30 岁以下人群和 60 岁以上人群各占了 13.52%,无未成年人参加。在回答“您对哪一类课程最感兴趣?”的问题上,最受欢迎的前五类课程是国际语言类、美术工艺类、运动舞蹈类、生活应用类和烹饪美食类,这五类课程都属于生活艺能类课程;最不受欢迎的五类课程是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影像视觉类、投资理财类和资讯科技类。在回答“您最常透过哪一种方式丰富生活经验?”的问题上,41.72%的人选择“上课学习”的方式,18.05%的人选择“外出旅游”,9.47%的人选择了“数位学习”,最不常用的方式为“收听广播”和“教学相长”,各占总人数的 1.78%.
  
  4.2.3 总结与评述
  
  上海市与台北市的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作为构成社区教育的基本要素,体现着为两岸社区发展服务的功能,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学习需求。
  
  从课程和活动的内容的角度看,上海市社区教育的课程比台北市涵盖的面积更广,台北市的活动内容更为丰富。上海市的社区教育课程涵盖了各种职业培训、文化素养课程和生活休闲类课程,而台北市的社区教育并无职业培训的内容在里面,即便在各社区大学里有技能培训类的课程,但居民也是作为一种生活休闲的方式,并不旨在学习某种实际技能并获得证书而便于找工作。台北市的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包括文艺、体育类的社区内各种活动,更有依托各种社会团体,突破社区界限甚至是台北市界限,延伸到全省范围的,旨在改变社会和居民生活,引领社会价值,如千里步道活动。
  
  从课程和活动的方式看,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上海市还有各种线上学习资源,利用电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各种方式让社区居民享受海量的学习资源,居民学习方式多样,获取社区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起来。台北市“教育局”将市区十二所社区大学和一所原住民社区大学联结起来,成立“台北市社区大学联网”、“台北市学习型城市网”,在“社大联网”下各社区大学也有自己的网站,但这些社区大学相关网上平台只作为社区大学对外发布信息的一个窗口,介绍本校的情况,发布近期的新闻和开展网上调查等,并无实际的线上课程,这与上海市的网上社区教育平台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以上分析得知,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并不像基础教育那样具有强制性,在课程与活动方面,台北市和上海市都非常关注社区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展现了各自地区的特色,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两者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笔者认为上海市可以借鉴台北市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活动课程和学术课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思想观念逐步打开和社区教育受众群体年轻化,上海市的社区教育可以增加相应的学术类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员的思考能力,社会成员的参与度,学员通过参加课程和学习,观念发生改变,对社会整体文化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4.3 上海市与台北市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比较
  
  4.3.1 上海市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上海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启动社区教育的时候就将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提出将上海建设成学习型城市之后,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只稳定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队伍,确保了学习型城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主要包括管理者、专家、教师和志愿者四支队伍。
  
  一是管理者队伍。上海市的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按“区、街、镇”三级管理体质设置,包括区学习型城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领导,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街道主管领导、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等。管理者的队伍是按行政体制设置,在落实社区教育各项决策与决定的过程中具有强制性,奠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基础。
  
  二是专家队伍。上海市社区教育专家队伍主要来源于从事终身教育管理的政府机关,从事社区教育研究的协会、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社区学院内部专职教师,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处、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等。他们为上海社区教育的创建工作出谋划策,深入各个委、局和街道和基层社区,具体指导社区教育的工作,多年来,专家组的一直开展培训、会议、评估、实验等各方面工作,指导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科研工作,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社区教育的书籍,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大大推动了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保障社区教育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上海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上海市社区教育非常重视师资的建设,通过上专人制、委派制、招聘制、聘请制和自愿制等办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志愿者为补充的师资队伍。
  
  根据 2013 年的上海市社区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总数为 1058 人,兼职教师的人数为 10967 人,志愿者的总数达 41520 人。在这些专职教师中,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限在三年以下的约为 60%,在各社区学校中这一比例不到 30%,从业时间在 7 年以上的专职教师占总数的 30%.在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中,学历结构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比例超过了 30%.在社区学校从事专职教师工作并且由教育局编制的老师其学历结构以本科和大专为主,本科约为 70%,而研究生的比例非常小。
  
  四是志愿者队伍。随着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及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的品味,仅仅依靠社会专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教育志愿者作为社区教育师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 年上海市社区教育志愿者总数达到 41520 人,参与到社区教育的方方面面。2014 年 6月为了加强上海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在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的组建下,上海市社区教育志愿者总队成立,形成了统一管理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有利于志愿者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了社区民众的参与度。
  
  4.3.2 台北市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
  
  台北市的社区教育目前主要依托各区的社区大学开办,社区大学以委托的方式办理,由此形成的社区大学队伍不同于大陆地区。
  
  一是管理者队伍。台北市社区大学由台北市政府自行设置或采取委托方式办理,一般受托对象为财团法人或者公益社团,时限为三年。受委托的社区大学设置专任校长一人,综合管理社区大学的业务,执行秘书一人,帮助校长办理业务,并分别设置教务、学生事务、总务等等人员,但社区大学的行政管理相当扁平化,以台北市万华社区大学为例,该校依托财团法人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非营利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成立于 1997 年,致力于投入家庭、婚姻教育推广,使命于构建“健康家庭”),全校共有 13 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校长和副校长各一名,教学组专员 2 名,社造组专员 3 名,行政事务组专员 2 名,助理 2 名,财会组专员 2 名。
  
  二是专家队伍。台北市社区教育专家队伍主要来源于从事社区教育研究的协会、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如“财团法人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该学会成立于1980 年,结合了社区教育领域的专家、实务人员共同致力于社区教育的研究以及学术领域的发展、推动社区与学校的联系。该学会的成员来自于各行各业,主要由各大学教授、政府机关教育专员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为主。在每所社区大学的内部,都会以聘请校务顾问的方式,聘请社区教育的专家学者,指导社区大学的实际营运,如万华社区大学聘请国立暨南大学与国立中正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指导该校实务操作。
  
  三是教师队伍。和上海市相比,台北市社区教育师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各社区大学内部并无固定教师,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兼职教师。以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为例,该校的教师大多数以40至60岁的中年教师居多,占总教师人数的70%,在教师学历方面,博士占 8%,硕士占 32%,大学占 50%,年资数各范围比较平均,0-2 年占 10%,2-4 年占 15%,4-6 年占 19%,6-8 年占 22%,8-10 年占 11%,超过 10 年以上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 23%.
  
  四是志工队伍。在台湾,志愿者被称作志工,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志工队伍非常庞大,在社区大学的行政组织中以“志工团”的形式区别于其他部门和社团。
  
  按照社区大学的规模和人数,一般志工团人数为 30-60 人,分为校务行政组、校务活动组、社区服务组三个组。校务活动组主要负责社区大学办公室行政相关业务,校务活动组主要负责各种活动的策划安排、活动人力支援和联谊等活动,社区服务组主要负责社区导览、社区环保、社区养老院探访、弱势群体关怀、紧急事故协助和青少年儿童辅导等工作。在志工社内部又设有行政组织,一般设置社长和副社长各一名,另设行政组、财务组、活动组、教育组、文宣组和影像组,每个人分工明确。志工社参加的条件为年满 18 岁的成年人,但具体报名参加的还是以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
  
  4.3.3 总结与评述
  
  两岸社区教育均以社区学校(大学)为龙头,带动社区的学习,构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一环,而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台北市和上海市队伍建设各有优势,以下从管理、科研、教学等三个方面作出总结与评述。
  
  从管理角度看,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管理者队伍具有较强的行政性,自上而下落实各项政策,行动统一,人员多有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相对成员比较固定,流动性不大。而台北市的社区教育的管理者队伍非常扁平化,一般委托基金会和公益社团管理,内部人员设置为 10 人作用,除了总助(校长)之外,其他部门并无隶属关系。志工社团也参与社区大学内部的管理工作,这和上海地区的管理者队伍不同。
  
  从科研角度看,两地社区大学都有者来自各高校和教育行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科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同的是,上海市社区学院内部有自己的专职教师,也承担部分社区教育的科研和实验工作,而台北市社区大学以社区居民教育为主,内部并无专专职教师,也不承担任何科研工作。
  
  从教学角度看,两地师资有着很大的区别。上海市社区学院的师资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其中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
  
  而台北市社区大学的教师完全以兼职教师为主,并无专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课程与活动等任务,并无科研任务,支付给兼职教师的课酬也占社区大学支出的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给当地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进步,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提升,闲暇时间增多,对精神层次的追求逐步提高,笔者认为上海市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在这样的条件下,上海市可以借鉴台湾的志愿者队伍管理经验,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志愿者团队。另外,根据社区教育管理制度的改变,上海市和台北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队伍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