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社会教育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1 共45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国绥远社会教育现状探究
  【绪论】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社会教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民国绥远实施社会教育的背景
  【第二章】民国时期绥远开展社会教育概况
  【第三章】民国绥远主要社会教育事业
  【第四章】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及原因
  【结语/参考文献】民国绥远推动社会教育法举措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近代以来,从英国叩响国门开始,中国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压迫,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为了御敌强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积极翻译外国书籍,由此,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是随着翻译国外各种教育学说而逐渐被介绍于国人的,从当时‘多采自日本’的转译方式看,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日本教育界传入我国”.

  社会教育在清末已经发展成一股教育思潮,至民国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民众教育事宜,至此,社会教育制度开始在我国确立。

  社会教育从传入我国开始,对其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直到 2003 年,王雷在《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一文中才明确提出社会教育的概念。社会教育主要指学制系统以外,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私人和民间团体推动为辅助,为了提高失学民众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机构与设施,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定义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与社会教育相近的词,如民众教育和通俗教育等。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张佳余等认为无论从名理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史实上考辨,社会教育与民众教育名异实同。

  王雷在其着作中提到,平民教育的许多事业归属于民众教育。通俗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通俗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是社会教育的一种阶段性事业。在全国社会教育兴起发展的大背景下,位于西北边陲的绥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开始兴办社会教育。本文主要对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进行探究。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稳定,学校教育逐渐取代社会教育。在民国时期形成的社会教育制度也随之瓦解。社会教育的发展虽然经过几起几落,但它还是在教育民众和提高民众素质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普遍,人们也开始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对已就业但未完成学业的青少年们,故通过研究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从中汲取提高民智的方法,进而教育青少年。其次,学者对各地区的社会教育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如四川、甘肃、贵州等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进行初步研究,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绥远地区的社会教育。最后,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兴起有特定的背景,从 1924 到 1949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制度,如行政、机构、经费和人员方面。可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现状

  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对社会教育进行研究。比较着名的学者有陈礼江、马宗荣和吴学信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专着的形式出现,如陈礼江的《民众教育》1,马宗荣的《社会教育概说》2、《社会教育事业十讲》3以及吴学信的《中国社会教育概述》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级学校教育的恢复,社会教育逐渐被取而代之,学术界对其关注也大大减少。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时,学者又开始关注社会教育。总体来说,关于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着作比较少,目前,已出版的着作有王雷的《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杨才林的《民国社会教育史》、杨家余的《伪满社会教育研究:

  1932-1949》和李建兴的《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等。王雷的《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是国内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的第一本专着,作者论述了中国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事业以及社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民国社会教育史》这本书完整的介绍了了 1912-1945 年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概况,主要包括民国社会教育推进的根由、社会教育行政、主要社会教育事业以及对民国社会教育的评价。杨家余的《伪满社会教育研究:1932-1949》是学术界系统研究伪满社会教育的第一部学术专着。书中论述了伪满社会教育的特异性及其目的、日伪实施社会教育控制的机构、伪满社会教育制度、日伪对社会教育主体和媒介的控制和日伪实施奴化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者的论述使我们对日伪控制的伪满社会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成果增多,约有论文百余篇。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会教育发展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的研究关于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扶小兰认为近代经济的发展是社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民族危亡刺激之下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呐喊、各种救亡图存爱国思潮的激荡与实践,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推进都是社会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1然而,王兆祥则认为社会教育的根基是城市市民社会的兴起。2清末社会教育的兴起至民初社会教育制度确立独立的地位,社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吴晓伟认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有:教育对象范围广泛,偏重成人、教育内容丰富,立足社会实际、教育形式灵活,机构设施多样和民间教育团体活跃。3社会教育经过漫长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体现出的作用有所不同。清末民初时期主要是通过“开民智”和“新民德”,以此来提高国民素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推行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民增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意识。社会教育的设施如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丰富了民众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社会教育的功能是强大的,杨晓在《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及其影响初探》一文中提到,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对改变中国教育目标价值取向起间接作用,并对中国近代文化变迁起积极作用。

  2、区域社会教育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陕西和贵州等地,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文章主要有:后开亮的《抗战时期的四川社会教育》、赵宏林的《抗战时期甘肃省社会教育发展概论》、宋美媛的《试论民国时期陕西社会教育》、傅宏的《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的区域性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少。

  1927 年后,国共合作分裂,中国的社会教育开始出现分化,即苏区的社会教育和南京政府的社会教育,“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在沦陷区内推行社会教育。南京政府推行的社会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如上文所示。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四川省的社会教育,主要涉及四川社会教育的背景、发展概况、行政、主要机构以及成效等。研究范围广泛,也有关于四川全民体育健康教育的研究,成都市成立以市立民众教育馆为中心,大力提倡全民体育卫生教育,通过协助民众加强锻炼,举办国术班和体育比赛,提倡卫生教育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身体素质,培养了民众团结合作的观念,为抗战作出了贡献。4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决定以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在社会教育方面,共产党积极推行社会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也持续推行社会教育,主要形式有冬学运动、补习学校、农民夜校、识字班、读报组、一揽子村学、民革室等。

  1对中共推行的社会教育研究,学者们关注的是中共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重点是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研究。如《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研究》、《苏区社会教育的特点及评价》、《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等。除南京政府和中共推行的社会教育之外,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即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近年来,有关日伪的社会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伪满社会教育研究:1932-1945》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伪满社会教育的专着。另外,也有关于日本在内蒙古推行社会教育的文章,即吕佳、任其怿的《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概况》。

  3、社会教育事业和机构的研究

  清末社会教育刚刚兴起,研究清末社会教育事业和机构的文章很少。而在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专门机构设立,社会教育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界对此关注的重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机构有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平民学校和文化补习学校等。学术界对民众教育馆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较多。毛文君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介绍了民众教育馆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开展的主要活动。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青岛、湖北等地民众教育馆的发展。

  4、社会教育特定群体的研究

  在本文中特定群体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和女子。对这一特定群体社会教育的文章限定在民国时期。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相关论文三篇。如在《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育初探(1927 一 1937)》一文中,作者介绍了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育的背景、主要机构具体措施及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2另外还有马云鹏的《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191-1927)》和李宁宁的《民国时期女子社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绥远社会教育的专着。有关绥远社会教育的研究均散见于一些着作中,如忒莫勒的《近代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史》3,此书论述了近代内蒙古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概况,并对近代内蒙古地区各图书馆进行了细致的介绍。2007 年,有学者对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教育进行了探讨,即任其怿、吕佳的《日伪时期内蒙古社会教育概况》4.另外,还有金海主编的《从传统到现代--近代内蒙古地区文化史研究》1,作者对绥远省民众教育馆及图书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近年来,学者对内蒙古图书馆事业史关注增加,主要成果有、乌林西拉和索娅的《内蒙古图书馆事业史》2和索娅主编的《内蒙古图书馆事业 100 年事典》3、等。这些着作均对民国时期绥远图书馆事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一些文章对内蒙古社会教育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而关于绥远的社会教育论述就更少了。

  (三)论文框架及所用材料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进行探究,首先,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了绥远社会教育的背景,主要从两方面加以介绍。绥远社会教育发展的背景应考虑到当时全国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和绥远当地发展社会教育的有利条件。其次,着重了解绥远社会教育发展的概况,先介绍绥远各县社会教育发展的概况,然后从社会教育的机关、经费、教职员和参观者等方面来了解绥远社会教育发展的情况,使读者对绥远社会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绥远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于是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了绥远地区较典型的社会教育事业,如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和国术馆等。最后,通过对绥远社会教育的介绍,从一些资料中能分析出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从而得知绥远社会教育发展的成效不大。并根据资料来分析绥远社会教育成效不大的原因。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本文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1、民国时期期刊;2、民国时期有关着作;3、内蒙古部分县志;4、相关文史资料,主要以《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编的《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和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内蒙古文史资料》等史料为依据;5、当代既有研究成果。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笔者查阅到察哈尔省和热河省的相关史料,尤其是在社会教育机关、经费、教职员和学生或参观者方面有许多数据,笔者在文中运用这些数据以便和绥远省社会教育发展作出比较,从而得知绥远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

  对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研究,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分析法、归纳法、引证法和例证法等对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进行全面的论述,使人们对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基本认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