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转型不同阶段国企管理创新设计机理及其检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05 共7564字
论文摘要

  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企改革和管理创新。鉴于我国经济转型仍在继续和管理创新永无止境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必要立足经济转型的背景和国有企业不同时期的资质条件与经营状况,深入探讨与揭示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设计机理。针对管理创新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知识探讨,不同管理创新类型和创新方式方法实务研究以及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等领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静态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这些研究成果对澄清和丰富管理创新基础理论知识,揭示某些类型的创新活动规律等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但是,前人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有待深入的地方,如:如何做到不人为分割创新连续性的客观事实,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对国企管理创新活动规律进行揭示;如何从国企管理创新活动长时间跨度的历史演进中总结、提炼出带有抽象意义上的管理创新规律等。文章研究的国企管理创新规划设计机理就是针对上述研究目的的一项专题研究。在研究中文章通过构造 一个3*4 式分析范式,即我国经济转型的 3 个不同阶段,和统一设置的管理创新动因、管理创新目的、管理创新空间、创新重点4 个变量因素集,将命题研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础上对命题进行连续动态研究。文章共选取了 112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企业逐一考证、搜集文章统一设置的四个变量因素集。为了研究上的简化和不丢失原始素材的真实性,文章对原始素材作了如下调整:经验分析中同类或相关因素作大类合并,取观察频率值位列前三或四位的因素作为研究事实依据,但对个性突出且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个性因素给予保留;实证检验中按照原始因素的管理学属性用相应的经济指标予以置换。

  一、转型不同阶段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设计机理

  1.转型早期 (1978-1991年) 政府主导型创新设计

  根据笔者的研究[1],1978- 1991 年属于我国经济转型的起始阶段 (或称转型早期)。但随着转型的渐次深入,市场力量愈益增强,使得转型早期大体形成了两个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即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和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

  针对转型早期的国企管理创新,文章共考证和梳理了26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创新案例。其中,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创新案例 12 户,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创新案例 14 户。梳理结果显示:在80 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和政府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是国有企业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动因。迫于当时供给极度短缺的压力,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从目的到创新空间均主要集中在整顿劳动纪律、加强生产管理和保障供给。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政府是国企管理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国企管理创新的目的和空间由政府统一规定和明确。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国企管理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国企由生产任务型企业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变。在这种创新目的导向下,这一时期管理创新的设计机理开始出现如下内在逻辑关系:管理创新动因直接决定管理创新目的;管理创新空间是管理创新目的的函数,管理创新目的直接决定管理创新空间;管理创新动因对管理创新空间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通过管理创新目的间接发挥作用,使两者的组成要素间具有顺向影响和逆向适应的对称关系。

  2.转型中期 (1992-2002年) 政府和市场力量并行驱动目的导向型创新设计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 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国有企业迎来了第二次管理创新浪潮。从文章所作的文献和案例考证、梳理的情况分析,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在创新动因和设计框架方面具有如下特点或变化规律。

  (1) 国企管理创新是政府和市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针对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设计,文章重点考证了 39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创新案例和相关文献。文献和案例考证的结果显示,这一时期影响或推动管理创新的动因按照大类合并的梳理方法,可以合并为下列五类因素 (按照影响频率值从高到低排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国企战略性重组、管理因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或亏损、竞争能力薄弱和企业强烈的成长愿景。

  可见,首位因素依然是政府行政力量,但是来自市场和国企自身因素已经占据了四项。据此,可以初步论断:这一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是政府和市场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

  (2) 初步形成了由创新动因驱动和决定的、以创新目的为导向的创新设计机理。在对样本企业管理创新方案作逐一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本着保留共性和兼顾个性的原则对样本企业创新方案四要素间内在关系作了统计归纳和提炼,得出具有抽象意义的国企管理创新设计机理,具体内容是政府是创新设计的指导者和设计方案的最终确立者,国企在秉承政府意图的前提下具体承担创新方案的设计职能,国企对创新方案具有先行选择的权力和影响力。

  一项完整的管理创新设计框架是创新目的、创新空间、创新重点三项要素组成的集合。

  这三项要素的生成机理是,创新目的是创新动因集函数,创新动因集与创新目的域之间是一种顺向决定和逆向选择关系。

  动因集要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国企自身因素两个部分。外部环境因素子集主要构成要素是国企改革和政府对管理工作的领导,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发展机遇的诱导等。国企自身因素集主要包括思想观念、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经营状况和成长愿景等。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经营困境的加剧以及强烈的成长愿景等是促成创新和创新目的选择的直接因素,也是促成创新目的应对创新动因作出逆向选择的内在缘由。但这种机理生成的仅仅是创新目的的可行域,国企已经具有的装备水平、经营实力和管理能力等是从可行目的域中遴选出最终创新目的集的基础和条件。创新目的与创新空间、创新重点之间也是一种顺向决定关系,即创新空间和创新重点分别是创新目的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的内涵一方面是创新目的决定创新空间维度的选择,创新目的多元化决定创新空间维度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创新空间域维度要素之间以一种顺应创新目的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创新动因虽然与创新空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前者是通过影响管理创新目的间接影响管理创新空间的选择,创新空间与动因之间是一种逆向对称关系。创新目的与创新重点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前者直接决定后者是这种线性关系的基本特征。

  3.转型深化期 (2003年以后至今) 环境力量驱动国企主导型创新设计

  2003 年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深化阶段。在国企改革的推动下,国企的体制属性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四自”主权基本回归国企。另外,我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已基本演变为国际化竞争,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国企迎来了第三次管理创新浪潮。纵观这一次国企管理创新,在创新的设计机理方面具有以下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1) 外部环境力量基本成为推动国企管理创新的第一动力。为了深入研究新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动因,文章选择了这一时期国企开展较多的三种代表性管理创新类型作为研究的事实依据。这三类管理创新类型依次是: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建设,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选取的样本企业数有 57 户。研究结果显示:新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动因共有五种,位列第一位的动因并列两个:一个是国企改革政策,另一个是资源、能源供给约束与环保压力。它们各自占全部动因数的 27.3%。位列第二位的动因亦并列两个,分别是:国际化竞争加剧和响应政府号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骨干作用。这两个动因各自占 18.2%。位列第三位的动因是国企资质与条件,占9.1%。

  可见,前三位动因均属于外部环境因素,这三位动因影响频率值累计值达91%,剔除政府影响因素,来自市场和环保因素占53%。说明在新时期外部环境力量已经上升为推动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第一动力。因此,积极、主动开展管理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之一。

  (2) 国有企业基本成为创新设计主体。新时期对国企和管理创新影响最大的一项改革政策是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行的结果是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国企法人财产权基本回归国企。在这种背景下,国企自然合乎逻辑地成为管理创新设计的决策和执行主体。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行政援助依然是国企开展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府对国企管理创新的设计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国企管理创新设计机理基本稳定,创新方案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国企开展的各类管理创新活动均充分反映出,新时期国企管理创新设计机理基本稳定,但创新方案的内容却出现了新的发展。根据笔者研究,这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管理创新目的形成机制的新变化,国企改革与发展政策和市场与环保压力并列成为决定或影响管理创新目的形成的第一因素。但是在创新动因中并不占居主导地位的创新企业个性资质和条件对创新目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国企个性资质与条件是影响国企改革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间接地影响管理创新目的形成;它通过承载这一因素的创新主体,直接发挥管理创新类型和具体管理创新目的的选择权作用。其次,国企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不仅是创新目的指导下的产物,也是国企选择的实现创新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共性和抽象意义上归纳,新时期国企选择与践行最多的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有战略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两种类型。其中,战略发展模式是各种类型管理创新模式的主基调。这两类创新模式对创新目的承载与践行主要体现在:管理创新的设计、规划与组织管理等均被提高到战略思考和战略规划的高度;创新企业实施的管理创新空间主要集中在规模经济、资源配置优化、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在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中,按照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原则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等。这些管理创新的内容均是在创新目的指向下国企开展的具体创新实践活动。

  二、结论检验

  文章分两个阶段选取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时间序列数据,按照反映管理创新规划机理的创新动因、创新目的、创新空间、创新重点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来检验上述研究结论。

  1.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鉴于经济变量构成要素的多元性,管理创新目的与管理创新空间的高度一致性,为了简化模型分析,在作分阶段研究中笔者仅设置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因集和管理创新目的集两个经济变量。其中,管理创新目的集为被解释变量,管理创新动因集为解释变量,文章研究的经验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2009 年 (数据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2- 2009 年。为了便于研究,文章对转型中期、转型深化期的相关经济变量和对应的量化指标做如下定义和置换。

  (1) 转型中期 (1992- 2002年)

  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因集的主要构成要素:KSt=亏损严重,SCt=市场份额减少,QSt=企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XDt=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企管理创新目的集构成要素:ZXt=增加经济效益(含扭亏增盈和谋求新的发展),CZt=追求快速成长,JZt= 提升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应的量化置换指标如下:国企管理创新动因集主要构成要素:KSt→KEt:企业亏损额;SCt→XSt:产品销售收入;QSt→ZCt:资产合计;XDt→FZt:资产负债率;CFt: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国企管理创新目的集主要构成要素:ZXt→LRt:利润总额;CZt→ZJt:工业增加值;JZt→LSt:全员劳动生产率。

  多元回归模型如下:LRt=A1+β1KEt+β2XSt+β3FZt+β4CFt(1)ZJt=A2+β1’CFt+β2’LSt+β3’ZCt+β4’LRt(2)

  (2) 转型深化期 (2003年至今)

  国企管理创新动因集的主要构成要素:MDt= 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约束的矛盾,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GMt= 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偏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显著;JTt= 创新企业初步占居了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具备深化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条件;JJt= 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打造自主品牌,做强做大企业。国企管理创新目的集主要构成要素:TXt= 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切实转变企业发展方式;CGt= 使国企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GKt= 提高优势品牌规模化水平和市场扩张力,最终实现振兴行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目的;ZXt= 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相应的量化置换指标如下:国企管理创新动因集主要构成要素:MDt→LTt:能源生产弹性系数;GMt→EDt:企业单位数;JTt→GJt: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JJt→JFt: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国企管理创新目的集主要构成要素:ZXt→LRt:利润总额;TXt→LSt:全员劳动生产率;CGt→ZLt:拥有发明专利数 (件);GKt→ZCt:资产合计。多元回归模型如下:ZLt=B1+ε1LTt+ε2JFt+ε3GJt(1)LRt=B2+ε1’ZLt+ε2’EDt+ε3’LTt+ε4’ZCt(2)LSt=B3+γ1ZLt+γ2EDt+γ3GJt+γ4LTt(3)  

  2.检验结果与分析

  将文章选取的数据代入上述模型中,并借助 SPSS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

  (1) 转型中期模型计算结果模型 1:LR赞t=- 6492.391- 0.796KEt+0.092XSt+70.634FZt+203.373CFtt (- 21175) (- 2.548) (5.852) (1.716) (15.363)R2=0.996,F=320.486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4 个自变量对 LRt共同作用显著。模型中,KEt、XSt、CFt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这 3 个自变量对LRt作用显著。FZt未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说明,转型中期单项动因因素:亏损严重、市场份额减少、成本水平过高和四个动因因素合力作用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动因因素集合力作用对管理创新目的形成作用显著。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因素未通过检验。说明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处在探索建立阶段,其对国企和管理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未充分体现出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

  模型2:ZJ赞t=3768.244- 261.703CFt- 0.006LSt+0.091ZCt+1.901LRtt (1.874) (- 0.581) (- 0.368) (3.535) (1.435)R2=0.989,F=111.057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模型中,仅有 ZCt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该自变量对ZJt作用显著,其它自变量未通过t检验。

  检验结果说明,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目的之一的追求企业快速成长实现规模经济优势,与促成创新目的形成的动因集四个因素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 。从单个动因因素的作用来看,除创新企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因素与创新目的正相关外,其他三个动因因素各自对管理创新目的形成作用不显著。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国企管理创新目的形成不是某项动因因素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动因因素集合力作用的结果;二是在动因因素集中客观上存在对管理创新目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显著因素。更深入地看某单项动因因素与某具体创新企业的主要管理创新目的不仅高度相关,而且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这一检验结果与上文经验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一致。

  (2) 转型深化期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模型1:ZL赞t=-0.9919.477+1873.468LTt+5.179JFt+0.200GJtt (- 1.528) (1.002) (1.950) (1.181)R2=0.969,F=31.117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模型中所有自变量在 5%显著性水平下都未通过t检验,说明自变量是以集成作用的形式对因变量发挥作用的。单个动因因素与管理创新目的虽然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进入转型深化期后,在国企管理创新目的形成机制中依然存在动因因素集合力作用的显著特征。

  模型 2:LR赞t=23358.9696+0.093ZLt- 0.421EDt- 1628.780LTt- 0.032ZCtt (2.919) (0.411) (- 3.977) (- 1.577) (- 0.599)R2=0.976,F=20.656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模型中,仅有 EDt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创新动因集对管理创新目的的形成合力作用显著。单个动因因素:创新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偏低与管理创新目的负相关且在 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两个动因因素均未通过检验。说明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低会制约创新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该动因因素不仅是促成国企管理创新的因素之一,也是促成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提高盈利水平目的的主要因素。这一检验结果与上文论述的转型深化期管理创新动因排序和管理创新目的排序一致。其余两个动因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动因是以合力的形式对管理创新目的形成发挥作用的,单个因素的孤立作用不足以促成管理创新目的的形成。

  模型 3:LS赞t=267366.206+0.912ZLt- 0.5771EDt+1.130GJt- 23313.633LTtt (3.949) (0.552) (- 6.552) (1.075) (- 2.629)R2=0.996,F=137.122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模型中,EDt与LTt在5%水平下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四大因素的合力作用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这四项动因因素组成的因素集对该管理创新目的形成作用显著。

  企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偏低,环保压力剧增和资源、能源供给约束增强两个因素分别与切实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的创新目的负相关并在5%水平下通过 t 检验。说明企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低,环保压力剧增和资源、能源供给约束增强是加剧企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促成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该结论与上文经验分析的结论一致。

  三、研究结论

  在经济转型早期 (1978- 1991年) 国企管理创新动因、目的、空间各自的组成要素相对单一,三者之间是一种顺向依次决定的线性关系。

  政府不仅发起和组织了国企管理创新,而且还直接决定国企管理创新的目的和空间。但是,进入 80 年代中后期,三者之间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线性关系。

  这种非线性关系的主要内涵是动因要素集的合力作用成为推动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主要作用形式。受动因集要素属性变化和作用形式变化的影响,管理创新的目的和空间维度逐步形成了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的发展趋势。

  转型中期 (1992- 2002 年) 管理创新动因主要是以合力作用的形式决定和影响国企管理创新目的以及管理创新空间维度的选择。国企管理创新动因、目的、管理创新空间之间存在着多元非线性对应关系。即管理创新动因集与目的域之间呈逆向对称关系。管理创新空间是管理创新目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管理创新动因集与管理创新空间集呈反向因果关系;在管理创新动因集中还存在着单个动因因素影响力显著性的差异性,影响力显著性的动因因素不仅会对管理创新目的形成产生显著的逆向派生作用,而且会对管理创新空间维度的选择偏好发挥直接的指向作用。这一结论完全可以解释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在创新目的与创新空间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显著的现象。

  转型深化期 (2003 年以后至今) 国企管理创新设计机理没有实质的变化,但与转型中期不同,在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因对管理创新目的形成出现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管理创新动因对管理目的形成以合力作用形式的特征更加显著,单个动因因集对国企管理创新目的的形成作用不显著;二是管理创新动因集与管理创新目的域和管理创新空间集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作用路径上更加依赖“桥”即国企发展现状和管理水平的逆向转换作用;三是管理创新目的域和管理创新空间集更加集中并且前者对后者的导向和指示作用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永,刘建一. 动力机制、动作机理与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改善 [J].改革,2012(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