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成长情况调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19 共6478字
摘要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是指由非政府团体、企业或个人举办,向全社会开放,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区域、组织或群体的图书馆[1].目前,我国的非传统公共图书馆主要建设在城市社区(乡镇)、高教园区(大学城)、工业园区等需求较为密集的地区,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无差别地为公众提供信息,其"社会性"和"开放性"甚至超过了传统公共图书馆。有资料显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2],这说明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中是核心力量,发挥主体作用。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关注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成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提高馆员工作绩效,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选取国内社区(街道)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和工业园区图书馆的206名图书馆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该类型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和支持系统。

  1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职业发展状况一般指职员的工作压力、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发展空间、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为掌握馆员实际情况,2014年上半年,共向社区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等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发放问 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95.8%.被调查的馆员中,副研究馆员及以上15名,占7.3%;馆员82名,占39.8%;助理馆员及以下109名,占52.9%.女性189人,占91.7%;男性17人,占8.3%.年龄方面则以30岁到45岁的为主,占比为76.2%;来自社区(街道)图书馆171人,占83.0%;大学城图书馆21人,占10.2%;工业园区图书馆14人,占6.8%.此次被调研的对象无论从来源、性别、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层级上都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基本反映国内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总体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结果,当前该类型图书馆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馆员学历方面,专科及以下117人,占56.8%,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另外68.9%的人认为馆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说明员工理论储备和知识积累不够充足,整体素质偏低。随着近几年新入职馆员学历层次的迅速提升,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员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

  1.2发展空间有限

  通常,馆员通过职务晋升或职称晋升两条途径体现个人发展价值。调查中,馆员认为晋升职务和职称比较困难的占75.5%,这说明图书馆员个人成长压力比较大,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职务方面,图书馆属于事业单位,职务系列按照金字塔形式设置,级别越高数量越少,领导职数比机关单位少的多,但员工人数却比较多,因此,馆员职务晋升空间极其有限。职称方面,受馆自身级别影响和名额指标限制,馆员晋升到中级职称就比传统公共馆相对困难得多,即使是有学历的馆员一般也因论资排辈和指标限制而推后。从全国范围来看,近些年随着馆员学历大幅提高和科研成果大幅增长,参评副高职称的门槛在不断提高,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地区的图书馆,高级职称评定已不再将署名第二作者的论文视为有效成果,并且要求发表的论文级别和数量不断提高。另外,副研究馆员若晋升为研究馆员,往往需要出版独着、主持重大科研项目或发表大量核心文章,难度特别大。因此,对于非传统公共图书馆而言,馆员参评副高压力甚大,参评正高更是毕生难求,可见广大馆员承受着巨大的职评压力和心理焦虑,很多馆员由于长期难以晋升,进入了职业高原,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1.3教育培训缺失

  调查中,65.5%的馆员认为缺乏教育培训,这表明该类型图书馆员教育培训亟需加强。现实中,这类图书馆由于位置特殊,被服务对象相对专业化和集中化,较之传统公共大馆,思想上未能重视馆员的教育培训,没有制定和严格落实培训计划,加之多数馆员忙于一线工作,难以抽身参加培训,馆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处于自然发展状况,潜能消耗较大,难以实现快速成长。另外,在馆员申请晋升(转任)职称环节,虽然有关于每年应按规定继续教育课时参加培训的要求,但很多情况下没能很好落实,形同虚设,对于培训的要求没有约束力,造成了培训情况和晋升职称的脱节,馆员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1.4工作压力突出

  调查显示,认为工作压力大的馆员占69.4%,认为压力小的仅占6.8%,可见馆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另外,馆员对职业满意率仅是45.6%,其中男性馆员的满意度仅为25.7%,这表明馆员总体上对工作不够满意,尤其是男性馆员的满意度非常低。由于该类型图书馆工作大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多为机械重复性的劳动,难以产生工作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加之这类图书馆一般规模较小,级别较低,馆员收入偏少,社会地位偏低,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认可,因此面临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1.5岗位锻炼不足
  
  多岗位锻炼是一个优秀图书馆员成长的重要实践途径。调查表明,该类型馆员岗位锻炼次数偏少,仅有25.2%的馆员岗位锻炼达到两次及以上。由于这类型图书馆主要为所在区域的组织或群体服务,因此岗位设置相对有限,多数馆员缺乏岗位流动的机会,经验积累相对不足,难以掌握多种岗位技能,综合素质不够理想。

  1.6潜能消耗偏大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成长轨迹反映了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规律,为其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

  调查中47.6%的馆员认为自己的成长轨迹最接近"直线 渐进式",15.0%的认为是 "时 快 时 慢 式",13.6%的认为是"长期专一式",13.1%的则认为是"混合交叉式",因此,直线渐进式发展是馆员成长轨迹的鲜明写照。"直线渐进式"是指馆员一步一步地成长进步,不足是成长的周期相对较长,潜能消耗偏大,未在最佳年龄晋升相应的职称或职务。

  调查发现,馆员认为影响个人成长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工作环境、工作机遇、培训经历、干部选拔制度、组织培养等,如图1所示,这为探究馆员职业发展管理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2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发展管理策略探究

  2.1构建强大的个体支持系统

  构建强大的馆员自我支持系统是改善非传统公共图书馆馆员发展状况的主观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调查显示,87.9%的馆员认为自己成长进步的主要因素在于"品德作风"和"业务能力",69.9%的馆员认为成长比较快的原因是"个人知识结构"和"个人主观努力",因此个人禀赋是优秀馆员成长的前提基础和普遍特征。

  2.1.1加强自我修养

  注重自身修养是馆员成长的立身之本。关于图书馆员成长进程中必须着力培养的品质,认为是良好的道德修养、较强的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馆员分别占95.1%、89.3%和78.2%.因此,优秀馆员成长根本在于按照"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的道德要求来约束自己,恪守职业道德,实现以德办事。

  2.1.2保持积极心态

  馆员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可通过学习逐步树立科学心理健康观,逐渐掌握呼吸放松、音乐疗法、运动疗法、换位思考、满贯疗法等心理调试方法,始终保持阳光、开放、乐观心态。

  2.1.3加强自我学习和实践磨砺

  调查中,40.3%的馆员认为个人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习。馆员应注重自学、培训、在职进修、脱产学习、学术交流、岗位锻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实践磨砺是馆员成长的根本途径。

  68.9%的馆员认为自己成长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实践磨练自我。社区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及工业园区图书馆基本是特定区域、特定组织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馆服务的细胞,其规模有限,且基层部门较多,这便于馆员到一线去磨练,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激烈的环境变革中鼎新革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