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图书馆创新文化的含蕴、特征与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3 共5676字
论文摘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到议事日程,给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是创新的载体,它必然要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责任。图书馆创新文化是研究有关图书馆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创新生态的综合体,它是推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培养、构建图书馆创新文化,是时代赋予图书馆人的使命,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

  1、图书馆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提出来,在我国是近些年的事情,随着对创新文化研究的深入,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对创新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也是见仁见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认为:“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吾伦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分为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内在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外在文化即是制度文化。两种文化从不同的方向作用于创新活动。

  基于对创新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图书馆创新文化就是图书馆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图书馆特色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形态。它包括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物质文化创新。3个部分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创新是指创新价值观、创新主体意识、创新理念和对创新实践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主导创新工作的灵魂。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创新是指对创新实践给予支撑的有关机制、制度、章程、准则的总和。它保障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延续。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创新是指对创新实践给予的有关文献资料、平台、人力资源、资金等物质层面的支持。它是创新工作得以实施的基础。

  2、图书馆创新文化的特征

  创新文化产生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活动之中,图书馆的创新文化由于其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同,除了包含创新文化所具有的共同之处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2.1图书馆创新文化是彰显“人性化”的文化

  “人性化”就是尊重人所需要的生存资源,尊重人的需求。图书馆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人们提供知识和信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机构。这一原始的布局和初衷,恰恰是当今社会上最先进的理念之一——“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图书馆的创新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来的。人的需求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确定了创新活动的目标。图书馆创新文化的着眼点,正是瞄准了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人的不同需求。人的需求决定和改变着图书馆创新动因的萌发和创新活动的走向及创新成果的不同。人本位的创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催生了创新文化对人的关注度。近些年来,图书馆人转变办馆指导思想,变“书本位”为“人本位”,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专业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有这些改革和创新,始于人之需求,满足于人之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创新文化对图书馆整体工作的巨大推动。

  2.2图书馆创新文化是倡导服务的文化

  服务是图书馆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服务,图书馆的一切创新活动都将毫无意义。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简要地说就是图书馆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历史。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受计划体制和供给体制的约束,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处于相对封闭和自足的状态,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途径,基本上是单一的“坐等读者上门”。如今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也面临其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改革。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深感日子难过,读者渐少,甚至出现“门可罗雀”、被边缘化的现象。如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图书馆的生机?只有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手段,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主动性服务,才能带动和激活图书馆整体运行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使其适应现代人对知识和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给图书馆注入新的生命力,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是图书馆创新文化的归宿,它推动着图书馆的整体工作与时俱进。

  2.3图书馆创新文化是秉承与探索相融合的文化

  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采集与传播是图书馆信息处理的两项主要职能,这种职能一直保留至今,现在仍然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主体工作。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创新文化也在秉承与探索之中不断地演化、进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历史与客观的影响,它必然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文化所具有的特性。这种文化是对当时历史与客观条件下图书馆总体形态的总的概括。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永恒的主旋律。图书馆固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伟大的思想和经典的文化是需要现代人去秉承和发扬的,探索更加科学、先进的思想和事物。这些正是图书馆创新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图书馆创新文化在秉承其自身历史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探索和创造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生事物,并不断地融入其自身的文化体系当中。当下图书馆所经历着的范式的演变、功能的拓展、服务的延伸、重心的转移等,都是秉承与探索的实际体现。

  2.4图书馆创新文化是多元开放的文化

  多元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博采古今中外之长、广集世界精华的文化。创新文化要想在同时代中具备先进性、前卫性,就应首先树立起多元开放的思想观念。开放视野,广阔胸怀,以兼收并蓄的魄力,造就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景观,使自己列读其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图书馆创新文化是以适应和满足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其自身发展前提的,这一属性就决定了图书馆的创新文化必然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具有接纳和兼容性的特点。“开明、开放、接纳、多元”是图书馆创新文化成就其先进性的前提和条件。图书馆人正是在这种创新文化的引导下,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创新能力。他们自觉地实现了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图书馆的转变,在创新服务上努力凸显一站式、一体化的特色,追求最大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自愿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机构的推介平台等,所有这些实践,都是图书馆人在多元开放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2.5图书馆创新文化是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

  任何一种创新,在它以一种意念萌发的时候,都是违反常理、违反常规的,都是对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破坏。这些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着调的”“不可能行的”,或是“奇谈怪论”,尤其在权威和传统面前,显得“身单力薄”。这个阶段扶持和尊重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扶持和尊重就不会有之后的任何创新实践。图书馆的创新工作都是开始于创意,再经过实践检验,千锤百炼,最后取得成功。另外,还应该看到,创新本身是一种探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失败不可避免,这是图书馆人在创新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失败采取体谅和宽容态度,允许失败就是对创新最大的支持和保护。正如美国硅谷流行的那句话:“失败是可以的,但不能没有创新,没有了创新就等于死亡。”在图书馆的创新文化形态中,一方面推崇和倡导创新,对创新给予极大的呵护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饱含着对创新失败的体谅和宽容。正是这一符合创新客观规律的认知,保护和推动着图书馆的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图书馆创新文化的构建

  图书馆创新文化建设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涉及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分为精神文化创新建设、制度文化创新建设和物质文化创新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创新建设是核心。

  3.1精神文化创新建设

  精神文化创新建设是图书馆创新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创新文化建设的首要。

  3.1.1培育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主导的创新精神

  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一切从读者的需要出发”“一切为读者服务”就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图书馆整体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主导着图书馆创新文化的发展趋向,那就是一切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都围绕着服务这个主题来进行。服务来自于人的需求,又以满足于人的需求为结点,这完全符合创新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人类任何一种新的需求,都是通过创新才得以实现的。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和需求给图书馆的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图书馆人在恪守服务价值观的同时,更要培育自己在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用服务的创新成果充实和满足服务的内容。

  3.1.2培养“争先”“尚新”的群体创新意识

  要在图书馆的员工中推崇“争先”“尚新”的风气。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前卫意识。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锲而不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图书馆群体创新意识的养成,是要靠员工们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逐渐积累才能形成,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引导。图书馆在培养群体创新意识的工作中,要防止“一阵风”“阶段化”的短期行为,要使其常态化。使员工具有创新意识的普遍化、创新行为的终身化、创新权利的公平化、创新能力的集约化。让员工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不断地得到强化,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群体创新意识是图书馆创新文化中精神文化创新的基础,也是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主体和依托。

  3.1.3开阔视野,宽广胸怀,打造创新的精神家园

  创新是对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超越,是对已有认识和做法的突破。所以创新的大前提就是对现实世界具有最广泛的了解和认知,这是产生创新的基础条件。另外,创新的不确定性提示着创新失败是大概率事件,需要给创新营造一个适宜、宽松的空间。针对创新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图书馆人要因势利导,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广开视野,张开知识与智慧的触角,掌握最先进的信息,阅读最新领域的成果,了解最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图书馆创新工作的途径。二是加强对创新意识的保护和对创新个性的尊重。宽容“异己”,体谅“偏执”,允许“偏差”,承受“失败”。三是打造既科学严谨又和谐舒畅的创新精神家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3.2制度文化创新建设

  制度文化创新建设是图书馆创新文化的支撑,它给予图书馆创新文化机制、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3.2.1建立开放、一流、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机制

  图书馆的创新文化,实际上就是图书馆创新型人才的文化。人的素质高与低、优与庸,决定其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人才发展机制,是打造图书馆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是开放。图书馆的用人大门向社会敞开,采取公开招聘,考试、考核选拔聘用的办法,引进人才。还可以通过不同区域图书馆之间优秀人员的交流,借用人才。二是一流。采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办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根据不同人员、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提出继续教育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工作。

  将员工继续教育目标和培训的成果与岗位聘用条件挂钩,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人才脱颖而出。三是竞争。图书馆内部人员的任用,实行岗位聘用制和岗位末位淘汰制,搞活用人制度。优者上,庸者下,实行馆内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择优用人机制。

  3.2.2建立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机制

  将创新作为评价标准,考核常态化,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就是要让员工们更加关注创新,参与创新,拿出创新成果。建立评价机制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部门、人员、岗位的特点,防止概念化和“一刀切”。考核标准在注重考察创新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创新过程,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二是“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本身并不是表扬与批评的逻辑,而是强调人人受到重视,被调动,被鼓舞,它产生的是一种激励的作用。三是拿出公正的、能说服人的评价结果。流于形式的泛泛之言,会使整个评价机制丧失作用。衷心的首肯,切腹的自省,才是这一机制要达到的目的。

  3.2.3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

  任何一个创新事物的完成,都需要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辛勤劳动获得的,哪怕是一个小创新的完成,它也是在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综合运作下厚积薄发而成。创新者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做出了比别人更大的贡献。

  建立激励机制,就是要对创新者做出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是表彰。通过评选先进工作者、创新先进个人等,给予相应的荣誉。二是将创新成果作为职务晋升和评聘职称的优先推荐条件,使创新人员具有成就感。在物质激励方面,一是图书馆可设立创新奖金,本着适度的原则,合理分配。二是可以采用休假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员给予带薪休假的奖励。

  3.3物质文化创新建设

  物质文化创新建设是图书馆创新文化的依托,是图书馆创新文化的基础。

  3.3.1对创新工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图书馆要加强对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创新过程的3个阶段,区分哪些是处于创意形成阶段的,哪些是处于创新产生过程阶段的,哪些是处于成果转化阶段的,根据创新各阶段的内生性要求,合理地配置人员。把专业知识雄厚、能力强的人员配置到创新工作的第一线。另外做好物力、财力的调配,在不影响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对创新工作要有所侧重,保证创新工作顺利推进。

  3.3.2建立图书馆有关创新工作的交流平台

  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还可以让馆员们“走出去”,到别的图书馆学习取经;也可以“请进来”,让别的图书馆的人到馆里介绍经验。另外还可以在图书馆的专刊上开辟图书工作创新专栏,刊登比较成熟的创意和创新成果,让大家品头论足,推动创新工作的展开。

  3.3.3搞好图书馆馆舍、馆貌、馆风的建设

  提倡有创意的馆舍建设,比如有品位的雕塑、画廊和阅览室等。在馆貌、馆风上要求环境清新整洁,员工们衣着端庄,举止谦和,让图书馆充满人和书香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潘云鹤.大学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中的使命[J].杭州科技,2001(10).
  [2]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创新科技,2006(1).
  [3]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营造创新文化增强文化活力[N].光明日报,2010-07-20.
  [4]田继壮,张艳霞.建设创新型组织文化推动图书馆创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6).
  [5]李华.创新文化的结构体系与培育路径[J].商企时代,201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