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对策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情况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22 共8037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赛局理论”,属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问,已经成为经济学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它是根据信息分析及判断能力,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是用来指导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对局中找出最佳行动方案的指南。博弈论的精髓在于局中决策者必须在考虑其他局中人反应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最理想的行动方案,由于深刻揭示了人类理性思维与行为规律,博弈论逐渐跨越多个学科,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有力工具。博弈论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种核心工具,被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数学”。
  博弈现象在图书馆工作中大量存在,如信息资源共享中,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博弈、图书采访中图书馆与书商的博弈、信息服务中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博弈、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馆员之间的博弈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博弈论引入到图书馆学研究之中,对图书馆业务和管理活动中的众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解我国图书馆学界应用博弈论的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发现不足。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笔者选择国内收录期刊较全的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检索式为:篇名(图书馆 AND 博弈)OR 主题(图书馆 AND 博弈)OR 关键词(图书馆 AND 博弈),检索时间为2013 年 7 月 10 日。经过逐一排检,剔除不相关文献,检索出相关期刊论文 144 篇。利用 Excel,对文献年代分布、文献作者、文献来源、关键词分布和文献主题分布进行统计,通篇阅读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论文的主题、内容、博弈论应用情况,最后得出结论。

  3 论文产出结构分析

  3.1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对论文发表时间的研究,可以了解利用博弈论研究相关问题的历程,从侧面反映研究者对博弈论关注程度的变化。通过对论文时间分布统计表明,最早应用博弈论研究图书馆学问题的是2002 年中山大学王玮发表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第 3 期上的《从公共物品的角度看图书馆的发展》一文。
  在文中作者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公共物品生产不足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措施和途径。此后,研究者将博弈论应用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采访、读者服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参考咨询、业务外包等图书馆具体业务工作之中。
  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表
  3.2 发表期刊分布
  从文献分布的期刊来看,文献共分布于 51 种期刊上,其中 27 种期刊刊载论文两篇以上。在刊载相关论文数量前 10名的期刊中有 7 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带 * 号的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刊载论文量为 76 篇,占全部相关论文量的52.8%,且发文量排在前 3 位置的《图书情报工作》
  《现代情报》《图书馆学研究》均为核心期刊。可见,研究者应用博弈论研究图书馆学相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核心期刊和学者的重视,这就能激发研究者将博弈论应用到图书馆研究的更多方面。
  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表
 
  3.3 作者分布情况

  3.3.1 合着情况

  经统计,144 篇论文中共有作者 225 人次,其中由研究者独立撰写的论文 84 篇,合着论文 60 篇,合着作者为 136 人次,合着率为 41.7%。分析表明,合作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为同一单位内部人员的合作,独立开展研究的人数比例居多。博弈论源于数学,在经济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但目前数学或经济学领域与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者的合作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用博弈论分析图书馆学相关问题的发展。
  作者分布情况表
  3.3.2 作者发文情况

  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有 134 位不同的作者,发表论文 1篇的有127 人,其中发文两篇(包括两篇)以上的作者有 7 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最多的是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孙瑞英,发文 4 篇。这表明,应用博弈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核心作者的队伍有待扩大。
  发表论文两篇以上的作者分布表
  3.3.3 作者机构分布

  对全部论文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知,78 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各类型的图书馆,且主要是来自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多地接触图书馆的具体业务,能更加详细地分析相关决策者的立场和行为。就具体机构而言,发文机构最多的是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黑龙江大学师生是应用博弈论研究图书馆相关问题的重要力量,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期刊论文作者机构分布表
 
  4 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4.1 关键词分布

  经统计,144篇论文共使用508个关键词。笔者对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后,得到出现频率大于等于 5 次的关键词共计16个。综合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应用博弈论研究的热点领域有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联盟、激励机制、数字图书馆、图书采访、业务外包等,而合作博弈、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则是作者使用最多的博弈论术语。
  关键词词频统计表
 
  4.2 博弈模型的应用情况

  博弈论的突出特点是,在研究各种博弈关系时,研究者提出大量符合该类博弈特性的案例,如“囚徒困境博弈”“智猪博弈”“斗鸡博弈”等,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能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局中人的策略对其他局中人和整个系统的影响。这些博弈论学者提出的着名案例模型是博弈思维的代表,可以称为经典博弈模型,其具体应用可以称为经典博弈模型的扩展。此外,也有些学者根据研究的问题自己构建博弈模型。经统计,在 144 篇论文中,有 60 篇论文使用了经典博弈模型及其扩展模型,29 篇论文中研究者自建博弈模型,其余 55 篇论文没有应用模型,只是用博弈论的思想分析了相关问题。
  博弈模型应用情况表
  注:由于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存在使用多个模型的情况,故存在数据重复统计。
  使用最多的经典博弈模型及其扩展模型是“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是一个非合作博弈模型,该模型表明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即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
  研究者研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采访、图书馆联盟、馆员激励中的博弈关系时使用了该模型。“智猪博弈”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存在纳什均衡的例子,“智猪博弈”揭示了强者和弱者合作过程中,弱者采用“搭便车”战略的根源。
  研究者使用该模型研究了图书馆联盟和信息资源共享中大小馆的合作问题、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业务外包、人才流动等问题。斗鸡博弈模型强调的是如何在博弈中采用妥协的方式获取利益。研究者应用该模型研究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小馆和小馆合作的问题等。
  此外,研究者还根据研究的需要自建博弈模型。如白君礼等人根据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需要,建立了采购经费优化模型;孙瑞英、马海群建立了公共图书馆立法与运行的“非零和博弈”模型;董瑾借鉴进化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图书馆与电子供应商之间的谈判进化博弈模型。结合图书馆实践活动自建模型,便于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关问题。

  4.3 热门主题的研究进展

  对于研究主题的梳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究应用博弈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取得的成果。笔者在对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论文主题分布情况表
 
  4.3.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应用博弈论研究的热点领域。按照参与共建共享活动的图书馆的规模与实力,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分为小馆与小馆之间的合作、大馆与大馆之间的合作、大馆与小馆之间的合作。研究者应用博弈论对不同规模和实力的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管理机制、效率等问题进行研究。如孙瑞英利用“斗鸡博弈”模型,分析了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合作因素,利用“智猪博弈”分析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余以胜、姚军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区域合作各主体信息资源共享与配置深层次原因,并以“广佛同城”为例进行了分析。
  图书馆联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图书馆联盟目标的完成有赖于各成员馆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学者普遍认为图书馆联盟是“非零和”合作博弈,合作效益大于零。主要研究成果有,蒋丽艳和蒋丽红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观点分析了图书馆联盟建立的必要性;胡臻、李龙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图书馆联盟资金筹集问题,并提出了类似于“智猪博弈”模型的“强弱联盟”模型;陈天伦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综合理性交换与社会认知的观点,讨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的信任机制;袁丽芬以猎兔博弈和合作博弈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两馆一体化运作的融合性联盟建设方案。

  4.3.2 读者管理与服务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也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
  但是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读者个人私利与读者集体利益和图书馆利益的冲突,如占座、图书滞还、开馆时间等问题就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如何正确处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徐晓琳、曾鸣提出要树立服务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服务理念,研制主动信息服务机制,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机交互技巧,加强对读者的宣传教育,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徐靖分析了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构建了读者满意于图书馆获利的正合博弈。
  卢燕从语言、行为、利益 3 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加强换位思考、对读者进行教育、制定严格可行的规章制度、提高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处罚等措施。还有一些研究者利用博弈论研究了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具体问题。如陈云飞、蔡东宏、孙兵等人分析了图书馆占位问题,苑媛、温暄、缪婷等人分析了图书滞还现象。

  4.3.3 文献采访

  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活动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基础。在采访过程中存在图书馆与书商的博弈、图书馆与其他馆资源共享的博弈、电子资源与传统资源配置的博弈、资源采访原则与用户满意度的博弈等多种博弈关系,其中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博弈和图书馆内部采访经费的分配是研究的热点。
  在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图书馆和书商之间是一种非零和合作博弈关系,双方的合作可以实现共赢,但在合作过程中,书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以次充好给图书馆造成损失。陈新红认为在中文图书馆采购过程中,图书馆和书商之间存在选择博弈、价格博弈和服务与成本博弈。彭飞、陆玲认为沟通和信任是二者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此外,有研究者研究了图书馆和数字出版商之间的博弈关系,图书馆合作采购等问题。
  在采访经费分配研究方面,白君礼、王丽娜、林亚新等人运用合作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期刊、电子资源三大类文献的采访经费分配模型,并且运用Shapley对模型求解。金洁琴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外文期刊采访工作为例,应用博弈论分析了订购类型的博弈、订购建议的博弈、是否订购的博弈、按需订购的博弈。
  此外,还有学者具体分析了采购某一类型文献的经费分配问题。

  4.3.4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博弈分析集中于人才流失、馆员评价和激励制度 3 个方面。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武春福通过对博弈模型进行均衡分析得出,图书馆人才流出的概率与图书馆为防止人才流失而建立的有关规章制度的成本呈正相关。邹萍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了图书馆人才流失的困境,认为管理是解决图书馆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刘丛利用“智猪博弈”解读了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动的模式。
  在馆员评价问题上,王娜、蔡艳艳、王金平利用博弈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年度考评中的馆员自我博弈、馆员互评中的博弈、领导测评中的博弈等,指出了现存考评制度的弊端。王金平、夏有根、刘剑虹通过对馆员自我评价的博弈分析,剖析了图书馆绩效评价中馆员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在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石彩英、朱雪刚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论证了图书馆建立完胜的激励监督机制的必要性。朱雪刚等人则运用博弈分析方法来探讨物质激励的效用发挥问题。孙超、程璐璐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年底奖励作为案例,建立了高校图书馆薪酬激励模型。杜西红认为图书馆和员工心理契约的缔结是重复博弈的结果,并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建立双方实现有效沟通的激励模型。此外,徐兴余、黄汝伦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图书馆集群中人力资源共享的问题。王一华通过博弈分析,探讨了加强图书馆科研监管,提高员工科研积极性的措施。

  4.3.5 数字图书馆

  对数字图书馆的博弈分析主要有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博弈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在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博弈关系中,周丽霞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与作者之间的冲突及合作关系,通过矩阵探讨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战略选择博弈,得出的结论是在尊重作者着作权的前提下,作者与数字图书馆合作会使二者都达到利益最大化。车艳红认为寻找到解决两者合作的最佳途径,才能使两者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赵杰则认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版权法律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看博弈各方利益是否失衡。胡靖根据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和利益均衡原则,对制定版权相关法律策略进行了博弈分析。程文艳等人则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许可使用活动中图书馆与资源提供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以环境科学数字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建立图书馆与资源提供商双方共赢的许可使用的具体实现策略。此外,靳月香认为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主体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商、高校图书馆、读者,三者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作者利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平衡了各个数据库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

  4.3.6 业务外包

  图书馆业务外包使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更加集中,便于图书馆实现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和外包商双赢的发展策略。但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博弈。研究者认为图书馆业务外包过程中存在图书馆与外包商、图书馆内部的信息博弈。
  董真、韩广峰、刘传玺、王浩在对信息隐匿行为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外包风险小组、进行沟通及有效处理馆员内部的相关信息等措施控制风险。周剑、王艳、司有和构建了图书馆和外包商之间的信号控制模型以控制外包的质量。

  4.3.7 参考咨询

  研究者对参考咨询活动博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合作馆之间的博弈以及馆员和用户之间的博弈两方面。CDRS是图书馆自发形成的,采用自由结合、松散管理模式,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缺乏统一规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合作参考咨询的图书馆之间可能存在“搭便车”现象。王俭敏、张联锋认为可以从资源、人才和用户评价 3 方面对合作伙伴均衡机制进行优化。鄢凡则提出从分工、质量控制和补偿上对合作参考咨询的机制加以改进,使得成员馆一旦加入联盟便不能自由退出。在用户和参考咨询馆员的博弈研究方面,焦雪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对网络参考咨询工作进行分析,认为用户和咨询馆员之间存在信息隐匿是影响参考咨询质量的主要原因。方宜仙、鄢朝晖分析了科技查新工作中的信息博弈行为,并对查新工作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议。

  4.3.8 其他

  除了关注上述热点问题外,研究者也关注了其他问题。如杨曰建利用“斗鸡博弈”模型分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标准化问题;何萍采用博弈模型对图书情报学毕业生求职过程进行了剖析;孙瑞英、马海群利用“非零和博弈”理论分析了图书馆法的决策过程,建立了图书馆法运行的博弈模型;王知津、张丽丽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图书馆的营销策略。

  5 结语

  综合对博弈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博弈论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已得到了学者的肯定,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已经具有一批有实力和能力研究该问题的研究者和机构;信息资源共享、读者管理与服务、图书采访、数字图书馆等是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热点领域;研究者不断探索复杂的博弈模型的应用,开始关注混合博弈、演进博弈等理论,应用不断深入。但是,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双人博弈,如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博弈。在实践活动中,图书馆的活动往往会涉及多个参与者,研究者需更多地关注多人博弈的应用。同时,研究者也应注意,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使用博弈论,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将博弈的理论和模型强加到所研究问题之上,而应灵活运用,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李瀚.博弈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 孙瑞英.基于博弈分析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9(3):179-183.
  [3]孙瑞英,蒋永福.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基于“智猪博弈”模型视角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2):7-11.
  [4]余以胜,姚军.博弈视角下的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配置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1(6):50-54.
  [5]蒋丽艳,蒋丽红.图书馆联盟有效实施的博弈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4(6):80-82.
  [6]胡臻,李龙.给予博弈论的图书馆联盟资金筹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8-9.
  [7] 陈天伦.解析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的信任关系[J].图书馆学研究,2012(21):67-69,84.
  [8] 袁丽芬.博弈论视角下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实证研究———张家港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成功运行案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6):27-29.
  [9] 徐晓琳,曾鸣.博弈分析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具体应用[J].情报杂志,2005(11):43-45.
  [10] 徐靖.读者和图书馆的心理契约关系博弈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8):18-20.
  [11] 卢燕.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在管理上的博弈[J].情报探索,2012(5):121-123.
  [12]秦亚欧,关锋.文献采访工作中的博弈问题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7(5):49-52.
  [13]陈新红.高校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在中文图书采购中的博弈与合作[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6):13-15.
  [14] 彭飞,陆玲.关于图书馆与书上关系的博弈论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2):53-55.
  [15]白君礼.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经费分配的博弈研究[J].情报杂志,2007(2):114-116,10.
  [16]王丽娜.基于合作博弈的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优化配置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0(8):25-28,35.
  [17] 林亚新,唐振宇,李慧颖.文献资源招标采购的资金分配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88-91.
  [18] 武春福.图书馆人才流失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4(2):37-39.
  [19] 邹萍.纳什均衡与图书馆人才流失困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5):28-30,82
  [20] 刘丛.用博弈论解读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动模式[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23-25.
  [21] 王金平,夏有根,刘剑虹.基于博弈分析的馆员自我评价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39-241.
  [22]石彩英.图书馆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必要性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112-113,115.
  [23]朱雪刚,张喜来,高红阳.图书馆物质激励问题博弈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30-33.
  [24] 孙超,程璐璐.高校图书馆员激励机制模型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1):29-31.
  [25]杜西红.基于重复博弈的图书馆心理契约研究[J].现代情报,2008(1):11-13.
  [26]王一华.图书馆科研监管的博弈分析[J].情报探索,2001(3):53-54.
  [27]周丽霞,王萍.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博弈生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35-38.
  [28] 车艳红.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博弈分析———以Google数字图书馆为例[J].科技之光,2011(1):152-153.
  [29] 赵杰.利益平衡理论视野下的数字图书馆版权法律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5):75-79.
  [30] 胡靖.基于博弈分析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09(16):16-17
  [31]程文艳,于成杰,张军亮.基于博弈论的数字资源学科使用协议研究[J].情报科学,2009(9):1343-1346.
  [32]靳月香,马海群.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主体的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7):1-5.
  [33]董真,韩广峰,刘传玺.基于信息博弈的图书馆业务外包风险研究[J].深图通讯,2007(3):32-35.
  [34] 王浩.基于信息博弈的图书馆业务外包风险研究与对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4):9-11.
  [35]周剑,王艳,司有和.图书馆外包质量控制的信号博弈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2):67-71.
  [36] 鄢凡.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的博弈分析及改进策略建议[J].情报杂志,2005(8):126-127.
  [37]方宜仙,鄢朝晖.科技查新工作中不完全信息博弈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32-34.
  [38]杨曰建.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问题的博弈分析[J].今日财富,2011(10):148,159.
  [39] 何萍.以博弈为视角谈图书情报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报业,2011(3).
  [40] 孙瑞英,马海群.基于“非零和博弈”视角的公共图书馆立法与运行研究[J].图书馆,2011(2):49-52.
  [41] 王知津,张丽丽.基于博弈论的图书馆营销策略[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2):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