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真值条件语义论不足之处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7753字
摘要

  如果将英文(1)A man walks 翻译成谓词逻辑式,那么会得到如下的结果:(2) x(man(x)∧walk(x))(1)系统地整理这些逻辑式并借助它们对自然语言表达进行系统地模型论解释,这就是由 Montague(1973)所提出的 Montague 语义论[1](以下简称 MS)的根本目标。(2)这种语义论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模型理论(3)明确表述自然语言各个句子的真值条件。[2]

  这种语义论被称为"真值条件语义论(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

  真值条件语义论目前存在众所周知的两大不足。首先,存在真值条件语义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其次,由于它不能把握话语和上下文相互影响的动态特征,故像 MS 解释每个句子意义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静态语义论。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时,重点关注了超越了其不足的两个理论。这就是由 Kamp 和 reyle(1993) 提出的"话语表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以下简称 DRT)以及由 Asher 和 Lascarides(2003)提出的"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segmente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以下简称 SDRT),SDRT 理论是对 DRT 理论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梳理这些理论的观点从而将真值条件语义论的不足凸现出来。

  本文首先论述以 MS 为代表的真值条件语义论的局限性。其次,阐述 DRT 和 SDRT 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真值条件语义论的不足之处。

  一、真值条件语义论的局限性

  真值条件语义论的代表性理论是 MS.MS 认为句子的语义就是其真值条件,并且为了方便给出真值条件,作为过渡阶段先要把句子翻译成逻辑式。在翻译阶段,对于"a"或者"man"这样的基本表达,事先要定义实现其翻译的逻辑式。而对于"aman"或者"a man walks"这种复合表达,则根据其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结方式翻译成带函数的逻辑式。

  (4)具体来说,如下:"→"表示翻译,右边记录了在翻译时使用的操作,但是比 MS 中的实际表达式要简略。如果公式有两行,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简略形式。

  (3)a →λPλQ. x(P(x)∧Q(x)) 基本表达(4)man → man 基本表达(5)a man →λPλQ. x (P(x) ∧Q(x)) (man)λQ.x (man(x) ∧Q(x)) (3)(4)适用函数(6)walk → walk 基本表达(7)a man walks →λQ. x (man(x) ∧Q(x)) (walk)x (man(x) ∧walk (x)) (5)(6)适用函数可以用传统语义学的方法给出逻辑式的解释。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个句子想要为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这个人是男性且至少有一个在行走。像这样翻译成逻辑式只是为了方便给出解释,而本质上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省略了翻译步骤也可以直接解释英语表达。Montague 的观点中与本文相关的有以下两点:(1) 从模型论角度来理解的真值条件赋予每个句子以意义,中间的语义表示(逻辑式)本质上对于表达的意义并无贡献。(2)排除上下文因素的每个表达都被赋予确定的翻译和意义。

  在把握这两点之后来看下面的例句。

  (6)(8)One of the ten balls is missing from the bag. Itis under the sofa.(袋子里的十个球有一个不见了。它在沙发底下。)(9)Nine of the ten balls are in the bag. (??)It isunder the sofa.

  (袋子里的十个球剩下一个。它在沙发底下。)上面(8)的真值条件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包里有十个球中的九个,剩下的一个不在包里。但是,(8)里的"it"是指不在包里的那个球,而(9)中的"it"却不能照应于包里没有的那个球。只要把句子意义视作真值条件,这个现象就无法解释。即使凭直觉这两个句子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再看下面这两个照应的例子。

  (10)Hans doesn't own Situation and Attitudes.

  He likes i(thowever)。

  (汉斯没有《Situation and Attitudes》这本书。他喜欢它(尽管)。)(11)Hans doesn't own a book on semantics(。??)He likes it.

  (汉斯没有一本关于语义学的书。他喜欢它。)MS 处理这种跨句照应的方法本来就是不确定的。虽然它可以暂且利用自由变项等来解释(10),但也会留下问题。因为使用这种方法时,它无法解释在(11)中照应失败的理由。以上是真值条件语义论存在的共性问题。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为了回答它,我们先来看一下解决了这个问题的 DRT 及 SDRT 的理论框架。

  二、DRT 的基本理论框架

  DRT 的主要观点有两个:(1)在自然语言句法结构树状图与其语义模型之间增设"话语表现结构"(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以下 简 称DRS)这个中间层面作为语义表达式,以直观的形式展现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特征。

  (2)将话语(7)的语义理解为从语境到语境的映射。

  上面的图式虽然酷似 MS 的表述方式,但是DRS 与 MS 的逻辑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在意义解释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表示 DRS 的语言是"DR 语言".其基本词汇是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来自对象语言的基本词汇(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的集合 V;(2)"话语所指(discourse referent)"整个的集合 R;(3)逻辑符号(=、?、 );(4)圆括号。虽然每个 DRS 都由这些词汇来表达,但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话语所指集合(DRS 的论域(universe))U 和 DRS条件集合 Con.[3]

  也就是说,每个 DRS 由一个个体集合和一个条件集合组成。比如,"Jones ownsUlysses"的 DRS 如下:框图中画线部的上面表示话语所指集合,下面表示 DRS 条件集合。在 DRT 中,由经过句法分析的话语所指确定更新 DRS 的顺序。首先,话语所指被直接导入 DRS条件中。

  这里运用了 CR.PN (construction rule:propernoun)这个构造规则。如下,这是从处理以专有名词为构造元素的句子开始的规则。

  (8)CR.PN:

  1.在 DRS 的论域中导入新的话语所指。

  2.在条件集中引入形如"Jones(x)"的条件,其具体形式因专名不同而不同。

  3.把句中的专名用相应的话语所指置换掉,并将这一结果输入条件集。

  4.删除原来的条件。[3]

  于是就得到如下框式表达:通过再次使用相同的规则,就能够得到上面的分析。上面处理了单句话语,而处理复句话语时,每导入新的话语所指,就将这个话语所指的表达引入已有的 DRS 条件集合中进行相同的分析。总之,在DRT 中,一个句子的作用在于更新某一特定的DRS,并形成另一个更为详细的 DRS.

  下面对 DRS 的解释加以说明,解释是基于模型论的。[3]

  模型 M 用 <UM,F> 来定义。UM 是模型的论域,F 是通常所谓赋值函数(9).在此模型中,由DRS 表示的话语序对 K 的真值条件定义为:存在从 K 的论域 UK 到 UM 的函数 (f各 DRS 论域是模型论域的部分记述,从 UK 到 UM 的函数称为嵌入函数)。嵌入函数 f 恰当指:K 的话语所指与 UM 的要素一一对应,对此 K 所有的条件要得到满足。

  比如,"Jones owns Ulysses"在下面的函数 f 存在时为真。(fx)=F(Jones)∧(fy)=F(ulysses)∧<f(x),f(y)>∈F(owns)这样得到的是与 MS 的真值条件相同的表达。在确定了 DRT 的理论框架解决了 MS 的存在问题这个结论后,大致考量照应的分析。

  DRT 在处理照应时在 DRT 中并不直接指示模型内的对象。DRT 的原则是以话语所指集合的形式构成所谓存在者集合并将其作为指示对象。之后,通过嵌入函数 f 使每个存在者对应于模型内的对象。这实质上起着将话题仅限定在已输入话语引出的存在者的作用。

  再以刚才球的语句为例。

  (10)(8)One of the ten balls is missing from the bag.Itis under the sofa.

  (9)Nine of the ten balls are in the bag. It is underthe sofa.

  为什么(8)例子中的"it"可以指称袋子外边的球,而(9)例子不可以呢?这是因为代词的照应词限于已导入的话语所指。也就是说,(8)例子通过明确言及袋子外边的球导入新的话语所指,而(9)例子中并未导入这种话语所指。

  下面是照应。

  (10)Hans doesn't own Situation and Attitudes.

  He likes i(thowever)。

  (11)Hans doesn't own a book on semantics.??Helikes it.

  为了给出以上例子的分析,需要使用处理否定、a(n)+ 普通名词、代词的构成规则。这分别称为CR.NEG(negation)、CR.ID (indefinite)、CR.PRO (pro-noun)。

  (11)CR.NEG(否定词的规则)1. 用┐K 置换分析中的条件 γ。γ'∈ConK1,将 γ 的否定表达去掉后得到 γ'.

  (ConK1 是 DRS K1 的条件集合。)CR.ID(不定词项的规则)1. 将新的话语所指 u 引入当前的 DRS 论域。

  2. 将 N(u)引入现在的 DRS 的条件集合。N 是 a(n)修饰的普通名词。

  3. 引入用 u 置换分析中的条件名词句的条件。

  4. 删除分析中的条件。

  CR.PRO(代词的规则)1. 将新的话语所指 u 引入当前的 DRS 论域。

  2. 选择适当的先行语 v,添加 u=v 到条件中。

  3. 引入用 u 置换分析中的条件名词句的条件。

  4. 删除分析中的条件.

  所谓代词的恰当先行语是一个模糊的规定。首先,性和数必须一致。而且,规定只把 CR.PRO 中新的话语所指出现的 DRS 或者其上一层的 DRS 中出现的话语所指作为恰当先行语。其无法指示出现代词的 DRS 所包含的 DRS 中引入的话语所指。

  将这些规则和前边介绍的 CR.PN(专名的规则)应用于(10)中就得到下面的 DRS 框图。这里 u= y 遵循前面代词的规则进行恰当的引入。

  在(11)中运用同样的规则会得到下面的框图。依据前面的规则,无法用 u 来置换"it"构成u=y.因为相比 u 出现的 DRS,y 是在下一层的 DRS被引入的。因此,无法确定"it"的先行语。这与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这种对照应的恰当处理从根本上是基于 DRT运用了动态语义论。如果像 Montague 一样将一个意义对应于一个表达是无法解释这种照应状况的。

  DRT 是以从 DRS 中获取了什么又向 DRS 中输入了什么这种思路来处理每个话语的,因而可以对照应进行恰当的解释。

  三、SDRT 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前一节中梳理了 DRT 的基本理论框架。虽然 DRT 解决了 MS 存在的问题,但是 DRT 也存在盲区。本节将讨论 DRT 的不足并梳理超越了 DRT的 SDRT 的基本理论框架。(12)SDRT 是在 DRT 基础上产生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理论。它采用了 DRT的某些表达形式,但它并不是 DRT 的分支,而是超越了 DRT 的一种新的语义理论。

  事实上,在 DRT 中只限于否定、条件和全称等情况下能够构造从属的 DRS.换句话说,DRT 是通过话语的动态特征来研究语句的理论,但是这种动态特征是通过语句形式来规定的,使得 DRT 本身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看下面的例子。[4]

  (12)a.Max had a great evening last night(。马克思昨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b. He had a great meal(。他吃了一顿大餐。)c. He ate salmon(。他吃了三文鱼。)d. He devoured lots of cheese(。他狼吞虎咽了许多奶酪。)e. He then won a dancing competition(。他还赢了一场跳舞比赛。)f. It was a beautiful pink(。它有漂亮的粉色。)直觉上,不能说(12f)的"it"是以"salmon"为先行语的。而且,只要没有发现其他类似"a beautifulpink"的表达,(12f) 就是不恰当的话语。但是,在DRT 的框架内,"it"可以指代"salmon".因为(12)的句子都只是单纯的直陈语句,在 DRT 的框架内是不能构造从属性质的 DRS 的。

  DRT 的盲区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于话语间关系的考虑。Kamp 把 DRT 定位于揭示意义和语言形式间的关系,即如何从句法结构得到语句的语义形式。DRT 从话语的语形出发,规定在 DRS 的构造中后续语句的导入只能以线性顺序接在先前 DRS 语句的后面。由于话语的语句在语义上并非都是线性关系,因而也就不能只用语形顺序来代替语义结构。也就是说,在对话语的解释中,人们除了考虑句法结构外还会考虑修辞结构,并且修辞结构对准确理解话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话语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在相互形成关系的同时建构复杂的话语构造,这个过程也会影响话语的意义。DRT 无法解释话语的这种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 DRT 所忽视的盲区。正是从这里开始产生了 SDRT.

  上述话语之间的关系在 SDRT 中被称为修辞关系(rhetorical relation),修辞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SDRT 虽然是从 DRT 发展来的,但是 SDRT 与 DRT 的侧重点不同,SDRT强调的是修辞结构对话语意义的影响。SDRT 在修辞关系的推断以及它对真值条件和照应产生影响的形式化方面是成功的。比如,(12a-e)构成了下面框图 1 的结构。它是简洁地表示修辞关系的略图,它用和 DRT 相似的标记法更加细致地进行描述。

  DRS 所属词汇和各 SDRS(SDRT 的话语表现构造)的标记以及表示修辞关系的谓词可以在 SDRS 内部描述 SDRS 之间的关系。

  "Narration(续述)"关系是描述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事件之间的关系,"Elaboration(详述)"关系是描述同时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还指一方对另一方做语义详述。Narration 是并列关系,Elaboration 是从属关系。规定以修辞关系连接的新话语为右前侧端点。这里的右前侧端点是指并列关系的前件(图1 中的左侧)以及从属于并列关系前件话语之外的内容。依据这样的规定,(12f)能够连接的只有(12a)和 (12e),那么就可以准确推断"it"不能指代"salmon".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 DRT 和 SDRT 的不同在于话语的更新方式。DRT 中话语的更新方式只是单纯的叠加,而 SDRT 中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话语更新:即(1)确定新信息以何种修辞关系连接的部分、(2)特定修辞关系、(3)计算修辞关系对命题内容的影响。由此就能够明确地把握话语的构造。

  SDRT 为了确定话语解释运用了以胶粘逻辑(gluelogic)为中心的各种层面的逻辑理论。首先,当引入话语时,以可以确定的信息和词汇为基础就得到部分内容的描述。这可以通过 DRS 的扩展---SDRS表达出来。SDRS 和 DRS 的不同之处在于:SDRS 中的话语都被赋予了标记,由于将标记本身编入到SDRS 内,故可以在内部描述 SDRS 之间的关系。

  非特定关系存在时,可以运用不接触信息内容只处理这种关系的胶粘逻辑。胶粘逻辑在整合认知信息和世界知识的同时解决非特定关系。这种非特定关系被特定后,其信息会通过话语更新传递到信息内容里。如果在更新的信息内容中又出现了非特定的信息,就再重复相同的过程。在不断往复内容层面和表面关系层面的过程中,话语逐渐得到更新。为了保持这种话语更新进程的可能性,胶粘逻辑只能对认知信息和世界知识做最低限度的接触。

  因为话语更新进程会因胶粘逻辑的确定性而停止。也就是说,话语更新程序必须在有限的步骤内将所有的信息特定化或者使不协调性凸显。通过以上过程,在话语的连接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话语构造,非特定的信息逐渐被特定化。比如(12a-e)就具有图 1 举出的构造。对 SDRT 而言,重要的不仅是意义表达层次对话语解释起着决定性作用,修辞关系也对话语解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3)实际上,与 DRT 相比,SDRT 中的意义表达层次会因修辞关系而变得更加丰富。在 DRT 中从属 DRS 的形成基本是单调的直线型。相比之下,SDRT 通过利用各种修辞关系使意义表达的层次具有了非常复杂的构造。(12)的例子给了 SDRT 以很大的说服力。

  四、DRT 与 SDRT 对真值条件语义论的超越

  DRT 和 SDRT 带给我们的主要见解首先是意义表示的不可还原性。DRT 的描述能力基于话语构造中作为话语所指的存在者的叠加。而 SDRT 在采用 DRT 这一原则的同时,通过将超越 DRT 的构造性引入话语构造从而得到更强的描述能力。基于此,MS 所代表的真值条件语义论的最大不足就在于:它认为意义表示对于表达的意义是没有贡献的,本质上是可以还原的,真值条件的内容就是句子的意义。实际上,这种意义表示在构造话语语境这一点上也很重要。话语的引入会使意义表示得到更新,并且新的意义表示规定了后续话语的内容。

  也就是说,它直观反映了人的认知特点:话语信息依赖上下文,后续话语信息依赖先前的话语信息,话语的意义是动态的,意义就是动态连续的信息变化。通过借助意义表示动态语义论得以成立。话语表现理论与传统形式语义论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形式语义论对句子语义的分析是静态的,而话语表现理论对句子语义的分析是动态的。

  根据 DRT 和 SDRT 的主张,真值条件语义论的不足就在于其没有对意义表示给予充分的关注。

  那么,真值条件语义论所欠缺的不可还原的意义表示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在之前的讨论中这一点被略过了。对此,Kamp 和 Reyle 认为意义表达是心理现象。3DRT 将意义表达视作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思想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关注句子的真值条件,还关注听话人对句子的理解,认为人们对意义理解的过程就是构造心理表现的过程。句子本身有意义,但是句子在话语中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意义,更在于其所携带的信息。事实上,如果把模型当做在某种意义上与世界有关联的事物,那么把继语言表达和世界之后的第三种存在---意义表示看作心理现象的观点也在情理之中。这时,意义表示就成为对世界部分描述的心理现象。如果依据这种解释的话,真值条件语义论没有充分考虑心理对意义的影响,而话语表现理论则解决了真值条件语义论所面临的心理现实性的问题。SDRT 蕴含使心理现象构造化的潜力。仅仅把话语所指集和条件集组成的有序对作为心理现象的解释的说法是不充分的,心理表现必须通过各种修辞关系实现构造化。由于修辞关系的加入,SDRT 不仅能够把握句法结构所蕴含的语义信息,还可以发现真值条件语义论所无力涉及的语义信息。这是从 SDRT 中得到的理解和启示。

  按照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心理现象并非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它的存在依存于建构它的话语。[5]

  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听话人对话语进行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话语语义表现的心理过程。从真值条件语义论到 DRT 再到 SDRT 的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心理现象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语言的语义论来说心理概念所占领域在不断扩大。Lycan 曾经认为意义的真值条件论比 Grice 式心理学说更有前景。[6]

  但是,从 DRT 和SDRT 得到的恰恰是相反的观点。真值条件语义论是不完善的,至少它还需要通过引入心理的方法来弥补不足或者说需要让位于心理语义论。

  五、结语

  真值条件语义论的不足是什么?本文依据DRT、SDRT 的理论框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回答。MS 所代表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所缺乏的是意义表示对表达的意义的贡献。进而提到把这种意义表示理解为心理现象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形式语义论的角度主张心理语义论(用心理学的概念补充真值条件语义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只认为语言只是用来描述世界的观点是无法构建恰当的语义论。

  当然,问题依然存在。本文提到的心理现象是何种意义上的"心理"?何谓从心理现象到模型的嵌入函数?何谓心理现象的构造化?虽然这些问题依旧毫无头绪,但是这是心理语义论今后应该着力的方向。或许,这是没有心理学便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语言的语义论若不借助心理学可能无法向前发展。这并不是说自然语言语义论存在破绽,而是为我们指明了把握语言和心理之间的深刻联系建立更加有包容性理论的道路。

  参考文献:
  [1]Montague, R. The Proper Treatment of Quantification in Ordi-naryEnglish[M]//FormalSemantics.Oxford:Blackwell,1973.
  [2]Dowty, D. R. Introduction to Montague Semantics[M].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1.
  [3]Kamp, H. , Reyle, U. From Discourse to Logic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
  [4]Asher, N.,Lascarides, A. Logics of Convers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况志华。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6.
  [6]Lycan, W. 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M]. New York:Routledge. ch,20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