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从关联理论视角理解谎言的产生与识别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4969字
摘要

  一、引言

  谎言是一种以刻意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来达到目的的言语, 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为谎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谎言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课题,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谎言始于 Coleman 和 Kay 的谎言原型分析。Galasinski 从语用的角度对谎言进行了研究。

  之后大量的研究集中于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经典语用理论对谎言进行分析。然而这些理论研究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合作原则从谎言的信息出发,揭示了谎言违背质量原则,但无法深入分析说谎原因及说谎者与受谎者的互动过程。而礼貌原则仅能解释部分善意谎言,无法为谎言研究提供完整的理论框架。 目前,关联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教学、翻译、广告等方面。关联理论试图从认知角度解决人类交际中的共同问题,因而也适用于对谎言的研究。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研究谎言,一方面拓宽了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从关联理论视角理解谎言的产生和识别,有利于增强听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利于犯罪侦查中的谎言识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文献综述
  
  (一) 谎言的定义和分类

  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从不同方面对谎言进行了研究。 然而,对谎言的定义和分类仍未达成统一的标准。 谎言研究始于 Coleman and Kay's 对谎言原型的研究,指出谎言的组成有三个条件:内容的虚假性, 说谎者对谎言的认识和传播意愿。 Leekam将这三个因素分为两类:说谎者明知为假,并有意传达。 因此,说谎者知晓话语的虚假性是谎言的必备条件,而非话语内容本身的虚假性。但有时,说话者说了他知道是虚假的内容,但无意欺骗听话者。例如,邻居家生了新小孩,尽管你认为并不好看可仍会对抱小孩的母亲说很可爱。
  
  这种情况下,说话者无意欺骗听者,但是为了保持礼貌或维持听者的面子,说话者仍会选择恭维听话者来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可爱。从目的角度来看,每一种言语都有自己的目的性,谎言也不例外。 Masip, Garrido 和 Herrero 在 2004 年指出说谎者是为了"让他人相信自己所明知的虚假信息".李先昆也认为"谎言是说话者明知为假而有意向听话者说的假话,即谎言就是说话者有意骗人的话".综合这些定义可以发现,谎言具有一个前提、三个特点和两个结果。一个前提:听话者并不知道说话者的谎言行为。

  三个特点:说话者知晓话语的虚假性;说谎的目的是为了欺骗听者;谎言的定义与听话者是否意识到谎言的存在无关。 两个结果:谎言被揭穿或谎言成功地欺骗了听话者。

  故意性被认为是谎言的本质属性。 Kant 指出"谎言终是谎言, 不管说谎言的人是出于好意或恶意"."恶意"可以被认为是欺骗性的目的,而"好意"则指对听者没有欺骗的目的。因此,根据说话者动机的不同,谎言可以被分为两类:善意性谎言和恶意性谎言。 两类谎言之间的界限为谎言是否会威胁到听者的利益。恶意谎言的目的是欺骗和危害听话者利益,而善意谎言不会损害听话者的利益。

  (二)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主要研究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属于对交际和理解的认知语用学探索。 关联理论第一次被 Sperber & Wilson 正式提出。 关于关联理论的最新解释发表于 2004 年。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试图将交流最大关联化。关联理论将语言理解看做是认知过程。 认知环境与互明,语境和语境效果, 明示-推理交际及关联原则被认为是关联理论的四个关键概念。

  认知环境与互明理论指出,即使所有人都从同一物理世界获取信息,不同人对信息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 由于认知方式不同,对同一信息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同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并不共享相同的认知域。 那么,交际双方彼此如何理解对方话语而成功完成交际目的呢? Sperber 和 Wilson 把交际看做是获得明示刺激的过程。交流者尽最大努力推测说话者提供的刺激信息。 因此,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会影响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并使听话者跟随说话者话语的意义和目的。语境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客观存在并固定不变的。
  
   但是 Sperber 和 Wilson 却认为在交流发生时,语境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的。他们指出,"语境是心理构建,是听者对世界理解的子集。"说话者通过明示刺激,改变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同时与听话者之前大脑中的语境交互,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听话者的语境发生了改变。 明示-推理交际是指说话者产生使彼此共通的刺激,对听话者的理解产生明示或更加明示的改变。从名称和定义可看出,这里有两层理论:明示和推理。 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交际是明确传达信息意图的过程。 然而,在听话者看来,交际是推理过程,是在理解说话者明示意图的基础上对认知做出的改变。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理解和相信的问题。谎言能否成功取决于听话者是否选择相信说话者。关联原则指出,认知过程的改变需要听话者的努力。 信息与听话者越关联听话者所需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少。

  即,听话者付出认知努力的多少代表了信息的关联程度,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程度越低。 因此,说话者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满足最佳关联。关联理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谎言同样适用于关联理论研究。 关联理论为谎言的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拓宽了对谎言的研究。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谎言分析

  谎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人们可能故意说谎,也可能无心说谎。 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认知过程,是说话者-听话者相关联的信息交换过程。关联理论的四个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人们说谎的目的与产生,谎言的分类和语用功能,以及怎样识别谎言。

  (一) 谎言的目的和产生

  Austin 在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中 提出 ,说话是做事。 交际都具有目的性,区别在于交际的目的有明显和隐含之分。 在交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但真正的交际目的并不总是与信息传递出来的目的相符合。 "信息目的是所传达句子意思的自然表达,与语言的明示作用相联系,为听者的推理提供直接的证据。 但交际信息是在另一层面上的信息,与对话语的理解推理相匹配。 "因为信息目的和交际目的分属于不同的层面,这就为说谎者提供了机会。 说谎时,说谎者首先隐藏了自己真正的交际意图。接着,在明示阶段,说谎者给受谎者提供的直接推理信息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虚假信息目的相匹配。例如,当警察调查一件谋杀案时,凶手可能按照如下方式假造信息:警察:昨晚九点时你在干什么?

  凶手:我在家里看电视.

  凶手隐藏了真实的交际目的以免引起警察的怀疑。 但是,如果警察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了说谎者隐藏的信息,谎言就会失败。 因此,要想实现欺骗的目的,说谎者需要隐藏真实的交际目的,并传达错误的信息。说谎者根据错误的信息目的为听话者提供明示信息,明示信息构成了听话者理解的语境背景。但是,如果听话者能从其他因素中推理出真正的交际信息,即使不能确定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 谎言也会失败。

  语境在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交际是动态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交际双方语境选择的动态性。说话者提出的新的信息会被听话者与他目前的语境相联系,产生语境效果。在交际中,听话者和说话者没有共享相同的内容, 却共享了相同的明示过程。 每一个交际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所做的语境假设也并不相同。 在诚恳的交际中,交际双方分享的语境为对话提供了可能。 而在谎言中,说话者利用未共享的语境特征制造谎言。例如《红楼梦》中凤姐欺骗宝玉的例子:"宝兄弟大喜!

  老爷已择了吉日……"凤姐笑道:"给你娶林妹妹过来,好不好?"宝玉却大笑起来.

  凤姐看着,也断不透他是明白,是糊涂,因又问道:"老爷说:你好了就给你娶林妹妹呢.

  若你还是这么傻,就不给你娶了. "宝玉的认知域有两个内容,一是娶黛玉,二是这桩婚姻是由他的父亲、贾政决定的。 但在凤姐的认知语境里,第一,宝玉是有点糊涂的;第二,宝玉的愿望是娶黛玉;第三,这桩婚姻在宝玉的认知中是由贾政决定的。 事实上,宝玉娶谁这件事是由贾母、王夫人、凤姐操纵的。 凤姐在对话中故意提到贾政和黛玉,是根据她自己的认知域和对宝玉认知域的熟悉。凤姐提供的新信息与宝玉的认知域重合, 因此产生了谎言。

  然而,宝玉对凤姐的认知域一无所知,因此谎言成功,宝玉相信了凤姐说的话。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谎言的目的,说谎者必须提前了解听者所处的语境范围,并找到与之共享的认知域, 来产生没有明显破绽且易于被听者接受的新信息。

  (二)谎言的识别

  在对谎言的讨论中,只讨论谎言的产生是不完整的,因为谎言包含说谎者和听话者两个部分。 有时说谎会给受谎者的物质和精神都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谎言的识别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基于关联理论,识别谎言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听者可以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谎言中,说话者隐藏了真正的交际信息,所传达的明示信息是与欺骗意图相对应。因此,听话者能否通过明示信息发现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是识破谎言的关键。 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 A 感觉到 B 存在没有说实话的可能性,A 会从 B 是否刻意回避一些对自己的不利的信息,或为自己谋利的角度检查 B 所说是否属实。 大多数情况下,当交流的一方怀疑自己遇到谎言,会对说谎者的话语产生疑问。 这是一个正常的思考过程,会减少被欺骗的风险。

  第二,听话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语境信息或扩大自己现有的语境来增加识别谎言的机会。语境在关联理论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说谎者欺骗听话人的重要假设因素。 如果说话者想使谎言起作用,首先说谎者必须正确地判断听话者的语境。如果听话者在发现谎言初露端倪时就隐藏了自己语境的关键信息,听话者就能阻止谎言的发生并能在交际中掌握主动权。

  第三, 听话者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方式来识别谎言,如"以谎识谎",是公安机关进行嫌疑犯审讯时常用的一种手段。例如,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警察审讯嫌疑犯,会用"我们已经掌握了你犯罪的全部事实,请如实交代"这样的谎言来威胁犯罪嫌疑人,打破其心理防线,主动交代实情。 有时,利用同伙信息制造谎言来警告也是警方常用的手段。例如,当团伙案犯都拒不交代时,警察用"不要再耍花样了,你的同伙已经都交代了"或"据你的同伙说,你才是主谋"这样的谎言来引起嫌疑犯之间的矛盾, 便于警方侦破案件。

  (三) 谎言的分类和语用功能

  谎言经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实际上,谎言也有许多积极的语用。 按照说谎的不同目的,谎言可分为善意谎言和恶意谎言两类。恶意谎言是说谎者企图欺骗他人来达到自己受益或避免危害的目标。 因此,恶意谎言的首要任务就是达到说谎者欺骗的目的。 有时,恶意谎言也能实现从受谎者的言后行为中获益的目的。 例如在皇帝的新衣中,两个骗子裁缝编造了完美的谎言欺骗皇帝和大臣,骗取了皇帝大量钱财。 善意谎言常常作为语用手段来实现对说话者或听话者面子的维护,从而建立或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表达情感、安慰,甚至是教导等。 例如,基督教等宗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观点相悖却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四、结论

  谎言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联理论对谎言的产生和如何发挥作用做了全新的阐释。说谎者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并传递配合虚假意图的明示信息给听者。同时,在交际过程中,说谎者需要提前推测听者的语境,以便通过重叠的语境部分制造谎言,实现欺骗目的。 在日常交际中,当一方感到自己可能遇到谎言时,应冷静分析另一方真正的交际目的,从而运用多种方法识别谎言。 谎言也有善意和恶意之分,善意的使用谎言可以维持人际关系,增进理解。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谎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是选择了一些方面对谎言做了分析,所提识别谎言的方法也只是尝试性的,但是这也能够为谎言的语用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Coleman,L.&Kay,P.Prototype semantics:The Englishword lie[J].Language,1981(57):26-44.
  [2] Leekam.S.R.Believing and deceiving:Steps to becom-ing a good liar.Co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 in Early Deception[Z].NJ:Erlbanm,1992.
  [3] Kant,I.Lectures on Ethics [M].New York:Harper andRow Press,1930.
  [4]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 何 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北 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李先焜。谎言---一种典型的符号学现象[J].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19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