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文章源流》文体学著作的特点探析(3)

时间:2016-11-29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13922字
  三、注疏、考证与文体学结合
  
  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辨析古书校注体例,论述校雠中“校”“故”“传”“解”四种文体,“传”作为注解之一体,其曰:“是故有通论,有驸经,有序录,有略例”③,所谓“驸经”,即“当句为释者”,也就是随文注释。“传”体本用于释经而推广于子、集。“注者,着也,言为之 解 说,使 其 义 着明 也”④大 体 上“传”“注”同用。“疏”,《汉书·杜周传》颜师古注曰:“疏,谓分条也。”⑤“取于疏通分析”(1387页)。
  
  有着深厚朴学根底的高步瀛,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注疏,运用于集部。书中多条列前人观点,并于随文中加以注释。如“论”体中,引《文心雕龙·论说》,并对刘勰所说“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加注释曰:
  
  《书·周官》:“论道经邦。”乃伪古文。《考工记》曰:“坐而论道。”《乐记》:“伦论无患。”亦出《论语》后。然《诗·灵台》:“于 论 鼓 钟。”《毛 传》训“论”为“思”.《易·屯》象传:“君子以经纶。”《释文》据郑注本作“经论”,是《论语》前非无“论”字。彦和之意,特谓《论语》前未尝以“论”字名所着之书耳“.(1362页)
  
  诸如此类的随文注疏随处可见。或注释引文语句; 或补充前人言论,见于何书何卷,如”状“体,引刘彦和曰”状者,貌也“云云,注明”《文心雕龙·书记篇》“(1477页) ; 或对征引观点进行阐释,或对自己的案语加以补充,如”疏“体中”传者惟黄侃《论语义疏》最为完全“句下,补充曰:”《八佾》篇‘夷狄有君’章,清四库本改窜原文,然《知不足斋丛书》第七集初印本尚未经改窜,余今日本本合。“(1387 ~ 1388页) 是乃补充版本。这类注疏,通常以小字夹注于文中。除此之外,此书第一部分的理论论述中,征引了许多他人观点,高氏统一在一节的末尾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文体多源于特殊的差等秩序下产生的复杂的礼仪、制度,高氏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对某些文体所涉及的制度、礼仪加以翔实考证。如”奏议“中,据《唐六典》《新唐书·百官志》《明史·职官志》《清会典事例》等史书,考证自唐以后下级达于上级所用文体,虽统括为奏议,而实际各朝代之中,不同的身份、地位上所用文体各有不同:
  
  刘彦和谓七国:”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秦初定制,改书曰奏。“……吴敏德曰:”或曰上疏,或曰上书,或曰奏札,或曰奏状。“……唐代下之通于上者,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露布以上,由门下省审之……尚书省所司,凡下之所以达上,其制亦有六: 曰表、状、笺、启、辞、牒。表上于天子,其近臣亦为状。笺、启上于皇太子……宋沿唐制,奏议之体大致相同。明制: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 清) 奏折尤为通行……纂修书籍告成,则用表; 国有庆典,亦有贺表。以上皆达于皇帝者也。人民上达官署,则有呈。属吏进言于长官,或用条陈,或用说帖。(1442页)
  
  奏议在历朝的使用情况,在不同的使用对象、场合下的变化,一目了然。这种注疏与考证结合的论着方式,近于李善注《文选》中所谓”诸引文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①的文学注释原则与方法。对文体之源流本末,一一疏通辨明,使此时期的文体论着作表现出新的特征,臻于新的高度。
  
  高氏不仅将各文体作史的梳理,更进一步作为其文学批评的载体。如词章门”赋“体,详述自汉至清赋体之变迁,实乃一部赋的文学史以及批评史。高氏罗列了《毛诗序》、班固《两都赋序》、挚虞《文章流别论》、皇甫谧《三都赋序》至《文心雕龙·诠赋》中论赋诸说,”自汉魏以迄六朝,论赋之词,虽迭相沿袭,而趋向实有不同。“又大篇幅引王芑孙《读赋卮言》、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序》后加案语,曰:
  
  ( 王惕甫) 不过就班孟坚之言而申衍之,无甚精意。张皋文评衡诸家,洞中肯綮……顾皋文以汉赋为主,故于魏晋以后赋,时有不满之词。然时运所趋,不当执一格以绳,即如齐梁之赋,故不免轻浮,而其骨秀,其神远,其词艳而清,其味隽而永,生香活色,亦他代所无,不得概以淫荡目之。故习六 朝 者,或 目 汉 赋 为 堆 砌,皆 一 偏之论也。
  
  其对汉赋及六朝赋可谓独具只眼,以通融的视角,作比较全面的评价,这种学术视野正是此前文体学着作所缺乏的。学术判断继之以重要作家作品点评。唐代律赋”要为齐梁之余响,而非汉魏之流风也“,重点论述宋代古赋,而略提明清赋,结尾处概括曰:”有明之赋,古律杂糅,罕能入古,付之郐下可也。有清词赋,实胜明 代,然 规 模 魏 晋 六 朝 者,尚 不 乏 人。“(1546页) 然清代词赋中兴,名家众多,高氏一笔带过,稍显不足。
  
  比较此前的文体论,文体之源流、辨析,举出名篇佳作,是其所同。排列篇章、概括每类文体的主题内容,附加评点等,是其所独有。作为一本学堂讲义,这么编纂的目的在于使”学者诚能 熟 读 深 思,则 看 前 人 文 字,自 有 权 衡“(1365页)。作为全书重心和精华的文体论部分,在文体门类划分、文体辨析以及写作体例上,表现出在前人基础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特色。当然,其文体论亦非完美无缺的。诗歌、词、小说、戏曲、散曲等体裁在书中的缺席,亦不可不提及。排除作者认为诗歌词曲别有专科教授,故而从略的考量外,对小说文体的忽略,也可以看出传统上视小说为小道、不予重视的痕迹。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