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尚书》文体的分类、释名及影响(3)

时间:2016-11-29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10098字
  四、《尚书》文体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尚书》文体研究的理路和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葛志毅《试据<尚书>体例论其编纂成书问题》通过对《尚书》中原本作为政令文件的诰誓等所具功能性质的分析,并借助于约剂、命书等文件形式的比较,认为《尚书》的文本体例形式,原是出于现实政治关系的需要而产生[25].葛氏借助新材料探求了《尚书》文体形成的深层原因,然而其目的则不在研究尚书体例本身,而在探索《尚书》的编纂成书问题。
  
  而陈贇则从文体学视角切入《尚书》研究,考察了《尚书》“十体”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探索了这些体例对传统古代文体学的影响,揭示了《尚书》的文体学价值,由此提高了对《尚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26]
  
  近年真正对《尚书》文体研究有重大突破的,要数郭英德先生和于雪棠师。郭氏《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专节论述了《尚书》“六体”由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向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的转变,揭示出了《尚书》“六体”的生成方式和过程。[27]于氏所着《先秦两汉文体研究》有四章内容涉及到《尚书》文体。[28]她认为《尚书》篇名的命名方式暗中制约、规定着人们进行文体分类,六体之名是由行为之名转为文体之名。又从叙事与记言的角度考察了《尧典》诸篇,揭示出早期历史叙事文体的特征,并探讨了典体文与秦汉封禅文、训体文与《史记》《汉书》书志等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文学现象。郭、于二氏从方法和角度等方面均突破了以往单调沉闷的《尚书》文体分类研究,对于拓展思路、开阔眼界、探求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尚书》的文体颇具启迪意义。
  
  朱岩《<尚书>文体研究》借鉴西方现代文体学的概念,从交际功能、表达方法和话语序列等三个层面来研究《尚书》的文体。①这类研究路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体学的研究范式。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以殷商西周时期的甲骨刻辞、铜器铭文、今文《尚书》《周易》《逸周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其中“占”、“告( 诰)”、“命”、“卜”、“表”、“记”、“约”、“典”、“训”、“誓”、“论”等十一种文体的发展演变轨迹。②潘莉《<尚书>文体类型与成因研究》结合先秦时期的社会特点,从文体学和文学的角度探讨了《尚书》的文本特征,着重阐述了《尚书》文体的类型、成因、功能内涵和对后世文体的影响。③这三篇博士论文充分显示了《尚书》文体研究正往纵深探讨的趋向。
  
  过常宝师《先秦散文研究》对《尚书》文体进行了深入探究。作者认为《尚书》在文体上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以八诰为中心,包括誓、命、训等周初政治文献; 二是以典、谟为主的追溯性政治法规文献。周初八诰就是周公通过宗教仪式,假天命祖灵之名义而颁行的政治纲领,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它们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仪式性文献。而典、谟等文献则借助上古尧舜禹等名义,通过对流传的宗教乐舞或祭仪进行重新阐释,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法典,对社会统治进行指导,这部分文献是周公神道设教理念的体现[29].过常宝师《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又设专章讨论了周公神道设教的思想、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类“书”文献。作者认为周公是神道设教最为有力的践行者,《尚书》是周公神道设教最为具体的体现,“书”类文献与周公制礼作乐关系最为直接,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手段和见证,西周“书”类文献主要以今文《尚书》为代表,也包括《逸周书》中的部分作品。[30]过师以上两部着作对《尚书》文体的文化内涵作出了充分而深刻的阐释,将《尚书》文体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开创了《尚书》文体研究的新途径和新局面。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往《尚书》文体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文体的归类、释名和影响等方面,近年来亦有所进展。而对于如何拓展思路和采用新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尚书》文体,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尚书》文体分类的问题如此复杂而繁难,尝试将其文体视作不在一个平面上,由此采取多层级的分类法,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尚书》文体是由相应的言说行为方式而生成的,这些言说行为方式又是在某种相应的礼制之下发生的,是礼仪性的行为。《尚书》时代,正处于宗教神权制度向国家政治制度过渡的交替阶段,在这个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文体被赋予了时代性的文体特征。考之《尚书》编纂成书的资料的来源,应为当时各种文化礼仪制度下的史官的载录。而《尚书》文体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过渡到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实际上,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当时的各种文化礼制,因而,《尚书》文体的生成是礼制文化的硕果。如果从文化礼制的角度来探求其与《尚书》文体生成的关系,实在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突破。
  
  注释(按出现顺序):
  ①[宋]熊朋来:《经说》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熊朋来:《经说》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元]郝经:《郝氏续后汉书》卷六十六上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朱岩:《<尚书>文体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潘莉:《 <尚书>文体类型与成因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