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语用化和语法化的争端研究

时间:2016-11-29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12011字
  语用化概念自问世至今与语法化的争端就一直不绝于耳。二者究竟关系何如,学者们莫衷一是。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语用化和语法化的争端研究”的语法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用化和语法化的争端研究

  原标题:语用化与语法化纷争之管见
  
  提要:语用化概念自问世至今与语法化的争端就一直不绝于耳。二者究竟关系何如,学者们莫衷一是。本文从梳理相关纷争入手,以sort of和I think的演变为例,借助Ariel的编码和语用推理原则,依循语法和语用的区别,重新审视此争端,条分缕析,进而阐明语用化与语法化有本质区别,但二者在语言演化过程中处于互补交融的状态。
  
  关键词:语用化、语法化、编码和语用推理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语用标记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语用化概念应运而生。有趣的是,语用化概念诞生伊始便与语法化纷争四起。西方学者就语用标记语的演变成型应归咎语用化还是语法化争论不休。本文拟简要梳理语用化与语法化纷争,以英语中sort of和I think等语用标记语的演变为例,借助Ariel(2010)的相关论述,阐明语用化与语法化有本质区别,但二者在语言演化过程中处于互补交融的状态。
  
  2.语用化与语法化纷争
  
  语用化与语法化的争端主要聚焦在究竟是语用化还是语法化促成语用标记语的演变,以及是否应将语用化归入语法化亚范畴等问题上。前者主张语法化是句子内部语法标记功能演变的过程,而语用化则专注语篇结构机制的解读,是句段或词汇形式在特定语境中为获得元交际及话语互动意义而改变命题意义的过程;后者认为语用化与语法化均源起于语用推理并共有主观性特征,因此否定语用化的存在。
  
  语用化最早由Erman & Kotsinas(1993)在论及语用标记语ba和you know时提出,他们坚称一个词汇或语法结构不经由语法化照样可以演化为语用标记语,且演化后的语用标记语辖域会从先前的句子层面跃升至话语层面,发挥非句子层面上的篇章语用功能。Aijmer(1997)将之扩展到thank you,I think等具有情感表达、语篇组织功能的会话常规用语,并从句法、语义、韵律特征及语用功能等角度进一步论证指出经由语用化的推动主谓结构I think才演变成具有语用功能、表达言者对话语语境态度的话语小品词。至此,语用化理论框架逐渐成形。不幸的是,语用化研究初露端倪便遭遇阻力。与Erman & Kotsinas(1993)针锋相对,Traugott(1995)否认语用化的存在,指出I think,I say等语用标记语具有类似状语的语法特征,其演变过程无异于时、体、语气等语法范畴,同样具备去范畴化、语音消蚀和语用增强等典型的语法化特征,因此,所谓的语用化只是语法化末端的延展。Brinton(1996)通过对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考察,明确指出语用标记语的演化是语法化的结果,而所谓语用化实则对应Traugott语法化进程的最后一步。Traugott & Brinton对语法化的延展性解释也不乏支持者。
  
  驳斥这种语法化并兼语用化观点的学者也大有人在(Aijmer 2002; Bücker2008)。他们认为语法化以语法标记的产生为目标,语法功能并不能等同于语用功能,而语用标记语以语用功能为导向,不能归属于语法范畴。英、德、日、意等不同语言中语用标记语的历时发展与经典的语法化实例并不吻合,且句法独立性和可删除性等特点才是语用标记语的典型特征。语用标记语的句法独立性是指语用标记语既无法纳入传统句法范畴,也不受传统句法规则约束;其在语句里出现的位置非常灵活,可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它可被视为话语的一部分,但不是表达完整命题意义的句子的有机组成;加之其自身不表达命题意义,不影响整句的命题信息,所以,它也具有可删除的特性。由此可见,语用标记语不符合语法化的特征,不应是语法化的结果,语用化才是研究语用标记语如何产生的正解。
  
  事实上,即使语法化的拥趸者也承认语法化经典维度在语用标记语的辖域延伸、元语篇语用功能获得和句法独立性等特征上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Heine 2013),尤其是语法化的聚合化、强制性、辖域压缩、成分合并以及句法位置固定等特性均有悖于语用标记语的句法独立,位置灵活等特征,以至于Briton(1996)也承认语用标记语经历过一些语法化不具有的变化,语法化与语用标记语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开放性问题,因为从语法意义获得和结构聚合的角度看,语用标记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语法化的结果,其演化也没有涉及语法功能和范畴。Wischer(2000)则将语法范畴扩大,丰富狭义语法化研究的内涵,提议区分两种语法化子类型以兼容语用化。子类型一为命题层面的语法化,即传统意义的语法化;子类型二为语篇话语层面的语法化,即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这两类语法化呈互补关系。
  
  回顾前人研究,Diewald(2008)在承认语用化自身特性的前提下,再一次尝试将语用化归入语法化的麾下。他认为德语中诸如aber,eben等情态小品词作为文本衔接元素和话语构建元素的中间域,兼具篇章功能和话语关系衔接功能,对解决语用化和语法化纷争很具启发性。他提出聚合化,强制性以及关系意义等三项语用化参数,并藉此把语用化认定为话语功能的语法化。这一尝试又掀起语法化与语用化的新一轮争辩。Marcus(2012)从分析英语口语中的分裂句入手,佐证Diewald的话语功能语法化论述。Birzer(2012)则通过对俄语话语构建元素DSE的分析,指出Diewald参数理论尚存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随后学者们开始更多地转向语言演变动因和机制探索,以求从根本上区分语用化与语法化。Arroyo(2011)通过对西班牙卡斯特里翁语言社区中muybien的多层次、多样化语用功能演变机制的分析,指出我们不能把语用化简单地等同于话语功能语法化。Beeching(2012)则通过法语和英语中的两组同源词“假朋友”effectivement和effectively以及finalement和finally的对比研究,揭示语用化何以独立于语法化。Molina(2011)试图通过对英语sorry一词演变路径的分析,来证实语用化的客观存在。语用化与语法化间的纷争历时二十多年,至今仍旧僵持不下,而语用化和语法化高度相似的语言演变原则和演变共性更是让二者雌雄难辨。语用化也遵守语法化的择一、层次、歧化、更新等演变原则,而相关学者提出的频率、语音缩略、临近共现等语用化特征实际也为语法化所兼有。我们认为,过往学者未能从语法和语用的区别入手判别演化形成的语用标记语,才是触发语法化和语用化纷争的真正缘由。如何定义、区分语法和语用将是理清这场争端的根本。循此视角,我们下文拟以sort of的演变为主例,辅以I think的相关事实,依据Ariel(2010)的编码和语用推理原则,尝试为语用化与语法化纷争解套。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