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30 共37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
  【1.1  1.2】农村现代化的兴起及其概念
  【1.3】中国农村现代化文献综述
  【2.1】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2】农村现代化衡量指标及测度
  【第三章】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探索
  【第四章】当前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是中国人民自主探索的进程,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现代化有几种成功的模式,但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双重转型"的客观现实要求我国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不能简单模仿他国经验,而应该立足于本国实际。因此,通过回顾中国农村现代化一百六十多年来的历史,特别是通过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就更容易清楚地看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应当走向何方。

  中国农村现代化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人民自主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农村发展模式的进程,从内容上说,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政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和乡风文明化;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职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城乡的一体化五个方面。

  从现代化的视角,以经济特点为依据,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今,农村现代化历史走过了 6 个时期,它们分别是:清末时期(1840-1912)农村现代化的萌芽、民国时期(1912-1937)农村现代化缓慢发展、战争时期(1937-1952)农村现代化停滞,计划经济时期(1952-1978)农村现代化曲折发展、双轨制时期(1978-1992)制度红利下农村经济的活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今)农村现代化的非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从根源上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因为工业化水平低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完成向城市的转移而造成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过多。超过 8 亿人口既是农业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样势必会造成农村土地等各种资源紧张,而且会使农产品无法摆脱"谷贱伤农"的市场规律。农村经济长此以往只会徘徊而无法有重大突破,没有了经济的繁荣,农村现代化无从谈起。因此,积极推进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彻底打破不公平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引导更多的农民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真正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村负担过多人口的压力才是农村现代化真正的命门所在。

  当前,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已经在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经济发展方式为最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三种农村现代化的模式:

  以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三种模式各自具有优缺点,但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最具有普遍性,其次是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普遍意义最差的是以服务业为主导农村现代化模式。三种农村现代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全貌。中国农村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参照三种农村现代化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选择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2]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 年版。
  [3]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上下)》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4]李安增著:《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西安?陕西出版社,2008 年版。
  [5]何传启著:《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6]王立胜著:《中国农村现代化:思路与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7]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8]马恩成、周森、陈文学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9]张晓山、李周主编:《新中国农村 60 年的发展与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10]张秀生主编:《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1]李华主编:《农村公共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年版。
  [12]林毅夫著:《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13]吴敬琏、马国川著:《重启改革议程》,北京?三联书店,2014 年版。
  [14]厉以宁著:《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李珀榕著:《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16]蔡立雄著:《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
  [17]潘伟光(韩)著:《韩国三农》,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年版。
  [18]白南生著:《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凤阳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
  [19]蒋和平、辛岭著:《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年版。
  [20]张晓山主编:《中国农村改革 30 年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1]田相辉、张秀生、庞玉萍主编:《中国农村经济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年版。
  [22]程水源、刘汉成:《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年版。
  [23]丁长清、慈鸿飞等著:《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4]王贵衰、张留征等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 年版。
  [25]邓楠、万宝瑞等著:《21 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版。
  [26]田纪云著:《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27]孙津著:《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版。
  [28]刘应杰著:《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9]韩明漠等著:《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年版。
  
  中文期刊
  
  [1]许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载《世界经济文汇》2008 年第 1 期。
  [2]秦晖:《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 1 期。
  [3]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5 期。
  [4]王春光:《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 3 期。
  [5]赵旭:《略论我国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载《江苏统计》1999 年第 6 期。
  [6]韩俊:《农民工新趋势》,载《红旗文稿》2008 年第 9 期。
  [7]孙迪亮:《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职业化问题研究》,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
  [8]董晓宇:《苏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30 年回顾》,载《改革开放 30 年》2008年第 4 期。
  [9]赵青宇、崔曙平:《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完善》,载《村镇建设》2013年第 3 期。
  [10]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 年第 6 期。
  [11]高冲、吴仲军:《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话语权转移研究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载《民族论坛》2014 年第 5 期。
  [12]操奇:《"西江模式"的现代性迷津和可能出路》,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 2 期。
  [13]姚鸿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现代化研究综述》,载《三农研究》2006 年第 5 期。
  [14]陆学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前景》,载《当代财经》2009 年第 1 期。
  [15]周维德:《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载《彭城职业大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16]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载《教学与研究》,1999 年第 5 期。
  [17]袁金辉:《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经验》,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8]向达、马敏:《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与对策》,载《理论学习》2009 年第5 期。
  [19]袁金辉:《农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载《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 2 期。
  [20]秦晖:《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 1 期。
  [21]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 7 期。
  [22]冯万玉、安玉麟、刘建设、李素萍:《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载《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 年第 3 期。
  [23]郭久荣:《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启迪作用》,载《世界农业》2006 年第 2 期。
  
  学位论文:
  
  [1]胡扬明:《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李燕凌指导,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专业,2013 年 6 月提交。
  [2]陶艳梅:《新中国初期三十年农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年 6 月提交。
  [3]潘弘图:《福建农村现代化研究》(博士论文),林卿指导,福建农林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2005 年 6 月提交。
  [4]崔慧姝:《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12 年 6 月提交。
  [5]韦向阳:《农民工与中国农村现代化》(博士论文),陈征指导,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2009 年 6 月提交。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