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30 共876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
  【1.1  1.2】农村现代化的兴起及其概念
  【1.3】中国农村现代化文献综述
  【2.1】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2】农村现代化衡量指标及测度
  【第三章】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探索
  【第四章】当前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农民个人以及农村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然而,在所有诸多方面中,农村经济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居于主导地位。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各项政策也逐步放开,中国农村各地纷纷开展以发家致富为目标的自主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的这些经营活动,无不是按照各个地区的要素禀赋开展的。有的因为靠近大中城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的交通便利,发展商业经济,有的土地平坦肥沃开展规模种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构成要素的不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可以简单划分为以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三种。

  一、 以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

  (一)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农村的工业化主要是指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农业生产附加值低的特点。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着手发展乡镇企业,使一部分农民开始摆脱对土地的依赖,生产工业品,自身也由农民转变为工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导致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倒逼城镇改进基础设施,城镇化开始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相应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制度和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也相应的不断提升。总之,以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就是让一部分原有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让一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一部分一部分做减法的过程,从而减小农村的范围,扩大城镇范围。

  (二)典型案例:由"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苏南是指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常州所辖 12 个县(市),濒临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人才聚集。由于区域位置和人文环境的优势,苏南地区的农村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苏南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就是典型的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它的发展分为"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两个阶段。

  1."苏南模式"奠定了苏南地区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早在 20 世纪 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的时候,苏南地区已经出现了"社队工业",它为苏南工业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81 年中央 1 号文件和 1983 年 1 号和 4 号文件中央出台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政策,苏南地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76-1986 年,11 年间, 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农村农副工总产值增长了8 倍以上, 乡镇工业总产值猛增 17 倍。从 1978-l986 年, 苏锡常三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由 25.93 亿元增长为 270.26 亿元, 增长 9.42 倍, 年递增率达34%,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苏南小城镇的发展,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攀升。以苏州为例,1984-1991 年苏州市建制镇数量由 18 个增至 88 个,建制镇人口占地区总城镇人口的比例为 23.76%.

  与此同时,小城镇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苏南地区农民的非农化水平。

  2."新苏南模式"让苏南地区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进入了新阶段。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原来"苏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了出来。由于乡镇企业产权不明,党政干预经营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企业在经营上出现了严重困难。1992 年初,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开展了产权体制的改革,进过改革原来的乡镇集体企业不复存在而转变为职工代表和私营业主所有,乡镇企业再一次焕发了活力。到了 20 世纪末,苏南的乡镇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国际产业的大分工,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99 年, 苏南乡镇企业共创造销售收入 3620 多亿 元, 比 1998 年增长了 12.17%;工业增加值达 976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2.74%;利税 237 亿元,增长 15.9%.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以江苏无锡市为例,2013 年,恩格尔系数达到 34.6%,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105.1 台,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 172 个,每万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 25.8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量 7 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49 张,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07 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 14.7 平方米。

  (三)以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的评价

  以工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岭南模式等,快速、有效的推动了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具体表现为:第一,非农就业率快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统计数据显示,1980-1987 年,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年均递增 14.65%,从 115.21 万人增至 300.03 万人。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 227.2 万人,年均转移 18.9 万人。

  第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以苏南为例,到 2011年,苏南三大保障体系以及农村社会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 99% 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 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 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 75%,村村开通了公交车;第三,居民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第四,法治化和民主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也有其弊端。具体表现为:

  第一,工业化规模小而且分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虽然在近些年,苏南地区的很多工业集团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但是小规模、质量低的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企业的升级改造,容易对空气、水、土地造成污染。著名的"太湖水污染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很多小企业的产品类似,存在低水平的恶性竞争,浪费的很多建设资源。第二,对资本的依赖性强,风险性高。工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不论是以利用外资为重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岭南模式"还是以利用地区性资金为主的"温州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资金的依赖性强。这就容易形成金融风险,一旦发生金融动荡,将立即影响到企业发展。第三,存在产业升级的压力。我国主要的工业区,不论是长三角工业区、珠三角工业区、还是环渤海工业带,都存在产业升级的压力。即,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性、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变为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含量高的、环境污染少、耗能低的企业的过程。企业的升级换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必将会给一些还没有足够资金和技术积累的乡村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残酷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发生。

  (四)推广的适用条件

  模式就意味着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是,任何模式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简单模仿。因此,对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如果推广就需要有最基本的适用条件。首先,要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开办乡镇企业需要具备三种最基本的资源,一是资金,二是技术,三是人才。一个没有工业基础的地区即便能从各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但是要真正是企业运转,技术和人才,尤其是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都是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来的。但是,在一个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是开放的,要办成一个乡镇企业的成功率会高很多。而且,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还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更利于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其次,要有一定的市场和便捷的交通。产品的最终归宿是消费。乡镇企业如果设立在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的地区,产品的销路自然会更加广阔。当然,销售产品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运输,具有相对廉价、快捷的海陆空运输条件也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如果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但是有一定的资源的地区也可以选择以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有的地区具有矿产资源,就可以借用开发矿产的机会,做一下矿产的深加工,从而成立若干企业;有的地区具有农业资源,比如棉花、粮食等,就可以据此靠近原产地创办棉纺、食品厂等企业。总之,在具备一定资源优势的农村地区,即便没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市场和交通,也可以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主导的现代化之路。

  (五)适于推广该模式的地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在以下几种地区可以推行该模式。第一,在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周边农村,可以"面"式推广。中国工业区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厦漳泉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六大工业区。

  在这六大工业区之内和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能够方便的吸引工业区内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这些地带的农村地区都可以以"带状"或者"面状"大面积的推广该模式。第二,在城市郊区农村,可以"线"式推广。在大中小城市周边的农村,可以借助公路、水道的便利,承接城市中的企业设立分厂,从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为交通的因素,或呈现线状分布。第三,在资源集中的地区,"点"状推广该模式。在资源集中的一些地区,例如矿场,围绕矿产资源开办一系列企业,呈"点"状推广这一现代化模式。

  二、 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

  (一)发展路径

  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关键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技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以此为基础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通过产业化的提升使得法制观念、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农村的整体的文明素质。

  (二)典型案例:寿光市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寿光市农业现代化尚未起步,寿光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都非常有限,农民种出了粮食、蔬菜也就能够解决温饱问题,难以与市场接轨,难以实现脱困增收。1993 年,潍坊市委在回顾各县区农业自主探索发展的各种方法之后,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在寿光实行农业产业化道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蔬菜产业作为产业化的主要对象。因为寿光地区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很多菜农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蔬菜种植在当时比粮食种植有更高的附加值,容易赢利;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一度有蔬菜供应缺口,发展蔬菜种植市场广阔。于是,寿光市政府果断引导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例由 7:3 调整为 6:4,蔬菜种植品种也迅速由十几个发展为三十几个。第二,政府引导农民建立专业蔬菜流通市场,扩大销路。农民自主经营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造成"菜贱伤农"的问题。从1983 年秋天寿光市 5000 万公斤大白菜滞销烂在地里的事件开始,寿光市政府就着力引导农民成立专业的蔬菜流通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寿光市逐步建立了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基础设施和交易机制越来越完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蔬菜批发领域,寿光市被中国工商总局认定为"全国十大市场"一举奠定了寿光市的蔬菜批发地位。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蔬菜种植的附加值。在寿光地区发展蔬菜种植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蔬菜时令性很强,一股脑上市价格比较低。

  针对这种情况,寿光市的农民开始探索冬季大棚种植技术。1989 年寿光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在村支书王乐义带领下,顶着极大压力,冒着重重风险,建立了 17 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迅速推广,在寿光乃至整个潍坊地区掀起了"白色革命",农民收入也直线上升。第四,推动蔬菜产业高端化、标准化、国际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寿光开始着力深化蔬菜产业。在蔬菜种植方面,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化种植;在营销方面,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和营销组织,探索"农超对接"等新模式;在品牌建设方面,着力打造"蔬菜文化",自 2000 开始,寿光就开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到目前为止应连续开办了 14 届,这对于推广寿光蔬菜的品牌和知名度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寿光蔬菜产业迈入了国际化轨道。由于寿光市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寿光现在已经成了全国文明的"蔬菜之乡",在 2014 年,寿光市农村人均纯收入 14408 元,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第 25 名。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的评价

  以农业现代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优越性,体现在:第一,能够更广泛地实现农民增收。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能够有力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是也会容易造成农村贫富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民收入得不到增收的问题。然而,农业是农民的主业,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能够使大部分农村居民走向致富道路,能够更广泛的实现共同富裕,而能够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第二,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思路宽广。工业化的模式千篇一律,而农业现代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可以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形式具有多样化。寿光市是立足本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的现实,已经发展的蔬菜种植产业化之路;黑龙江省的一些地区就已经立足本地土地面积广阔、平坦的特点,推广了农业机械化种植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山东烟台市立足本地多山区丘陵、水果种植技术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实际,发展了林果业,培养了"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知名品牌;一些城市郊区,如天津市武清区就立足临近大城市的便利,发展了郊区都市农业;而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发展了草畜平衡农业现代化模式。当然,以农业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第一,对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条件要求比较高。

  虽然当今农业科技的发展的方向就是摆脱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但是目前对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仍然是限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很多农业发展条件比较差的地区,例如中国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区、西南部平原短缺的山区、西藏、新疆等地区,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难以推广。人文条件要求也比较高,最主要的是市场因素。如果农产品距离市场比较远,销路就是问题。新疆哈密瓜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因为产地距离消费市场过远,运输成本推高了产品价格,农民难得实惠。而且加大了产品销售风险,一旦水果滞销,将会使瓜农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第二,农业产值比较低,农村经济难以得到大幅提升,导致农村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高于农业产品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相对于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来说,农业现代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尽管少数地区能够通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农民收入增长,逐步使整个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其发展的质量和现代化层次与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现代化相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以浙江和山东两省为例,浙江省的农村现代化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山东省以农业居多。两省农村现代化水平差距巨大。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来看,山东省 2014 年是 10620元,而浙江省高达 19400 元,差距悬殊.

  (四)推广的适用条件。

  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模式推广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农业生产某些农作物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相对优势。尤其是具备生产某一特色农作物的历史和经验最好,这样才会在产业化生产之后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第二,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良好,发展农业生产的成本不高。如果在不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硬搞农业现代化,会额外增加很多成本,会影响到农民增收。第三,具有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良好的软环境,包括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农业技能的农民,有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政府。只有农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农业技术,才会在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时候能够尽快上手,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只有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政府工作人员,才会在发展和推广农业现代化的时候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起反面作用。

  (五)适宜推广的地区

  适宜推广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相对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城郊农村地区,可根据土地情况、地价、产出和农户自身擅长的领域,发展城市农业,大量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花卉、盆景、绿化树苗、搞乳牛养殖业等等;南方山区某些山区,可以视土地情况、交通情况和村民能力,发展茶园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化和茶园观光农业;西北干旱少雨的一些地区,可以根据气候、光照和土壤特性,发展附加值高、用水量少的葡萄园种植、葡萄酒酿造于一体的葡萄酒产业,并且可以深入发展葡萄酒文化。

  三、 以农村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

  (一)发展路径

  农村服务业是指除农业、乡镇工业,在农村以服务为主要劳动形式的产业。包括农村商业、农村旅游业、农村金融业、农村信息服务业、农业现代物流业、农村中介业等多种形式。以农村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是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一体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农民的非农化等,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已经有一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完成了现代化或者正在走向现代化。最典型的是通过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这一形式。

  (二)典型案例:贵州西江苗寨农村旅游业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西江模式"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苗岭主峰雷公山山麓,建寨已经有 2000 多年历史,由 8 个村寨 1300 多户组成,苗族人口占到 99.5%.苗寨民风质朴,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苗族文化传统,苗族独特的手工艺品也价值极高,是苗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因此具有极好的旅游开发价值。自 20 世纪 80、90 年代以来,西江苗寨开始被世人所知,但以接待散客为主,年接待游客数量不过 2000 余人,仍然处在"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也谈不上主导当地的现代化进程。但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西江苗寨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接待游客的数量和接待能力迅速提高,带动了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迅速提升。2011 年,西江千户苗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 24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9.52 亿,西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7 年的 1660 元增加到 2011年的 7100 元,增长了 4.4 倍,而 2011 年贵州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仅有 4145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旅游开发,大量的游客涌进,也客观上给传统的西江苗寨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现代思维,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制度模式也开始构建。总之,"西江模式"创造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奇迹,让西江苗寨的苗族居民步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西江苗寨的发展历程中的主要经济数据见下图。2006~2011 年西江千户苗寨农民人均纯收入、旅游综合收入及旅游人次表。

  (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的评价

  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模式,例如西江苗寨的旅游业,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的做法具有快速、高效、投资少、风险等优点。但是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对资源条件的要求高。在我国农村能够通过农村服务业推动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发展农村的旅游业。而旅游业对于旅游资源的要求很苛刻,旅游资源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江西婺源的自然人文景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武当山、峨眉山等名山大川等等,并不是每一个农村地区都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推动现代化进程。其次,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能力有限,而且极易造成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引发社会矛盾。以西江苗寨的开发问题为例,西江苗寨景区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门票收入,二是游客的消费收入。然而,门票收入被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垄断,而且存在门票过高的问题,2011 年 4 月,门票价格由 60 元上涨到 100 元。这样以来使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减少,并且影响到了游客的二次消费能力,当地居民并没有因此获益。除此之外,只有真正居住在景区的居民受到了旅游的实惠,远离景区的当地农民的收入仍然以外出打工为主。这样导致当地收入分化比较严重,由利益分配导致的矛盾突出,因为门票问题曾引起过多次群体性事件。第三,农村旅游业的开发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尤其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以西江苗寨为例,西江苗寨的苗族文化是当地传统也是旅游特色,然而随着旅游业多年的发展,汉族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深刻影响了当地人,使当地苗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有学者对西江苗寨对本民族服饰的一项调查之后结果显示,"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 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动才穿戴"的人为 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为 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 12%.对于民族手工艺,67%的苗族同胞不会,有的甚至根本不愿意学习自己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在开发民族文化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渐渐汉化,如不注重加强保护就会丧失旅游也得发展基础。第四,农村服务业存在唯利是图、盲目发展的乱象。还是以西江苗寨为例,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公司的导游本地人仅占 5%,大部分是外地人,对当地文化并不了解,为了吸引游客眼球,出现了胡乱解释当地文化现象。例如,公司为了方便解释把西江苗寨"鼓藏头"构建为"苗王",其实据当地人说,"鼓藏头"仅仅是掌管以下娱乐活动,先吹笙箫,先杀猪而已。

  (四)适宜推广的地区

  如前文所述,以农村服务业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对发展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因此该模式的推广仅仅对具有独特资源的少数地区适合。这些资源包括,农村商业、农村旅游业、农村金融业、农村信息服务业、农业现代物流业、农村中介业资源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价值的是旅游资源。例如,名山大川周边的农村地区,著名的旅游景区周边的农村地区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