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现代化的兴起及其概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30 共64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
  【1.1  1.2】农村现代化的兴起及其概念
  【1.3】中国农村现代化文献综述
  【2.1】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2】农村现代化衡量指标及测度
  【第三章】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探索
  【第四章】当前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 1982年至 1986 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 年至 2015 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该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将中国由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是极为不平衡的。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总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的大中城市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按照一些学者的评判标准,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进程,甚至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然而,对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现代化才刚刚开始。就现代化来说,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才是中国现代化的"短板""软肋",是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富矿".

  改革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按照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所谓"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按照这一思想,华夏大地各个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相对优势,围绕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展开了自主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虽然近些年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有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研究空间值得深入挖掘,尤其是在发展模式方面。

  (二)选题意义

  我的选题是中国农村现代化模式研究。现代化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是经典现代化的概念,即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以追求物质丰富为核心;第二个层次是指后现代化概念,以追求人类幸福为核心。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潮流,从时序上说也必须从第一个层次的现代化到第二个层次的现代化,否则就会出现如同"伊斯兰国"(IS)一样的逆流: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极端的宗教复古主义思想相契合,而且为它提供了负面的合法性支持。本文中所指的现代化就是第一个层次的现代化。

  以追求物质丰富为核心的农村现代化是在发展农村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实现农民政治、文化、精神、生活方式变化的一个综合进程。其中,发展农村经济,也就是发展农业是核心。农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科技投入和政府支持三者密切相关。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发展有以下几种成功模式。第一,自然条件主导型模式。这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为典型。在这一种模式下,农村地区人口少、土地多,农村土地单产不一定高,但是由于高度的机械化,农民单个生产效率高。

  以澳大利亚为例,每个澳大利亚从事农牧业的农民负担的土地达 1200 多公顷(一公顷=15 亩土地=10000 平方米),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生产小麦 65.0 吨、大麦 34.0 吨、高粱 148.0 吨、大米 3.3 吨、油料 7.8 吨、糖原料 13.0 吨,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 GDP 高达 63150 澳元(1 澳元大约能兑换人民币 4.8 元)(2001-2002年数据)。第二,科技投入主导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农业的发展紧紧依靠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也能取得长足发展,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国均是这种模式。

  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自然条件恶劣。但是以色列每年对包括农业在内科技研发的投入资金占 GDP 的 4.2%(2004 年数据)排名世界第一,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产值的 3%,而中国仅有 0.3%;优质人力资源丰富,科技人员数占总人口的 6%,在这样的条件下,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的农业强国。

  第三,混合型模式。以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为例。在这些国家,既有较大的人均土地面积,科研力度和科技投入也大,辅之以较为完善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发达,农民富裕。

  对照我们国家,以上几种农业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都非常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模式并不能与我国的国情相匹配。首先,我国庞大的农业人口数量是农村现代化的巨大制约。我国目前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超过 6 亿人,照耕地 18 亿亩计算,人均耕地仅有 3 亩,而且在很多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均土地不足 1 亩。

  即便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量也不会造成农民增收,因为国内市场需求有限,这样会使农产品价格拉低,农业会进入"谷贱伤农"的怪圈。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从事第一产业农民变成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人,把大量的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纯消费者。第二,不同于以上提到的农业发达的国家,我国经济具有"双重转型""两类经济非均衡"并存的特殊性。"双重转型"指中国不仅仅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而且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两种转型交织并存;"两类经济非均衡"指,中国不但是市场不完善,市场供给与需求是不均衡的,而且市场主体也并非标准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很多市场主体如国有企业、农民,存在产权不明的情况。因此,当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产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迫切的。因此,从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简单模仿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牢牢地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经验,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主探索的一部分。

  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能够深化中国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认识。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我们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概念,比如"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对于什么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容易引起概念的模糊和混淆。因此,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首要一点就是深化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认识,让所有读者明白这一概念具体的衡量指标是什么,有什么标准。只有心中明确了这一概念,才能对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好,这更深一层次的问题有一定思路。第二,有利于深化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与中国"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几乎就是从不同角度阐述的同一问题。如上文所述,中国"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深化了三农问题的认识,也自然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第三,对于怎样实现中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对中国各个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进行较为全面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几种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意义的现代化模式。这样一来,对于中国很多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农村地区就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这也是撰写本文最重要的目的。

  二、 概念界定

  (一)现代化

  在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起点是 18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 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 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对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可以大概分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化理论两个部分。

  1. 经典现代化概念。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帕森斯的《社会系统》、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阿尔蒙德和科尔曼《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列维《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等。

  其中关于现代化的一般定义是:现代化是指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社会、政治、文明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它即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发展生在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进程中。其中,现代经济是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是指工业社会,现代文明是指工业文明。

  2. 后现代化的概念。自 20 世纪 60-70 年代以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经进入到工业社会,完成了 "经典现代化"进程,开始反思现代化的问题,探讨现代化之后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著作,包括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利奥塔《后现代的状态》等。一般而言,后现代化的观点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是现代化,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是后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宗教、价值观等深刻变化。现代化的核心是追求物质增长,而后现代化的核心是追求幸福最大化。后现代化以否定性、多元性、非正统性、破碎性、不确定性为特征,而在专业化、个性化和世俗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

  3. 何传启的"二次现代化"概念。中国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研究,如罗荣渠把现代化的含义分为了以下四大类: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种历史过程;二是指工业化;三是指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知识增长、心理适应及社会动员等各方面;四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何传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二次现代化"的概念。"二次现代化"是指:从 18 世纪到 21 世纪,世界文明分为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还将有新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

  首先,从启动原因看,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型"现代化。大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启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内源型"现代化,即在本土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现代化,它是社会本身经过内部长期创新发展形成的,以现代化开始较早的欧美国家最为典型;另一种是"外源型"现代化,即外力推动而形成的现代化,它是一个传统的社会与"内源型"现代化国家接触之后,受到了刺激和挑战,自己主动或者被动的借鉴其先进经验,赶超前者的过程。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都属于这种类型。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炮火轰击下开始的,也是典型的"外源型"现代化国家。

  其次,现代化起步的性质看,中国属于"防御型"现代化。从现代化起步来看,中国对于现代化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动接纳,而是充满了敌意,具有"防御型"特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其打出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现代化的目的在于抵御侵略。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在西方'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恶劣形势下被逼迫而起的自强运动".

  第三,从现代化发生的时序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 "后发式"的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看,现代化的发生就如同地震波的扩散,从中心到四方,有原发也有后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生了三次现代化浪潮。第一次是 18 世纪后期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从英国开端向西欧扩散的过程;第二次是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现代化在欧洲取得巨大成就开始向周围扩散的过程;第三次是 20 世纪下半叶,欧美工业化国家向世界扩散的过程。再这三次工业化浪潮之中,中国始终处在边缘位置,是典型的"后发式"现代化国家。

  (三)中国现代化的优势与劣势

  中国的现代化是"外源型""防御型"和"后发式"的,这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优势和劣势并存。

  中国现代化的优势十分明显。首先,后发式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看到现代化发展前景,避免"黑暗探索",看清发展道路;也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中的经验,吸取发展教训,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外源型特征有利于中国直接利用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防御型"的特征,有利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发展进程中自我鞭策,更快更高效的完成和赶超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劣势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内源型"国家的现代化往往是走过了一个曲折探索的过程才达到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结果。中国作为"外源型"国家在模仿和赶超的过程中容易只看到结果,而忽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具体调试的细节,容易生搬硬套他国模式而走弯路。第二,中国作为"后发型"国家处在已经既定的国际秩序中,被动接受既定的国际规则,而这些国际规则往往不利于中国等后发型国家的发展,往往造成国际政治经济的干预和不平等交换。第三,中国作为后发型国家,客观上在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与已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有差距,巨大的差距容易造成政府和民众心态浮躁,甚至沮丧和失望的情绪。第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防御型"特征,在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上容易演变为片面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发片面的民族主义思潮。容易将"现代化"与"西化"划等号,或者把"保留中国传统"与"爱国"划等号,而不是客观的看待中国传统与现代化辩证关系。

  (四)中国语境下农村现代化内涵

  首先,目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变革进程中。21 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时代尚未完全到来,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型尚未完成。截止到 2013 年中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296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46.27%,仍然有相当大比例的劳动力以从事农业劳动谋生。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深入,中国农村也开始进入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农业现代化必然要与知识化、信息化相融合。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目前处在"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已经开始的大变局之中。

  第二,农村现代化的意义丰富,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包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政治的现代化,农村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职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城乡的一体化。其中,经济现代化是物质基础,政治现代化是制度建设,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职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城乡的一体化是具体表现形式,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更深度层面。但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仍然是经济的现代化。

  第三,就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对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摆脱贫困,存进农民收入增长 仍然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一个追求物质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过程,这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社会以的追求相去甚远。

  第四,中国农村现代化具有清晰的历史与未来。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样,中国农村现代化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融入全球工业体系为标志。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富强、民主文明为总体目标,将要走过追求温饱、小康、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四个基本历史阶段。现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并不均衡,我国农村已经走过了追求温饱阶段的历史阶段,一部分地区达到了小康,一小部分地区达到了富裕,绝大部分地区正处于追求小康和富裕的阶段中。

  第五,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一直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不是现代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参照物是什么。如果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国家目前很多地区就没有实现现代化;如果参照中国发达地区的农村作为参照标准,中国就可以说一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大部分没有;如果参照中国历史上某个时间节点的农村,我们中国农村可以说已经进入现代化了。本文所述的现代化参照物是中国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下文将会详细论述。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定义或许可以定义为: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以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历史起点;以富强、民主文明为总体目标;以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政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职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城乡的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协调运作的系统综合进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