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诉求与抚慰策略

来源:黑河学院学报 作者:穆玲
发布于:2020-03-05 共5546字

  摘    要: 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保障,但在情感层面还缺乏应有的聚焦和关怀,使农村空巢老人缺乏客观环境的情感疏导和主观上的情感自我养护方法。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抚慰,需要政府、社会、家庭、老人一起,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农村传统文化,加大农村养老资源引导力度,共建社会尊老,子女尽孝,老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文明和谐养老社会。

  关键词: 农村养老; 空巢老人; 情感需求; 抚慰策略;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empty-nested elderly people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having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he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guaranteed,but there still lack focus and concern which they deserve to have on the emotional level.Rural empty-nested elderly people are still lack of emotional channels in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or subjective methods of emotional self-care.The measures of taking emotional comfort on the empty-neste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need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society,family and the elderly,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should increase the guidance of rural pension resources,should build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pension society in which the elderly can get respected,receive filial piety from their children,and realize self-fulfillment.

  Keyword: rural pension; empty-nested elderly people; emotional appeal; comfort strategies;
 

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诉求与抚慰策略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之后在家留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群体[1]。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5 000万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生活(见图1)。这是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逐步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生活,定居成为“新市民”,打破了农村传统家庭的二元结构,又加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及青壮年群体与父母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代沟”,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成为我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图1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年龄分布表(以千万为单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已覆盖到农村养老中的方方面面,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已得到基本解决。但在老人精神层面受到子女聚少离多、信息闭塞、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处于虽引起各部门重视,但尚缺乏有效的策略方法跟进的困境之中,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老年人因情感诉求得不到反馈,精神世界孤独无依而产生抑郁、压抑等不利情绪。本文着重分析老年人的情感诉求具体内容,为政府、家庭、社会企业组织等群体针对性地制定对应的抚慰策略,来逐步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困境。

  一、农村空巢老年人情感诉求具体内容

  1.家庭团圆

  俗话说,血浓于水。在老人看来,家的感觉不在于子女给予多少物质金钱上的资助,而是能够享受子孙三代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天伦之乐。能够每天看着子孙健康成长,儿女平安归来,才能在精神上心安,得到亲情的满足。现实生活中,由于儿女求学、工作、婚姻等方面的需要,难免会与父母分割两地,父母往往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来面对这种分离,难免会产生儿女不在身边,子孙没有绕膝承欢的缺失感,特别是到节假日时,对于家庭团圆的迫切渴望更加强烈。

  2.儿女孝顺

  儿女孝顺的表现不仅在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敬老、尊老、爱老,了解老人的需要,倾听其心声,让父母从内心感受到子女的爱与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虽然子女与父母相隔两地,但这不是阻碍父母与子女交流的借口,子女完全可以抽出时间,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如视频通话等形式,与父母进行日常生活对话,为父母排解生活苦闷,以开放的眼光来顺应父母的晚年生活需求,让父母去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尽孝不等人,行孝需及时,如果因子女的漠不关心,让父母有自己躺在地上,而子女在通讯录中,却不敢打过去的无助感,那才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

  3.精神支持

  农村空巢老人最大的问题在于精神上的空心化,需要获得精神支持,在社会和子女的关照下受到尊重和理解。“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履历为子女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能够更好地指导自身未来的规划与发展。在社会中,老年人为国家建设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劳动,理应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所以,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支持在于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支持指的是让老年人的个体情感得到支持,尤其是老年人再婚问题上,子女要顺应父母的生活选择,帮助父母去弥补个人情感缺失带来的失落感。

  4.精神赡养

  精神瞻仰与物质瞻仰有所区别,是老年人依靠家庭生活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以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指出,子女对老年人履行养老的义务,包含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2]。其中在中国养老领域专家看来,精神赡养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人格尊重以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这方面指的是老年人有决定个人事物的权利,也有参与家事决策的权利,子女应该在平等的角度上,遇到事情要与父母进行有理有据的商量和讨论,而不是代替父母决定其个人事项,或自行决定家庭事务,这些都是家庭不和谐因素,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反感,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本身交流的机会就不多,一旦遇到需要协商解决的事情,子女强行替父母进行决策,会使父母更加失落。第二,成就安心以满足老年人的期待需求。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在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所以,子女自身事业的功成名就,家庭婚姻的幸福美满,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能够让父母安心生活,少一份精神上的负担与压力。第三,精神慰藉以满足老年人的亲情需求。这方面如前文所述,家庭团圆,子孙满堂,与父母进行促膝长谈,分享交流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精神上的满足是建立在子女尽孝的基础上,不让时间消磨血缘关系,不让空间隔绝心灵交流。

  二、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诉求问题产生的原因

  老年人作为个体生命旅程的末尾阶段,在生命中长时间伴随的人或物的消逝与离开,特别是伴侣亲友的离世,子女成年之后的离开,身份与地位的落差,健康与精力的下降都会给老年人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冲击。综合来说,农村空巢老人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各种“资源丧失”带来的后果。

  1.健康的丧失需要精神上更多的依赖感

  老年人身体中的器官开始出现老化现象,带来是各种机体功能的弱化,导致人的精力跟不上生活节奏(见图2),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是其他年龄段的3倍左右[3]。老年人对于身体健康逐步丧失的恐慌与害怕,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是对自身渴望长寿的本能需求,也是害怕一旦生病拖累子女的担忧表现。尤其是农村空巢老年人,生命的脆弱与现实生活的压力,使其总是希望尽一切努力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且,农村空巢老年人虽然口头上不愿意向子女索要任何东西,但内心世界却渴求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

  图2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生理疾病数据表
图2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生理疾病数据表

  2.亲友的丧失会使老年人心理产生负面阴影

  亲友是人们社会活动交往的纽带,没有了亲友,人们的社交网络依旧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没有情感倾诉和精神依靠的对象(见图3)。首先,伴侣的离去对老年人打击最大,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少年夫妻老来伴,子女进城后,只能通过伴侣来相互扶持,彼此照顾,来面对农村单调枯燥的生活。其次,子女的离去对老年人“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一种打击,瓦解了传统家庭下一代照顾上一代的功能,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指的就是万一父母有个急事,做子女的需要及时予以帮助,才是最好的孝敬之道。最后,亲友的离世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死亡心理暗示,农村社交圈仅局限与邻里乡亲,一旦身边的亲友离开人世,给老人一种同龄人都已经相距去世,而自己也会步其后尘,这种消极厌世的负面情绪会让老年人失去生活的动力。

  图3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社交活动数据表
图3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社交活动数据表

  3.身份角色的丧失使老年人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老年人从劳动者的身份转变为退休者,生活习惯一下子从每天忙碌变得无所事事,会让老年人在巨大的落差中体会不到生存的价值意义所在,本来享清福的夕阳时光又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变得茫茫然,进而在精神上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丧失了生活的乐趣。第二,老年人将从家庭的供养者变成被赡养者,家庭地位的变化也会让老年人从拉扯儿女长大成人的满足感,变成需要子女接济和帮扶的对象,使其产生“人老不中用”的自卑感和多余感。第三,老年人在社会事务活动中从积极的参与者转变为无足轻重的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从人内心渴望平等对待的角度出发,使老年人觉得是自我价值丧失而没有尊严的表现。

  4.生活理想信念的丧失使其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农村社会作为中国传统世俗文化浓厚的环境,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子女拉扯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当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圆满后,父母也就觉得此生功德圆满,别无所求了,再加之不愿为子女增添任何负担的博爱精神,使农村空巢老人宁愿处于“等吃、等睡、等死”的孤寂状态,也不会向子女有任何诉求。农村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一些新鲜事物提不起任何兴趣。孙子孙女也因生活理念的差异而产生无法有效沟通的隔阂。农村生活本身的局限性使空巢老人只会停留在家长里短的道听途说之中,加之没有青年人的朝气给农村社会带来的活力,只会让空巢老人更觉得生活的无意义。在这种主观失去生活动力与客观环境没有生存价值的双重打击下,农村空巢老人最终会变成没有精神世界的空壳,坐等时间的流逝而使生命失去了多姿多彩的颜色。

  三、农村“空巢老人”情感抚慰策略

  1.政府要加大行政资源扶持力度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来引导资源投入到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抚慰领域中,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渡过一个身心健康愉悦的晚年。

  第一,通过设立农村老年人空巢赡养基金,建立完善的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软硬件设施。一是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场馆的设立,为农村老年人聚集提供一个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来充实晚年时光;二是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疏通老年人心理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养老等福利制度,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医疗报销,农村养老服务到家到户,让老年人不再有后顾之忧,安心生活。第二,政府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家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一方面,将子女对父母的精神赡养通过具体的周期和频率,加入到法律法规中,以确保对农村空巢老人赡养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出现子女对老人赡养不到位的情况,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进行相应的处罚,如纳入社会失信黑名单等。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让子女在尊老尽孝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将赡养老人纳入到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下,自觉履行精神赡养老人的义务,防止精神虐待。

  2.村委会要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新方法

  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行政服务单位,对行政范围内的空巢老人有清晰的认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策略,来帮助政府解决其养老社会问题。

  第一,引进城市志愿者公益服务方式。让城市的青年志愿者深入到农村空巢老人家中,进行一对一志愿帮扶工作。这种定期的无偿公益活动,能有效缓解农村空巢老人没人陪伴,精神空虚的生活现状,使其在青年人的活力与朝气感染下,重新焕发生活的激情。第二,引入“银龄互助”的养老保障方式。这种方式指的是在村委会的组织下,让村中健康的有自理能力的低龄老人与村中的高龄、独居的空巢高龄老人建立帮扶机制,使低龄老人来为高龄老人提供日常家务劳动,看病护理,谈心交流,安全护理等服务,村委会则会为低龄老人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4]。“银龄互助”互助养老实现了村里老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能够实现农村养老保障的日常化,在这种和睦、和谐、和美乡风的感染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因此得到安慰和满足。

  3.社会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老年人“精神自养”

  农村空巢老人从家庭、政府、村委会中获取的精神上的抚慰,只能够算是客观环境的良好氛围带动老年人健康生活。而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仍然不可或缺。其中村委会要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能够发挥价值的平台,使其在充实的生活中自信、自立、自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为农村空巢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如利用老年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来进行农田日常维护,利用老年人的一技之长(农副产品制造等)来引领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5],使其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获得报酬,缓解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能广泛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存在感来自觉不良情感因素的冲击,最终实现 “巢空心不空”的农村养老建设目标。

  四、结语

  化解农村空巢老人遇到精神困境的根本,在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村留得住青年人,记得住乡愁。在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政府、家庭、社会组织要构建尊老养老的环境,弘扬尊老尽孝的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老年人要通过“精神自养”,用丰富的经验来发挥余热,用丰富的兴趣爱好来充实生活。使农村空巢老年人不仅物质上得到保障,精神上也能获得抚慰,使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邢波.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
  [2]陈利利.农村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6(5).
  [3]胡茜茜.空巢老人情感化互动终端设计研究[J].设计,2017(13).
  [4]郭燕青,等.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
  [5]袁方.空巢老人对社会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人民周刊,2018(7).

作者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原文出处:穆玲.农村空巢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相关抚慰措施和方法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1):82-84.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