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我国服装制造业产业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06 共5825字

  第 3 章 我国服装制造业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制造业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成熟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本章通过对服装制造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检验比较优势变化状况,分析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3.1 我国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一些学者将服装制造业发展历程根据市场经济条件和政策导向等进行划分各个阶段。袁欣和许楠(2010)分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 1952-1983,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以及财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导入低,投资回收高的服装业成为先导型产业;发展阶段 1983-1990,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结构调整阶段 1990 至今,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步显现。解康健(2012)分为七个阶段,基础阶段 1949-1979,过渡阶段 1980-1985,平稳增长阶段1986-1991,第一次产业扩张、第二次产业扩张、第三次产业扩张阶段 1992-2007,后配额时代的结构调整阶段至今。

  本文基于以上学者划分方法,结合服装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将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基础期 1952-1978,快速发展期 1979-1991,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期1992-2007,升级转型期 2008 至今。

  3.1.1 基础期 (1952-1978)

  这一时期属于计划经济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当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物资匮乏,国家财力不足。纺织服装业因其投资少、回收期短、效益高等优点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先导产业。通过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换取外汇,以进口国家发展所需的必要物资。

  服装制造业由国营工厂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组成,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计划进行分配生产,没有自主权,产品由政府统购统销,主要是军工服以及出口创汇的服装。

  而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服装都是家庭通过布料配给获得面料然后缝制而成。服装款式及色调单一,仅满足人们基本穿衣的需求。

  在这近三十年中,尽管服装制造业发展艰难,却为之后的发展培养了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到 1978 年我国的服装制造企业 0.77 万家,从业人员 75 万人,年产量达 6.7 亿件,出口创汇达 7.08 亿美元。

  3.1.2 快速发展期 (1979-1991)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1983 年取消了实行 30年的布票供给,1985 年“七五”计划确定把服装工业作为三个重点工业之一来带动整个消费品工业的发展,1986 年明确提出了“以服装出口为龙头”的思想,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开始从内需导向型转变到出口导向型。基于我国劳动力要素充裕和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模式的服装对外加工贸易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迅速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

  投资主体开始逐渐多元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蓬勃涌现。国内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的价值观转变以及对外开放带来的国外流行元素,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穿的需求,逐渐形成了对服装内涵的新理解,有了个性、时髦的概念。 服装制造业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技术改造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服装学院的成立,服装技术人员贫乏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技术人员的增加使得服装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以及对消费的引导性均有所提高。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制造业开始参与到国际服装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中,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91 年服装制造业年产量 33.84 亿件,是 1979 年 7.44 亿件的 4倍多,在这十二年间的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 15%。

  3.1.3 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期(1992-2007)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对 90 年代的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进步的加速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为服装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土壤。“八五”时期生产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加工能力过度膨胀,到 1996 年前后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显现出来,1997 年国有纺织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积极进行改革重组,实施转换机制、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措施来摆脱困境。进入二十一世纪后,WTO 带来了新的机遇,国际市场需求被打开,服装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再次急速扩张。我国尚海地区的众多出口导向型服装制造企业发挥低成本优势,赢得了大量的 OEM 订单,使得我国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基地,“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服装制造企业由国有、集体、合资和私营四种类型的企业构成,其中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企业数量越来越少,而由于服装出口订单多、增长快、大量的私有资金和外资投向服装制造业,使得从事出口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此阶段激增,使之逐渐成为服装制造业主体,2006 年从事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数已达出口企业总数的70%。服装款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人们开始注重衣着品质,品牌意识开始日益增强,对于中高价格有较好的接受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递增速度曾高达 25%,1992 年我国服装制造业年产量 42.66 亿件,总产值 598.67 亿元。1995 年我国服装出口占全球服装出口份额的 12.34%,位居世界第 1 位,此后份额在不断持续增长,我国在服装制造第一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到 2007 年,服装制造业已达产量 510 亿件,出口额为 1199.7 亿美元。在此阶段出口额增长率年均在 13%以上。

  3.1.4 升级转型期(2008 至今)

  从 2008 年开始,我国的服装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洲和亚洲是最主要的“灾区”,而这些地区又是我国最主要的服装出口市场。此外,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国内上游成本增加导致下游产品竞争优势削弱。

  服装制造业投资主要来自于私营企业,其贡献接近投资总额的一半。2009 年外商、港澳台资投资开始有所下降,显示出外商对服装制造业形势的看淡,或将逐渐退出,推动我国服装制造业的转型。

  2009 年服装出口一度出现两位数负增长,2010 年在补库需求作用下,服装出口才基本恢复到之前水平。2012 年,服装制造业出口和内销都出现萎缩情况。2012 年服装出口数量达 289.12 亿件,出口额 1601.55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7%和增长 4.53%,呈现量减价涨。内销方面,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的商品零售额累计达 9778 亿元,同比增长 18.0%,但相比 2011 年同期则下降 6.2%。多数服装制造企业营业利润出现大幅下降,规模以上全行业亏损企业占 16%以上。

  3.2 我国服装制造业现状分析

  2012 年,受宏观环境变化、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短缺、通涨预期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服装制造业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

  3.2.1 生产情况
  
  服装制造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优势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11 年服装、鞋、帽制造业总产值为 13538.12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 2.87%,较 2012 年回落 0.21%。【图3.1】

论文摘要


    2012 年全年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 2,672,834 万件,同比增长 6.2%,但同时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在 15 个重点服装产业群中,规模以下企业关停以及减产数量不低于 10%,规模以下的产量有所减少。2012 年全行业总产量基本与 2011年持平,产量增速延续 2011 年下降较多。【图3.2】

论文摘要

  
  3.2.2 出口市场

  2002 年到 2011 年期间,我国服装出口除了 2008 和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之外,其他年份的出口额增速均在 18%以上。2011 年服装出口额为 1532.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4%,增速放缓 2.4%,到 2012 年出口额 159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85%,增速大幅放缓。就出口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及来料加工仍然占主导地位。出口企业以民营为主,占行业比重最高。出口地区仍以美国、欧盟和亚洲为主要出口市场。【表3.1】

论文摘要

  
  1995 年我国服装出口居世界第 1 位,此后份额在不断持续增长,至 2011 年我国服装出口占据全球服装出口份额的 37.2%,我国服装制造第一大国的地位难以撼动。【表3.2】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2.3 内销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服装类商品的零售额累计为 9,778 亿元,同比增长 18%,但比 2011 年降低 6.2%。商务部重点监测的 3000 家零售企业销售数据显示,2012 年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约 8.1%,比 2011 年同期降低12%。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百家重点大型商场 2012 年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 12.3%,相比 2011 年中期跌落 8.1%。而各类服装销量同比增长 2.0%,较上年同期下降 2.9%,增速较低。【表3.3】

论文摘要

  
  传统商场零售增速放缓的同时,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中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服装网络购物的市场交易规模 1257 亿元,较 2009 年增长率高达 100.8%,2012 年交易规模达 3050 亿元,年增长 49.9%,未来成长潜力巨大。

  3.2.4 企业效益

  2012 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基本平稳,然而规模以下企业各项指标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与规模以上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服装协议的资料显示,2012 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年主营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企业 14501家,累计实现主营收入 16833.88 亿元,同比增长 10.59%;利润总额 1017.40 亿元,同比增长 10.16%。亏损企业 1741 家,亏损面为 12.01%。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从中国服装协会跟踪调研 377 家服装制造企业来看,2012 年 1-3 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与规模上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开工率、毛利率、新增订单平均利润率较 2011 年同期下降,分别为下降 3.25%、1.25%和 0.45%。服装制造业效益增速放缓,且亏损不断扩大,给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压力。

  3.3 我国服装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后、由于能源紧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服装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加之贸易条件的恶化,我国服装制造业产业面临着了严峻的挑战。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由 Balassa(1965)提出的,是用来计算出口导向型的行业的比较优势。计算方式是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国家总出口额的比例相比全球同类产品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比重之比,表达式如下:【公式】

论文摘要

  
  公式中,i 为某类产品,j 为某国,Xij是 i 产品在 j 国的出口额;Xtj是 j 国总出口额;XiW 是全球 i 的出口额,XtW 全球总出口额。计算结果大于 2.5,比较优势强;2.5 与 1 之间为较强,小于 1 为较弱。【表3.4】

论文摘要

  
  根据表 3.4 中数据显示,尽管服装制造业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比较优势的弱化离不开生产要素、技术的原因。同时,由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的缺陷,忽略了国家之间竞争采取的贸易阻碍行为,贸易环境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使得“比较优势”不是“优势”,这也是比较优势弱化的原因之一。因此,服装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来源于三个方面: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和贸易环境。

  3.3.1 生产要素

  (1)劳动力要素

  服装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劳动力比较优势。初期阶段,由于我国的要素禀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劳动力供给充足且相对成本较低,从而服装制造业利用成本优势来进行国际间竞争,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费用上升。

  自 2011 年开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出现首年下降。据最近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绝对下降,总量 9.37 亿比 2011 年减少了345 万,未来将会稳步地持续减少。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显示,在 2011 年以后的 30 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加快发展。到203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成为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图3.3】

论文摘要

  
  (2)要素价格

  首先,劳动适龄人口的下降以及国家新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制造业劳动力价格必将“水涨船高”。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1 年制造业平均年工资为 36,665 元,是 2002 年平均年工资 11,001 的 3 倍多,年均涨幅 14%以上。【图3.4】

论文摘要

  
  再有,近几年来棉花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带动纱线、面料等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其中 2010 年国内 328 级棉花全年均价同比涨幅超过 50%,化纤原料 PTA、EG 超 20%,羽绒价格涨幅达历史均价四倍。同时,行政成本、融资成本因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不断提高。【图3.5】

论文摘要

  
  最后,对外贸易中,外汇汇率的波动对要素价格有很大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我国服装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使得产品报价在国际市场中一路走高,从而出现服装出口量降价升且利润下降的局势。据我国汇率数据,2005 年开始至今人民币升值已经累计达 31%。【图3.6】

论文摘要

  
  3.3.2 技术水平

  在技术要素方面,主要有几方面问题。一是现行技术信息化较为落后。在发达国家,服装制造业大部分已经实现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包括原材料库存、成本核算、生产线调控、生产进度跟踪、产品设计、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等相关应用模块,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调度、库存、发货 、财务实现管控一体化。通过以信息化为主导,新材料和自动化机器为基础,保证和优化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而我国服装企业大多是独立单机信息化,缺少综合信息管理。二是劳动生产率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据纺织行业统计数据,2004 年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 16.9 万元人民币,约为 2.1 万美元,而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每人每年 8 万美元。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服装制造业主体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从事代工生产的外贸活动,规模较小,企业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高。四是技术人才的缺乏。服装制造的技术工种及设计人员的职位缺口一直都很大。裁剪缝纫工、制版工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的职业教育,而且凭借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完成初级阶段的培训。很多服装企业的发展都受制于服装设计人才的缺乏,只能从事低端产品的生产。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服装制造业及纺织业就业人员的高等教育程度比较低,高素质人才比较少。【表3.5】

论文摘要

  
  3.3.3 贸易环境

  近年,服装产品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和障碍,一些国家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限制,主要市场国家以及竞争对手通过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保障措施待手段对我国服装出口进行限制。一是特殊保障措施,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 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规定,直到 2013 年 12 月,如果中国产品出口造成威胁或造成“市场扰乱”,WTO 成员国可对中国产品采取特定性的特殊保障措施。二是反倾销反补贴关税。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9 年 1-9 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发出 21 起召回,同比增加 10.53%。欧盟方面,同期共收到通报 153 起,同比增加 6.29 倍。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通行的 ISO、IEC 等技术标准共有 1.6 万个,而中国只有 5988 个。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给我国服装出口有很大的影响,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和环保方面的高要求,限制他国产品进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