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环境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2 共5171字

  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环境分析

  4.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政策环境分析
  
  (1)移动支付标准的确立
 
  在2013年以前,中国移动2.4GHz与中国银联13.56MHz标准的不统一给一些芯片终端制造商带来了困扰,也成为了 2013年以前阻碍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4月,由工信部牵头的的工作组完成了近场支付频率标准的统一,2012年12月,央行正式发布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涵盖了五大类38项技术标准,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国际通用标准成为了中国移动支付的标准。标志着移动支付产业正式进入"标准化"时代。

  (2)为第三方支付颁发牌照

  从2011年5月,央行首次公布了 27家支付企业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其中包括支付宝、银联商务、财付通、快钱等企业,此次金融业务许可证共获批了货币兑换、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六项业务类型,至今,共六批249家企业获得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许可牌照。

  在跨境支付方面,2013年3月,国家外汇局下发《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地幵展试点。允许参加试点的支付机构集中为电子商务客户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2013年10月,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牌照已发放,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式成为了结售汇的主体,可以为客户集中办理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

  (3)央行出台风险管控办法

  近年来,央行在移动支付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办法。

  2012年1月发布的《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中提到,支付机构不得提供账户透支、现金存取和融资服务,另提到支付账户的开立应实行实名制,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或者假名的支付账户。2012年6月,央行发布《商业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除缴纳公用事业费等三种情况,预付卡不得用于网络支付渠道。2013年6月,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该办法全面规范了客户备用金的存放、归集、使用和划转等存管活动,对建立支付机构的客户备用金信息核对的校验机制也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这有助于解决支付机构客户备用金安全的风险。

  4.1.2经济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回暖,部分国家增长放缓

  在过去的2013年,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中呈现出继续分化之势,美国的经济持续缓慢复苏,欧元区的经济持续回暖,德法经济复苏良好,日本经济实现连续性扩张,呈现出较好的复苏势头,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增速整体下滑,部分国家股市出现波动,资本持续外流,外部因素的冲击造成了严重影响。

  (2)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

  在国内,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3国民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在增速方面,也是继2008年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再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6% ,农村上涨2.8%.从短期看,宏观经济企稳已成定局,受短期经济企稳及保增长政策的作用,如果未来政策能够保持目前的基调,短期内经济增长的加速可以期待。然而从长期看,经济企稳仍延续旧有模式,并非改革红利所带来的新活力。

  (3)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三驾马车"的动力结构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

  2013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和外需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50%和-4.4%,分别拉动GDP增长3.8和减少0.3个百分点。由此看来,经济缺乏增长的内生动力,经济增长瓶颈仍在,即缺乏强有力的因素支撑经济增速的持续提升。因此改革经济结构,创新消费方式,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仍是未来经济改革发展重中之中。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支付的便捷性会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有助于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国家的经济转型。

  4.1.3社会环境分析
  
  (1)无线网络的大规模铺成

  自2010年IBM正式提出"智慧的城市"的愿景之后,迅速风靡全球,中国也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浪潮。近年来,中国的各大城市的无线网络开始大规模铺成,从2011年起,北京就在全市大范围开始铺建WIFI,而如今,在北京的公交车上或者大商场里,都有可以免费使用的Win网络。到2015年青岛市光纤到户覆盖家庭将有望超过200万户,城市地区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兆以上;在广州,2015年无线网络将覆盖全城,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80%以上。青岛和广州将作为智慧城市的先行者,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拉开了大幕。而无线网络的大规模铺成将为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奠基。

  (2)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大

  根据工信部2014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相比2013年1月份的7.87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5100万户。而2010年4月,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还仅仅只有4.33亿户。2014年1月,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67.8%;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1.33亿G,同比增长46.9%,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65.1M,其中手机上网流量占比提升至80.8%,月户均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39.3M.

  2010年以来,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和介入流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2014年更是保持了流量和收入增长率大幅度提升的势头。可以看到,用户直接通过手机上网产生流量,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互联网产生替代作用。

  (3)智能终端的普及率提。

  截止2013年底,从全球方面BI Intelligence的数据统计来看,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将从2009年的5%飙升至22%.四年之内增加了近13亿部智能手机。平均而言,也就是说每9个人就会有两个智能手机。

  而据2013年7月底Google发布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表明,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中国用户比以往更加全面的进入移动化的时代,2012年到2013年,职能手机的用户从33%上升到4*7%,这说明已经有将近一半的中国手机用户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另外,调查报告也表明,在中国每天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用户很明显高于美国,已经达到了 69%.这可能是由于在美国,上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驾,而在中国北上广等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地铁和公交车,而在乘坐这些交通工具时,智能手机便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1.4技术环境分析

  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三种,分别是RF-SIM,SIMpass和NFC技术标准。

  (1) RF-SIM 技术。

  RF-SM技术在欧洲一些国家非常盛行,主要适用于小额支付,例如在法国地铁运营商就把公交票和地铁票下载到SIM卡上,这样手机在读卡器上轻轻一晃就可以坐地铁。这种技术曾经在中国的湖南、上海、重庆、广东四省进行了小额手机支付业务的试点,这种技术更容易让运营商控制产业链,用户使用的门槛也较低,用户不需要出门携带各种卡,只需要带手机即可。但是由于RF-SIM的工作频率是2.45GHz,而目前国家确定的我国的标准为13.56MHz,因此RP-SIM技术不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技术的主流。

  (2)SIMpass 技术.

  SIMpass技术是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的一种创新产品,是一种双界面的SIM卡技术,融合了 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安全模块、支付模块、电信模块和应用模块都集中在一张SIM卡上。用户只需要用手机在消费终端挥一挥,就可以轻松快捷安全的完成支付。SIMpass的对运营商的优势是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运营商启动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较小。2006年SIMpass在湖南、厦门、广州和杭州进行了试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公交、地铁等交通设施,电影院、公园等娱乐场所,购水、购电等生活应用或者可用于身份认证、门禁等。然而,这种SIMpass技术产业链相对单薄,这种技术的业务将占用用于OTC业务的C4/C8接口,对运营商的网络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只具备被动通信模式,不具备NFC的读卡仿真和点对点通信功能。因此,SIMpass技术也正在逐步被NFC所替代。

  (3)NFC技术。

  NFC技术是最早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研发的一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技术,NFC的主要频率是13.56MHz,与目前我国的标准一致。与其他技术相比,NFC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安全性、快捷性和低耗能几大优势。然而这种方式是用户如需要使用手机支付,必须要更换具备NFC功能的手机,这样实施成本大,推广也更具有难度。

  在国际上,NFC技术已经确定为近场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技术,与此同时,各大手机厂商积极的予以配合,三星、HTC、诺基亚、索尼和黑莓等手机厂商也推出多款支持NFC技术的高端职能手机。根据ABI Research最新报告预测,到2014年,全球将超过5亿部NFC手机在使用。在国内,早在2012年11月,中国联通就与招商商业银行进行了合作和研发,推出了首个NFC移动支付产品。同时,中国移动发布了 NFC终端白皮书,计划在2013年卖出1000万台NFC手机。中国电信也在"天翼手机钱包"发布会上宣布,2014年1月起,中国电信新上市的3G终端,将逐步实现全部机型支持NFC.4G时代的天翼终端将全部具备NFC功能,预计2014年支持手机钱包的天翼手机机型将超过40款。不仅如此,中国电信在2014年年初还将推出3000万张支持NFC的UIM卡。

  4.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微观环境分析。

  4.2.1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情况。

  2012年以来,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纷纷幵始上线移动支付业务,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发力移动支付业务,而浦发、招商、中信、光大也走在股份制银行前列,联手移动、联通推出相关"手机钱包"产品。商业银行正通过业务合作的方式,力图在移动支付业务竞争中占据有利格局。

  根据2013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国内首个移动支付安全报告《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显示,国内外各大银行推出的网银手机客户端应用产品多达170余款。在网银手机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统计中,建行手机银行(23%)、工行手机银行(19%)、交通银行(9%)、招商银行(8%)和农行掌上银行(8%)的下载量位居前五名。

  现将主要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总结如下表所示:

  4.2.2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产业链分析.

  移动支付作为一个融合了多个行业的新型产业。通过对不同国家成熟移动支付产业链现状的研究,无论哪一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各个成员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也必然存在着依赖性。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成员有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银联)、设备制造商、终端客户或者商户。

  (1)移动运营商分析。

  移动运营商是移动支付业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载体是手机,而移动运营商是手机号码的唯一管理者,移动运营商需要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可靠的通信技术和安全的通信渠道,在一些国家,运营商可以在移动支付的领域占据很高的主导地位。然而在中国,由于政策的限制,运营商只能在小额移动支付市场上占据优势。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一是服务提供商会给运营商一部分的利益分成,二是客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时会产生一部分流量,这一部分流量费用,客户需要向运营商缴纳。

  (2)第三方支付分析。

  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定位其实有点类似于中介,是连接商业银行、运营商、用户、商户之间关系的一个纽带,通过运营商的通道和商业银行的结算平台,为商家带来客户。第三方支付使得移动支付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化和多样化。第三方支付在国外最成功的是德国的paybox和美国的paypal,在中国,也出现了一批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支付服务。其中最成功的是阿里巴巴公司的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一是向商户收取的入场费或者利润分成,二是来源于商户、移动运营商或者商业银行收取的设备和技术使用许可费。

  (3)金融机构分析。

  在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了商业银行和银联,在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上,商业银行的主要作为是依托于运营商的通讯网络,提供用户和商家的资金支付和结算等其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需要为移动支付业务建立一套灵活而安全的保障体系,从而确保用户支付过程的顺畅和资金安全。金融机构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一是金融机构在与第三方支付等合作商合作时每笔移动支付业务的利润分成;二是移动支付产生的一些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的手续费。

  (4)设备制造商分析。

  设备制造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地位是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支持,设备制造商包括了一是为移动运营商提供智能手机和芯片的供应商,是移动支付实现的必要条件,二是为商业银行提供POS机及其他硬件的供应商和卡商,这些设备也是近场支付的工具和载体。保证移动支付的顺利进行。因此,设备制造商也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5)终端客户分析。

  移动支付的终端客户包括了商家和用户两大类。商家主要是通过移动支付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物品和服务,从而向用户收取物品和服务的费用,再向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支付平台提供商缴纳一部分入场费或者利润分成。用户是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最终利益来源,也是移动支付产业链的终端消费者,移动支付是否成功,最终由用户说了算,有更多的用户,才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因此,用户就是一定支付市场最大的产业构成因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