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4352字

  4大学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分析

  4.1个人影响因素

  4.1.1就业取向

  (1)职业忠诚度偏低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甚明朗,在对毕业生愿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百分之三十一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选择就业单位时“试水情结”严重。

  (2)精英主义就业观

  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包括家庭的物质投入、学生本人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希望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说有一份满意的薪水。而当求职期望偏高时,一方面要丰厚的薪水,另一方面却又高姿态,对工作区域、单位性质、职位类别过于挑剔。没有准确的定位,目光仅限于薪水高低,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导致就业难。

  (3)攀比心理

  部分毕业生容易受到身边的同学就业状况的影响,相互攀比工资及福利水平,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白白错过了许多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

  (4)功利主义

  虽然大学生扎堆北上广的盲目现象已经有所改善,沿海城市深受毕业生亲睐,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愿意去中部中小城市就业,而且国家对西部的优惠政策也在逐渐吸引毕业生的目光,但是总体来说,对就业区域选择上的不平衡依旧突出。

  4.1.2就业能力

  (1)专业知识

  由于数理学院开设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数学教育,在学习方面较普通文科类专业难度更大,专业课挖掘较深,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加之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教学进度。这些因素都导致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

  (2)就业综合能力

  除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些基本的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作为懂理论、强操作、会实践的专业性人才,我们的毕业生需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等。

  在现在的社会形势下,竞争机制无处不在,而我们的毕业生对自身的竞争意识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化。真正在面对竞争与挑战时,显得手足无措。我们的学生应该塑造自己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自己的择业增加强有力的筹码。

  4.2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4.2.1生源与人才培养模式局限

  数理学院作为基础学科,高考填报志愿时,真正因为兴趣使然来学本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多通过亲朋好友推荐或者专业调剂,因此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不够,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内心学习的欲望。

  与重点名牌院校的毕业生相比,H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各个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就出现了学生择校上学,用人单位择校用人的异常择业观。人才选择空间的增多,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上的要求也更多、更高。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日益增大,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导致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重视,必然会导致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毕业生之间需求差异的加大。但是相对来说,大学对市场需求变动的反应速度较为缓慢,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加剧就业市场结构性的矛盾,导致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产生就业困难,从而影响到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实现程度。

  在总体上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打破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的硬性教学与传授,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有限,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存在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较为薄弱,普遍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对社会实践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有所缺失。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情操、思想品德、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基本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大多涉及的是专业学习的内容,而有关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很少。一些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任务太重,无暇参加学校的各种学生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加入了一些社团组织,但是社团活动开展得不多,缺乏凝聚力,导致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4.2.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与实践教学欠缺

  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以数理学院为例,幵设的均为应用型学科,多学科交叉实践性较强,在课程体系方面有些许问题。首先,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每门都学但学的不精;理论课偏多,实验及实践课相对不够;课堂教学活动比较集中、而实践教学相对滞后,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实践应用能力缺乏。其次,实践课开设不够,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轻视了技能方面的操作;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创新,容易出现学生选课不理性,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局。

  虽然各大高校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种种约束,不能很好的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以数理学院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两个专业学生在大四上学期会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进行顶岗实习,由于之前的人才培养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国培”虽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主要是作为教师能力的侧重培养,如果今后不从事教育行业,则获益有限。34.0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的实践环节不太充足,30.61%的毕业生认为比较充足,认为非常充足的仅占8.16%,还有15.65%的毕业生认为比较缺乏。
  
  4.2.3师资负面效应及就业指导疏失

  高校开设的专业应用型较强,除了常规的教学要求以外,对教师实践经验和产业阅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对教师上岗的实践经验没有规定,研宄生从校园直接走向讲台进行一线教学,这部分专业教师少有实践经验,又因为经费投入等的原因导致对能力提升的机遇贫乏,实践经验的缺失,对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联系的桥梁,能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同时引导毕业生加强就业观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中,引导力度仍不够,就业信息渠道不甚通畅。虽然也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会,但是双方的就业沟通机会较少。强调毕业生的短期就业指导,却忽视了系统性的就业方面的教育,仅仅将精力放在一次性就业率的提高上。首先,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化。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中,一般是将课程安排在大一或大四,以授课形势,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意义有限。其次,就业指导内容缺乏职场对接,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职场,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不能对接,使课程发挥的作用有限。

  4.3政府因素

  4.3.1就业政策引导不足
  
  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减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宣传的缺失,高校毕业生了解的就业促进政策极其有限,成效不明显,最终导致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依旧很难得到大学生的垂青。大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政策,他们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策能否顺利推行。政府就业的配套措施不完善,没有统一规划,可操作性差,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立法近乎为零,难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对理想就业区域的选择中,只有4.76%的毕业生选择了农村地区或中西部偏远地区。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吸引性的政策,但我们的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旧不搞,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方面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只有制定更吸引人才的政策,不仅能引进人才,更能留得住人才,这样才会走向人才引进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才会引来更多的金凤凰飞到西部安居乐业。

  4.3.2就业市场管理乏力

  通畅的就业信息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尽管信息来源很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50.34%的毕业生选择“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这一因素作为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指导管理作用越发重要。就业指导的缺乏,就业网站的良莠不齐,供需信息不对称和供需渠道不通畅,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4.4社会因素

  4.4.1传统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亲睐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近年来,上千人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很多中小城市的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缺口逐年加大。大多数毕业生一味地追求工资髙、工作轻松,对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国企、政府机关亲睐有佳。因害怕吃苦及承担风险,不愿深入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其实,虽然岗位不同,但是都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如果能放弃对少数热门职位的追求,多一些不同的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会比现在多很多。

  传统就业观念的限制,己经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的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4.4.2社会资源与家庭的影响因素

  数据表明,39.46%和50.34%的学生认为社会关系“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关系网,己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快速通道。例如“萝卜招聘”,在招聘时人员基本己“内定”,靠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现象,将有能力的的毕业生挡在门外,严重干扰了双向选择的公平性。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难易程度,与家庭因素联系密切。比如说,父母的文化认知度、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等,总的来说,占有相关资源相对丰富的家庭中的毕业生,能获得更多的优势,掌握更高效的就业信息,但这种社会资源是极少数的。

  就业意向调查的数据表明,48.98%的毕业生认为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比较重要。比较而言,家长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对子女未来社会地位的期望就会越高。

  4.4.3用人单位的不理性以及降低成本的需要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来说,搜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就业市场规则不完善,竞争无序,信息不对称,导致一系列的就业问题。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一方面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原本只需专科水平即可胜任的工作,要求本科毕业生来执行,甚至招个研究生,以显示自己单位实力强,对人才的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也使专科这些低学历毕业生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使一些毕业生被迫降低就业愿望,造成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差异,最终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现在很多大型公司、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越来越看重“名牌效应”,把招聘对象只针对“985”、“211”高校,而省属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直接被拒在了第一道门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导致毕业生期望降低。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己经供大于求,企业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实用化。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企业选聘应届毕业生,从一张白纸到培训成行业熟练能手,前后所需要的培养费用比较高,而毕业生一旦学会行业技能,很有可能会跳槽至更好的单位,从而造成企业之前的付出回报较低;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减少因人才流失造成的培训损失,会更加注重招收有相关行业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更高,以致应届毕业生进入理想行业更加困难。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间的差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