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与体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11599字

  第 2 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文化

  所谓文化,大体上包括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广义来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来讲,文化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社会、物质产品、民族、阶级等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不同国家及科学学者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文化具有社会性,多样性,系统性及阶段性。本文对中日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故从中日文化的差异入手。由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社会应、多样性反映出中日文化的差异,从而解释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经营管理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指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包括具有这种意识的某种制度;第二个层面是指的囊括有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在这个体系中自然也包括有企业文化这一分支。

  企业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从一个企业的建立到其不断的发展,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等,这是由企业整个集体共同构建而成,具有独特性,是企业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实质的表现。企业文化对是企业的发展起到不竭动力的功效,同时还具有核心指导意义,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底蕴,对企业以及员工在进行经济活动之时能够起到规范作用。

  2.1.1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亦被称作华夏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解释为中国地区文化,指华人社会继承源自中国文化后经过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骨干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国家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

  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着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中国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并被北方蛮夷影响。中国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果。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因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争夺主要区域,其黄河与长江的中国文明也因而不断被北方蛮夷影响、同化,以致到在已经经历了大量北方蛮夷的入侵之后的今时今日已经失去大量自身特征。中国因为长期受马列思想影响,所以在中华文化传承及延续方面出现断层,现在所呈现的文化和传统中华文化的原貌颇有出入。

  在民国时期,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封建统治者的手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国内自身发展能力的限制以及国外势力对中国的觊觎,导致了当时企业发展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而且企业内部的员工也由于种种原因被极其压榨和剥削,因而那段时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厄运。

  而在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及时的根据当时国情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自然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磕磕碰碰,最终才使得企业文化具有了丰富底蕴。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具有高度集权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活动行政化强化了“官本位”的思想,而且同时也限制了群众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对集体化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起到了一个宣传作用,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素质水平。而且正是这一体制,让中国看清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对其后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起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作用。又尤其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稳定环境,起到了一个积极促进作用。

  2.1.2 日本文化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相比中国相差甚远。当然,资源也相对匮乏。日本文化在古代前期到平安时代前期,强烈受到中国的影响。后来,在平安时代由于停止派遣遣唐使(894 年)以及在江户时代实行锁国令(1633 年),发展了独特的国风文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西化,传统文化遭遇一定的抑制,日本快速吸收欧美文化,都市也迅速西化,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大正时期因为经济景气,日本吸收了美国的大众文化,如体育,电影等享乐文化。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急剧萎缩,失业率高居不下,然而,战争的创伤并没有使这个岛国一蹶不振。相反,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战后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战败后,美军在推动民主化的同时也推广了美国文化,这一时期也有否定日本传统文化的声音。在经济高速成长期,生活习惯发生大幅度变化,很多传统习惯流失。另一方面日本人日益自信,对本国文化也重新审视。今年来日本的文化迈向了国际,动漫和电子游戏在海外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日本目前共有 14 项世界遗产,其中 11 项是文化遗产,3 项是自然遗产。

  日本经济繁荣的背后需要很多因素来支撑,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也莫衷一是。唯一达成共识的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也深深地印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比如终身雇佣制、年共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制度等等都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肯定。正是有了这些制度,日本经济才得以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发生质的飞跃。

  现代日本文化虽然很受欧美的影响,但是传统的文化仍然受到保护,不时看见穿着和服的人在街上逛街。因为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很深,礼仪文化发达,忠于集团的观念浓烈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日本在文化上留存很多古老华夏文化痕迹,相对于中国而言,清朝统治者满洲人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完全改变汉文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例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唐装,旗袍等旗人服装(原来是由满族的骑马褂演变而来),而清朝男子留辫子。中国的乐器音律由原来的风雅清幽转变为喜庆热闹,之前多使用古筝,琵琶等民族管弦乐器。到了清朝增大肆使用唢呐,锣鼓等音色响亮的吹奏,打击乐器。同样建筑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翘高,无言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曲折度增加,笔直度缩短,由原来自然写意的风格转变为富丽堂皇;装饰物从原来的比较多用自然纹理和植物,变得更加倾向于碉龙碉凤,或者历史典故。故清朝造成传统汉服饰、音乐、建筑文化的极大改变,并且影响至今;相对而言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演变而来;日本古代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文化(特别是唐代)的精髓,而这些早期汉族文化特征在中国本土却很少能再看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着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日本这一民族由于其社会结构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的状态,国家民族单一,这就造就了其国民思想的统一性或者说是具有普遍相同的特点。而且在古代日本与古中国有过良好的建交,可以说受到了中国儒家中的“和、信、诚”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较为根深蒂固,甚至“和”在当代日本企业的管理中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

  日本文化中注重谦和,因而这为日本企业内部中的和谐统一的局面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对企业团队精神的作用极为重视,这不仅仅有利于企业和谐统一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还有利于共同价值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从这一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的企业是另一种形式的大的家庭,就这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和关怀的情况,不仅仅是员工之间,还包括有上级与下级等,而且企业中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有利于对集体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尊重的体现。

  总体来说,日本虽然地属岛国,不过其充分发挥了本国所具有的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借鉴西方国家中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方式对本国企业进行不断的革新,同时保持好本土文化,最终实现了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战略目的。

  2.1.3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几千年来都是近邻,虽然是隔海相望的邻国,但中日文化上有太多的差异。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方方面面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世界观。首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孤立。中国东临大海;南面,西面是高山;西北横贯茫茫沙漠,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养成了独立自主、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秦汉时代,文化交融的隋唐时代,理学禁锢及其衰颓的宋元明时期,现代化前夕的清初至清中叶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走过的自强之路,维新之路,启蒙和救亡之路,建国之路和改革之路。

  日本是一个岛国,它的历史也带有很深的孤立性印记,而且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圈中的一员而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边缘地位。

  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优美,柔和的岛国地理条件与日本人热爱草木,热爱自然,带有女性特点的性格。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显着且时有突发性的火山爆发,台风和洪水的气候条件使日本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危机意识。在日本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明治维新”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也由此开始了属于日本自己的经济管理体系。

  中国和日本企业,在企业管理和雇佣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日本,以重视雇佣员工以及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进行雇佣参考。在中国,股东授予权利,以企业需求进行雇佣参考。这要追溯到雇佣制度本身来分析。在日本,大型企业雇佣员工是终身制的。员工的未来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员工的努力工作,换来企业的健康运营,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伴随着员工丰富的薪金待遇。同理,反之亦相同。也就是说,在日本雇佣员工与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终身互利互害关系。

  在中国,雇佣关系中实行短期雇佣合同。在规定时间内,雇主与雇员之间履行合同规定,建立短时期内的雇佣关系。因此,往往更多的雇佣关系中反映的是既得利益,合同期间双方都必须履行义务并享有权利,一旦合同期止,双方都有权利终止合同或选择是否继续合同。因此在中国,雇佣员工与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短期互利互惠关系。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国的管理者倾向于人才需求,日本的管理者倾向于人才培养。

  日本战后的几十年间,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内部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地位。虽然不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但是却有着接近最高领导层的地位。相对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的管理者的地位大抵相同。有时较一些部门的地位弱一些。这一点可以说明,中国和日本,在企业管理,雇佣关系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内容。

  2.2 体制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它为基本制度服务。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而体制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上来说,体制是联系社会有机体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结合点,是三者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想要对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研究,就要从中日企业经营管理开始入手。两国在企业经营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国家性质不同。中国企业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路线,而日本企业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路线。因此,开篇就从本质入手对两国的企业进行比较说明。

  2.2.1 中国的经济体制

  我国市场的发展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最主要的是要保持公有制,它在市场中占有最大的比例,其次是辅助以其他所有制进行市场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私营经济,个体经营经济开始发展壮大,因此,贫富差距渐渐拉开。有些人认为,中国所走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这不同与西方国家的相关经济制度。

  首先,我国的国情和建国初期的政策表明性质是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但是要适应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模式就必须采用其他所有制进行辅助。按劳动量来分配生活资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

  其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国家的主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为基本的领导阶级,在重大决策的商议上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商讨决定,我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因此,中国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因此,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通过各种努力对中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进行规范,引导,融合及发挥其积极性,限制其剥削性,利用经济和政治两种途径使其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营经营的方式,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各方面的帮扶。

  我们所说的公有制并不局限于那些性质是国家所有的企业和公司,另外有很大一部分还包含着在其他形式的企业里面存在着的那些属于国家的和群众的那部分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也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是采用这一制度,而是说从它的影响力度上来说是最大的,并且在全部产生的国家的资产里面有着很大的所属部分,其作用能够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走向。换句话说在某一个地区可能它不是一个主要力量,但是总体上来讲其控制力是不可忽视的。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进行强度的评价,还要考虑其地位和力度。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这几点,那么我国经济的控制者就不会改变,我国的性质也不会改变。

  在前面提到的经济制度里面,最为典型和主要的就是集体经济,它也是最能够体现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它的存在作用是将群众中闲置的资金聚集起来为大众所用,对个人来说能够增加就业的机会,对国家来说又能够提高税收的数量,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我国的公有制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些领域,而是分布十分广泛。为了便于控制资金的分配方向,加快企业的运营的速度,我国采用股份制来对基本的制度进行完善。从这些股份的归属方来看,如果是属于政府的就能够直接表现出它的性质,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公有制的表现形式,对主体的所有制起到一个丰富的作用。虽然不是直接表现为公有制,但是它们的存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延伸,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加大鼓励的力度,提高其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主体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连接,劳动力相连接的集体经济。

  除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之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非公有制起到的丰富作用,它能够激励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形式的延伸,应该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我国现在存在的诸多企业当中,国有企业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它们代表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成长方向,并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是起着主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更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一般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要透明化、公司要独立与政府部门之外、运用合理的政策和办法进行管理等等。并且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还要对相关国有企业进行适度的政策革新,废除原有的陈旧的惯例政策,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使得其能够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值得提到的一点是国企不能依靠其政府关系进行内部操作,要保障股权所有者权益。

  在具体的政策上应该加强各项破产或者下岗人员安置的管理机制,帮助企业员工进行权益维护,将市场经济中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引入进来。

  在企业的资金监管方面应该形成一个客观透明的检查机构,专门进行运营状态和收支情况的监督,以此来杜绝一些不法分子企图在公共财产中获取非法利益。对企业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老员工应该完善其退休和保险等保障政策,全面整体的把握其各方面权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2.2 日本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实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资本主义特色也有着多样性。1990 年代,乘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上升气流,一些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进行研究。19 世纪一位德国经济学家最先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渐渐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形态,纯粹的资本主义是不存在的这一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六种。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三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模式,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我对日本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就其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利弊得失中得到一些启示。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日本的宏观调控法别具特色,可以说日本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宏观调控法发挥作用较为彻底、成功的一个范例。在考察日本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为了对这一论点提供佐证,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对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宏观调控法的影响加以事实论证。

  日本的经济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护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实行“战时管制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完全置于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战结束后,一直到 1952 年基本实现经济复兴为止,在美国占领军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国民经济,实行“统制经济体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日本才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是,政府并没有放松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政府主导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 M 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是政府控制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行政手段为主改变为经济手段为主,从直接方式改变为间接方式。

  是这种历史导致日本的经济虽为市场经济,但有着远比欧美各国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国家参与和干预。欧美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首先是市场制度自身的运动,政府干预只限于对市场制度自身运动的缺陷进行补充。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则不只限于此,这是由日本特殊的国情及其市场经济形成和建立时期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同时要尽快赶超欧美经济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日本自身的国情都不容许它走英美模式发展的漫长道路。为实现超常的发展速度,日本选择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将过去那种政府与垄断资本的密切关系来了个变种,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经济活动的关系。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积极主动而强烈地干预经济。这种干预不等于直接管制和行政强制,政府的计划是导向性的,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资源配置过程,推动经济发展。

  1.历史渊源

  日本经济,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崛起的。1955 年之后,日本进入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60 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1987 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日本资本主义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一个时代的衔接时期,具体时间可以认为是由 1945 年到 1955 年,此时的日本开始抛弃原本的统治型转而向政府主导转变。基于政治壮大的需求和相关战争装备的供应,政府开始投入专门的机构进行经济的管理和控制,明确对一些具有政府性质的企业进行经济和技术的支持。这也就表明一些企业是在完全受政府的保护下成长的。其次是突飞猛进的时期,具体时间是在 1955年到 1990 年,很多企业在经过长时间的鼓励发展之后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就。最后是稳定政策时期,具体时间是由 1990 至今,政府部门不再专门进行帮助和扶持,而是适应市场需求,降低要求和门槛使得很多企业可以自由发展。

  2.基本特征

  在上面提到的制度衔接的时期, 因为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得很多企业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区分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独具一格的特点包括:

  1)主张市场竞争原则,也重视政府的调控力度。对于刚刚在制度上形成资本主义的日本来说,同变革时期的中国一样,也受到很多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不能够自由发展,并且从自身的社会性质上来说,很多地区还保留着以前制度的影子不能够完全摆脱,制度发展的能力不是很强大,周围阻碍也不断增多。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一个强制性的制度控制,才能保障在经济社会制度上能够顺利的进行变革。通常我们形容西方国家对经济形式的控制是在无形中进行的,而对于日本来说,它是明确的由政府出面进行经济控制。不但如此,它还陆续出台多项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调控政策,起到了效果非常好。所以说它在进行这一系列行动的时候并没有采用什么掩饰的手段,而是将调控公开透明的显示给民众。

  2)职工持股,将股权分为多个部分,持股者扮演着法人的角色。对于战争失败后的日本来说,快速发展本国经济以满足人民的要求已经变得非常迫切,所以在经济权利归属上它选择了股份制。这种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公司的人员都有权利获得股份,这样以来使得股份不容易被集中起来;获得股份的人员非常多,并且单个的人员都可以作为法人代表。要想变成股东就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一种为股权不具备双向性,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从属的关系,一种为通过交换或其他途径获取别人的股份,就是所谓的相互持股。后者在当时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制度形式。

  3)强调劳资对等,在企业工会制的基础上实行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结合执行。日本在经营企业上有一套极有代表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集聚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家族主义与集团主义的思想,而且受到平均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企业中充分对员工的劳动成果加以肯定,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大体上日本企业管理体制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实行终身雇用制,这一制度的推行可以说极大程度解决了员工对解雇等情况的后顾之忧,即使是受经济风暴等影响,企业也能够通过实施轮休、培训等方式有效的解决好自身面临的问题,这种种措施可以说给员工提供了一个人生事业的保障。因而这种对员工负责的制度可以说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再者,没有后顾之忧的员工更加容易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时年功序列制,这项措施在日本企业人事制度中占据有核心地位,它能够保证员工的工资与工龄的对等性增长,这种人性化措施体现了对员工为企业所做的价值的鼓励,深得人心。第三、企业工会制,这是以一种按照企业的特点以及能够最大化的代表企业员工的基本利益的出发点建立起来的工会制度,能够有效的维护员工的权利。日本企业中将职工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紧密相连的方式有效的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形成这种模式的文化背景在于,日本基本上是同一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列岛上,重视人和人际关系,重视佛教和儒教精神,崇尚劳动。

  4)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宽松政策进行资金筹集和企业生产。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利率政策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对于企业融资来说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国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鼓励,因而造就了间接金融这种筹资方式在日本企业中极为普遍,同时自然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超借”、“超贷”等经济现象。

  3.利弊得失

  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分析来看,日本属于一个地域并不是十分宽广的岛上小国,其主要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海洋性资源,20 实际 30 年代之前一直处于一下薄弱小国的状态中,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国家实力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让人瞠目结舌,甚至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纵使之后几十年来日本经济陷入的发展的瓶颈甚至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萎靡,不过就日本的国家经济实力来说仍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能够相比的。从日本整个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来看,有以下一个特点:

  1)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日本的经济体制中国家政策对其的调控占据了一个核心位置,这有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国家通过相应的经济政策或者是经济动态的发布,使得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能够有效的结合经济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或者投资;其次,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自发性的缺陷,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能有有效的规避其中的缺陷;再者,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关注重视,为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政策,甚至协助和激励企业的合理化经营;最后,政府主导型作用为经济的发展确定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较高的经济目标。

  2)稳固的股东队伍。企业法人之间采用相互持股的方式加强了企业内部连接,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有效的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为一体。企业通过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度结合性实施,以及代表着员工利益的工会制度,有效的处理好了职工归属感以及避免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协调的人际管理方式对企业凝聚力的提高可以说起到了一个积极推动作用。而且,企业对员工的素质以及能力极为重视,可以说对员工采取的是一种终身培训的观念,这体现了集体主义思想。

  4)实行主银行融资。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有效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主银行既是企业最好的债主,又是企业最大的股东,这一特殊身份决定了其只能的有效发挥。

  4.二十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日本的经济市场主要是一种略显浮夸的泡沫经济,这种仅仅是外表上的强势之下其实是其底气不足,因而在之后日本经济再次陷入了低迷。

  分析这一几乎被世界所关注的经济模式(根植于追求速度以及“后发效益”的经济模式)的实质,其对日本经济产生的不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制度的干扰的过度性。日本政府制定了明细的经济规章,这在对市场经济起到规范化的同时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自主性发展,降低了其独立自主性。此外,政府为了维护自我利益对金融机构的管制过于严苛,一定程度上可是归结于那段时间日本市场出现封闭这一情况的根源。

  2)主银行制度面临困境与挑战,并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日本政府为银行提供不倒闭的挽救政策,而主银行为企业提供不破产的保障,在这双重“保险”机制的刺激下,银行和企业的过渡借贷行为使金融风险加剧,由此导致泡沫经济膨胀。泡沫经济崩溃后,银行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大量不良债权制约了日本经济走出低谷,而长期低迷的经济又使不良产权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3)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使导致“大企业病”的制度因素。这些制度抑制了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的自由流动,导致日本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严重削弱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因此,综上所述,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日本模式与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是有着相同点的。从本质上说,经济特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并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中,日本企业尊重人,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分配差距相对较小。

  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更容易理解日本人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及企业结构。为之后就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做好铺垫。

  2.2.3 中国政府支持企业人才培养的举措

  要有效的促进中国企业的革新以及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战略性支持。这体现在对市场经济中的各个行业间、产业之间做到具体化的、落在实处性的支持性的政策,有效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职能,使得各个企业内部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创造好的条件;第二个方面是财政性支持。这体现在国家为企业的发展能够开放性的提供有利于企业扩大化生产、提高企业技术等等的财政补贴,而且在税收制度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性问题,对其提供财政优惠措施,从而帮助企业跟有效的对员工能力的培训。

  这具有的意义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创造的经济盈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有利于人才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甚至对社会财富的实现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 日本政府支持企业人才培养的举措

  日本企业在 1993 年到 2002 年这一段时间内采取 OJT(on the job training)和OFF-JT(off the job training)管理体制的情况不是十分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日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鉴于此,当时日本政府通过建立一个人才培训的中介机制来改变这种局面,而且制定相关了政策措施:

  1.创建开发助成金。助成金的对象企业必须经由雇用能力开发机构中心资格的认定。

  2.推行“制造业核心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方案。这一方案的主要重点在于对新一代的青年关于制造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旨在为日本的制造中心注入新一代的血液。

  3.建立助成金制度。旨在对日本培训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企业提供扶助。

  4.推行《人才投资促进税制》。这一税制的主要特点在于对象的无限制性,这是日本总结自身企业多元化、员工流动性极强、员工培训具有差距性等规律而制定的税制,对企业的培训能起到一个积极推进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