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来源及启示

来源:商业经济 作者:牛嘉欣1张学浪2
发布于:2023-01-12 共6679字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阻碍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因,从而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以及效率与分配的平衡。通过梳理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探讨中国共同富裕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生产方式;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推动生产发展,完善适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促进共同富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即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包含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对生产条件的社会公共占有,贯彻共同劳动,按照劳动者为社会的贡献分享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使社会全体成员均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果实。马克思共同富裕的设想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剖析,提出有关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以及分配公平的论述。

  (一)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共同富裕的物质起点,对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体系展现出来的工业化、组织化并未给予否定,而且肯定了其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变,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登入历史舞台,如何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成为其考虑的首要问题。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为资产阶级获取更多的财富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设想提供了新的思路。恩格斯说:“大工业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成为绝对必要的”,[2]在大工业的推动下,社会所需的物品都将生产更多,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展现自我才能和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产品所需的单位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会减少,劳动效率不断提高。马克思所强调的构成劳动生产率的劳动时间和劳动的强度也会减少。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在生产中提高奖勤罚懒的激励效应,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劳动量,提高整体劳动效率以提高生产力。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伴随着工业生产体系建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造成了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分析,发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即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包含着一级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级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贫困的恶化。社会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无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源。在私有制下,资产阶级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压榨工人的劳动,工人的被剥削程度不断加深,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同时,资产阶级也会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的利益寻找合理性,要想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只有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制度。

  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需要生产力的提高,也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保障。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当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成员占有、经济成果实现全民共享,那么共产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就应运而生。

  (三)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所得的产品由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只能由出卖劳动力得到的工资去购买产品进行消费。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掌握在人民大众手中,那么分配关系与消费资料的占有会呈现出不同状态。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设想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应当采取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它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而来,必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劳分配会向按需分配过渡,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曾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3]在实行按劳分配的阶段,我们的共同富裕不是“均富”,平等也不是经济发展环节中的绝对的平等,而是每个社会成员以公平发展的权利平等,即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和等量支出换取等量劳动的平等。平衡生产与分配的同时在分配中注重平等,即在公平的劳动支出、公平的劳动交换、公平的劳动成果分配的过程中协调公平与效率。

共同富裕

  二、中国共同富裕道路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列宁探索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工人和中农都能在不掠夺他人劳动而合理合法地达到富足的状态,并在不同阶段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和适当放开市场的策略以求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将社会主义进行生产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突出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他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使全体社会成员有富裕文明的生活,并坚持集体化道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苏联的发展方式对我国有所借鉴但又不同。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工业化和科技进步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认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以劳动为价值尺度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分配方式。同时他也指出可以促进效率,经济效率从属于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以实现全体人民享有公平的机会与发展权利为目的的公正社会制度。

  (二)改革开放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缺乏激励与竞争而平均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调整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两大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二是实现共同富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防止社会主义两极分化、资本剥削与压迫。

  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生产发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分配的落实。邓小平认为要采取“先富带后富”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夯实经济基础,无论社会主义发展到什么地步,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因此在物质资料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其它地区共同富裕。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即东部带领西部,是推动地区间和平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

  面对收入差距的拉大,江泽民提出坚持把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同时坚持区域协调和互补,推动各区域共同发展。他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国家宏观调控。21世纪以来,胡锦涛强调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要促进物质、政治、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在十七大上他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这既符合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展现了矛盾两方面的客观规律,对推动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加强;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便捷,文化、教育、生态等其他社会事业有明显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产能过剩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扶贫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共同富裕的目的就是要使发展平衡充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首先,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高质量平稳发展,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如人均生产总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家科技竞争较弱,靠消费保持经济增长任务艰巨以及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些都对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其次,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人民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如何控制资本扩张以及保护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大众消费的发展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在促进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提出了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化,网络等智能时代的到来,平台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社会环境、文化思想的改变是我们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中国共同富裕道路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以整体性和系统性入手,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入手构建完整体系。首先,以科学理论和经验总结为指导,通过目标导向、过程建设、结果预设与反馈相结合规划长期道路与阶段性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线逐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划分每个阶段所要达到国民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的经济目标,落实责任,辅以科技与资金、人才支持。其次,以系统性工程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在经济上要重视,也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而发展,坚持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全覆盖。最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教育、高水平医疗、高质量生活等各领域的深度发展,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整体协调推进的战略布局。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两个维护”,以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稳定社会大局和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真真切切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稷谋福;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共同富裕的目标、过程、结果各环节和社会各方面、各领域中,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尤其是青年人的“永久奋斗”的精神激励,在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展现自己的青春担当。

  (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好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阶段仍不能实行单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首先,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要促进技术革新,利用自身优势转型升级,促进核心技术和质量的提高,使公有制经济做强做大,产品更具竞争优势;拓展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影响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夯实我国经济基础,做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后盾。其次,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从而创造更加开放有利的环境,不断改善其面临的市场准入门槛、政府程序多耗时长、融资贷款等出现的问题,尤其小生产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可以轻松创业、增加收益。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对于恶意竞争和不正当不合理的市场行为加以惩治和引导。

  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必须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还包含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此提高生产效率、调动人民积极性,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加入生产要素领域,增强以知识为导向,强化知识价值的合理分配。其次要规范再分配制度,在再分配中平衡各阶层各群体的收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劳动者收入水平取决于其劳动能力的体现。为低收入水平劳动者开设技能培训和行业指导相关政策,在技能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整体水平。最后,监督管理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保护弱势和边缘群体的生存发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

  (三)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成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与合作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看不见的手”融入体制管理,避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初次分配依靠市场,再次分配依靠政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政府应破除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尊重市场发挥作用并不是任由其随意调节,要在规范市场秩序下发挥其积极作用,体现优化市场的功能。计量收入分配差距与劳动者生活水平优劣,为劳动者创造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使其具有幸福感与获得感。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打破市场垄断,杜绝其在市场中凭借地位攫取高额收入。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要对有关网络平台的发展加以重视,有利于平台经济以及各平台商户长期规范健康发展,为平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次,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大资本企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办好自己的事”。在推动共同富裕中,企业家不仅要有收入,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就业和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使调动员工的积极投入生产,使百姓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996”工作模式下的固定劳动。

  (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长期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贯彻人民至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加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还没有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即使把全部国民收入平均分配也还达不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核心是从粗放式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发展模式。

  深化新发展格局的五大理念。创新推动生产,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在科研攻关方面加大投入,激励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知识经济下科教人员的劳动成果,培养高科技高素质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基础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东西部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贯彻“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共享发展,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分配不公、消除两极分化。

  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代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更要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在防范风险中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2-304.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5]赫军营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5):17-21.

  [6]王婷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问题的争论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59-63.

  [7]金成,李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实现模式的创新[J]学习论坛,2021(4):13-19.

  [8]文魁.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解析[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12-16.

  [9]李思宇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

  [10]苏畅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我国的实践路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作者单位: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牛嘉欣,张学浪.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来源及启示[J].商业经济,2023(02):141-14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