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原因的争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徐欢
发布于:2023-01-29 共12346字

  内容摘要:在把握《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及意义的基础上,综述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之所以未完成《资本论》原因的主要观点,总结为:放弃转向论,被动终止论,修改完善论,慢性死亡论,深化拓展论。结合学术界的各个观点,以及在分析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几点认识:首先,马克思有强大动力和期望去创作并愿意继续完成《资本论》,其次,是由于各种因素交错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论》的完成;最后,虽没有达成愿望,但是马克思对真理的追求与不懈努力的精神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资本论》 未完成 原因 争论

The Argument about The Reasons of Marx’s not finishing The Capital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Capital in the Marxism theory, in academia the main standpoints of Marx’s not finishing TheCapital are: abandoning and turning, being ended, modification, gradual death, expanding. Byconcluding these standpoints and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Marx’s later years, I put forward mythoughts. Firstly, Marx had great power and desire to finish The Capital. Secondly, severalreasons prevented Marx from finishing The Capital. Thirdly, although Marx failed to finish TheCapital, there is no doubt of his efforts to truth.

  Key Words: The Capital; failed to finish; reasons; arguments

目 录

  引言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及意义

  二、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原因的流行观点综述

  (一)放弃转向论

  (二)被动终止论

  (三)修改完善论

  (四)慢性死亡论

  (五)深化拓展论

  三、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马克思有强大动力和期望去创作并继续完成《资本论》

  1.《资本论》是作为加强自身的武器而诞生的

  2.《资本论》是作为攻击敌人的武器而诞生的

  (二)各种因素交错作用“阻碍”《资本论》的完成

  1.马克思过于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2.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

  3.革命阶级内部的众多事务

  4.马克思的身体和家庭情况

  (三)马克思对真理的追求与不懈努力的精神不容置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着作中的一座大山,它的问世,有力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成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明灯,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资本论》的地位,也因其的重要性,使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与争论“不绝于耳”。但是,马克思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将此书完成是一大遗憾,这也引来了学者们的争论,我们有必要在认识到《资本论》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各学者们关于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原因的争论,以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与《资本论》。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及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着作,是能够展示马克思思想的最重要的文本依据。至今,国内外学者若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资本论》是必备书目。由此可见此书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性。

  首先,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着作,它的问世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广泛阅读各国经济学家的着作,整理出笔记,写作成手稿,成就了《资本论》的出版。它从对商品的研究开始,经历价值、劳动、财富等等,创建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神秘面纱,使得人类经济史上的若干谜题得到了破解。因此可见它作为一部经济学巨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与意义。

  当然,其次不可忽视《资本论》的哲学地位与意义,一直存在一些学者认为《资本论》只是纯粹的经济科学着作这样的偏见,其实不然,《资本论》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及全人类解放的大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在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中走向了更深处,马克思通过经济批判与哲学批判的结合,提出了创造性理论。纵观他的理论,可以发现他的哲学研究总是有经济学色彩,而《资本论》这部经济学着作,又有鲜明的哲学性质。普列汉诺夫就曾明确指出过,要想了解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和历史学说,最重要的材料首推《资本论》。

  最后不可否认《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动因来看,恩格斯说过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因而创作《资本论》是作为一件革命的武器,马克思志在用《资本论》“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最厉害的炮弹”“以便把党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1]它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的规律,揭示出一定历史上生产关系产生、发展、衰落的规律,这对革命的无产阶级来说是何等的大事,所以人们称之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认为,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样一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2]

  综上,《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着述的伟大的科学巨着,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类经济规律的梳理与发展,更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运用与升华。

马克思

  二、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原因的流行观点综述

  《资本论》第一卷于 1867 年 9 月 14 日在德国汉堡出版,之后的马克思便积极投身于接下来的二、三卷的修改定稿工作,他甚至态度积极并且计划的更加迅速,他认为在1867 年的夏秋季就可以准备第二、三卷的付印工作,这样一来 1868 年春天就能出齐全部的着作。但是事实却是经历长达 15 年的奋斗,直到 1883 年马克思逝世之际,还是没能出版,马克思终究还是没有完成这项他呕心沥血的事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又一疑团,针对马克思究竟为何未完成《资本论》,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类流行观点。

  (一)放弃转向论

  很显然,转向论者们大多认为马克思放弃了对《资本论》的研究,而是有了其他的新的研究目标—人类学。他们的依据便是马克思晚年写出的大量人类学笔记。

  不可否认的是摩尔根、柯瓦列夫斯基、梅恩、拉伯克等这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确对马克思晚年的研究有重要影响,马克思在阅读研究他们着作的基础上,写下了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摘要和评注,我们所熟知的就有《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等。

  美国学者劳伦斯·克拉德在 1972 年将马克思关于摩尔根、菲尔、拉伯克、梅恩的笔记整理命名为“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并公开出版了。以劳伦斯·克劳德为代表的包括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唐纳德·凯利,法国学者毛里斯·戈德里,英国学者莫里斯·布鲁赫,这些西方人类学、社会学背景的学者就以此为依据认为马克思开始了人类学的转向,他们坚持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指出马克思从事“哲学人类学”的研究可以说早就开始了,甚至可追述到其青年时期即 19 世纪四十年代。而其晚年的笔记正是对青年时代的哲学人类学的回归,他的晚年笔记在经验科学实证科学的基础上放弃了唯物史观原有的立场和《资本论》创作,转向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领域——人类学。

  例如莱文认为,“在马克思的晚年时期,他的兴趣更多地转向了人类学,从而显示了他的思想倾向发生了重大变化。”[3]78 莫里斯·布鲁赫在《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关系史》中认为,马克思晚年研究人类学是为了对原始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以便进一步论证唯物史观,从而说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戴蒙德认为:“马克思必生所追寻的目的就是要把他作为一位青年哲学家所阐发的人类的可能性的形象具体化。

  马克思对人类学的这种研究,就是要对人类的过去进行检讨,以便制定出未来的蓝图。

  他开始时只有一种设想,并以他辞世前不久遗留下来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笔记》而告终。”[3]86 戈德里埃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奇怪的旅程——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然后到人类学。”[3]88 凯利就曾明确指出:马克思晚年已放弃了《资本论》的研究,而是“开始对人文科学的一个更大的领域发动新的进攻,正因为被这一兴趣所吸引,马克思才未能——或许他从未打算完成他的《资本论》”。[4]

  以上国外学者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人类学转向的说法在国内学界一方面得到了附和,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晚年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有了“创新的发现”,他们看到“血缘亲属关系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晚年马克思人类着作中的体现,并以此断言马克思最终放弃了传统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以及《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还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实际上是提出了建立一门新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理论构想,这实际上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初步思想基础。国内学者鲁越在《马克思晚年的创造性探索—“人类学笔记“研究》一书中、阮玲玲在《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转向》等文中也持有相同观点。

  (二)被动终止论

  主要是指因为客观的原因使得马克思被动的无法完成《资本论》,这些客观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或者因为马克思本人的身体状态恶化,或者因为家庭贫困,或者其他革命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写作任务过于庞大等等。

  弗·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写道:“新的日益深入的研究、缠绵的疾病以至死亡,使他未能把这个着作彻底完成,而只得由恩格斯从他的朋友的未完成的遗腹稿中变成后两卷。”[5]又如彼·费多谢耶夫等着的《卡尔·马克思》中:“这件工作时断时续地一直进行到马克思逝世。”[6]国内学者周世兴在《论马克思未能完成<资本论>的原因》指出,尽管马克思未能完成《资本论》写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严重妨碍了他的继续写作。

  (三)修改完善论

  即从马克思对待《资本论》的严谨态度及当时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出发,认为马克思在根据环境事实改变不断修改《资本论》的手稿。国内学者许春华和张丙亮指出,马克思写作了《资本论》的二、三卷手稿,但是由于他个人严肃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当时社会的特殊情况,主要包括:一方面,有关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大量资料(包括俄国 1862 年“改革”以后的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王建吉、吴力超在其主编的《四大革命导师传一恩格斯传》):

  “虽然草稿在 1867 年就已全部完成,但马克思仍在根据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情况,对原稿进行不断的修改”。[7]有的论者甚至指出马克思临死都在修改《资本论》手稿。现行的高中教科书和徐杰等编着的《马克思与<资本论>》。就坚持了这种说法:“当他坐在自己的书桌旁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时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原稿。”[8]一方面,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面对着新的形势,这些客观事实的变化使得马克思主动停下了尽快出版二、三卷想法,而是进一步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的新情况,进一步改写原稿,1871 年 6 月 13 日,马克思写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说:“说到续写我的着作,我们的朋友的消息是出于误会。我曾认为必须把稿子全部改写。” [9]27

  (四)慢性死亡论

  正对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的原因这一问题,以梅林为代表的前苏联和国内流行的看法就是“慢性死亡论”,他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的确中断了他的一切研究和创作,本身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梅林在《马克思传》第十五章“最后十年”中讲道:“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但这是过分夸张了。”[10]638 在这里似乎梅林并没有完全否定马克思的晚年,梅林后来又曾指出,“正当政治地平线上到处都豁然开朗——而这对马克思来说总是最重要的事——的时候,暮色却日益迫近马克思本人和他的家庭。……从 1878 年起,他就没有为完成他的主要着作而工作”。[10]670 他又指出“马克思比他的妻子只多活了十五个月”。[10]673 但是在这整个期间,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慢性死亡’。因此,梅林将马克思自 1878 年以后的思想归结于“慢性死亡”状态。

  这种观点实质上也是指马克思个人主动放弃《资本论》的写作,他的晚年研究与《资本论》无关。

  (五)深化拓展论

  各个观点争执不已,却有些学者另辟蹊径,他们既不同意“放弃中断论”,也不赞成“慢性死亡论”,更不赞成人类学转向论,而是主张“深化扩展论”。同样他们也是从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出发,但是却剖析出马克思晚年笔记与马克思先前着作思想的连贯性及内在统一性,更证明出了新的内容:“马克思晚年笔记《资本论》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晚年笔记是对《资本论》的深化研究,与其有一以贯之的联系性;另一方面,晚年笔记又不限于对《资本论》的简单深化,而是极大地拓展了研究范围,因此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空间和意义。”例如国内学者王晓红及杨巧蓉认为“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实现了重大的哲学创新,是对唯物史观的拓展与创新,理论意义重大”。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哲学创新, 唯物史观的深化和拓展同样也说明的马克思之所以未完成《资本论》,是因为他一直在深化拓展他的研究,因此《资本论》是一直处于创作之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就是《资本论》的准备材料。这些也是对其他观点的反驳。

  三、笔者的几点看法

  马克思未完成《资本论》是既成的事实,而学者们对马克思的研究涉及面广泛,当然就会有各自对马克思究竟为什么未完成《资本论》的不同看法,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他们从不同的立意角度出发,基于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认识论,给出自己的理由分析,看似各得其理,笔者看到国内外学者们的众说纷纭,也是在看到学者们的争论,于是在把握理解各个流行观点的同时,投入到对马克思晚年的活动和思想脉络的梳理中去,分析客观史实,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马克思有强大动力和期望去创作并继续完成《资本论》

  《资本论》是一部浩瀚之作,其作用及意义不言而喻,这部书凝结了马克思的毕生精力。一定是有强大的动力存在,推动着革命导师在面临革命任务繁重以及各种挫折的情况下仍费尽心血努力创作如此巨作。纵观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期,可以将这一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⒈《资本论》是作为加强自身的武器而诞生的

  所谓内部动力,即《资本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内部催生出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对“双胞胎”的斗争愈演愈烈,从简单的经济斗争到复杂的政治斗争,然而面对着这些斗争的接二连三地失败的局面,作为革命的导师,马克思陷入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缺乏对自己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同时工人阶级内部受各种资产阶级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对真相的错误认识,产生各种经济学的模糊观念,比如说蒲鲁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等等,严重影响工人运动以及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强大的理论武器来加强自身的理论深度,提高自身理论的革命力量,于是《资本论》应运而生。

  ⒉《资本论》是作为攻击敌人的武器而诞生的

  所谓外部动力,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制服资本主义,就必须研究透它。

  自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被资产阶级“刮目相看”后,资产阶级便抛出一系列关于劳动、价值、资本、地租等“伟大”理论,以维护他们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具有代表性的“辩词”例如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也走向了庸俗化,马克思深知:要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11]马克思要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古典经济学的大厦上,实现革命的转变,批判其庸俗性,继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样从理论上攻击敌人,使用理论这一强大武器,为推翻资本主义扫清道路,最后获得胜利。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他“要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他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13]可见,《资本论》作为一件攻击敌人的武器,其诞生具有重大的必要性。

  由以上可见,马克思有强大的动力去促使他创作《资本论》,现实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只会更加催促马克思去完成《资本论》,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深知这一点,事实上,马克思也迫切的期望能早日完成这项工作,因此他投入全部精力在写作《资本论》上。

  马克思为了写作,甚至很少参加共产国际的活动,更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梅林指出:

  “马克思没有参加日内瓦代表大会,因为在他看来,完成他的主要着作要比参加任何代表大会对工人说来都更为重要。”[5]451 马克思给一位朋友解释长期不回信时说道:“这是因为我一直徘徊在坟墓的边缘。因此,我必须把握能够工作的每一分钟用来完成我为之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的着作。但愿这个说明已经足够使您谅解。”[5]453 在巨大动力的催促下,马克思对《资本论》写作的坚持不懈,足以证明马克思是不可能放弃中断《资本论》的,事实是,《资本论》一直在马克思的工作日程中,他尽可能地去创作,如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着的《马克思传》中写道,马克思“只要健康有一点好转,他就坐在那里紧张地赶工作,一心想把《资本论》第二卷脱稿”。[14]马克思本人也说道:

  “因为经历这么长时间的产痛以后,我自然乐于舐净这孩子。”[15]晚年,仍“想尽快地完成第二卷(即使是我不得不在国外出版它)”,他在 1881 年 12 月 31 日写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说“我现在特别想完成它,以献给我的妻子。”[16]在他去世前不久,还对其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根据他的手稿“做出点什么”[17]来。因此,放弃转向论者们的阴谋是不能得逞的,他们片面的将马克思晚年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独立出来,割断其与《资本论》写作的关系,缺乏对马克思理论的联系统一认识,必须认识到马克思是不会放弃如此重要的着作,他一直在努力的去完成它。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写作,马克思曾经说过:“哪怕是整个房子塌下来压在我的头上也要完成”。而事实上,马克思也就是这样去做的。[18]

  (二)各种因素交错作用“阻碍”《资本论》的完成

  既然马克思有足够的信念及动力要去攻破这一难题——完成《资本论》,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马克思“失败”了,抱憾而终?首先我们从马克思个人出发,作为这本书的创作者,他的个人及生活对这本书的完成与否影响极大。

  ⒈马克思过于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马克思有着这样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导致了三种结果:

  一是疯狂的收集资料,保·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 20 多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19]为了阅读俄文书籍,丰富资料来源,五十多岁的马克思竟然学起了俄文,有时候,他为了推敲好句子,甚至能呆坐几个小时。

  二是疯狂的修改。马克思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20]比如说,在 1846 年 8 月 1 日,马克思就向他的第一个出版商卡尔·列斯凯宣布要进行一次修改,理由是:他作为一名作家,是不断往前工作着的,他不能将他六个月前写的东西原封不动的直接出版。他一直会觉得他的完稿不令他自己满意,对于《资本论》他一直处于创作与修改之中。1871 年 6 月13 日,马克思在写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说:“说到续写我的着作,我们的朋友的消息是出于误会。我曾认为必须把稿子全部改写。”[9]230 1881 年 12 月,他考虑到稍后要进行修改,即使在 1882 年秋天,马克思在人生最后一次旅行中还对他的女儿劳拉说过他要修改《资本论》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手稿中看出来这一点,一方面,马克思有大量的手稿或构思,另一方面,他的大部分手稿中都可以发现他的多处重复按语、论述、异文以及有关修订的评注。可见作为修改者的马克思活跃在他的每一个文本上。

  如此反复的修改定然会影响到创造进度,因此拖住了《资本论》完成的脚步。

  三是导致非固定体系以及计划性的写作。马克思不会“鼠目寸光”,他总是保持对资料和周边保持开放的眼界,不受固于从前的观点或想法,他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他的研究很是广泛,而当其中的一项引起他的兴趣时,他便会深入研究下去,这样就会使得一方面,《资本论》始终在他的研究视野之中,直到 1881年,他还在写关于《资本论》的手稿,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这一着作具有很大开放性,他总是越过他着作中的具体问题看得更远,研究的更深入,结果也可能使得马克思在一条研究支路上走的太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晚年研究的多样性,甚至涉及到众多学科。比如说他晚年的众多笔记,以及书信中的观点表达,这些是马克思本人所能证明的,因为在不断修改,使得《资本论》一直在丰富和完善,也就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直至他去世。

  ⒉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

  研究一本书,那么这一着作的写作背景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击资本主义,但是在 18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却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各领域的重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的“繁荣”。

  这一“繁荣”主要有三个表现:

  (1)1873 年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具有新的特色,持续时间长,不平衡性凸显,影响面大,使得马克思认为 1873 年的经济危机已经超出了《资本论》对经济危机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因此他决定必须注视“事件的前进过程”,并且等事件“完全成熟”后,作出深入研究,继而付诸于“理论上”,对《资本论》的危机理论重新进行概括。

  (2)股份制和工人合作工厂的出现,针对新事物的产生,马克思总是敏锐而深刻地去研究,资本主义在危机发展中彰显其扩展力与包容性,股份制应运而生。马克思指出:

  “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1]这是对《资本论》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更有深度的思考。类似此类新事物的伴随新变化的产生,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必须丰富原有的《资本论》。

  (3)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兴起,新兴国家主要指美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疾速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出重大作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对象必须要加入这些国家。

  综上,头号敌人——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实发生了变化,理论就应随之改变,这是马克思所能认识到的,结合马克思本人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就会立即着手于对《资本论》的修改、丰富。使之能够足以反映如今的现实,这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

  ⒊革命阶级内部的众多事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在《资本论》上也体现无遗,即为无产阶级服务是首要目标。随着资本主义新形势的出现,革命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任务繁重。体现在:

  ⑴同各种机会主义错误作斗争

  无产阶级理论自诞生以来就饱受攻击,论战不停,19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中后期,是斗争的高潮期,这一阶段,也正是《资本论》的重要创作期,而马克思还要应付各种机会主义的错误攻击。主要的错误思想有: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以及“杜林论”。这些思想对革命阶级产生很大不良影响,严重打击革命积极性,误导方向,使得这一阶段,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在面对《资本论》写作重大任务的同时,也关注着这些时事变化,并积极抽取时间写文章,或指导恩格斯参与同这些机会主义的斗争,以揭露这些所谓主义的分裂阴谋、批判其错误指导方向,肃清对革命阶级的负面影响,最终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正确方向。

  ⑵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1864 年,第一国际作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组织而诞生,而马克思是公认的领袖,因此,马克思作为一名革命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际地指导工人阶级的争取自由的斗争。

  但是此时正当马克思忙于《资本论》的修订及外文出版工作时,普法战争的爆发带来了随之的巴黎公社的诞生。激涨的革命形势使得马克思必须暂时放下手头的各项工作,积极地去指导巴黎公社。他曾经兴奋地说:“最近几个月来,我的健康又处于令人厌恶的状况。但是,谁能面对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而去考虑诸如此类的小事呢?”[9]177 在此之间,他一方面要给巴黎公社以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还在其失败后,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及处理各国支部的来信。繁重的工作使得《资本论》被严重搁置了。“近来,我工作很忙: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投有。……因此我也没有考虑对《资本论》做些什么”。[9]255

    ⑶无产阶级革命新形势

  正所谓,“敌变我变”。作为资产阶级的“双胞胎”,在资本主义新的变化的背景下,面对着敌人的“繁荣”,无产阶级的革命也同样出现了调整,这给革命导师又带来了新的工作,尽管马克思为了各项工作已经精疲力竭。一方面,在实践中可以总结出教训,并用来丰富深化理论研究。比如说巴黎公社,这使得马克思要思考去丰富在社会主义国家形式方面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阶级同占有者阶级的斗争,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22]另一方面,随着一些革命者根据《资本论》,结合本国革命实际,向马克思提出了众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问题,马克思经过研究,特别是俄国的革命道路问题,得出了结论: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式具有多样性,《资本论》中的某些观点的确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需要他去进一步完善。

  ⒋马克思的身体和家庭情况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身体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其完成的进度。

  事实上,从马克思以及他妻子的信件中可以得知,马克思一直被病痛折磨着。马克思早年患有肝病,又因为长期的不充分的治疗与休息,不分昼夜地忙于工作。1858 年 2月 22 日马克思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我并不是我的时间的主人,而宁可说是它的奴隶。给我自己留下的仅仅是夜里的时间,而肝病的经常侵袭和复发,又使这种夜间的工作受到妨碍。”[23]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繁重的写作任务与贫困的生活状况导致马克思从 1863 年 10 月开始又接连患痈病,并且全身多处病发,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所以可以说《资本论》的有些篇章“是在痈的折磨和债主每天登门逼债的情况先写成的,”

  1874 年 8 月,马克思的肝病又发作的严重,但是他任然“像马一样地工作着。”从 1870年到 1877 年这期间,马克思病情反反复复继而加重,这就缓慢了《资本论》的创作脚步,直到 1877 年初,才有所好转,这时候马克思才能继续从事写作。除此之外,家庭贫困更是雪上加霜,马克思一家一直处于负债中,接受着恩格斯的资助,但是几个子女还是饥饿至死,甚至无钱安葬,此外,马克思一直处于多国流亡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状态中,对于这样反复的折磨,连恩格斯也感慨道:“唉,我们多么熟悉这些为没有完成这一着作而提出的理由啊!每当他的健康状况使他不能继续进行这一工作是,他总是为此而感到很难过,只要他发现某种理论上的理由来说明着作当时不能完成时,他就感到高兴。”[24]可见,当时的健康和家庭状况对马克思创作是造成多大的阻力影响。

  (三)马克思对真理的追求与不懈努力的精神不容置疑

  “绝大多数智者的创造或幻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便永久地消失了。”“但另一些作品却不是这样。它们经历过失落,但它们重新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东西。”[25]马克思在 2000 年被评为“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之首。“伟大”这一词完全可以用来形容马克思,因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毕生奉献,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纵使挫折磨难接踵而来,也抵挡不住他对真理的积极寻求。他自我勉励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6]马克思用它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典范。

  人贵在有志。马克思志于全人类的幸福,他要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他创作无数,奋斗终身,其中最辉煌的便是《资本论》,作为战斗的强大武器,因此我们不可颠覆他最初的目的,不可怀疑马克思的革命态度,马克思在研究与写作《资本论》时始终秉着认真态度,不畏艰苦,始终明确自己的方向,即追求真理。这是由马克思明确的目的性——革命胜利所决定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动力,马克思才能做到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虽然马克思离开我们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是他的伟大着作《资本论》却成为了百科全书式的“圣经”。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南,而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不仅影响着国家建设者们,也帮助了我们这些青年树立起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今马克思主义可能正处在一个低潮,因此需要我们去坚持马克思所展示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坚定信念,这样才能使共产主义的旭日得以照亮世界。

  结语

  事实上,对于伟人的争论会一直不绝于耳,无论是其学术理论,还是其精神立场,争论者们结合个人的立场发表言论是合情合理,但是了解史实的我们应该要更多看到的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精神,可以看到各种学者们的争论,有些目的在于颠覆马克思思想的方向,有些片面夸大一部分作用,因此必须粉碎这些“阴谋”。需要看到,未完成已是事实,并且未完成是受到各种复杂因素交错作用导致的,要把握主客观各种因素,不能片面的看待,更重要的是学习认识到马克思的努力与付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42-56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62.

  [3]叶林,张显扬.国外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3).

  [4]凯利.晚年马克思和人类学[C]//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 8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62.

  [5][德]弗·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67

  [6][前苏]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482.

  [7]王建吉,吴力超.四大革命导师传-恩格斯[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379.

  [8]徐杰.马克思与<资本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8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

  [10][德]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5.

  [14][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M].易延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8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19][法]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2.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17.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93.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8.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0-531.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6.

  [25]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

  [26]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