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1 共40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制度创新探析
  【第一章】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制度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
  【3.1  3.2】当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3】城镇化问题的制度根源
  【4.1  4.2】创新城乡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融资机制
  【4.3  4.4】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机制
  【第五章】创新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管理、生态制度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城镇化问题的论述,是我们进行城镇化理论研究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定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及其本质,才能真正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及战略意义。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城镇化问题的著作,但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发展趋势的相关理论。

  2.1.1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物质生产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生产基本是用来满足个人的需要,剩余产品很少,商品交换局限在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交换层次很低,"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

  随着生产发展与分工的不断出现,特别到了 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与交换突破狭小的地域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细化、专业化,商品出现极大的富余,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然聚集,城市得以形成并以燎原之势席卷欧洲。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伴随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产生不同的需要,为了满足相互之间不同的需要,人口、资源、科技等就会越来越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种村镇里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厂工作,逐渐熟悉这种工作;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和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工业生产方式和文明理念开始向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扩散,农村一部分人开始摆脱乡村愚昧的生活状态,于是它"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城乡开始对立。

  2.1.2 城市发展趋势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发展趋势必将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认为融合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才能把"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加以发展";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社会成员拥有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之后,才能有闲暇参与公共事务,共同管理社会;只有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第二个条件则是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的最重要条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第三个条件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前面两个前提即物质生产力的提高才能实现,私有制的废除才能实现,"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溢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2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2.2.1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我国城镇化问题既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之所以说它是老课题,是因为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城镇化理论研究,说它是新课题,是因为今天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前学界对城镇化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结合以往不同学者对城镇化作出的科学解释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思想,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表现为城镇数量、人口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人的地域位置转移、身份职业的改变,带来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向城市转变的过程;第二个方面表现为是"人的城镇化",核心任务在于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对人的利益的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2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我国新型城镇化,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协同互动。这一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工业化通过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产生极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促使我国城镇化的形成。而城镇化通过为工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便捷的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与现代化。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其二,新型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环境下推进的城镇化,市场化与城镇化同步进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化是各种经济要素在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的空间集聚和优化配置过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调节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其三,我国城镇化是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之下推进的城镇化,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城镇化在时空上重叠进行,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在全球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国际贸易、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第二、强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同发展。以往城镇化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益与速度,强调对自然的索取与征服,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反过来制约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民生事业,全面增强人的幸福感,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新型城镇化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保护当代人的利益,也保护下一代人的利益,实现代际公平与发展。

  (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图通过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要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的发展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新型城镇化是包容性城镇化,强调所有社会成员发展权利同质均等性,强调让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彻底消除社会成员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所有社会成员都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2.3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2.3.1 新型城镇化是顺应国际城镇化潮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根据《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情况》,2011 年世界城镇化率达到 51.99%,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到 80.50%,上中等收入国家城镇化率 60.62%,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在 35%左右,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 16 个百分点水平、低于高收入国家近 45 个百分点,要想缩小与其他国家城镇化的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唯一出路。同时,反思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基本得益于三个因素:高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开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因此我们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推进,顺利实现我国现代化。

  2.3.2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在引导农村人口实现职业、地域转变,切实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又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人口的增加,无形扩大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根本上提升了农村消费水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农村,农村土地逐步向农业经营户集中,土地的集中促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出,又切实增加了农村农民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其次,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并逐步市民化,将产生巨大消费型需求和生产型需求,极大的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投资需求。"据测算,人口城镇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上升 14 个百分点,住房消费将增长 1 个百分点".

  2.3.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从总体上看,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病态现象,如土地过度城镇化、人口不完全城镇化、城市发展资源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房价偏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扭曲了城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恶劣影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形成的"要素驱动"和大量投资形成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走低碳、高效、绿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城镇化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