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85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文明下生态技术创新探析
【导言】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创新研究导言
【第一章】 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概述
【第二章】我国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推进生态技术创新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生态技术改革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一、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概述

  近年来,之所以要倡导生态技术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生态技术创新代表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深的同时人类亦有反思自身的行为,认识到生态技术创新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欲对生态技术创新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那么追寻其历史源头、探讨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深入挖掘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对我们探究生态技术创新的科学价值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1. 生态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技术创新"概念是由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指的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引用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或方法、开辟新的产品市场、获得新的供应来源和采用新的工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自从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之后,学术界各个领域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对于技术创新这一概念学者们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部分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是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演进,它具有商业化的特点;还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行为综合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者们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程度进一步加深,而此时单一化的技术创新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技术创新的弊端则是以往的技术创新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追求的目标,传统技术创新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尽其所能的扩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与掠夺,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人类社会的发展为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制约。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态技术创新这一思想,它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技术创新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技术创新是指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均引入生态观念,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之间和谐发展,使技术创新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共同协调发展;狭义的生态技术创新则是指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要求应用更有效、更清洁的技术,通常指生态技术本身的创新。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所说的生态技术创新一般是指广义的生态技术创新。

  根据生态技术创新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生态技术创新主体方向指的为广义的生态技术创新。但是在文中狭义的技术创新也有所提及。

  生态技术创新是将科技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创新体系,它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从生态性、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绿色生产经营系统。生态技术创新其实质也就是在技术创新的每一步骤中吸收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核心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是绿色意识的统称,它是技术自身的翻新和发展过程,即技术创新的成果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既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有提升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的效益,并且还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生态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生态技术创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根据生态技术创新自身的含义可以总结出它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它具有生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要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运营过程中,从而使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经济相统一;其次,它具有效益性。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是以经济利益为唯一出发点,来满足生产需求的技术手段,而生态技术创新则强调的是不光要满足经济收益,还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益,从长期的发展中带给人类更大的效益;最后,它还具有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核心,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的不足。人类对自然更深入了解使得生态技术思想与传统技术思想产生碰撞,摩擦出的生态技术创新在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且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平衡,让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完善了技术创新的结构体系,让技术创新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创新转变的最终目标,为社会的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从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来说,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三个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产生的各种现象所表现出是敬畏的态度。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铁器的发明制造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使人类在其生活的范围内可以简单的改造自然,此时的人类已不再敬畏自然,但其自身仍然很依赖于自然。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步入了工业文明时期,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的大门,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能源进行大规模开采与消费来满足人类的生存欲望,使得人类开始学会征服自然,但同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也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在这一背景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开始真正的进入人类的发展视域,并正在悄悄的改变人类自身的价值观。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行为达到了极致,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减少,这显然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再加上资本主义在不断掠取经济的过程中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意味着工业文明不可能无限地维持,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开始了自我的反思,而生态文明这一意识形态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指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生存状态,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改变其规律,把生态置于人类能改装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物质文化成果,这就形成了生态文明。

  20 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引发了理论界的学者们对工业时期的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60 年代末西方世界爆发的生态运动,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那里。在 1972 年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对于生态保护的探讨标志着生态环境问题进入到了人类发展的日程中。生态文明则是在通过《21 世纪议程》之后得以提出的。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进行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因此,国外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要比我国更加全面、更有深度。为了提高我们在这方面的科研水平,我们要吸取国外的研究经验,奋起直追,努力赶超发达国家。

  综上所述,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积极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尊重自然、以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素,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生态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保护生态环境运行的机制。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相处程度,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的观念,它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宗旨。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不同,它对工业文明进行了一个"扬弃"的过程,将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改造的同时添加了新时代发展需求元素,符合了人与自然客观发展的规律,而且它具有和工业文明不同的特征。首先,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变了人类所固有的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观念。人类逐渐意识到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环境的保护,优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谋求更为长远的利益;其次,生态文明倡导的是绿色消费。这是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废弃物,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最后,生态文明强调生产技术的绿色化。传统的生产技术只考虑生产成本而不会考虑到环境成本,因此我国当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将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理念的情况下,企业应研发适合生态发展的创新技术,从而推动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双赢。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发展生态技术创新的理念,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

  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理论思维的历史成就之上,因此,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研究探讨中,首先有必要追溯其思想的源头,从理论思维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1. 西方学者的技术创新哲学思想。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理论学家和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技术创新,这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技术制作理念,突出了技术创新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1)柏拉图的技术创作理念论。

  柏拉图有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在他生平的著作中存有多种技术制作思想,柏拉图认为技术制作主要强调的是工匠注视理念制造具体事物的过程。在柏拉图看来,工匠的制造是观念理念的制造,而理念是神创造的,它不以工匠的思维而改变,但却可以把客观的理念放于他正在加工的质料中,这是工匠们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柏拉图从动力和能力两方面说明了匠人制造工具的过程。柏拉图关于制造动力的研究主要内容为满足生活需求的需要。柏拉图指出,人若想生存,食物、住房、衣服是基础的需求,为了充分得到这些生活必需品,人类出现了生产活动,而制造工具的原材料则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一切器具的创造都离不开大自然。

  柏拉图关于制造能力的研究主要内容为工匠制造者的技能。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真正掌握木工技能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木匠,他认为,技艺属于知识的范畴,不同门类的工匠拥有着不同的技能,而一门技能则是一类事物的知识。柏拉图还认为工匠的制造过程应坚持"适度原则",他认识到了技术中"量"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技术中没有尺度,忽视工具的应用性,则生产的工具就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柏拉图的技术知识量化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今天技术的先进性,从他的技术制作的"适度"中,我们想到了今天技术发展对资源获取的过度性,这对今天的技术创新性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2)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创作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而技术的目的也是不一的。

  就此,他提出两种思想:其一,虽然技术创作的目的不同,但总体来看,无非是为了生活必须的实用目的和不以满足生活需要的非实用目的。但不管怎样,技术创作的过程都应该符合科学的发展;其二,技术的多样化都应以追求善为主要目标,都不应以毁坏人类生活环境为代价。

  2. 庄子的技术制作思想。

  中国是技术发明的国度,在中国的古代冶铁技术、手工业技术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同时,中国涌现了一批与古希腊相媲美的哲学家,他们除了研究人生哲学外,还注意到技术制作的重要性。

  《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学派著作的汇编,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科技专著,但书中记述了许多技术制作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技术制作思想。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1)技术制作的天道观。

  在《庄子》书中,人工拙于天工是一个基本的思想判断。技术制作是一个人工过程,但在技术制作的过程中,应以自然之道对待人事,不以人事干预自然之道。庄子反对人为的"拔苗助长",他认为,若要人工进于天工,应做到"以天合天"和"应之以自然".

  《庄子》明确提出了人工进于天工的途径,强调在人工过程中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对当下的科技发展要保护自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技而进于道"的技术制作活动论思想。

  在《庄子》中关于"技而进于道"的技术制作描述,是由心斋、窥意象和物化三个阶段组成的。心斋是技术制作的第一阶段,它的实质是虚静,庄子认为,只有心灵凝聚专注,才能发挥创造境界的功能。窥意象是技术制作的第二阶段,它是具体的技术构思过程,强调的是在技术制作中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专一精神于创造。物化是技术制作的第三阶段,在具体的技术制作中,创造的对象是不分物我的自由物化境界。

  (3)技术制作的社会观。

  庄子对现实社会中的"认为"技术制作思想是既肯定又否定的。首先,庄子肯定了技术制作的功用价值,并道明了人工制品的功能与特定的使用环境相关;其次,庄子认为,由于技术制作的出发点在于功利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其结果是物质享受,而非精神体验。因此,技术制作易于扰乱人心,从而破坏人的本性,引起社会混乱;再次,庄子认识到技术制作易于扰乱自然,破坏社会的生态系统;最后,在认识到技术两面性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庄子则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社会及生态一直在不断地恶化,未来将面对巨大的不幸,为了避免不幸,他主张抛弃人类已经取得的物质上的文明成就,自觉地返回可以免除文明所困扰的那种自然状态。虽然庄子的思想有反文明的成分,但也的确能启示我们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要保护生态系统,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早在 19 世纪中叶,生态危机还没有出现、生态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的关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瞻远瞩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存有矛盾的现象,并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思想和诸多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树,这为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之所以是改造客体自然界的主体,是因为人的思想是能动的,人可以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获得需要。人与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于两方面:第一,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的主体,是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赋予客体价值的;第二,自然界或多或少的制约着主体的活动。人是自然界的主体,用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而大自然的发展又对人的实践起着制约的作用,离开自然,人无法获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无法生存。

  其次,马克思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依靠科学技术,研发和利用新的生产工具、改造传统工艺技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废弃物,减少废物的排放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他们指出,废弃物能够减少的前提是必须使用质量较高的机器和工具,还需要高质量的原料,这就需要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根据力学原理改良磨谷技术,大大的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的行为就是技术创新的成果。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既是社会存在,也是自然地存在,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基础物质条件的给予平台,社会处于"人化自然"的状态,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规律、顺应自然,提取人类所需要的技术。只有将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保持自然界系统的平衡以实现更长远的利益,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三)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

  科技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创新又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生态技术创新是一项富有生态文明色彩的实践活动,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1. 生态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生态技术创新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谐有序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在生态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将自然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技术创新实质就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发展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性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能力则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它贯穿于从研究开发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并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影响下,对很多资源都进行了"高投入、高消耗"破坏式的开发,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传统的科学技术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生态技术创新来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利益,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努力创建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共建当代生态文明。因此,实现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技术创新为动力。

  2.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加速了生态技术创新的进程。

  传统的科学技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单一追求经济发展,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目标。科技的发展如果以牺牲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作为代价而过于追求最大化的市场价值,那么技术的发展将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背道而驰,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的加重,而且被污染的程度不会被大自然的自身生态循环系统所减轻,只会一天比一天严重。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手段,因而更加需要对其进行创新。而在它创新的过程中,对它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原有科学技术进行表面上的完善,也不是对原有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简单指导,而是要求它转变传统的技术创新思想,对传统技术发展观作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是要求实施向生态技术创新的转变,这就需要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为背景。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技术创新的理念,生态技术创新理念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四)生态技术创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主要体现在生态技术创新"双赢"的特征符合当前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技术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传统的技术创新已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注重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追求在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的经济最大化。因此,生态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1. 生态技术创新为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日益严重的资源稀缺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在经历了 20 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昂贵的代价从根本上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所以,只有走有效利用资源的循环经济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传统的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的创新转变。生态技术创新可以拓展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空间,从而使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进行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的资源禀赋较差,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耗量严重,特别是在国际产业发展中,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也在催生着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导致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家气象局统计,2013 年 12 月初,全国25 个省,104 个城市的雾霾集体爆发,黑龙江、河北地区的能见度只有 50 公尺,而北京、河北更差。由于 PM2.5 太小了,普通的口罩根本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75%的有害物质被吸收进肺里,造成了呼吸器官的病变。另外 25%进入了血液,引起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2014 年 1 月初,北京呼吸科的患者相对于以往增加了 8 倍。空气污染如此严重,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通过生态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开发新型资源和能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快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技术创新的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的产出量的目的,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减少治污费用等,使工业生产逐步朝着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良性模式发展,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2. 生态技术创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自然环境以人类生存为中心,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人类来讲,自然环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产,它是支撑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另外,水、土地、森林、草原、空气等很多自然资源都在遭受极大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生态破坏不断加剧,这严重威胁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很显然,如果继续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道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会严重透支,这从根本上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缓解以至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就不能继续走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仅靠环保宣传教育去解决这些问题。要实现社会的良性生态发展,就必须更为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其可以无限利用,而这必须先要实现生态技术创新的生产模式,使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创新过渡发展,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手段和适用技术,如水污染治理技术、森林与矿产资源的勘测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等,可以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从而提高资源环境对人类的支撑能力。因此,生态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