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我国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425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文明下生态技术创新探析
【导言】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创新研究导言
【第一章】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概述
【第二章】 我国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推进生态技术创新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生态技术改革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二、我国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看,科技的发展与利用对社会经济的需要无疑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在人类历史初期,人们生产的物品仅仅是为了生存需要,而改造自然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但当人类制造的产品出现剩余时,各种非生存需要的产品便逐渐发展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索取,不断地开发资源,当超过一定的自然承载力时,环境便会反过来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将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工作的重心,我们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思路,大规模掠夺自然资源,科技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界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经济利润的开发对象,对其不计后果的肆意开发、利用和改造,生态完全被淡忘、被忽视,结果使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饱尝环境污染的后果。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快生态技术创新的步伐不仅可以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技术进步,生态技术创新代替和节约了许多能源,人类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技术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生态技术创新本身具有较高风险特性。

  1.生态技术创新存在着技术风险。

  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生态技术的开发还不成熟,在生态技术研究中的前几个阶段出现风险的概率很大,这些风险甚至还会对以后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加大了整个生态技术创新的难度。所以导致开发出来的技术不能立即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最终使创新的项目被延迟或终止。生态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复杂度是产生技术风险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与技术管理的风险成正向关系。在生态技术创新中,如果技术创新的过程比较简单或者专业化程度比较低,那么就会被他人很容易的复制或者被其它的技术所代替。但是,如果研究人员取得了生态技术创新的阶段性成果,那么就能够避免竞争者的效仿,可以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对于技术研究人员来说也获得了一定的风险回报。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态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失败的情况,所带来的风险利益也会随之加大,也就是这种无法预知和判断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在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风险。

  2.生态技术创新存在着生态风险。

  生态技术创新是带有风险性活动,在各种风险的因素作用下,生态技术创新运动是一种矛盾的运动,从而使生态技术创新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确定共存,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并存,生态技术创新有风险与收益的对立特性,其统一性表现在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共生的;其矛盾性表现在创新主体在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决策时面临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不得不进行生态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有着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特征,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与更新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的奇迹。正因如此,人类误以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他们单单利用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攫取自然,不计后果的开发自然资源,这些行为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置可否,人类的生活水平步入到了新的高度,科学技术也逐渐成为了人类的左膀右臂,但它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很多不可逆的破坏,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人类前进的步伐。

  (二)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领域人员理论认知不足和人才相对匮乏。

  1.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领域人员理论认知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国有企业和多种所有制企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所以对企业的科技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冲击下,大多数的科技人员仅仅从单一经济学的角度或是管理学的角度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的技术创新极度缺少对自然的关注,最终导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传统技术因创新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盲目的追求物质利益,使多数科技人员在生产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而造成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进而从客观上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大不平衡,增加了社会矛盾。造成上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科技人员对于生态技术创新的理论认知不够,在生产研发的过程中受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他们将目光狭隘的锁定在了经济发展这一条轨道上,以市场的需求为唯一切入点,把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仅仅局限于创造更多的利润,忽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大力提高生态技术创新领域人员的理论认知,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提升到共同发展的水平,实现生态技术创新。

  2.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领域人才相对匮乏。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发展依靠的是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而科研人员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能动主体,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支撑和引领的重要作用。中国人口众多,从数量上看,人口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居世界首位,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利条件,本应拥有较多的科研人员。但实际上,我国的人才资源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分布不均。我国科研人员大多集中在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企业仅占很小的比例,人才资源匮乏,研发能力较低,特别是高素质生态技术创新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调查显示,我国的发明专利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由外国人申请的,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也都在国外引进,不仅如此,资源匮乏还表现在人才的思维还停留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中。由于这种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发展,未能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结果导致生态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开发强度越来越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可持续发展观之下,只有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重视非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人类永恒的发展主题。

  (三)生态技术创新中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1.政府对研发活动参与忽视生态技术创新。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多数地区的企业和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上进入"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的误区,他们把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标,将衡量科学技术成果的好坏仅仅用产品是否占领市场并实现商业价值作为尺度,这种不考虑技术成果的运用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评价机制显然与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背道而驰,这是一种生态缺位的评价标准。在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下,追求的必然是项目数量和发展速度,但如何保护青山绿水、蓝天净土,往往被抛之脑后。

  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资源属于"免费的午餐",用了也是白用,既不需要成本,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视为"不经济"的行为,从而导致了技术创新行为的失控。人们利用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肆意地开采、挖掘和无所顾忌地排放,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环境污染直接造成人类环境质量的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长此下去,技术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会被后来的治理环境的费用抵消,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学技术将会没有市场,最终会走到尽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

  2.尚未形成有效评价企业机制。

  在 GDP 数字政绩考核硬指标下,资源、环境、生态则是缺位指标。在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下,企业必将是注重产出,忽视资源消耗;注重产业效益,忽视环境权益;注重经济数字,忽视生态发展;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我国在环保方面制定的法律存有诸多漏洞,并且对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没有明确的惩罚标准,对违反现有法规的企业执法力度不够,惩治方面存在不足,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颁布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仍然存有诸多企业置国家法律于不顾,为一己私利而随意破坏环境;其次,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标准过低,范围涉及面不够。另外,企业上缴的排污费用远低于通过生态技术创新来防治污染的成本,所以,大多数企业都会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节能减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污染者付费;最后,政府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价格过低也是导致企业缺乏生态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由于资源的定价过低,企业不会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考虑进行技术创新。相反,他们会展开无偿占有式的开发资源,甚至在资源使用上存在巨大浪费的现象。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作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增长的手段,严重缺乏社会责任,不利于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科技政策或规划中,政府对研发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活动过多参与时,则不利于科学与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中对研发活动的参与度把持的很好,但忽视生态技术创新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据调查显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政府将经费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基础研究中,他们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忽视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但在倡导生态文明观的今天,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更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往往受利益驱动而将科学技术的成果仅仅与利益产出最大化挂钩,这是纯属经济领域的活动,正是因为这样,企业自身忽视生态的失衡现象已经非常严重。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更高层面的发展工具,归根结底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检验它的价值,从实际工作来看,我们必须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保障社会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社会,而不应仅仅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

  (四)技术创新中缺乏先进的生态环境管理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坚持市场经济为导向来发展技术创新。在这种思路下,大多数的企业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生态技术创新的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前瞻性的战略是必不可少的。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缺乏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若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加大技术创新中的生态环境管理技术,那么这样的企业永远不能在当前的市场站稳脚跟。

  调查显示,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每年都加大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的研发力度,然后将研发的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运营当中,不仅增加了收益,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可见,我国若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加强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重视,努力做到消耗率的不增长,防止在创造经济价值之后又要拿出更多的钱去治理污染。因此,企业应认识到技术创新中缺乏先进的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的严重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