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启蒙时代理论成果的马克思哲学批判概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03 共12430字
论文摘要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马克思哲学体现的时代精神精华是什么呢? 恩格斯的一段话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他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起初表现为 18 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②这句话可以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不但汲取了 18 世纪启蒙时代精神,而且依据物质生产的条件批判了启蒙学者理所当然认定的那些原则.他们的哲学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或接受启蒙时代精神,而是积极地、批判地汲取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得这些精华成为他们的理论.文本的三个部分分别说明三个问题: ( 1)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理解启蒙时代精神? ( 2) 他们如何从哲学上批判启蒙时代精神? ( 3) 他们的哲学批判何以能够汲取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体现启蒙时代精神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把18 世纪开始的启蒙时代看作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斗争的时代,那时发生了三场革命,即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德国的思想革命.三者在三个国家产生不同的结果: 工业革命巩固和扩大了英国资产阶级在 17 世纪革命中获取的统治权力,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中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而德国资产阶级利用启蒙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阶级处在既有竞争又相妥协的矛盾处境.

  时代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气,总是具体地凝固为一定的理论形式.18-19 世纪英法德三国流行着很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选择了特定的理论体系作为启蒙时代精神的体现.恩格斯在 1844 年发表的《英国状况》对"十八世纪"的哲学作了总结.他说: "德国、法国和英国是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我认为这是既成的事实.德国人代表基督教唯灵论的原则,法国人代表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原则",而英国人感觉到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矛盾无法解决,"这种矛盾的感觉曾经是英国人殖民、航海、工业建设和一切大规模实践活动的源泉.无法解决矛盾这一点贯穿着全部英国哲学,并促使它走向经验和怀疑论".③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明确地说明,黑格尔哲学贯穿着基督教的泛神论,法国唯物主义的原则被空想社会主义所继承; 而英国人大规模的实践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物质条件,英国经验论和怀疑论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实践与理论的矛盾.

  马克思在 1844 年发表的《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继承并在实践上彻底实现英法德启蒙运动的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成果.他说:

  "应该承认,德国无产阶级是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正如同英国无产阶级是它的经济学家,法国无产阶级是它的政治家一样."德国虽然是哲学的民族,但德国哲学和政治的发展不相称,不是什么反常的现象,而是德国资产阶级没有在政治中实践他们哲学的必然结果.同样必然的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只有在社会主义里面才能找到适合于它的实践,因而也只有在无产阶级身上才能找到解放自己的积极因素".①1842-1844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突变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上的论文对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解,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笔记,恩格斯的《英国状况》( 1943-1844) ②和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③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着作,都敏锐地看到,黑格尔哲学、法国社会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前沿知识,它们代表了 18 世纪启蒙时代以来的理论成果.只有在批判这些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创立无产阶级所需要并能在革命中所实践的人类解放理论.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结尾宣称: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④二、启蒙时代理论成果的哲学批判概要.

  从 1944 年起,马克思恩格斯自觉从哲学上阐明和批判英法德三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四部着作从不同方面,对启蒙时代精神展开哲学批判.以下依次概述之.

  ( 一) 英法唯物主义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4 年合着的《神圣家族》中,在英法德三国的社会背景中对启蒙时代的哲学作了全面梳理,有六个要点.

  ( 1) "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 一派起源于笛卡儿,一派起源于洛克"⑤; 前者的机械唯物论成为自然科学的宝贵财富,后者直接导向法国社会主义.

  ( 2) 英国唯物主义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司各特; 弗兰西斯·培根则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吸收了阿那克萨哥拉的"原始物质"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古代思想; 培根的唯物主义被霍布斯系统化而又片面化了,同时消除了培根的有神论偏见; 洛克最后"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⑥

  ( 3) 18 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不仅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同时也是反对宗教神学和 17 世纪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斗争; 法国唯物主义通过伽桑狄恢复了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并反对笛卡儿的形而上学; 比埃尔·培尔的怀疑论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威信扫地; 拉美特利等人继承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孔狄亚克用洛克的感觉论去反对形而上学和神学,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着作是笛卡儿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①

  ( 4) 法国社会主义者关于人性解放和改造社会的主张"甚至在最老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着作中也可以几乎一字不差地找到"; 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回到了它的祖国英国",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说建立了功利主义,影响了欧文的社会主义; 法国共产主义者"像欧文一样,也把唯物主义学说当作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②

  ( 5)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 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三者是通过形而上学改装的脱离人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以及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③

  ( 6)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思辨体系具有法国唯物主义反对 17 世纪形而上学那样的意义,"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④

  ( 二) 道德哲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是揭露鲍威尔、施蒂纳和格律恩所代表的德国小资产阶级已失去了启蒙精神,他们的意识形态已堕落为毫无实际内容的思辨玄想和混乱空洞的文字游戏.马克思顺便批判了反映启蒙时代精神的其他三种道德哲学.

  ( 1)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反映了 18 世纪德国市民具有的自宗教改革以来的小资产阶级的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严重脱节.他们安于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现状,把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善良意志"即使毫无效果也使他们心安理得; 他们受其他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剥削,而以"世界主义"自诩.⑤

  ( 2) 功利主义之所以把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功利关系,是因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服从于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

  这种"形而上学的抽象"伴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而经历了四个阶段: 最初,在英国资产阶级 1640 年和 1688 年取得政权的两次革命中,功利主义表现在霍布斯和洛克哲学之中,并是重农学派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心照不宣的前提; 其次,"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已经把这种学说理想化了,这种做法是和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前的反封建的作用完全一致的",因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功利主义当作启蒙的最终结果;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成为整个社会的生存条件,边沁因而把功利关系无条件地推崇为其他一切关系的唯一内容; 最后,马克思写道,"我们在穆勒的学说里可以看到,功利论和政治经济学是完全结合在一起了".⑥

  ( 3) 古希腊昔勒尼学派开创的享乐主义在近代法国成为宫廷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共同哲学.前者用回忆录、诗歌、小说等直接的素朴的形式,表达封建主义崩溃之前君主专制时期贪图享乐和挥金如土的人生观; 新兴的资产阶级则把享乐主义普遍化,"从而把它变成一种肤浅的虚伪的道德学说".当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而与无产阶级冲突之后,"贵族变成了伪善的信教者; 而资产阶级却道貌岸然",他们对自己在理论上有严格要求,而在实践中采取穷奢极侈的经济形式.资产阶级不加区别地应用于一切个人的享乐哲学的虚伪性,"只有在可能对现存制度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就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产生了共产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的时候,才能被揭露".这意味着,马克思接着说: "对任何一种道德,无论是禁欲主义道德或者享乐道德,宣判死刑."①

  ( 三) 英法唯物主义宗教形式的批判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及其缩写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重申了《神圣家族》中关于英法唯物主义的发展线索.缩写本"1892 年英文版导言"重点梳理了唯物主义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三次大决战中与宗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下所述.

  ( 1) 第一次大决战是德国宗教改革,以 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告终,"结果,德国在 200 年中被排除于欧洲在政治上起积极作用的民族之列".在第二次大决战中,加尔文教的改革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保障 1640 年英国革命的成功.②

  ( 2) 1688 年的"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资产阶级"打着宗教的旗帜战胜了国王和贵族",又发现"可以用宗教来操纵他的天然下属的灵魂",于是把宗教当作镇压下层阶级的补充工具.③

  ( 3) 英国唯物主义由于资产阶级的仇视而成为一个宗教异端,它的自然神论形式是"一种贵族的秘传学说","具有反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系".④

  ( 4) 在法国,"唯物主义最初也完全是贵族的学说.但是不久,它的革命性就显露出来",当英国唯物主义传到法国,公开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风靡一时,"成为一切有教养的青年信奉的教义".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第三次大决战,在革命进程中,唯物主义这个原来"由保皇党孕育的学说,竟给予法国共和党人和恐怖主义者一面理论旗帜,并且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⑤

  ( 5) 与此同时,英国为了摧毁法国的海上霸权的需要和对法国大革命恐怖政策的恐惧,"唯物主义既然成为法国革命的信条,敬畏上帝的英国资产者就更要紧紧地抓住宗教了".与此同时,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大工业的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即产业工人阶级.资产者在穷人传播福音所引入的"救世军"等教派"恢复了原始基督教的布道方式,把穷人看作是上帝的选民,用宗教手段反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不遗余力传播的基督教,"总有一天会给目前为此投掷金钱的富翁带来麻烦".⑥

  ( 6) 当德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法国和德国的资产阶级,只好采取最后的办法,不声不响地抛弃了他们的自由思想……嘲笑宗教的人,一个一个地在外表上变成了笃信宗教的人",他们乞灵于宗教,视之为"唯一的和最后的拯救手段".然而,恩格斯说: "除非我们相信超自然的奇迹,否则,我们就必须承认,任何宗教教义都难以支撑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⑦

  ( 四) 德国古典哲学批判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重点说明德国哲学革命对启蒙时代全部哲学具有总结意义,以及对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贡献.兹概述如下:

  ( 1) 19 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与 18 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都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先导,但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法国的启蒙学者同全部官方学说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而他们本人则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与此相反,德国哲学家是教授,他们是由国家任命的青年的导师,"他们的着作是公认的教科书".

  ( 2) 不论是支持德国古典哲学的政府,还是自认为是革命代表的自由派都没有看到"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辞后面,在他们笨拙枯燥的语言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⑧

  ( 3) 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以来的全部发展所完成的最终体系,虽然这个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他的辩证法"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①

  ( 4)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体系的教条同辩证的方法相矛盾,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②

  ( 5) 黑格尔的体系由于包含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在各个领域都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这样就"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隐含在黑格尔哲学内部的革命与保守的矛盾,在他死后表现为青年黑格尔派与"虔诚派的正统教徒和封建反动派"的分歧和围绕当前迫切的现实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斗争.③

  ( 6) 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领域首先是宗教和政治.在政治领域,《莱茵报》上青年黑格尔派的"激进资产阶级的哲学"的目标是要"消灭传统的宗教和现存的国家".在反宗教的斗争中,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别主张"实体"或"自我意识"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施蒂纳则是"无政府主义的先知",与他们相比,"唯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④

  ( 7) 费尔巴哈是青年黑格尔派中唯物主义的代表,"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但他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18 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它以力学为基础,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对人类社会持非历史的观点.费尔巴哈不同意过去的机械唯物主义,但未能向前发展唯物主义.⑤

  ( 8) 费尔巴哈的历史局限性在于,19 世纪自然科学中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还没有完成,他不知道辩证法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性,于是只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把它抛到一旁",未能吸收其辩证法精髓.费尔巴哈的缺陷还在于,他和历史上其他唯物主义者一样,"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因此想用"爱的宗教"代替传统宗教.加之脱离政治斗争的实践,因此被时代所抛弃.⑥

  ( 9) 马克思的学说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观",从原始宗教、罗马宗教到基督教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条件决定的".中世纪的基督教是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具有对应的封建等级制的宗教","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市民阶级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披上宗教的外衣.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荷兰独立,"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法国大革命是"同已经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相适应的、非宗教的、纯粹政治形式进行自己的革命",表明"基督教进入了它的最后阶段……统治阶级只把它当作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⑦

  ( 10) 哲学也是如此.从 15 世纪中叶到 19世纪,"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现在的德国哲学已经失去了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只有在工人阶级中还保持着"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的科学精神和理论态度.因此,《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最后一句话是: "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①本书标题中"终结"( Ausgang) 也有"出口"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本书最后的结论: 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最后、因而也是最高形态的德国古典哲学,只有进入代表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哲学之中,才能扬弃其宗教的、保守的因素,发展其批判的、科学的精神.

  三、马克思批判哲学提要

  ( 一) 列宁的"三三论"和葛兰西的"三一论"

  以上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在启蒙语境中进行哲学的批判.通过批判启蒙时代的英国国民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性理论.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社会主义.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同时又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着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②列宁的概括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三个来源"是前后发展的历时性,而"三个组成部分"是并列的共时性,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倡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如何相一致呢? 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统一? 再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和历史观如何统一? 还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还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中有内在联系的要素? 在这些问题引起的争论中,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概括和说法,极端者甚至认为马克思学说不是哲学,而只是一种社会政治学说,云云.

  列宁的同时代人葛兰西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试图解决之.他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唯物论、辩证法和社会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因此是"实践哲学".葛兰西明确地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的"三个来源"如何统一的问题.他说: "有人论证,说实践哲学是 19 世纪前半期文化最发达的环境中产生的,而这种文化是由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政治着作和实践所代表的,也就是说这三种文化运动是实践哲学的来源.对于这一论断应该去认识? 是说这三者分别对实践哲学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呢? 还是说实践哲学是这三者即这一时期全部文化的综合?"葛兰西的回答是后者,而且他提出了如何综合的方案:

  "应该把这种综合中的兼备'要素'确定为内在性的新概念,内在性本是德国古典哲学提出的思辨形式,后来借助于法国政治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而转化为历史主义的形式."③对此,我们有下列三点评论.

  ( 1)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现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 2) 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不是葛兰西所说的实践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与其说是争夺"文化霸权",不如说是表达无产阶级自觉阶级意识的科学理论; 革命的实践虽然是这一理论的应有之义,但不是其唯一意义.

  ( 3) 葛兰西正确地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性"是综合英国和法国学说的兼备要素,但认为"内在性"只是前者的思辨形式与后两者历史内容的联系,而没有看到这三者的综合是一个内在批判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在德国哲学内部批判黑格尔的颠倒体系,并运用辩证法范畴剖析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矛盾,从而创立了综合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整体.

  ( 二) 马克思"批判哲学"新概念

  我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着作的文本,已经表明了他们的哲学批判如何论述英国国民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种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阶级斗争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初始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意义的哲学批判可被概括为马克思批判哲学.所谓初始条件,指 18-19 世纪英法德三国启蒙运动影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源泉.所谓整体意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的综合,它不同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个组成部分的、通常被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德国语境中,自耶拿大学 1787 年设立批判哲学教席后,"批判哲学"成为康德哲学的代名词.在西方哲学史的语境中,批判是苏格拉底之后西方哲学的重要甚至首要功能的观点几乎已是一个常识.因此,我们不能在一般意义上谈论马克思的批判哲学,而要看到马克思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的批判不同的特殊含义.

  "批判哲学"不是外加给马克思的一个标签,而是他本人的自觉意识.1843 年 9 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阐述了创办《德法年鉴》的理念,结尾处写道: "这样,我们就能用一句话表明我们杂志的倾向: 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批判的哲学) .这是一项既为了世界,也为了我们的工作.它只能是联合起来的事业."①从时间上看,这封信是马克思在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关键时刻写的,"批判哲学"( kritische Pilosophie) 的设想与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文献有密切关系.从内容上看,马克思后来重要作品的思想贯穿"批判哲学"初步设想的要点.这些要点用成熟期着作的术语表达,就是三点: 其一,批判哲学是对当代阶级斗争的自觉阶级意识( 此信表述 为 "当 代 斗 争 的 自 我 阐 明 [Selbstver-st?ndigung]") ,批判哲学的主体是无产阶级 ( 此信中"联合起来的事业"即哲学与无产阶级的联合) ; 其二,批判哲学的对象是意识形态( 此信表述为"世界早就在幻想一种只要它意识就便能真正掌握的东西") ; 其三,批判的结果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此信表述为"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 ,以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此信表述为"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 .②

  ( 三)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发展阶段

  "批判"在德国哲学的语境中,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着作中,从来都有否定和肯定、抛弃和保留、排斥和吸取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批判哲学不是理论体系,而是创立理论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准确地把马克思独创的理论概括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科学发明.③ 如果我们认真看待恩格斯对马克思理论贡献的这些评价,那么就可以理解,马克思批判哲学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来说,马克思批判哲学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批判针对特定的现实和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了相应的科学理论.

  1. 第一阶段

  马克思批判哲学针对的现实是德国政治现状和宗教,针对的理论主要是黑格尔法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提出了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其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三点.

  ( 1) 发现了劳动异化的原因和消除异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因果联系.( 2) 摆脱了任何私利和偏见,既要消灭资产阶级利益的载体私有制,也摒弃了小资产阶级的偏见和空想.无产阶级是处在社会最低层、身体和意识都被剥夺了人性的阶级,无产阶级除了人类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除了实现人的类本质不能恢复自己的 人 性,除 了 解 放 全 人 类 不 能 解 放 自 己.

  ( 3) 达到了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学说是革命的"绝对命令",一旦掌握群众就能变为革命的物质力量.①

  2. 第二阶段

  马克思批判哲学针对的是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如副标题所示: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但该书批判对象是全部意识形态.如马克思所说: "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②比如,普鲁东曾被人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但马克思认为在德国"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为了批判蒲鲁东,马克思也要"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即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③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是颠倒物质世界与哲学家头脑里的思想概念之间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生产"的比喻,说明"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④为了把被意识形态家们的颠倒再颠倒过来,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生产、需要、家庭和意识等历史条件,以及社会分工包含的分配、交往和异化等历史关系进行分析,对古代、中世纪和资本主义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发展加以考察.就是说,通过意识形态批判,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虽然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以更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在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但它的主要内容已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全面阐明了.

  恩格斯说,唯物史观的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 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⑤.他还说,资产阶级之所以拒绝承认唯物史观,乃是出于意识形态对科学的敌视: "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因此,当唯物史观在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的时代,"学术的( Wissenschaftlich,中文本译作"科学的") 官方代表都变成毫无掩饰的资产阶级的和现存国家的意识形态家( Ideologe,中文本亦译作"玄想家") ".⑥

  3. 第三阶段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对象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 1844 年巴黎手稿中开始积累和思考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材料,1847 年《哲学的贫困》展示了马克思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直到 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才决定按照辩证法的逻辑方法,分析英国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矛盾,创立自己的经济科学.

  马克思把古典经济学说成"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⑦.其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的利益等同为国民的财富,这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 他们用"劳动""资本""利润""地租"等经济范畴概括阶级利益,暴露了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但是,古典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始终阻碍他们科学研究的深刻和彻底,因此产生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比如,由于没有历史的观点,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升华为完善的、永恒的自然形式.再如,由于唯心论的颠倒,他们把解除封建人身依附和等级关系以适应资本积累需要的"自由""平等""所有权"等观念抽象为普遍人性和自然权利,商品交换领域似乎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①.还如,出于资产阶级的偏见,他们无法解决范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例证1: 李嘉图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但把价值混同为劳动费用,把剩余价值混同为利润,因而无法解释社会资产的总量; 例证 2: 拉姆赛即使"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还是用资产者的口吻,把剩余价值说成"繁衍工人的种族"所需要的一个余额; ②例证3: 当资产阶级在英法成为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学堕落为庸俗经济学,"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③马克思说,在《资本论》采用的是可与物理学相媲美的、"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科学方法.庸俗经济学家对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敌视不是"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而是"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情感,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毫无疑问,《资本论》是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在理论上已经有了更明确的阶级意识"的时代产物,但这并不是说,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真假是非仅仅是阶级利益的冲突.

  马克思说,他所批判的资产阶级"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他的"自由的科学研究"虽然代表无产阶级,但不只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现实利益,而是代表无产阶级的自觉阶级意识,"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④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创立的理论达到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 四) 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

  以上业已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三个部分,因为它的来源是启蒙时代英法德三国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以下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之所以是统一的,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对这三个理论成果的批判具有历史连续性和逻辑连贯性.

  ( 1) 批判哲学三个阶段的历史连续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一阶段蕴含着后面阶段的批判,比如,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包含了黑格尔法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以及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包含着对社会各种经济关系的唯物主义考察: 第二,后一阶段保留了前一阶段批判的成果,比如,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发点是阶级斗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是对英国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批判哲学三个阶段的历史连续性从发生学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的相互交叉和关联.

  ( 2) 历史连续性与逻辑连贯性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是批判哲学三个阶段的批判对象,依次是德法政治思想、德国意识形态,以及英国政治经济学,与此相应,对"三个部分"更合理的表述是: 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理解不是语序的调整,而是为了显明"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

  设在时间上先后出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别是 p,q,r,则~ p→ ~ q→ ~ r.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阶级斗争学说,就没有唯物史观; 如果没有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批判,就没有政治经济学批判.上述逻辑关系式的等值形式是r→q→p.就是说,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才能充分理解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上其他生产方式的阐述,用马克思的话说: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⑤; 而唯物史观又使社会主义学说成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学科基础上看,社会主义理论是实证的政治学( 如马克思对德国政治现状和法哲学的批判) 和社会学( 如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 ; 而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政治经济学是分析经济学范畴关系的科学.实证研究、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这三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有逻辑递进关系.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反对"实证的事物是不合理性的"说法,认为那是"非历史的臆想、模糊的空想和故意的虚构"①.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实证科学等同为唯一科学的孔德学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②唯物史观就是这样的历史科学,如恩格斯所说,唯物史观的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 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不过,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不再认为历史科学是唯一的科学.恩格斯说,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是"科学的、独立的",它"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③恩格斯说明唯物史观的历史科学与其基础上的经济科学的区别在于"两种方式,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经济科学不能按照经济学史的顺序来表述,"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采用逻辑的方式只是为了摆脱历史的偶然性的干扰,而不是摆脱历史的进程.相反,逻辑方式的思想进程"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④.恩格斯提到的"历史方式"相当于实证研究,逻辑方式是按照范畴分析生产方式的经济科学,而"历史进程的规律"是唯物史观.经济科学的范畴从实证研究的丰富材料中抽象出来,同时需要唯物史观排除、修正不正确的解释和偶然性的干扰,使经济学范畴的关系达到理论上的前后一贯性.按照这种方式写成的《资本论》不只是经济科学的经典,而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科学范式.

  至此,我们希望已经回答本文开始提出的马克思如何汲取启蒙时代精神精华问题,也回答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有何关联、"三个组成部分"有何内在联系等问题.最后需要补充说明,尽管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些因素不够完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或更改,但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批判哲学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中有不少从不同方面表述马克思批判哲学精髓的格言,比如,"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等.马克思批判哲学在中外马克思主义界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界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继续表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当今这个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批判哲学.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