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2 共108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国家思想探析
【第一章】马克思国家观的历史地位研究绪论
【2.1 2.2】马克思国家观产生的现实基础
【2.3 2.4】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马克思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结论/参考文献】马克思国家观念及其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马克思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国家观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时至今日虽然世界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马克思国家观闪耀着的真理的光辉是毋庸置疑的,其理论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国家建设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4.1 马克思国家观的评价

  
  马克思国家观自提出以来,一直都是国家理论研究者的思想源泉。马克思国家观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蕴含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的理论基石。
  
  4.1.1 马克思国家观是科学的国家学说体系
  
  在马克思之前的国家学说并没有从一个系统科学的角度来阐述国家问题,他们要不就是只从国家问题的一个角度来阐述国家学说而没有形成体系,要不就是有逻辑性的结构问题从而没有被接受。卢梭的国家学说观点主要集中在对国家起源、消亡和职能上,并没有对所有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家起源上卢梭仍然站在代表普遍意志的社会契约来揭示国家和政治的产生,并没有认识到国家起源的真正基础,只是猜测到了一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道理;在国家职能上,卢梭虽然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种社会职能,但是他没有在根本上区分市民社会和国家,在卢梭的理论中,市民社会指的是与自然状态相对的政治社会或国家,而并非指的是与抽象的、普遍的国家相对的现实的、特殊的实体社会,所以说卢梭关于国家职能的论述因缺乏现实基础而显得空洞无力;在国家的消亡上,卢梭认为民主越发展, 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就越严厉、越完善, 于是国家除了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外,即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办事机构,再也不可能谋求自身的特殊利益了,这是卢梭美好的政治理想, 也是国家消亡的曙光。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虽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体系,但是由于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国家是伦理精神的实体体现,伦理是一个精神性的、有机的世界,伦理通过分化而产生了国家,而国家是最初的东西,市民社会是在国家内部家庭发展而来的,黑格尔从其根深蒂固的客观唯心主义出发,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立场贯穿于黑格尔的国家观乃至整个法哲学中,纵观黑格尔的国家观乃至整个法哲学, 其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在诸多观点上的神秘主义贯穿于始终,虽然黑格尔国家观有逻辑上的错误,但是并不能对他进行全盘的否定,对黑格尔批判性的继承最终才产生了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运用了与其他国家理论都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国家观问题,科学的阐述了国家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不但创新性的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国家的本质问题,理清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为国家理论研究拓展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且马克思还开创了国家理论研究方法的先河,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形态、国家的消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国家学说理论,可以说马克思研究国家观的视角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对当代国家理论的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马克思之前从来没有一种国家理论能够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如此大的推动作用,尽管人类历史风云变幻,时代发展波澜壮阔,但是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国家观所预言的发展趋势。任何支持或者批判马克思国家观的学者,在研究国家理论时都无法绕过马克思国家观来进行研究,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从马克思国家观里汲取养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理论研究的复兴,让马克思国家观又一次走上了前台,马克思国家观因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性的研究方法和多视域的研究角度,在当代国家理论研究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4.1.2 马克思国家观是对以往国家观的超越
  
  马克思国家观的诞生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之前所有的国家观的一次超越,是人类哲学史上一次革命性突破。
  
  首先,马克思国家观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的超越。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就在追寻自由主义观念,古希腊城邦制度更是这种国家观的一种现实实践,后来芝诺从自然法理的角度解释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人可以脱离神的指引,依靠自己理性的生活,这就是自由主义观念的核心--个人主义观念的萌芽。黑暗的中世纪,基督神学的统治也影响了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的形成,后来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的产生正是对基督神学国家观的去神学后的产物。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分析了人的本质与自然的状态,从而推导出国家的基础。在其中,国家的概念更多的是抽象独立的主体,是伦理道德的神圣化的产物,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主体。马克思国家观中国家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进程,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比较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的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国家观更加科学和深刻。
  
  其次,马克思国家观是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超越。黑格尔国家观以唯心主义为基础,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认为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这其实与神学国家观中认为国家是上帝的意志的观点是十分相似的。黑格尔国家观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有了巨大进步,黑格尔国家观没有把国家看作抽象的人性的集合主体,而且认识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有着因果关系。黑格尔国家观从唯心主义出发,把自由、伦理等范畴施加于国家至上,在逻辑上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本该属于上层建筑的国家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产生国家的基础--社会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马克思国家观就是在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批判的继承中建立的,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主客颠倒的逻辑错误,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实现了对黑格尔国家观的超越。
  
  马克思的国家观批判了前人关于国家理论的谬误,创新的从经济和历史的视域构建了国家理论,不但对马克思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种种弊病进行了批判和揭示,而且还得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以及实践方法--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国家观不但超越了前人的一切国家观,而且还对未来国家进行了展望,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可以说任何研究国家理论的学者都无法绕过马克思国家观而进行研究,可见马克思国家观的历史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4.1.3 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国家观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体系中的基石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创造性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体系,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拓展马克思国家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的书稿,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在《起源》中,恩格斯把马克思关于国家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起源》涵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对后世马克思国家观研究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国家不仅仅是阶级镇压的工具,不能把国家同暴力机关等同,要把统治阶级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保护手段包含在国家的概念范畴之内。葛兰西还发展了市民社会的理论,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市民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能发挥凝聚力。葛兰西的国家思想是对马克思国家观的一个重要补充,他扩宽了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内涵,把争夺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加入到国家理论当中,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马克思国家观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列宁的国家观是对马克思国家的一种继承,他发展了暴力革命的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在经济上也提出要发展生产力,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就像《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0]293.”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国家观,强化了无产阶级专政,推行了计划经济,开始了“苏联模式”的道路。斯大林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强加干预,最终使得苏联成为“一体化”的国家。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国家观,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从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来阐述国家的概念。毛泽东国家观里还存在着继续革命的思想,也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谈经济问题,这种倾向其实就是过分强调了国家政治职能的作用,代替了社会职能的作用。邓小平把马克思国家观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中国化。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2].”邓小平还提出了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把中国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发展生产力的初级阶段根本任务。邓小平提出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反对霸权,永远不称霸。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家观,把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发展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下,实践马克思国家理论关于具体国家如何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到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理论创新,也是当代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在治理和建构现代国家的实践中的指导思想上的创新[33].”胡锦涛继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一环。胡锦涛还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国家观中市民社会的理念,是马克思经典理论和中国实际的一次完美结。
  
  ***继承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原理,着眼于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4].”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国家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
  
  综上所述,马克思国家观自马克思建立提出以来,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了拓展和挖掘,从未有一种国家观像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一样对社会变革起到如此大的推动作用,在这其中马克思国家观的基石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后人们或是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系统的整理,或是从马克思的一个理论观点入手,或者把马克思国家观和现实实际相结合,总之后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无数理论成果都闪烁着马克思国家观真理的光芒。
  
  4.2 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国家观不但是国家理论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而且直接影响现实世界中国家的道路选择。马克思国家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活跃着的理论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就是在马克思国家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基础和规律性总结同样适用于中国当前国情,为中国当代的国家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
  
  4.2.1 马克思国家观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理论生命力
  
  在当代的环境下研究马克思国家观,探索马克思国家观的当代价值,其实就是研究一百六十多年前诞生的理论在我们当前时代的意义,本质上来说就是研究马克思国家观理论是否过时,是否还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马克思国家观虽然创立于一百六十多年前,但是它对揭示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客观规律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一个理论是否具有解释力和时代性,不能以其产生的年代来断定。马克思国家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研究以国家为对象的具体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国家的基础理论和其研究国家问题的方法论,不但在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中起到过重大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实际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为我们今天解决国家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确定基本的价值目标;另一个方面马克思国家观理论研究的国家问题,仍然存在于当今国家问题之中,其理论的生命力还在继续。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要看它生产时提出的问题被没被解决,如果它提出的问题直到今日还没有被解决,那么它就还有价值,马克思国家观就是如此。马克思生活在资产阶级高速发展的年代,提出了阶级斗争与国家的消亡等问题,这些问题直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要研究当前的国家问题,仍然需要用马克思国家观进行分析。对此,美国的凯尔纳曾提出:“我们仍然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将仍然是合乎时宜的[35].”只要马克思那个时代存在的问题还没有被彻底解决,马克思国家观理论就没有过时,它就仍然具有理论生命力。
  
  4.2.2 马克思国家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重要指导思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经了五代领导人的耕耘,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公认的新兴大国,在这其中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它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国家思想,同时也不断吸收西方国家观的先进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观,其主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它不仅包括国家主权观、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还包括文化观、生态观等等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与当时马克思国家观的诉求已经不一样了,马克思国家观更多的是从本质、起源、职能、形态、权力与消亡等国家的根本性质入手,这是与当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剖析而产生了国家观,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更多的是对具体问题的阐述和分析,这是符合当今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的,但是其思想内涵都闪耀着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智慧。例如,当今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与马克思发展生产力,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不谋而合;在国家性质上,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来源于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在以马克思国家观为指导思想下,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国家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复杂和国内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新的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会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观领域层面。
  
  4.2.3 马克思国家观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就是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必须提高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的职能比较单一,并没有像今天一样具体化,国家的治理能力在马克思国家观中并没有受到重视,马克思更多的是从国家的管理职能和社会国家关系出发,并没有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现今社会产生的问题急需解决,所以我们必须从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度挖掘其思想内涵,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需求,让中国特色国家观不断充实和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4].”确立这个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进,是对我国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坚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力国家的效能,能让我国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能让我国构建起更加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衡量制度好坏、政权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
  
  4.3 马克思国家观的实践价值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基本政策,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了转型期,恰逢世界政体经济环境的低迷,而且国际形势逐渐复杂,恐怖主义猖獗,主权纠纷不断,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国要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成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这就是说,现阶段国家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它关系着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国家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和分析马克思国家观中精华的观点理论也对我国当代国家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4.3.1 为中国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十世纪末苏东巨变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苏美两强争霸的格局已经结束了,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国家理论的研究再一次成为世界学术界的热点,马克思国家观自然而然的又一次成为了研究的核心。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特别是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对都来的国家理论研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西方马克思的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和葛兰西是西方最早研究国家问题的学者。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国家观”奠定了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国家问题的起点,后来阿尔都塞、哈贝马斯、列斐伏尔都是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国家观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说马克思国家理论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都深深的影响了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等研究国家理论的学派。可以说一直到今天世界上主流的国家理论学派都深受马克思国家观理论的影响,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研究马克思国家观,依然可以从其中汲取养分,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对我们当代国家观研究仍然有很大启发,马克思国家观的核心理论更是对我们当代国家观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虽然马克思国家观一些受时代局限性的理论已经不再符合当今我国的国情,然是研究马克思国家观同样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建设。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焦点位置,云南暴恐案、新疆暴恐事件、钓鱼岛、南海岛礁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一些组织在境外势力的干涉下,不断挑战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有一些境外势力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网络上不断散步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谣言,煽动青年人的极端情绪,制造恐慌或者愤怒的情绪,试图动荡我国社会的稳定。面对这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想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注意防范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建立起牢固的防线,增强人民对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爱国情怀、和国家思想内核的深刻理解,这是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新要求。不论时代怎么改变,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国家观思想为内核,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
  
  4.3.2 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虽然我国坚定不移的实行和平发展的战略,但是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国家主权是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的,是一个国家独立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那么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了保障,就更不用谈建设独立的国家了。从中国的近代史来看,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下,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失去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中华儿女经过无数的抗争和磨难,在 1949 年才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一段血的教训警醒我们,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重要性。
  
  坚持马克思国家观,有利于提高对捍卫国家独立与主权问题的认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国家的行事准则和政策归宿。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更多表现在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综合国力上,但是一定要谨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了国家利益的根本,也就是主权和独立。在当今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而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捍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从而也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指导。
  
  4.3.3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
  
  马克思的国家观中国家的职能是具有二重性的,既具有政治统治职能,又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在旧的时代,因为存在有对立的阶级,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在国家职能中占据主要位置,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期这一现象特别突出。然而,过分的强调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最终产生了很多严重的政治事件,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当前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统治职能已经不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政府需要转变职能。
  
  国家的职能需要转变。首先,需要把重心从政治统治职能转变为社会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成为了社会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政府的社会职能发挥作用,加大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政府的职能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其次,需要从国家政治统治职能转变为民主法治职能。政府职能的重心转移到了社会职能,并不意味着政治职能就消失了,只不过是政治统治职能发挥作用的方式从过去的暴力镇压维护政权变为运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系来维护政治的稳定,通过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依法治国的理念。最后,政府的社会职能需要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国家调控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管制型政府因为一切从政府管理出发,效率低下,官本位严重,缺乏与群众的沟通,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应该被时代淘汰了。新的服务型的政府以服务为宗旨,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提高了政府运转的效率,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政府。
  
  4.3.4 推动国家社会新型关系构建加快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国家观中的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想,是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精华,对于我们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国家和社会关系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国家观中的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制约关系所得出的一种交往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治权力直接干涉甚至吞并了市民社会,那样不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限制了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其优越性,影响了社会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我国正处于新型市民社会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发展,既能保护市民社会独立性,又能发挥国家全局视野的控制与调节的,民主法治的新型国家和社会关系。
  
  构建这种新型关系,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之间的关系,实现双向民主化。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市民社会得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良性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发挥马克思国家观理论指导作用,让各种社会组织得到独立自由的发展,让社会主义国家发挥领导和统筹的作用,只有强社会才能强国家,实现二者双向民主化。其次,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中市民社会成员的素质。
  
  市民社会成员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市民社会成员应当具备适合公共社会发展的契约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只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但是社会民主法治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总体目标。
  
  4.3.5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努力实现中国梦
  
  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影子。中国是个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传承,鸦片战争以来 100 多年的屈辱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 多年发展史,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思想内核。***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模式并不代表是错误的,中国的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别的国家的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独特之路,只有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走的稳走的好。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 60 多年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理论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已经逐渐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总书记也为新时代国家观赋予了新内涵,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者,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是***总书记把马克思国家观和中国国情融合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观。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的不断发展已经震惊了世界,事实已经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还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新的时代下,我们应该重新起步,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的今天,***总书记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又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饱含生命力和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
  
  4.4 本章小结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观以马克思国家观为指导思想,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当代价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转变国家职能,建立新型国家社会关系,努力实现中花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