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2 共293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认识探析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研究绪论
【第二章】马、恩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内涵
【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实践与意义
【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与西方现代宗教理解的关系
【结论/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宗教是在人类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正确地理解宗教,对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特性,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适应了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存续和西方宗教思想传入而带来的竞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践,宗教的文化建构意义和个体内在超越意义急需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步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使得一元化的宗教观念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个体去理解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需要,因此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同时,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进行有益的发展与补充。
  
  在当代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一方面,要了解其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梳理其内在逻辑和特征,并与西方现代宗教理解进行比较,丰富当代人对宗教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要认清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在宗教学研究和政治行动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进而彰显出它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从内部角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宗教。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想批判的前提和准备,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精神上的反映,宗教的发展和消亡有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当人类自己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人类的解放时,宗教才会走向消亡。
  
  从外部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宗教学建立的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宗教学发展路径的一部分,它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观念,也为综合理解宗教提供了物质维度和社会关系视角。西方现代宗教理解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多样性,既包括科学实证研究,也包括对感性生命体验的解释,既包括宗教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宗教对个体信仰影响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和西方现代宗教理解对相似的分析对象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前者认为宗教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历史过程,后者则更倾向于宗教的外在形式发生了改变,而其社会功能依然长期存在。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强调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这种观念促进了人类脱离神权的束缚,走向人类的思想解放。西方宗教社会学则倾向于认为宗教在现代社会走向世俗化,个体化,认为现代社会的趋势是个体信仰自由选择。二十世纪后半叶,不少宗教学研究者指出,在各种宗教观念多元发展的状态下,保守的、非理性的宗教观念有回流的趋势。
  
  在人类过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宗教起源于对人性的反思、对脱离苦难的向往,它曾经统治着人性,压抑思想自由,也曾彰显人文关怀,成为思想解放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使人们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在不断的适应着经济基础,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西方现代宗教理解则告诉人们宗教是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镜子”,直接的反映出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宗教是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砝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调和个体与社会、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本文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同时,将其与西方现代宗教理解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发现二者在对宗教全面的理解过程中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然而,宗教的含混性决定了宗教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互相矛盾的宗教观念都能在现代社会的“信仰市场”中找到其适用的对象。在现代人宗教观念走向多元化的趋势下,梳理和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宗教学理论研究,宗教政策的制定,宗教对于个体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认知,它照见了中国人的过去,也奠定中国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4]王珍著:《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年版。
  
  [5]约翰·希克著:《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6]吕大吉著:《宗教学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7]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9]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8]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0]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1]罗伯托·希普里阿尼著:《宗教社会学史》,劳拉·费拉罗迪英译,高师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2]张志刚主编:《20 世纪宗教观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3]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15]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中文期刊文章

        [1]王肖艳:马克思论宗教,载《科学与无神论》,2007 年第 5 期。
  
  [2]王肖艳:马克思论宗教(二),载《科学与无神论》,2007 年第 6 期。
  
  [3]徐长福: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省思,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 年。
  
  [4]肖群:浅析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恩格斯,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5]王礼平,黄伟: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6]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1 期。
  
  [7]刘同舫: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 2 期。
  
  [8]陆树程,方文: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 5 期。
  
  [9]张志刚: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四期。
  
  [10]陈麟书:现代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革新意义,载《宗教学研究》,1996 年第3 期。
  
  学位论文[1]秦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博士论文),徐艳玲指导,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0 年 4 月提交。
  
  [2]魏琪:《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研究》(博士论文),牟钟鉴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专业,2005 年 3 月提交。
  
  [3]王冬丽,《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研究》,(博士论文),龚学增教授指导,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007 年 5 月提交。
  
  [4]孟宪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博士论文),徐艳玲教授指导,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 年 6 月提交。


  致谢
  
  在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感谢我的导师张迅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指导。张老师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专气致柔”的赤子之心都给我的研究生生涯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善良、包容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我想对张老师致以我真诚的敬意。
  
  在论文的开题,答辩过程中,余科杰老师、崔朝东老师也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珍贵的意见,使我能更全面的思考我的毕业论文的学术意义与价值,极大的丰富了我对于本论文选题的认识,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晋红在生活中的陪伴,使我在苦苦思考时少了几分孤独,多了几分温暖。
  
  非常感谢外交学院师长们对我的教导与帮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