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消解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0 共65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科技价值理性缺失化解途径探究
【第一章】科学技术价值理性缺失问题研究引言
【第二章】价值理性的透视
【第三章】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危害
【第四章】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消解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弥补科技价值理性的缺失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消解途径
  
  前文讨论了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原因,那么如何减少现实生活中因价值理性缺位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试析价值理性缺失的消解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科技价值理性回归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将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在吸取优质传统观念之后,经过融合、创新,达到了新的飞跃。毋容置疑,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超越,符合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理性胡锦涛同志秉持“科学发展观”,并大力提倡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只有处处维护人民的权益,才能够实现长期发展,这亦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另外,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应时刻保持协调、同步。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看作各种行为和决策的基础,这和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肯定了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还是要实现的终极目标的价值体现。
    
  从整个世界的发展史来看“以人为本”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有西方学者就发表了一则言论,认为人不仅是一切事物的尺度标准,更是其存在的根本,甚至已超出一切限定,是凌驾于存在与否的独立尺度。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是神权的统治时代,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大胆提出了人的价值,将人与虚无缥缈存在的神相提并论,并在文化方面将人置于神之上。再后来,法国部分人士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赋予了其政治意义。在现代人本主义的概念里,人是独一无二的,其所具备的潜力,或者可以理解为主体能动性理应有所用武之地。“以人为本”
  
  思想在我国的起源较早,首次出现在《管子·霸业》中,作者认为人乃治国立业的根本,是稳固帝业的基础。管子的本意是将人与统治联系到一起,把人看作一种实现政治统治的必要因素。随着文化的改革与进步,此种思想亦随之日渐进步、完善。此后,与马克思主义完美结合,使其有了立足的科学支撑。与此相关的言论有:人的存在是历史延续的首要条件,还有一些从解放的实质出发,认为其实际上是人在索回属于自身的各种权利。随后历经完善的人本思想在国内又有了独特的民族烙印。首先是毛主席在解放时期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中国发展的状况大胆以民意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随后,江泽民大力倡导“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后,科学发展观概念正式形成。这些发展历程表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结合了国情之后,不断进步完善,成功演变为了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
  
  不同于其他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着重体现在它有理论的支撑,富含科学价值。它是在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结合后的产物,是完全与科学相统一的。以人为本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我们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后,针对其中出现的一些相悖之处提出的正确指导理念;另一方面,它涵盖的价值理性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的,贵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战略。工具理性也可从政府制定的发展策略中得以体现。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工具理性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与要求有三点:1.全面(有三层含义,分别代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2.协调(主要是为了确保实现五个统筹)。3.可持续(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长期战略,爱护生态,以环保的方式稳步发展,正确处理人、环境、资源的关系)。当前,虽然国内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暴露了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例如:经济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发展速度相差过大,农村和城区之间的各种差距也越发明显,人口问题虽得到控制,但是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问题不被重视,污染严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结合实际不难看出,它提出的基础是紧密结合了发展现状,并正确分析发展趋势,具备科学性和工具理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的重要性,它立足于实际,与社会进步规律相符,面对各种问题采用科学、高效的解决方式。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其立足点及终极目标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深层意义上讲,它蕴含的工具理性实质上源于价值理性。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在结合了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独特发展策略,其实际也是为了改善人类发展现状,解决经济腾飞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在各方面都施行到位,以长远的发展目标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做到维持生态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其科学合理性,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正确分析,并真实的预判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挑战,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其关键在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处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导向,两者相辅相成,是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稳步发展的基础,具有指导作用。
  
  (二)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在现在社会发展中,对科技精神不能再单一的注重科学性,科技应该是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公正科学的理性,还要关注以人生目的和意义为导向的人文精神。科技技术虽然能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但是科学不光具有工具理性还有价值理性,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可以规避科技异化的问题,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提供思想基础。
  
  以前,我们对自然有过太多改造和索取,然而这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报以人文关怀,一方面,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建立生态产业,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当下人类生态危机如此迫近的时候,以人文关怀指导科学精神发展,不走过去那样的发展老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看重成果效益到追求长远发展可持续为原则,我们会减少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从这个结果来看,以人文精神发展科学精神,是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有效途径。
  
  如今,我们面临着生态和人文的双重危机,此时还不进行反思,后果不堪设想。想利用科技使人走出异化困境,首先要先认清科技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其次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降低两种理性之间的出现失衡及矛盾的风险,尽可能使价值理性在科技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释放其应有的能量,使科技理性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二、建设合理的政治制度
  
  科技有着无限的潜力,尤其是在物质生产生活的改造上,但是科技的这些潜1自身无法对这一点负责,所以谈论科技也不能脱离社会历史这个背景。合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会让所有人向着共同的、和谐的方向前进。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大,这毋庸置疑,可这作用也要一分为二,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合理的社会制度里,科技可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反之,可能会成为危害社会的武器。在对科技的态度上,有两种观点我们都应该反对,一种是科技万能论,一种是科技无用论。其实科技发展会给我们带来福祉,只是我们要尽力降低它的负面作用,最大的发挥科技的功能效应,这就需要人对科技有掌控和驾驭。这掌控的能力就体现了价值理性的规范引导,社会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实现。要想达到人的自由平等,不单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需要个人对这种发达生产力的占有,只有做到“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受所有人支配”的时候,个体的劳动才没有屈从性,以生产总和的共同占有代替私有制形式,把生产所得用在自身的全面发展上,使人的发展从片面向全面转变。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象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①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就要推翻旧有的那种社会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消除“异化劳动”.?
  
  现在,我们建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这一本质的概括,不仅是对经济制度而言的,它也体现了制度的价值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现代性
  
  在如今的现代化,我们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在西方国家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走出一条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路,我们已经有了方向。发达国家经历的那些不计生态后果的发展是十分错误的,我们一定要重新建设我们的“现代性”.?
  
  合理的现代性,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尤为重要。不光是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着这二者关系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好像经常摆在跷跷板的两边,注重一方面,就顾忌不到另一面。公平和效率的对立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性和价值的对立关系,效率可以说是一种手段,是手段就可以通过工具理性解释;但是公平涉及的是人文关怀,它可以用价值理性的问题来解释。因此,我们可以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加以转化,看成公平和效益之间的矛盾。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较低,所以,我们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那么提升效率是必然要做的。在社会中的,我们做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仅凭提高效率就谈社会进步发展似乎太狭隘了。“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不光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要实现社会正义与平等,消除两级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平的意义更加显现出来,因为不公的问题已经越过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协调发展的难题。曾有人提出,我们面临着两种公平的缺失:一种是代内公平,另外一种是代际公平。处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自身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态资源是共享的,且生态资源也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没有限度的任由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应该尽量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破坏自然的发展老路。而已经进入发达水平的国家更应该主动背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我们既然生活在一个世界里,那么就站在这个角度上,个人服从国家利益,国家服从世界利益,共同维护这一个生存的空间。第二种代际公平,是指我们当下这一代人的发展要为后代考虑,使发展持续下去。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当代人应该为后代的生存着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
  
  在笔者看来,既然效率和公平可以理解为手段和目的,那么手段一定是为目的服务的,这是前提。因此,这两者的最佳组合应是,不损害公平为原则,不阻碍效率为目标,公平和效率协同发展是构建合理现代性的本质。
  
  三、制定合规的科技政策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是不可控的,有太多的选择性,而人类理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举足轻重,在整个阶段内,科学技术的选择都是以理性为主要影响因素,实际上是与各群体的一场博弈,我们应该调动各种力量,共同协作维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中的平衡。
  
  早前,国外学者提出过“社会控制”的概念,它是充分利用大家公认的价值观、能实现的规章制度及公众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等方法来实现对行为的制约,使社会各群体之间协调互助、彼此联系实现共同进步。最终目的是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使社会发展有序、高效进行,当然这也是解决技术发展时价值理性匮乏的有效途径。要做到价值理性的回归,加大科技知识的投入力度只是基础,还应运用高效的制度进行适当的干预、控制。
  
  (一)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准入制度
  
  新技术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最终生活需求,改善其内外生存环境,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为尽可能缩小风险带来的伤害,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在创新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预,对于过程中出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情况,及时制止。解决途径有:针对风险较大的创新技术,应执行准入制度,尤其注意的是准入门槛的设置应合理,如若设置偏低,则会导致参与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很难实现很好的配合,从而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当然,门槛如若设置偏低,则会出现人员匮乏,降低创新的积极性,同样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因各行各业的性质不同,不能一以贯之,应对于不同的对象采用不一样的门槛。例如一些风险大且又十分重要的创新,则需对参与人员严格把关,设置的门槛相对偏高,此类技术多为涉及生命安全、国家利益、对人类发展影响重大的领域;对于其他技术,可按照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门槛。在完善制度时,应当首先分析其涉及的群体、领域等,均需作出明确的制度标准,以确保相关因素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①另外创新必然伴随着科技、知识等附加值的提升,因此要求参与人员应当有足够的科技水平,来应对研发及实现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二)建立技术创新的科学评价机制
  
  创新带来了新技术,而判定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却存在很大漏洞,比如标准过于简单,仅靠效用判断技术是否可靠。评判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比如切尔诺贝利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但这项缺陷设计仍未中止,在多年以后,我们又看到了更大的核事故--福岛核泄漏。可见,新技术的评价功能之重要,而评价机制绝不能无视价值理性。
  
  综上,完善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可从两方面(标准、内容)改进。首先,新技术开发不容置疑会带来新的功用,但还应看到其潜藏的风险,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才能得到正确的评判结果,从而为新技术是否能得到实际运用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影响较大,涉及到安全的新技术,其评价标准应更加合理,更应当谨慎对待。评价机制作为在实施前预判其可行性的重要制度指标,所以,要求秉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充分考虑影响技术推行的各个因素,按照相关法则进行合理的运算,得到最接近于实际的效果,再结合各种技术之间的组合关系,给出正确的评价结果。另外,评价时多考虑消极负面的因素,也是降低风险的方式之一,因为只有预判到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够在应用之前做好防御措施,并积极改进。所以,在评价时带着批判的思想去尽力预料风险很有必要。评价制度的完善首先需要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反复推敲新技术,找到技术的闪光点,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明确意见,帮助其进行技术方面的完善,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当然,结合以往经验,技术评价时公众的力量也不可忽视,道格拉斯曾经提出风险本质是社会协商与妥协的之间的博弈。在上世纪的意大利民主制度实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和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商议,致使新制度并不能得到公众认可,最终夭折。新技术的应用对象是公众,因此虽然他们也许专业知识不够,但是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新技术能不能实现。公众发表建议的方式通常有社交论坛或者直接参与民意表决,按照这样的参与方式,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对新技术的要求并表达认可度,也就能够根据此项调查结果判断新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并预判其存在是否合理。显然,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增强价值理性的影响力。公众可以参与的民意调查可以涉及各方面,例如一些产品能否进入商业化、国家重要基站应选择什么样的建造地点比较好。评价机制的健全有以下意义:若评价结果多是认可、满意,就会带来技术创新的正能量,加快创新的速度,若评价结果不甚理想,则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规避风险,改善技术。长此以往,便可很大程度上剔出评价时存在的功利性思想, 从而弥补价值理性的缺失。
  
  (三)完善技术创新的监督机制
  
  逐渐健全技术评价必不可少的是要建立监督机制。例如新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在监督,就很难保证其能达到预期的执行力度。技术方面同样如此,整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如果出现漏洞,还可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科技的风险程度有大有小,可根据结果采取不同方式的干预或补救。有些新技术的涉及面较广,可能会引发附带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大,对于这类问题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干预手段,比如责令其中止研发。例如伯格中断遗传基因重组事件;对于以功利为主要目的,严重伤害其他人权益,而且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可以按照规定严惩。类似于评价机制,监督也需要借助专业人士和社会的双重力量,才能积极反馈信息,更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可以看出,监督机制也是技术创新中不可缺少的,是科技发展的外在保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