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合探析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6 共732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探究
  【引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合探析引言
  【第一章】沙夫人道主义观念的缘起
  【第二章】沙夫人道主义思想的演进
  【3.1  3.2】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的关注
  【3.3 - 3.5】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评价
  【第四章】对沙夫人道主义理论的评价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人道主义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哲学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和历史的高度,审视一切。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整个哲学的变革。马克思逝世后,出现了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进入20 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出现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的路径。这些流派都想通过自己独特的研究试图给予马克思主义以正确的解读。在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从三十年代到今天,仍然具有影响力,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学派也在二战后得以流行,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也很大,除此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这些现象构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形势。

  自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东欧苏联出现了一些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主要有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波兰的"哲学人文主义学派"、以及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这些流派都是对非斯大林运动的响应,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不同音",并且,他们的基本观点也较为一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波兰,哲学在苏共二十大后有了大发展,其中,波兰的哲学人文主义学派吸收了存在主义、人格主义等哲学观点后,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力图建立更加符合人性、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L.科拉科夫斯基、A.沙夫等,其中,亚当·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亚当·沙夫(Adam Schaff,1913-2006)是波兰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1913年出生于波兰的利沃夫(Lvov,在苏联境内),曾在巴黎政治经济学院学校法律和经济,回国后又学习哲学,1945 年在莫斯科获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他于 1945--1948 年在罗兹大学任教授,1948 年起在华沙大学任教,1952 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通讯院士,1961 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在 1955--1968 年间,沙夫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并且先后任波兰科学院院士、哲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和社会学学会主席,1963 年因与波兰统一工人党党中央关系恶化而辞去有关领导职务,后到维也纳任社会科学欧洲中心理事会主席,1972 年后成为"罗马俱乐部"最高成员之一,1980 年任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主席。作为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沙夫在西方许多大学中担任客座教授,先后被授予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大学名誉博士称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法国南希大学博士学位等。20 世纪 80 年代初,沙夫因批判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问题,于 1984 年被波兰统一工人党开除出党,被迫流亡国外。苏东剧变后,沙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反思苏东剧变的原因,对未来社会主义做了一些研究,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 年 11 月 12 日,沙夫于华沙逝世,享年93 岁。

  沙夫被西方学者和媒体称为"波兰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我们这个使代唯一杰出的波兰共产主义哲学家","社会主义世界的一位重要的知识分子".他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由于对人道主义和人类个体问题的研究,使他不仅在社会主义范围,而且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沙夫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与各种西方思潮进行广泛对话。沙夫参与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罗马俱乐部的最早成员之一,1980年任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主席,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第一代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还为国际文献联合会会工作,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学术中心主任。20 世纪 80 年代末,他与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合作,参与创立和发展"未来的社会主义"这一国际组织,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沙夫还积极与激进派基督教"解放神学"思想家开展对话与合作,研究基督教人道主义问题。

  苏东剧变前后,沙夫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困境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

  理解沙夫的思想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二十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上风云变幻,各种政治势力此起彼伏。经历了一战、二战的洗礼,世界人民两次陷入了灾难。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得已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许多国家相继成立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形成两极割据的局面。科技革命的飞速前进,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生产自动化和微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交通和信息的便利使全球化成为可能。结构化失业问题突出,就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问题,预期不远的未来将更加严重。苏东剧变,国际形势斗转星移,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重大挫折。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且还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并成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了全球性问题。另一突出特征是文化、思想以及价值呈现出多元性趋势,这些背景是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的前提。总之,二十世纪是个不平凡的年代,沙夫是位跨世纪的哲学家,许多国际形势的变化是他所研究的背景与对象。

  二十世纪以来,波兰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十月革命后,许多人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因此,一些国家追随苏联社会主义的脚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1947 年,在苏联的支持下,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在这一政权成立后,仍然受到苏联政府的控制。波兰等东欧国家仿照苏联的社会制度建立政权,只重视重工业的国策导致了种种弊病,例如,工农比例失调、物资短缺等。1956 年,苏共二十大后的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社会主义国家一次巨大的冲击。这次会议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指出斯大林主义的错误,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带来一次重大的思想变革,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再沿着斯大林主义向前发展,而是逐渐用新的理论代替它,波兰的哲学人本主义学派就是其中的代表。同年,在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波兹南事件",也加剧了这一转变。1968 年 3 月,波兰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举行游行示威,引发"三月事件".

  随着现存社会主义中弊病的凸显与异化现象的严重,人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与政府相对的观点,相继与波兰政府发生矛盾。1970 年 12 月,沿海城市工人罢工,造成流血冲突,导致哥穆尔卡下台。 1980 年 7 月,波兰社会陷入了全面危机,团结工会得以建立并且在国内有重大影响。1980 年底,波兰实行军管,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直到 1983 年 7 月波兰才取消了战时状态。1989 年初,"圆桌会议"同意团结工会合法化,通过了波兰改行总统制和实行议会民主等决议。

  随后,波兰组建了以团结工会为首的联合政府,波兰开始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并着手改变整个社会政治制度,波兰发生剧变。波兰于 2004 年 5 月正式成加入欧盟。

  沙夫的研究领域众多,一生著述很多,他的主要著作有:《概念与词》(1946)、《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门》(194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949)、《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论的若干问题》(1951)、《历史规律的客观性》(1955)、《语义学引论》(1962)、《人的哲学》(1962)、《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1965)、《语言与认知》(1973)、《历史和真理》(1976)、《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1978)、《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1980)、《处在十字路口的共产主义运动》(汉译本名为《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1981)、《微电子学与社会》(1982)、《今天的波兰》(1984)、《认识理论中的移情作用》(1984)、《现代社会主义透视》(1988)、《信息社会》(1995)、《困惑者纪事》(1995)、《全球人道主义》(2001)、《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2001)等。

  2.选题意义

  探寻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西方哲学史上的学者基本上都是跟随"爱智慧"的传统探索世界的本原。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探索着,在社会学科上,我们也追求真正有用的真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社会发展理论上真正有了理论基础,社会学科才真正成为科学。

  亚当·沙夫是波兰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很深刻的,这种人道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在批判萨特存在主义与新实证主义上,有一定的论战性;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上,有一定的实践性;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也具独创性。

  现代我国的国情上可能与当时波兰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的相似之处。两个国家都在二战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两国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受苏联政权的控制,两国的社会主义模式都沿用了苏联模式,两国在陷入困境后经历了经济改革与不同程度上的政治改革等。当两极对立的解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追求发展成为两国的共同的任务,这在六十年代初,沙夫在他的著作中就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两国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的不同,苏东剧变后,波兰采取非此即彼的方法,回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怀抱,而我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断前进。沙夫提出的问题与思想也有适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部分。

  我们可以借鉴沙夫的人学思想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并且分析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根源,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完成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也包含丰富的人学,它以现实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真正把人作为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因,充分肯定个人的在历史上的作用,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代表着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来开展革命工作,这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表现。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就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更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应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学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发展了的人学思想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当代社会中,以人为本这一词语已经妇孺皆知,在了解这个词语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真正理解以人为本思想中个体的地位、价值、责任等等真正人本学的内容,只有全面理解这些,以人为本这一理论才不至于落入空洞的状况。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当前的任务,只有坚持这一理念,我们才不至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走弯路、走邪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需要立足于当代,立足在个体实实在在的幸福中,立足在科学与真理之中,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二)研究现状概述

  在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影响范围波及到波兰,吸引了当时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关注,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逐渐逐渐向存在主义转变。站在寻求真理的高度,沙夫举起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马克思主义在波兰的陷落,使马克思主义人学走向正轨。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波兰国内、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广泛的影响。

  1.国外研究现状

  对沙夫思想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资料也比较多。沙夫的著作在发表之初就被翻译到国外,尤其是沙夫的《人的哲学》这本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沙夫研究的英文文献资料比较零散,以书评和论文的形式为主,这些研究侧重于对沙夫的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语义学、生态社会主义等个别问题的追问,还有一些是关于沙夫的学术研究和生平介绍,但是缺乏对他思想的系统研究。

  在西方,沙夫被看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著名学者,并对他的《人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非常关注。《人的哲学》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后经整理成书,在发行之初,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的共产党人就关注了这一人道主义思想,这些人有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这本书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许多文章介绍这本著作,其中人文主义哲学家 E?弗洛姆的评论最具典型,在其早期的著作《逃避自由》中,他论述了人的个体性特征,而且把人道主义作为其思想的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因此,他在研究人的个体性上,与沙夫有一定的相似性,弗洛姆还为沙夫的这本书撰写了序言。
  
  弗洛姆认为,"本书的发表是一个重大事件",这是对这本书作用的定位,"它提出了有关人、个性、人生意义、生活准则等方面的问题,此前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文献都忽视了这些问题",这句话介绍了这本书解决的主要问题。他说,"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复兴,在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都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哲学家都参加到这个运动中,包括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这是对人道主义热潮的介绍,这也是沙夫的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弗洛姆给予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本书充满了对人的真正关怀的精神,因为本书著者是实话实说的,从不掩饰他的怀疑,而且还充满了这种信念,即人类能够朝向更加象人的和更富生趣的生存方式迈进一步". 这一序言是对沙夫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的内容简介和评价,比较准确地理解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人的个体性研究上作了一些论述,使读者清晰地把握这本书的内容,其中,沙夫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令弗洛姆折服,在研究人类个体上,这一人道主义思想也是一次较大的理论进步。

  1966 年,《自由欧洲电台研究》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并逐章节地加以分析。法国的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与沙夫的立场则相反,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是反人道主义的。20 世纪 60 年代,《保卫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两部著作因理论上的不同而拉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此后沙夫为总结这一理论分歧,阐述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写了《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上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哲学译丛》和《世界哲学》翻译了 10多篇国外学者评论沙夫的文章,主要是关于沙夫人道主义思想与异化问题,有些评价比较中肯,还有一些人盲目贬低沙夫的思想,批评沙夫为修正主义或抽象人性论。

  在 2011 年,美国学者 Opafola Sulaiman Olayinka 写了一篇题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类本质概念的批判》的著作,来回应沙夫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这本书,书中对马克思、阿尔都塞、卢卡奇、柯尔施、沙夫等人关于人类个体概念的论述给以介绍,肯定了沙夫对马克思的贡献,也肯定了沙夫对幸福的追求,但是,他也对此提出质疑,沙夫认为马克思的出发点是人的个体性,作者却认为"事实却相反".沙夫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比如语义学、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2.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西方,我国学者对沙夫的思想的研究较晚。到目前为止沙夫的著作有 6本被译成中文。已经译成中文的著作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论的若干问题》(1951 年);《人的哲学》(1963 年);《语义学引论》(1979 年);《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1983 年);《微电子学与社会》(1984 年);《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2009 年)。除了翻译的著作之外,还有些文章被翻译到国内,《哲学译丛》先后登载了沙夫的 13 篇涵盖多个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摘自沙夫的著作和论文,内容主要围绕人道主义(4 篇)、语义学(1篇)、异化理论(7篇)和结构主义(1篇)。《哲学译丛》在 1981 年还刊登了对沙夫著作的两篇评论,其中有赵鑫珊对《人的哲学》的简介、叶林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的介绍,《哲学译丛》和《世界哲学》还翻译了 6 篇国外学者的评论文章。 苏东剧变以来,我国对沙夫的思想研究达到了高峰,其中有十余篇关于社会主义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解答了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未来社会主义的前景,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对沙夫思想的研究中,国内涌现了一些学者,其中包括陈学明、郭增麟、俞可平等,这些人对沙夫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沙夫的思想。另外,在 2011 年,黑龙江大学有一篇博士论文专门研究沙夫的思想,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沙夫人道主义思想研究》,这篇文章详细论述了沙夫的思想,对沙夫思想给予了详细的总结,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但是,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关于人道主义的思想,而是沙夫的其他思想,在题目的设定与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偏差。还有复旦大学有一篇硕士论文,研究亚当·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转变这一思想,介绍了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背景、内容、论战以及评价等问题,但是大部分是与萨特、阿尔都塞的论战,缺少对人道主义的系统理论的研究。针对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我想重新梳理这一思想,争取在明确概念、方法创新上找到通向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路径。

  (三)研究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沙夫论述的问题都是根据现实问题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沙夫站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才能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是从理论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必须运用的方法。所以,理论与实际问题是分不开的。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沙夫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时事不断在变化,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创新,所以,我们要从历史的纵的观点上考察他的思想,尤其是他在关于对社会主义的态度上,这种变化表现的非常明显。运用逻辑的辩证方法,我们才能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认识到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所以,这一方法是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必须的方法。

  系统论的方法。沙夫的研究领域有很多,比如,语义学、人道主义、微电子科学、异化、共产主义等等,我们要抓住其思想核心,这就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根据这一核心,把他的思想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语义学分析的方法。在沙夫《人的哲学》和《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中》

  都探讨了定义的语义学分析。语义分析要视情况而定,这样的分析有时是必要的,它可以使问题更清楚;有时为了论述真正的问题,避免繁琐,而不必对概念进行语义学分析。比如,在《人的哲学》中分析幸福的定义时,只总结了"心满意足的状态就够了".所以,运用语义学的方法时需要掌握度的原则。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