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4 共78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菜根谭》的儒释道三教人生观思想 
【绪论】 《菜根谭》中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绪论 
【第一章】 《菜根谭》的作者及背景 
【2.1  2.2】 《菜根谭》中的理想观与苦乐观 
【2.3】荣辱观在《菜根谭》中的体现 
【2.4  2.5】出处观与生死观 
【第三章】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 
【结语/参考文献】 《菜根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

  第一节 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

  一、从流传中一窥历史影响

  《菜根谭》的内容是儒释道三教浑然一体的,三教兼修是当时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的基本修养,但是主导思想则还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菜根谭》在这一点上,可以从反复出现“吾儒”一词和经常引用邵雍的词句得到印证。邵雍是北宋着名哲学家,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朝嘉靖中被学者尊为先儒邵子,是清高之士,自号安乐先生,几经推荐为官,但始终辞谢不任,一直隐世,备受尊敬。

  《菜根谭》的佛、道思想是与作者被迫归隐后的心情结合,实实在在融为一体的。洪应明还着有《仙佛奇踪》八卷,其中有不少为佛、道信徒所作的传记,道教记载了从老子到张三丰六十三人,还有两部记录道书和禅语的《长生诠》和《无生诀》,《菜根谭》的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教的影响,但主要还是《老子》、《庄子》本身的思想主张。

  《菜根谭》中佛家思想的内容与禅宗的教法有许多相合之处,这也是历史上很多佛教人士刊印传播它的原因,《菜根谭》的清朝刻本就是出自常州天宁寺,在日本的注释本也大都出自禅宗僧侣,日本禅宗的高僧山田孝道出过一本《菜根谭讲义》,日本近代名僧宗演法师对此书也进行过通俗、详细的解说。

  《菜根谭》作为一部清言集,它的内容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思想也并非纯粹、前后一致,更多的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碰撞。既主张积极入世、心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林泉的隐逸旨趣,同时也提倡参悟禅机、空灵清净的超脱境界。

  《菜根谭》在历史中的影响可以从它的刊印、传播中获得一些发现,它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有非常巨大的差异。在中国,自明朝万历年间问世以后,有一小段时间的流传,但是之后此书的传播一直局限在一些僧侣、居士和少数儒生之间,乾隆三十三年三山病夫通理称他的《菜根谭》得之于岫云寺监院来琳,而来琳得之于不翁老人,且谓“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蠹”①。乾隆五十九年遂初堂主人叙述了他如何得到《菜根谭》一书:“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者。……着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在残经败纸中捡到此书,而且也不知道作者是谁,此书在当时的流传及其不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清光绪年间江苏江宁府知府刘名誉提到他拿到《菜根谭》的来由:“岁丁酉来守秣陵,有僧让之,持洪先生《菜根谭》来谒”①。由以上材料可知,《菜根谭》在中国的流传,受众范围比较窄,影响也比较小,日本学者中村璋八和石川力山考证《菜根谭》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版本及流传后曾经发出“《菜根谭》在中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的感慨。对比日本的情况,《菜根谭》在万历年间传到日本后,广泛流传,一直被大量的翻刻、刊印,江户时期就已经有很多《菜根谭》的刊本、钞本,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广为流行,深受喜爱。据林家骊先生考证,江户时期加贺藩的儒生林瑜在《重刻<菜根谭>序》中介绍了刊行《菜根谭》的缘由。他表示,在江户游学时得到《菜根谭》一书,读后深感这本书与普通儒者的见解不甚相同。因此要对这本书亲自校勘,将其付梓刊刻。②“从明治年代到昭和年代,《菜根谭》在日本的刊印次数仅次于《论语》”③。

  民国初年,孙铿出使日本时见到《菜根谭》一书,误以为此书在中国已经佚失,于是购买带回国内,校订出版,随后,此书在中国流行了一段时间,马绪卿先生与孙铿论及此书时感慨“此前世鲜见本,书亡不知若干年也”,虞祖尧先生在为《菜根谭》作序时也说到几百年间,《菜根谭》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在民国年间流传了二十多年后,《菜根谭》又重新归于沉寂,一直到 1987 年《环球》杂志介绍了当时日本企业家中广泛传阅《菜根谭》引发日本国民火热阅读的现象,才在国内引起反响,《菜根谭》一书开始重新出版,学者们也开始研究《菜根谭》的价值。

  二、培养成熟人格

  《菜根谭》人生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可谓丰富多彩,已经有不少学者从身心修养、自我实现,挫折教育,德育思想、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论述《菜根谭》人生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本文打算从培养成熟人格这一个角度切入,浅谈《菜根谭》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一)自我边界

  在任何与人有关的问题中,私人的、集体的、政治的、经济的、商业的、文化的、婚姻的、家庭的……,总有一部分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另一部分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界限就是自我的边界。我们对自我边界的认识越清晰,越能够处理好面对的问题。因为,当我们拥有健康、成熟的自我边界时,面对问题我们就能轻易的作出判断,在自我边界之内的问题就着手去解决它,那些不在自我边界内、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选择放手,把精力专注于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有解决的对策,因为暂时放弃也是一种对策。痛苦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但涵义模糊的一种情感,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痛苦,是因为我们把情感投射在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之上,那些事情都在我们的边界之外,可是我们试图去控制它,每当我们说“某事应该如何”、“某人应该如何”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在和不可控的事情纠缠,企图控制那些超出我们范围的事情,当那些事情进展的不如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产生失望、愤怒或者痛苦的情感。痛苦的产生还由于我们的自我边界存在漏洞,当负面的能量通过这些漏洞进入我们的边界时,我们便会感受到痛苦。这些漏洞一般是我们无法决绝他人或者无法忍受被他人拒绝的地方。

  因此,培养健康、成熟、高尚的自我边界,有助于我们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菜根谭》启示我们:“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培养“知敛翼”、“知处阴”的能力,就是明晰自我边界的过程。《菜根谭》指出“迷则乐境成苦海,悟则苦海成乐境”,这种“悟”就是指我们明确认识到自我边界的时候,放下那些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事物,从而化苦为乐。

  (二)偏好

  上文指出,当我们的自我边界存在漏洞时,外界的人事就可能影响我们内在的情感、想法与认识,不止如此,当我们的自我边界有漏洞时,我们的个人独立性也会存在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碰到问题时或者描述问题时用词模糊,比如说“我不清楚”、“我感到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如何形容问题”,每当我们使用模糊的用词时,我们就可以察觉到这些问题其实出在我们的边界上。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认识自己或者找到问题的根源,那么我们谈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培养我们对事物的偏好,就可以逐渐填补那些边界上的漏洞。运用《菜根谭》的人生哲学思想,可以让我们对人生理想持有明确的看法,把人生的价值与理想融入到修身养性、进德修行之中;对享乐主义、禁欲主义的苦乐观抱持批判的态度,对道义主义的苦乐观身体力行;追求“义荣”,避免“义辱”;居官时能做到“惟公惟廉”,居家时能做到“惟恕惟俭”;在生死问题上能用自然主义的思想克服死亡的恐惧,追求道义主义崇尚的“立德”、“立功”、“立言”,追求生命不朽的价值,那么对很多接触到的事物,我们自然就会有明确的偏好,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边界,拥有成熟、高尚的自我人格。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情况,我们都不善于对事物说“不”,由此而导致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心里并不喜欢它,但是碍于情面而不得不参与其中,无形中给自己形成很多压力。拥有完善的自我边界、成熟的人格,那么对待外部的压力,我们就像拥有了对抗它们的盾牌,当我们的边界坚实、对事物都有明确的偏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好的事物,外部的压力就不会进入我们的边界,而是被弹走。

  (三)从受伤中成长

  我们在培养完善的边界、成熟的人格之后,能够避免纠缠于自我边界之外的事物,也能够抵挡一部分的外部压力,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一些压力,比如亲人的离去,不幸的意外、自然的灾害,强行闯入我们的边界,让我们感到痛苦。这时候我们就要应对这些挫折与逆境。《菜根谭》说:“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①每一个被我们克服的困境都将使我们的自我边界得到扩张,这意味着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又多了一个我们可以把握的事物,被克服的困难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难题而是我们能力的象征。《菜根谭》说:“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②,为什么只有从一苦一乐中磨练来的幸福才是持久可靠让我们放心的幸福因为,那些因为幸运的因素而落在我们边界之内的事物,不是我们凭借自己的实力所争取而来,对于这一部分的事物,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能力,那么,我们未必能驾驭、把控这些看似是“我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在身边不胜枚举,空降而得的权势、一夜爆得的财富,瞬间拥有的名誉,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去驾驭它们,往往会出事。

  (四)以德为基

  《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④,这两句卦象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自强不息的人,官位高到一定的程度、财富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事,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承载不了这些权势与财富。关于这一点《菜根谭》有很精辟的论述:“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⑤希望我们在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时,能够以德为基,拥有坚实的自我边界,成熟的决定能力,平衡的思维方式,同时对自己的情感能有很好的掌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

  第二节 局限性研究

  《菜根谭》价值及意义的学者相当多,但是对《菜根谭》做批判,论述它的局限的学者还比较少。清末民初,归终居士写过一个小册子名为《反菜根谭》,归终居士是何许人,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可考。从听涛馆主人为《反菜根谭》作序中推测,此人应该是一位”浪迹于云山变幻之麓“①,不求功名闻达的读书人,通过书名所标榜的和书中的内容来看,此书的旨意在于针对洪应明的《菜根谭》

  唱反调。听涛馆主人在对比这两本书时认为《菜根谭》所言所倡导,是英雄处世间,仙佛居乐土,而不是凡夫之处世,而《反菜根谭》所言,则都是为食菜叶辈设论,极普通。不过,听涛馆主人这一结论也未必正确,杜云认为《菜根谭》易于理解传诵、模仿、实践,使得传统伦理、传统道德生活化、通俗化,是一本规劝人们实践道德的善书,”虽愚夫愚妇,尽可晓全“②,在他的论着中,他专门用一章的体量来阐述《菜根谭》的道德生活化倾向。归终居士认为洪应明所着的《菜根谭》有许多不契合世俗生活的言论,而且大多为唱高调。这一点也值得商榷,《菜根谭》确实有很多教人高一步立身的言论,但是也有许多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伦理道德的建议。因此,《反菜根谭》意在对《菜根谭》作一次批驳,与之针锋相对的作为,本身就有为反驳而反驳的嫌疑。如果《反菜根谭》每一条都是表达与《菜根谭》截然相反的意思,那么,它所标榜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反菜根谭》这本书也是不值得品读的。全盘反对《菜根谭》,不只会反对《菜根谭》

  中需要改进、需要提炼的话语,也会反对《菜根谭》中大量已经被证明值得学习、值得提倡的话语。不过幸好,纵观整本《反菜根谭》,大多数的条目都表达与《菜根谭》相似的意思,至于不同之处,主要是认为《菜根谭》要求太高,《反菜根谭》认为世人没有几个能做到精金美玉的人品,也没有几个能建立掀天揭地的事功。另外一些地方,批驳《菜根谭》则显得插科打诨、风趣幽默,比如它说:”余以为菜根实不能食,普天之下,众人皆食菜叶,几人能咬菜根“从逻辑上批判《菜根谭》内容前后矛盾的代表人物是龚鹏程先生,他认为《菜根谭》”企图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兼采或消纳佛道思想,对人生做些指点,这种指点,就思想内容上来说,是颇为凌乱的。“④《菜根谭》主要采取了程朱一系理学家罢黜人欲以存天理的这条路子,说:”天理路上甚宽,人欲路上甚窄。“教人要放弃功名利禄等各种欲念,冷却人世奔波竞逐的想法,以保住天性,使”性定而动无不正“⑤,长存绿树青山、鸢飞鱼跃的活泼天机。”但是这种‘性天’、‘天理’的说法,《菜根谭》又立刻把它跟陆王心学对‘心体’的解说混糅了“①,说:”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②”心体“这个词在书中不断出现,龚先生认为《菜根谭》作者对什么是心体可能很懵懂,一下说”心体便是天体“③,一下又说要”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④,一下更宣称”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⑤,甚至还说”心无其心“⑥。龚先生认为《菜根谭》以情识心、分别心为心体的情况,令人不是很满意,他指出”心无其心“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⑦两者恰好矛盾。

  首先要解释一下龚先生提到的要”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与”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以免人们断章取义误解《菜根谭》的原意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第一句话,《菜根谭》的完整表述是:”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器,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⑧《菜根谭》要表达的意思是,对于心性的修持要分不同的情况来对待,当内心的修持还不够坚定时,那么应该远离尘嚣,使心不受欲望的干扰,从而体悟清净的本性,当内心的修为达到了相当的定力以后,那么应当混迹风尘,使内心获得欲望的诱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试炼,最终达到”见可欲而不乱“的境地。所以,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理解《菜根谭》所说的”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这一句话,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意外或者惊讶,因为”情欲嗜好“是可供利用,修炼心体的一个手段。很多人表示《菜根谭》对待”欲望“的态度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它既说”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⑨,又说”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⑩,如果不理解《菜根谭》是在两个层次上说欲望,那么人们就会被表面的意思所误导,以为它自相矛盾。”塞得物欲之路“这一句,《菜根谭》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一个人刚开始修身养性时,应该克制自己的恶念,更多地培养自己的善念,如此才能获得深厚的内在修养,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践行”制物欲,辟道义“往往会走入一个极端,认为物欲是不好的,道义是好的,但是在究竟意义上,”物欲“和”道义“都只是一个概念,它们本身没有好或者不好的分别,帝洛巴尊者曾说:”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①,所以执着于道义也是不可取的。《菜根谭》认为究竟的层面上,”不必绝欲以灰心“,在”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这种态度与心境之下,”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②。所以《菜根谭》虽然一再主张消除妄念、显露真心,但是它并没有彻底的否定欲望,有些语句看似矛盾,其实它是在不同层面述说。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菜根谭》中有关”心“的论述存在矛盾的情况,如果我们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讨论它,那么或许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经典中得到一些解释和启发。

  佛陀说过一句有关”心“的话:”心,心无,心是明。“这是非常直接的教法,但同时它的意义却相当深奥。佛陀说的第一个字”心“,引出了佛陀初转法轮时的所有教授,他似乎表明有一个”心“存在,以这个”心“为基础,佛陀教导了很多修心的方法。《菜根谭》中所说的”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应该指的就是这一境界。

  古印度一些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如马哈维亚、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开始在怀疑”心“是否真的存在。在”心,心无,心是明。“这句话的第二部分,”心无“,佛陀否定了自己第一个字的表述,”佛说过的话,没有随意说的,也没有只是为了方便而说的“③。佛陀二转法轮时的所有教授,都来自于”心无“,以这句话为基础,佛陀开示了所有跟空性相关的教授。《菜根谭》所说的”心无其心“,应该是在这一层次上讨论”心“.

  最后一部分”心是明“,佛陀又推翻了自己前面”心无“的表述,”明“即是”佛性“.整句话连起来就是:”心,无心,心是明。“佛陀为什么要在一句简单的话里面说三件事而不是说一件事”这是因为他意在破除三种邪见。首先,他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根据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或入天堂或投生饿鬼道。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第三,佛要破除所有的见地,他不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④《菜根谭》中的”悟入无坏境地,一轮之心月独明“,应该是在”心是明“这一境界上谈论”心“.心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心的真实本性并没有落入主客二元对立的极端中去,依据唯识宗的理解,当心的本性离于二元判断时,就是明相。在人们的理解中,”明相“常常被误认为是光明,也就是黑暗的反面,佛教用”明相“来描述心的本性,也可能加深人们误以为”明相“是光明。佛教所说的”明相“,其实并不是二元对立之中相对于黑暗而言的光明,它往往是指心性完全离于二元区分的不二境界。我们最好用时间来定义”明相“,”明相“即是现在或者当下,”当下“既是指在这里,也是指在这个刹那。而”现在,我正在看论文“则是指这一刻我正在看论文。”过去心已过,不再是实体,未来心又尚未生起,有的只有当下的心--此时此地的心“,这就是”明相“.”当下“的能量非常巨大,”超越主体、客体的现在心,就是觉醒、认知、觉性、意识的特质“①。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下的心比喻成永远存在我们里面的皎洁满月,这就是《菜根谭》所说的”一轮之心月独明“.

  如果我们能从这三种境地上来理解《菜根谭》所谈论的”心“,那么就能理解为什么它所说”心“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龚鹏程先生也承认《菜根谭》中所谈论的心,其实各有不同的涵义,但是未做说明,这主要也与《菜根谭》的文体有关,清言小品大部分的段落前后无逻辑关系,思想驳杂。

  龚先生还认为,《菜根谭》这一类的人生清言并不是”遭世浑浊、不可与庄语之后的感激放旷“,而是”以人生为谈资、为审美对象的玩味品尝之言“,因此,《菜根谭》之中的话语”并不是人生的指导或生活的规箴,它的语言,其实是描述的,而不是规范的,它仅代表一种人生的姿态,而非行动“,因此这本书不能够当成”人生励志金言或者奉为旷古稀世的修身宝典,而应该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②。对于人生,它”采取了一种观赏审美的态度“,所以,洪应明看似日日说禅机论孔孟,其实孔孟禅佛的义理,他并不是真的在身心上受用,只是在玩说谈赏而已,因此,”不管是人生之理,抑或艺文之理“,”无不机妙圆活,令人叹赏嗟美,足以惊四筵而适独坐,却不可当真“③。龚先生认为洪应明本人义理尚未精熟,所以在阐述人生哲理时,基本上采取的是”文学感性之美的挹取,而非论理严谨的分判“④。有一部分人认为《菜根谭》对人生采取冷眼旁观、观赏审美的态度是”播弄光影“,这种”观赏审美“的态度,只不过是以人生、以义理为玩赏之姿、咽谈之物。但是另一部分人认为,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是真正的论理、性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执着于义理。

  洪应明所写的《菜根谭》没有”论理严谨的分判“是事实,不过,是否”洪应明本人义理尚未精熟“,这就是见仁见智的结论了,至于他懂不懂他所谈的禅机佛法,我们并不能妄下结论。《菜根谭》引用了不少《金刚经》的内容,以《金刚经》为例,这部经书是从阿难陀的宣告开始的:”如是我闻“,”这句‘如是我闻’一方面说明阿难陀是个见证者,同时通过声称‘如是我闻',也表明阿难陀的解释与说明不是出自他自己的证量,他只是在复述佛陀讲过的话,还有,经由说明是他听闻的,他也没有宣称他已经理解了“①。佛教大乘学者月称曾表示,一个人至少需要证得菩萨初地的境界,才能解释佛经。根据这种标准,洪应明也许不懂他所谈论的禅机佛法,这可能是《菜根谭》最大的局限所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