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解决儿童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8 共948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儿童家庭教育伦理困境研析
【第一章】伦理学视角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引言
【第二章】儿童家庭教育伦理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儿童家庭教育的伦理缺失表现及根源分析
【第四章】 解决儿童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儿童家庭教育伦理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解决儿童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矫正教育功利化的价值观
  
  中国教育历史久远,教育的最终目标本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修养的公民以及提高和完善受教育者的素质,但是近年来,教育极端功利化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儿童现在的认知情况还处在发展阶段,自己还不能进行独立的判断,因此对相关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还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因为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教育环境的培养和建立,并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孩子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其健康发展。如何矫正教育极端功利化的价值观成为当下解决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教育极端功利化的价值观得以形成与社会营造的衡量方法有一定的联系,即学校与社会注重的是升学率,家长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衡量孩子是否优异的唯一标准被定格在了成绩单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关怀,是使人幸福,而不是读名校,考大学,找个好工作①。因此社会和学校需要做的就是转变以往的功利思想,必须意识到孩子的成功与优秀并不是完全由成绩单决定,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重要,需要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发孩子的潜能,并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转变以往衡量人才的评价标准,逐渐淡化功利化的思想,抛弃以往以分数和名校为主要内容的功利化的人才观,树立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才价值观。其次,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有自己的人格追求,家长、社会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对其人格的发展加以引导,并不过分的干预和要求,社会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人格魅力,切勿要把孩子当做实现家长梦想的工具,陈鹤琴先生对某些专制的家长进行了批评,家长限制子女的言行举止,结果导致子女以父母的意志为意志,完全无视儿童的人格存在①。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需要对孩子加强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树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格的完善,不产生拜金主义和攀比思想。
  
  再次,应该重视伦理道德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在教育中贯穿伦理精神的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中也需要注重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培养,对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善”,发掘每个孩子善良的心性,唤醒儿童心中潜在的特质,不断的诱导儿童正确的道德观的树立,并实现儿童的内心健康和孩子的全貌发展,使儿童免受教育功利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社会要努力承担教育的伦理责任,儿童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儿童不断发展的坚实的思想基础。
  
  最后,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需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培养的过程,并且需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一定的辩证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矫正以往功利化的价值观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汲取中华传统教育伦理思想之精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国,先秦诸子的家庭教育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冲刷,其教育理论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对于其精髓之处更是值得现代人们的借鉴,对现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先秦诸子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更加致力于思想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方法,如因材施教、身教示范、情感交流、循序渐进、启示引导等方法。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庭教育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其思想的精髓还是值得当代家庭教育借鉴的,汲取优秀的并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思想精髓,应用到现代的儿童家庭教育中很有必要。这些施教者优秀的教育方法思想体系,不仅对家庭有着重要影响,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的重要方法,更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首先施教者需要承认并且尊重儿童的性格、能力、志趣和爱好等个体性差异。以此为依据,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采取对应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的教育方法。先秦的儒家、墨家以及法家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施教者的主导性,在掌握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后,才进行因材施教。
  
  南北宋的朱熹、宋颐总结孔子的教育特点为“各因其材”.他们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者”.因此,后人认为这是孔子重要的视角方法之一。因材施教是孔子通过总结贤人的教育经验的结果,更是孔子五十多年的教育经验的成果总结。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并全面了解受教者的性格、能力、志趣和爱好状况,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应该如何了解呢?孔子认为,应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①,意思是查看受教育者的行为,总结出其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掌握其志趣和爱好,全面客观了解其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将孔子的教育经验付诸于儿童家庭教育中,既要分析儿童的优点,又要指出其缺点,更要细心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从而进行针对性教育。
  
  二是,根据受教育者不同情况,要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方式。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①。其意思是,孔子认为智力在中等偏上的人,可以教育受教者高深的学问;智力在中等偏下的人,不要教育其高深的学问。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施以不同的教育。同理,儿童在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年龄阶段,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能最大化的发挥儿童的潜能,顺应儿童的本性,并能自然而然的发展。
  
  2.身教示范
  
  身教示范,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从身教来影响受教育者,用实际行动给受教育者师范,身教体现了教育要求。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儒家、墨家以及法家都特别重视施教者自身的主导性。他们强调身教示范是作为老师的基本要求,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认为身教要要高于言传。他曾告诫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其论述,是在告诫君王,整人要先正己,否则难以服众。作为君王,要以身试教,要带头树立良好的品德,这样百姓就会效仿。对于儿童来讲,其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父母作为其教育者,身教示范尤为重要,使儿童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这种影响力非常持久,乃至在孩子的一生的发展中都会产生影响。
  
  3.情感交流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儒家诸子提倡“仁爱”,墨家倡导“兼爱”.情感交流,是先秦诸家主张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感情联系,能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因为关注人的主体性,所以都高度关注道德情感的作用。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他认为,“乐”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把“乐”作为与受教育者进行轻松愉快的感情交流的工具。通过这种长久的影响,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感,从而引发其兴趣、德行。
  
  寓教于乐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方法。孔子擅长运用问答法,鼓励学生提问。这应该是作为施教者的父母应该学习的教育方式,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可以用扣诘的方式去引导提出问题的儿童,让儿童通过自己实践查阅找出答案。这种互动,会大大增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不仅时教育气氛活跃、自然,更能大大增强子关系的和谐发展,让儿童认同父母的教育,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成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4.循序渐进
  
  孔子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纵向深入发展,螺旋式上升,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着良好的教育效果。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①孔子的“欲速则不达”,在警示人们,思想道德教育急于求成,呈大跃进的方式发展,不但不会收到预计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他强调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对于儿童的教育,同样也是遵循孔子的“欲速则不达”.从幼年到成年,人的认知是在不断在教育与学习中发展的,认知的形成、发展与转化,也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符合人的认识的形成。儿童的教育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及繁,注重积累、不懈渐进。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来指导、教育孩子的学习,一蹴而就的想法、贪多求快的做法并不是明智之举。要坚持循序渐进,这是客观规律,这样才会实现与其教育目标。
  
  (三)借鉴西方优秀教育思想
  
  当今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想通过西方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为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家长们提供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
  
  1.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经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在别人协助后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②。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裴斯泰洛奇认为在培养孩子的智育时,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灵活转变,切不要拘泥刻板,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他总结出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反省法、启发法、试误法和爱的教育的方法;英国着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者将知识传授给儿童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传递知识有助于更好的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他曾说过,心智与一切发展中的事物一样,都在不断的发展,心智是由相同到不同的转变过程①。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塑造对于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瑞士的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儿童和社会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教育家,他建议家庭中对儿童的教育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此主张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互动互助,形成互助有爱的家庭环境,会形成更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德国很多幼稚园规定半天空闲时间,让父母与孩子有更多相处时间。德国父母非常注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且能够提高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和谐相处的能力,这为儿童早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3.注重户外活动
  
  在培养孩子知识技能方面,德国父母与中国父母的观点则不相同。德国父母认为在儿童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并不成熟,不会主动进行认字数学等方面的教育。德国父母认为儿童更适宜发展其观察与感受客观事物的能力,通过儿童对自然的直观感受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英国着名的教育家夏洛特·梅森也提出注重儿童户外教育。让儿童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时间。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快乐中保持力量与新鲜感。父母不要过多约束孩子的行动,要支持儿童的户外活动,让他们在自然中去学习东西。
  
  4.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与人的关系,就好比火车与铁轨的关系,火车在铁轨上行驶更加安全,而不容易出现危险。习惯对于儿童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合理、舒适,其根源都来自于自身习惯--身体习惯与道德习惯。因此,父母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美国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期与儿童期是作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初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了鼓励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常会观察总结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单独睡觉,自己规划和布置房间,自己摆放衣服等。尽量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等等这些对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国情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但是,国外的教育理论中仍有一些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取其精髓,学会利用先进的思想对我国的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四)加强媒体的道德性引导
  
  当今社会,社会信息媒介已经逐渐的融入与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对儿童的教育上,也逐渐开始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认识。媒介是把双刃剑,其生产的信息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媒介,如何加强媒介的道德引导,成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媒介传播者要担负起伦理责任
  
  媒介要对信息的善恶进行区分,因为媒体传播的消息中不仅仅只有有益的、能够帮助儿童更好的了解世界的信息,还有一些毫无事实根据,捕风捉影的消息,这些信息对孩子的世界观和品格塑造有不利影响,因此,作为大众的媒体,要对所要传播的信息予以区分,媒介在传播信息时,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价值观等一定要可靠并且准确,不要为了吸引公众视线而对消息进行肆意的渲染,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不正确的信息对儿童的误导,发挥好媒介的道德引导作用。
  
  2.媒体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其积极作用
  
  道德教育也赶上时代的脚步,抓住了传播媒介的作用,电视,网络作为重要的媒介,能给儿童带来很多的积极作用,因为电视等媒体自身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传递给儿童的信息范围面比较广,对儿童有直观的吸引性,对孩子智能德育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媒体对知识的传播具有新奇性,对儿童大脑的开发以及创新想法等都有一定的启发性作用。所以媒体要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尽量避开负面影响,发挥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一些少儿类节目,其主要特点就是针对儿童开展的,所以,这类节目中就应该避免出现暴力内容,因为这些信息会对尚未学会完全辨别信息的儿童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儿童的思想具有较大的腐蚀作用。媒体对少儿节目的整改工作亟待完善,通过轻松愉快地形式使道德知识潜移默化的进入儿童的脑中,将正确的道德观念植入儿童的思维中,要积极培养儿童的善恶情感,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媒体教育也要在营造的良好气氛中,这样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另外,相关的媒体管理部门也要积极明确的做出规定,尤其是对于少儿类节目,在规定上要严格的执行,使媒体的道德引导性功能得到完全发挥。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动
  
  (一)家校教育功能的“复位”
  
  当前社会中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位”,要知道每一种系统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内部功能,错位现象的出现,很有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内部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生,就需要不断的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平衡。具体的做法如下:
  
  1.家庭和学校要明确认识到各自的职责所在
  
  在平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上,我们能够发现双方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但是双反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二者应该达到合理的分工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通常来看,学校教育往往比家庭教育强势,但是处于的这种强势的地位并不会对学校有利,这容易造成学校教育过于强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家庭教育,并且容易造成教育目的的偏离,并且容易让部门家长对学校教育过于依赖,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所以,要改变这种形式就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双向互动发展,协调同步进步的局面,要使教育功能上实现互补。家校对各自责任的明确能够避免重复的劳动,例如在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学校要发挥其功能,对其负责,而家长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对于一些儿童没掌握的问题,如果不只是个别现象的存在,那么这个责任就要归结于授课的教师;在儿童兴趣的培养上,主要由家庭发挥其功能,因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相对较深。这样,双方将责任明确,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1]
  
  .家校在教育中可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发展与调整,找到需要提高与改善的方面,也避免了因为责任不明而导致的互相推脱,弥补了教育中存在的疏漏。当然对各自责任的明确并不代表可以无视对方的职责,只有家校双方互相了解其职责,才能达到完美的配合。
  
  2.家校双方发挥自方优势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可能单方面做到完美的教育,双方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那么家庭和教育就要按照自己的优势进行教育功能的分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教育目的和专业性等优势,家庭教育的优势有早期教育便利性,家庭情感的感染性,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榜样性等,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双发各自发挥所长,相互协调,扭转当前存在的家校教育功能错位的现象,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与沟通新方式
  
  构建家校合作与共同的新方式,吸纳家长的意见,促进家校联系,对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持家校的良性发展关系,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家校合作与沟通的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建立家长中心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同时对学校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从业经历,那么他们带给学校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教育内容,学校建立家长中心,不仅对学校有益,对家长自身也很有益处,来自不同家庭的家长在一起探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还能促进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如下两种:在学校中设置“家长交流中心”.由学校提供教室,家长集资提供室内设施,家长可以与学校负责人协商会面的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家长们在这样的活动场所中进行活动。在对活动进行设置的时候,可以对学生作业情况、班级活动的内容等为一方面内容,另外不同学生家长还可以相互交流教育问题;班主任或者学校负责人作出这段时间内的学习活动情况;还可以由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交流;也可以通过自愿报名或者民主选择的方式建立家长委员会并选出代表发言人①来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其他家长将问题反映给家长代言人,再有家长代言人进行与学校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
  
  2.开设家长课堂
  
  一些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上可能存在问题,但是他们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办法通过自己去解决,比如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者教育方法上无从下手、性格与孩子不合没法交流等。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可以通过学校建立家长课堂的方式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并且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情况的双向了解 .学校可以首先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对家长的具体困惑和难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在假期开设家长课堂,可以请班主任、心理学教师或者专家来答疑解难,提供新的方法。
  
  3.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家校合作新平台
  
  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这种新的形势下,对家校的合作和交流也提供了一份便利。将网络和高科技运用到家校交流的实践中去,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选择性的运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流行应用,来记性一些教育类文章的发表,并将学生参加的活动整理成文字和图片形式发表出来,家长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关注;学校可以成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设立问卷调查模块,家长进行答题,学校就可以通过家长的问卷进行分析,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QQ 群和微信群的建立,将家长集合到一个群中,通过网络在群里家长之间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家长与班主任和学校也可以加强交流,学校有事情在群里公布,不仅及时而且节省了双方的时间。班主任可以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些教育类的小文章,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对一些缺乏正确方法的家长进行引导;最后,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家长与学校交流的APP 平台,在手机客户端上进行下载,家长有问题可以在上面进行反应,校方也能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解决问题①。
  
  三、提高家庭施教者的自身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儿童处在认知发展还尚未完善的阶段,其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干扰,家长作为施教者,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孩子人的价值的培养,应该重视对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性的培养,另外应该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避免成人化的价值判断对孩子人生选择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后,施教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不能时刻以自己的标准和意愿去规划孩子的道路,要对孩子的意愿予以尊重,不能为了分数和利益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家长所做的事情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施教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将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孩子,做好榜样的作用,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观
  
  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只有更好的树立孩子的道德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因为孩子的正确的道德观的培养能够更好的对伦理进行体现。
  
  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出自平时生活中的点滴积累,逐渐培养和确立。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好与坏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施教者自身的道德观的培养就显得愈加重要。只有施教者自身的道德观得到良好的培养,才能在教育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家长要在日常小事中给孩子做榜样,比如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恰当;生活中,对人要礼貌谦让,尊老爱幼,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家庭中父母关系要和睦;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勤恳踏实,不弄虚作假,虽然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是却能为孩子做出难以想象的影响。因此父母如果有良好的道德观,就能够对孩子的发展好正确道德观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三)确立合理的目的观
  
  教育目的制约着教育发展方向,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施教者要确立合理的目的观,也就是不仅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要将个性化的发展提升上来,使他们处在同等的位置;德智体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适度,这种教育的目的观可以减少孩子由于被要求多方面发展而产生的过度压力,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个性化,培养兴趣,发掘潜能。家长或者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的目的,还应该不断的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孩子的全方面发展,使得个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施教者合理的教育目的观的确立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学习科学的育儿观
  
  家庭教育受到外界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的结果也不同,而科学的育儿观能够为家庭教育的效果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只有端正教育态度,摆正教育期望,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家庭育儿时,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①。
  
  在处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只有通过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好的维系二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家长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并主动与孩子交谈,不要产生隔阂的情况,另外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语言、行为等都会慢慢拉大,这种差异性的变化会导致亲子关系之间代沟的增大。为了更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诉求,并通过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来和孩子积极的相融,并来更好的帮助孩子处理一些困境和负面的情绪,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孩子犯错后的处理方式,不能够简单的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打骂孩子,需要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解,并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解决事情,不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和价值观的扭曲 .
  
  合理的教育期望是施教者必须存在的思想意识。施教者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只注重智育上的发展,切勿存在功利化的思想,不要将孩子作为成绩与名利的舵手,要对孩子存在合理的期望,作为施教者要知道,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孩子的培养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需要合理,并且能够因材施教,注重孩子良好成长环境的培养,注重孩子长期的培养。
  
  家庭育儿观也非常注重教育方式的民主性。应该注重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平等性的培养,并且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权力,对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予以支持或者指导,家长不能随意的泯灭孩子的天性。张传燧提出: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诱导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等①。在一个民主型的家庭中,孩子的积极性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家长在注重民主的同时,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