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2 共33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路径探讨
【第一章】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章】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第六章】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展望以及政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
  
  4.1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
  
  1.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于金融业的普惠性
  
  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归属于服务业,服务业是以客户为本的主体。传统金融业一直以线下业务为主拓宽资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金融的客户群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物理网点以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互联网可以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办理各种业务,不再依赖于硬件更多的是依赖软件的多样化、个性化为企业和个人客户营造更加便捷、安全的金融环境。过去金融服务主要是面向大城市、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富人,小微企业以及穷人得到的金融服务和利益很少,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落后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使得普通百姓享受到我国金融的便捷性、高效性以及经济性。
  
  2.互联网金融模式提高金融业资源效率
  
  传统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获得资金,再通过贷款提供间接融资,充当媒介作用。
  
  存贷差是收益的主要来源,其垄断地位是得存贷款利率脱离了实际的市场规律,造成了资源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配置。互联网金融模式给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了详细的真实信息,简化了交易程序,市场化了利率,从而削弱了传统银行金融媒介作用,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13].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客户提供转账支付、支付结算等,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银行的柜台业务,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
  
  3.互联网金融模式加快金融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互联网金融电子化、虚拟化的产品与服务,要求金融业加快信用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评级客户的信誉,反过来,互联网金融产生的信息流、交易流、资金流会更快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传统金融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应完善信用评级的风险控制机制,实现与社会中的信用体系的对接,加快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4.互联网金融模式加快完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互联网金融目前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银行存贷款市场的利率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使得银行发放的贷款资金的使用成本无法做到自主定价,无法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从图 4.1 可见,P2P 网贷的投资收益率接近于市场利率,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 6 倍左右,一年定期贷款利率的 3 倍左右。官定利率使得金融市场资金的融通处于非均衡状态,P2P 网贷的新金融市场出现使得原金融市场被替代,迫使官定利率的取消,加速完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金融市场回归均衡状态。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给资产定价,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居民储蓄,高贷款利率能够更好的覆盖中小企业高风险。
  
  4.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确实简化了程序,但其风险放大的特性不能被我们忽略,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在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是集约化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更多的人气,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产销,小额贷款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的网民参与其中,但参与者对风险的意识比较浅薄,甚至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风险的集聚和蔓延危机整个金融业的稳定。
  
  在利益的驱使下,互联网金融演变为一个制造商,信贷资产就是它的产品,由于市场需求远远超过其制造能力,是一个完全的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不再关注风险,生产出很多次级产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增长引起虚拟资产在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上的大幅度上涨,其他行业的若干金融机构被吸引进来参与这项业务,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大幅增值,只能使得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
  
  4.3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互联网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思维模式,注重长尾理论思维模式,其覆盖面的广阔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特性。不管是在贷款融资还是理财方面,都弥补了传统金融的高门槛、高成本、涉及面小等不足。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微金融,针对小微企业和小微个体的基层金融。互联网金融碎片化的理财属性,更受小微企业青睐,更符合互联网发展模式。
  
  过去金融服务主要是面向大城市、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富人,小微企业以及穷人得到的金融服务和利益很少,特别是偏远山区、落后的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开设营业网点的成本很高,使得这些地区金融业几乎是空白,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实现资金的增值,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得到金融的支持,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制约着经济的平稳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普通百姓只要所在地区有网络,拥有电脑、移动电话或是平板等上网设备都能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身随地网上购物、办理贷款、购买理财产品等,实现全民参与金融,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实现理财增值,小微企业获得便捷的融资服务,对全国各地的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检验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只不过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实现金融模式的虚拟化、网络化、平台化。信息通信技术(ICT)对金融形态的发展至关重要,在ICT 的支持下,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宽了交易边界。ICT 使得传统正规金融边界外的大众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了包容性的水平。关于ICT 对于金融包容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国内的研究较少,很大程度上人们对 ICT对金融包容的巨大影响不够重视。我国目前有很多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可以充分利用 ICT 低成本的优势,增加金融参与者的人数和金融资金的规模。
  
  国内外的大量实证研究 ICT 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Jorgenson(2001)认为 ICT 发展越成熟,ICT 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越明显。Grace, Kenny andQiang(2003)则强调 ICT 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有利于资本的形成。
  
  Repkine(2008)提出 ICT 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远大于直接作用,ICT 作为社会资源,方便获取与共享信息,减少市场的交易成本,具有正的外部性。刘二飞(2013)提出 ICT 主要是通过提高金融包容、交易边界这一渠道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在定量分析中,本文采用 Mihasonirina Andriannaivoetal(2010)所使用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指标来衡量 ICT 的水平。金融包容性的指标,本文选取 Thorsten Becketal(2005)构造中指标,人均储蓄/人均 GDP,人均贷款/人均 GDP.刻画 ICT、金融包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以下模型:
  
  
  其中tY 为实际产出,tX 为控制变量,包括劳动力、资本和通货膨胀率等;tICT为信息通讯技术指标,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以及电话普及率;tFI 为金融包容指标,包括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te 为随即扰动项[14].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 1997 年-2013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变量。
  
  被解释变量 GDP--以 1997 年不变价计的 GDP(亿元);控制变量 L--就业总人数(万人);控制变量 K--资本形成额与 GDP 的比重;控制变量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解释变量 NET--互联网上网人数(人);解释变量 TEL--电话普及人数(万户),以上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 Stata12.0 对以上数据进行线性分析,计量结果如表三所示。从计量结果来看,若不考虑金融包容性,信息通讯技术对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作用。
  
  为了分析 ICT 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把互联网用户的平方和电话普及人数的平方引入到计量模型中,实证结果表明不显着,不支持非线性关系。
  
  以上 ICT 对于经济增长的机理的文献,没有考虑金融和 ICT 的融合。本文认为 ICT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源于 ICT 提高金融包容性。本文引入金融包容这一指标,并着重研究而金融包容性与 ICT 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实证分析模型中,设定解释变量 NET--互联网上网人数(人);解释变量 TEL--电话普及人数(万户);解释变量 ADEP--人均存款(元);解释变量 ALOA--人均贷款(元)。从实证结果来看,若考虑金融包容性,信息通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减少的非常明显。
  
  4.5 计量模型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上述的实证结果可信,我们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对上述提及的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中所有的变量稳健条件下(P>〡t〡的值均小于 0.5)的计量模型如下,ICT 和金融包容指标的交互项的系数和大于零,实证结果表明ICT 能够通过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ICT 只有应用到金融中,才能够实现拓展交易边界,对经济增长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