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我国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与问题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0 共55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民间金融的规范化问题探究
  【第一章】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我国民间金融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我国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与问题分析
  【第四章】日本和台湾民间金融管理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五章】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制度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我国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与问题分析

  我国民间金融产生于我国特殊的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民间金融的需求,从根本上刺激了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也从侧面影响着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同时文化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民间金融有了区别于其他金融部门的特殊性[6].对民间金融产生环境的分析也从根本上解释了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另外,我国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金融仍然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并且有自身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3.1 我国民间金融产生的经济、政策、文化环境

  3.1.1 以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经济环境

  1.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资源的配置,产品的数量、价格、品种、投资方向、消费比例都是由国家来决定,这就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的低效率。在这种单一的经济体制下,私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在经济改革上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逐步由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在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首先允许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一大批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市场上涌现出来,极大的活跃了市场。随着党的十五大的召开,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越来越高[7].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包括集体经济的民营经济占我国经济的比重几乎为零,到 2005 年,民营经济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 65%;而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达到了 70%,民营经济也贡献了全省财政收入的 60%,而全省 90%的从业人员在民营企业上班。

  2.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自从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率先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其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走到今天,传统的农业部门也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工业部门也成了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经济起点低,工业化程度也很低,我国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工业部门,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也开始出现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开始之初,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始包干到户,农业产量出现明显的提高;随后又开始放开农产品价格,这些改革政策使农村发展加快,一度使城乡差距缩小。但随着改革开放向城市改革推进,大批城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开始了井喷式发展,同时,经过数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实现了实质性的进步,这时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8].例如,我国城乡收入比在 1978 年时是2.57,到 2012 年时,已经达到了 3.3.而且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 1980 年,我国基尼系数是 0.32,到 2014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 0.469,早已越过了国际警戒线。

  3.1.2 金融控制政策的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加快,工业、农业产出快速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正确的经济政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分配由国家集中分配转向由市场决定收入分配,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而由于政府在管理经济方面职能的改变,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下降。随着 1983 年"拨改贷"措施的出台,政府对国有企业资金支持的方式相应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国家直接向国有企业注资转变为由国有银行通过贷款方式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1].但是,与东欧国家的改革道路相区别,我国经济改革道路是渐进式改革道路,目的是保持改革过程的经济社会稳定,因此,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抽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银行向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受到了政府的管理,准确的说,政府对国有企业仍有"父爱主义",这就决定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掌控。

  主要表现在:

  1.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控制金融资源

  自从 1983 年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由政府拨款转变成由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资源以后,国有企业就对银行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9].为了确保国有企业改革能够平稳、顺利的进行下去,国家必须保证国有银行的正常发展以保持国有银行的信贷能力.国有银行通过信贷方式向企业注资,实际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已脱离了独立自主的企业经营原则,国有企业会把这种信贷资源当作是政府的支持,因此。实际上已经为银行信贷资源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而国有银行背后的这种担保支持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2.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控制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为了保持金融机构的控制,一方面,扩大国有金融机构的规模,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从目前金融市场格局来看,国有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国有银行凭借这种特殊地位掌握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储蓄资源[10].为了保持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国家想方设法的打压民间金融。1986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经营金融业务。"政府对民间金融尤其是地下钱庄予以取缔,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民间金融一直采取打压的姿态,这就使民间金融一直处于不合法地带,尽管这些年民间借贷危机的频发使政府对一部分民间金融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但政府对金融掌控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3.1.3 以重商传统和乡土文化为特征的文化环境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从五千年的社会风俗、传统、行为规范、准则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种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因此,要彻底了解我国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行为,就必须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方面寻找一部分原因。

  1.重商传统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到社会风俗、行为规范、准则的约束。无论一种新的事物或者因素是如何在适应新环境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都受到传统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业组织就会自发出现,同时这些自发产生的商业组织也深受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各种商业组织和金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虽然这些组织是适应新经济形势产生的,但是这些组织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特殊的形式。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有重商的传统,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开始,商业一直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产业,只不过历代政府都倾向于主张商业国有化,主张盐铁专营,民间经济一直附属于国有经济[12].在这种政府重商主义背景下,我国历代老百姓还是培养出了重商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民营经济在我国快速的发展起来。在民间金融和商贸发达的山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商业的文化传统,其最早的钱庄"日升昌"将资金融通到全国。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传统的民间金融又被重新利用了起来。

  2.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在我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我国民间金融的很多形式就扎根于乡土文化,并在这片土壤中发展、创新。在传统社会中,由于血缘、地缘的限制,不同地方间人员流动很慢,人们大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很熟悉,对与其交往的人的脾气、好恶、品行、 经济状况都一清二楚。其中一个人的小举动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并能有效影响其他人对此人的评价,人们会根据这种评价与此人交往。因此,在这种环境里形成的人际关系对这一区域内的人有很强的行为约束力。在这个区域里,人们遵守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不愿意越雷池一步。

  一旦违约或者失信于人,就面临着声誉扫地的风险,就会面临这个区域内部人员的惩罚,有可能被永远的赶出这个区域。在这种违约成本极高的环境中,民间金融依据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维系并发展着,这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民间金融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13].

  3.2 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民间金融可以用简单的程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填补了正规金融在这一金融市场上的"真空",民间金融以各种形式出现与发展,活跃了我国过于单一的金融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法制化、正规化,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1 潜伏风险,影响社会稳定

  首先,民间金融存在很强的制度风险,我国民间金融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随着当地的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着,民间金融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隐蔽。建国以来,尽管我国政府对民间金融态度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禁止、打击到一直到默认,但政府始终没有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而其也一直作为地下经济的灰色状态存在。目前,民间金融仍缺乏国家法规制度的保障,它的运行与发展也仅仅依靠民间信用来保证,保证性很弱[14].其次,由于民间金融大多是在朋友、亲戚等熟人间产生,采用的形式也极不规范,有很大的风险隐患。民间金融缺乏政府监管,发展极不规范,当经济形势发展良好的时候,民间金融会以各种形式涌现出来,由于逐利的本性,民间金融会盲目的支持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从而产生很大的风险隐患;但经济发展出现下滑的时候,民间金融由于经营上的不规范性,抗风险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局部的民间金融危机,损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5].例如,2011 年,由于温州地区部分企业主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跑路",导致了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其主要原因是民间借贷利息较高,而大多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这些中小企业很容易发生破产风险。另外,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发生的非法集资案件也集中体现了民间金融经营不规范、风险隐患大的问题。

  3.2.2 民间金融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由于民间金融的资金具有隐蔽性,总是处于政府的有效监管之外,政府无法真正的监管民间资金的流动,也无法让民间金融中的资金与政府的经济政策相向而行,这就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16].民间金融活动的活跃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使央行的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的稳定。事实上,当国家为了限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的时候,会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这时国家会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正规金融会及时响应这一政策,会及时的减少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效益不好的企业的信贷支持。而这些企业则通过民间金融这个渠道来获得发展资金,民间金融会通过不受监管的渠道填补正规金融留下的资金空缺,使得本来应该被限制发展的产业并没有得到抑制。实际上,出于获利的目的,一方面民间金融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真实目的来经营,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在强烈的趋利动机的驱使下,民间金融很容易流向与政府调控意志相违背的行业,直接支持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削弱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会对政府限制性行业形成一定的支撑,削弱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17];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尚处于"灰色"地带,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民间金融的生存与发展处于隐蔽状态,处在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外。如果大量社会资金在金融部门体外循环,监管部门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其具体动态,导致金融市场的紊乱[18].

  3.2.3 民间资本逐渐远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严重在民营经济发展之初,民间金融为民营经济起到了输血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民间借贷互助的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追逐利益的目的性越来越强。传统的民间金融资金用途主要有:一是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促进其发展;二是投资于一些地产、基建项目;三是用于投机,比如炒房、炒股、期货等等。然而,随着这些年经济形势的变化,民间借贷的资金投向也出现变化[19],例如,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外需不振,以对外出口为导向的东南沿海中小企业陷入了严重的发展困境,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这种背景下,民间资本开始退出回报率较低的实体经济,逐渐转向回报率更高的民间金融领域,这些投资呈现出更多的短期性、高风险性。因此,当前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活动已经发生了异化,逐渐演变成一种"钱生钱"游戏,严重的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同时也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的局面[20].

  我国民间金融是顺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而我国特有的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在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各种市场主体经营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民间金融的规模日益壮大[21],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且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也持续显现出来,如发生在 2011 年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山西省柳林县的"非法集资"案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尽管民间金融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规模的民间资金"游离"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之外,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就显得非常迫切[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