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梅贻琦教育思想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及启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04 共4271字
摘要

  梅贻琦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从 1931 -1937 年一直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并带领清华大学走进了属于清华大学校史上的 “黄金时代”,被誉为 “中国最杰出的十个大学校长”之一、“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十个教育家”之一[1].梅先生虽然着作不多,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高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他的人格魅力、教育思想都为他的办学治学增加了特色,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梅贻琦的人格魅力。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恬静的性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是 “寡言君子”,但是他谈话的时候十分和蔼可亲。陈寅恪曾经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严谨,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2].对于他的人格魅力,具体而言,主要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爱护学生,重视教授,专一公正,廉洁清明。

  1. 爱护学生。

  梅贻琦先生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校园里经常有学生举办的课外活动,而这些课外的零星活动基本上都是教师们不太感兴趣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梅先生当时在教学上还没有太多的经验,需要时间去备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梅先生却非常乐意参与学生的活动,而且态度认真严肃,并对学生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这充分体现了梅先生对学生的爱护。

  另外,尤其凸显梅先生爱护学生的事件就是 “黑名单”事件: 1948年 8 月 18 ~19 日,国民党的 “特刑庭”连续给学校发来两份 “拘捕”名单,要求学校配合他们将名单中的学生交出并由他们带走审讯。梅校长给他们 “特刑庭”先写了一份公函,内容大体上就是 “名单上的人,学校里一个也没有”.如此巧合,就是梅先生保护学生的杰作。

  2. 重视教授。

  梅贻琦到清华大学报到的当天,就在礼堂召开了全校会议,发表就职演说。在会议上,他强调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他还仿照孟子的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提出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的说法。这句话足以证明梅先生对于教授的重视程度。清华大学的教师队伍在梅先生担任校长之前就已经初具规模,后来在 1932 ~1937 年,又增加了一批批应聘来到清华大学的国内外名师。这时期的教师队伍,就师资水平来讲,在国内是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

  3. 专一公正。

  “专”在这里有三层深度: 一是专干一种职业; 二是专干一件事业; 三是专心致志。总结起来就是专注于教师这一职业,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执着并坚持将本职的工作做到完善,做到底。

  然而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多,梅先生便是这一标准的典范。关于这里的 “公”、“正”,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梅校长的民主精神。一所大学想要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校园风气和雄厚的师资,然而这两者的形成都是与校务公开、民主制度紧密相关的。只有做到真正的“公”、“正”,才能吸引良好的师资,才能营造优良的校园风气。

  4. 廉洁清明。

  梅贻琦一生朴实无华,不喜欢浮夸。在抗战期间,按照学校规定,梅先生可以配一辆汽车和一名司机,但是他为了节省资金,退掉了汽车,辞掉了司机,和其他教授们同甘共苦。在他担任校长时,一住进校长住宅后,就主动放弃了过去校长该享有的特权 “,所以的日常开支都是自己付,而不是用 ”特权“.在学校管理方面,他总是尽量少设置办事机构,避免机构冗杂,把必要的办事员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纵观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古希腊教育哲学思想; 二是欧美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思想;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结为三部分: 一、通才教育; 二、教授治校; 三、学术自由。

  1. 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梅先生担任校长期间,他始终秉持着通才教育这一理念来培养学生,创造了清华校史上的 ”黄金时代“.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掌握专门的知识,而且应该接受通才教育,通过对通才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成为有共通理想的公民。为了通才教育的顺利实施,梅先生做出了很多努力: ( 1) 他主张培养德智体美群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设立通识课程,将文理科渗透在一起,要求文、理、法三个学院的学生入学以后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工学院的学生不分专业,进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2) 他重视基础课程的完善,包括本系基础课和外系基础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夯实学生基础。 ( 3)他将实践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 4) 他倡导学术交流国际化,所以对外语的学习也被提到日程中,引起了学生和教师们的重视。

  2. 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是梅先生教育思想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他正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育是否成功,优秀的教师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梅贻琦重视人才教育,重视教师素质,高校若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走”招贤纳士“这条路。所以他采取了聘请名师,提高教师教授待遇,实行休假进修等策略来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如此一来,大批的优秀教师资源被引进清华,师资力量日益强大,形成了清华大学学术发展的坚实基础。

  3. 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梅先生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梅先生看来,学术自由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清华大学学风淳朴,在研究某个问题上,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见解。所谓学术自由,即是允许学生在不同问题上存在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提出独立思考之后的意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研究,进行思维碰撞,形成一种全新的理念或者结论。正是因为学术自由,所以在同一个班上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同方向的专家和人才 ( 如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等) ,清华大学才得以成为中国大学的领头军。

  三、梅贻琦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梅贻琦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以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文化积淀,带领当时的清华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使西南联大成为中外教育史高校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相关的启示。

  1. 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社会服务。

  社会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的存在,既要培养人才,又要做到利用人才为社会服务,避免造成人才浪费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 ”后发外生“型的。教育的外部环境迫使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高校发展壮大,自然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发过来作用于高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是治校的关键,为高校发展服务。

  高校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思想和理念方面的改革和转变。没有合理的治校理念,高校的发展也必然是茫然无目的的。

  梅贻琦在治校这一方面坚持实行 ”民主管理“和 ”学术自由“,所以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创造了清华大学的辉煌。联系到如今高校的改革,民主思想仍然是不过时的,它依然是高校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如今,某些高校忽视了大学的本质是学术的,导致了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涉到学术权力这种现象的产生,这明显是对于高校的学术发展很不利的。所以,要想实现高校的良好发展和改革,思想上必须要坚持民主,支持学术的自由,真正做到以学术权力为主,行政权力为辅。

  3. 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国以前的大学教育更注重专业性,将专业划分得很细,这样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一专业的人才在其他领域完全是一窍不通的。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恰恰可以缓解这种尴尬,它在强调专才的基础之上,加上了其他领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学习,进而力图培养一种适合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人才。近年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高校也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力图将通识教育思想得以贯彻实施,进而完成高校的顺利改革。

  4. 重视教师在高校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制度。

  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的硬件设施不足以拉开差距,但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师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妥善地解决,这将是高校改革成功的强大助力。那么如何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梅贻琦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启示: 即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福利、完善教师培养和进修制度等等。

  5.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于高校发展来说,理论知识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实践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梅先生在对清华大学进行改革时,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方向更具有探究的欲望,客观上也有利于校园氛围的营造。对于现在某些高校来讲,实践活动的开展十分必要,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做的也相对较少,所以高校应从实践这一层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的。

  6. 立足于现状,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要重视本土特色文化。

  清华大学的发展虽然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但是大学的教授们始终都在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高校进行改革,然而改革并不意味着对于西方文化的盲从。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结合本国的国情以及本校的现状,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出一条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子迟,王傅雷。 清华大学百年演义 [M]. 济南: 济南出版社,2011: 82.

  [2] 黄延复,钟秀斌。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M]. 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1: 325.

  [3] 梅贻琦。 《就职演说》,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341 号,1931 年 12 月 4 日。

  [4] 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0 -194.

  [5] 黄延复。 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 [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47 -50.

  [6] 黄延复。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 [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54 -55.

  [7] 黄延复。 清华的校长们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8.

  [8] 黄延复,刘述礼。 梅贻琦教育论着选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9] 黄延复。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 [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284.

  [10] 梅贻琦。 中国的大学 [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4.

  [11]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 清华大学校史稿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131 -132.

  [12] 杨东平。 教育: 我们有话说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