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设计参与生态保护模式的提出

时间:2016-11-1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7554字

  第三章 设计与生态保护项目结合的设想

  3.1 项目建立与调研。

  英国达尔文基金"中国大鲵的可持续前景"项目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于 2013 年 1 月 23 日至 1月 27 日在昆明动物所召开。会议由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车静研究员组织,共包括来自英国伦敦动物学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昆明动物所、陕西师范大学及贵阳学院 10 多位主要项目成员以及昆明动物所的相关学生参会。该项目由英国政府达尔文基金资助,旨在为野生大鲵及其生境保护建立科学理论和依据。大鲵为我国珍稀名贵特产,宿有"淡水大熊猫"之称。然而其野生种群数量自 50 年代以来下降了 80%,已被列入 CITES 公约附录 I中,并被 IUCN 定为"极度濒危".为保护几近绝迹的野生大鲵种群,ZSL 联合中国的学术单位,于 2012 年 8 月启动了"中国大鲵的可持续前景"项目。昆明动物所,贵阳学院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分别将就中国大鲵的种群保护遗传学,野外种群及生境调查,相关疾病感染等多方面进行联合研究,为中国大鲵野生种群就地保护,引种,及野生种群的面临的疾病风险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3.1.1 调研过程。

  1) 2013年调研。

  2013年3月"中国大鲵的可持续前景"项目开展两个月时间后,笔者根据合约设计了大鲵主题的矢量卡通形象与宣传海报,伦敦动物学会即以此开展与盘龙小学合作的填涂互动主题班会"保护中国大鲵";2013年5月,笔者成为志愿者,参与了大鲵项目在昆明科技馆举办的公众调查问卷活动,期间设计了主题展板、问卷展板,之后拟定大鲵动漫系列卡通设计,并于6、7月份进行设计创作。

  2013年12月,笔者以志愿者、设计师身份赴贵州铜仁学院参与"国际大鲵保护研讨会",为期两周,与来自中国贵州铜仁学院、科协、铜仁市渔政管理所、日本安佐动物园、等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在铜仁市、松桃县、沿河县、江口县、梵净山保护区等地区进行野外调研。此次调研开展了中国首批野生大鲵芯片植入、仿生态繁殖基地学习观察以及学习交流各个国家的保护经验,研讨会上,笔者首次发表艺术设计可为大鲵保护带来很多价值的观点。

  2) 2014年调研。

  2014年2月,大鲵保护与云南省科技馆联合在云南建水、蒙自等地开展科普下乡等系列活动,公众教育计划正式开展,设计大鲵保护知识科普宣传册、大鲵小漫画与互动宣传仍然是我们开展的主旨,在此期间省科技馆提议动漫改编科普剧。

  2014年4月,贵州梵净山第二次调研,笔者在此前设计了展览所需的11块展板、活动内容,以及针对游客进行的互动环节,此次调研为期1周,主要模块为科普知识展览、"为鲵前行"马拉松长跑、科普知识问答、科普进校园梵净山周边小学夏令营科普活动日等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得到 IUCN 人员赞许并邀请我们成为 IUCN 英国世界动物保护活动周参展视频播放的席位3.1.2 问题分析。

  笔者自2013年5月参与项目深入了解中国大鲵相关知识后,发现大鲵保护并不像其他濒危物种保护那样简单,中国野生大鲵本身在当下中国社会,是一种极具代表性与特殊性的物种,大鲵保护项目活动中目前有关 野生 大鲵调查的资料十分匮乏,研究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尤其缺乏。保护繁育是拯救濒危物种的一种重要手段(IUCN)。由于野生大鲵的种群数量很低,有效的物种保护必须通过保护繁育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并提供适宜野外引种的种群。而现有的大鲵养殖业存在着诸多问题,放流管理不善的养殖个体可能给野生大鲵种群带来严重威胁。同时,当地社区和养殖场也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手段承担不必要的风险,1)进化独特而极度濒危。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但却正处在灭绝的边缘,大鲵的历史追溯到1.7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与恐龙一个时代,但是恐龙灭绝了,而大鲵却存活了下来,因此有"生物界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之称。在自然条件下,中国大鲵最长可达1.8米以上,日本大鲵最长可达1.5米,美国大鲵最长的是0.75米。目前在张家界出现了世界最大的中国大鲵"笨笨",体长近两米,重约70公斤,年龄约130岁 .由于大鲵对水环境的依赖程度很大,扩散能力较差,目前中国大鲵的分布范围和资源己急剧下降,栖息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片断化,部分地方种群己灭绝或面临灭绝。如湖南湘西自治州原本10个县产大鲵,但如今5个县大鲵已绝迹。

  2)环境指示作用。

  大鲵栖息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物,是肉食性两栖动物。是良好生态环境及水环境的指示性动物。梵净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处环境优美,水质清澈,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污染程度极小,加上其卡斯特地貌,为中国大鲵的生存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地。曾有很多国内外有关专家慕名而来,希望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找到中国大鲵,但是都没有发现中国大鲵的身影,这说明大鲵的境况很是危险。

  3) 药用价值、食用、科研价值导致大肆捕杀。

  然而如此濒危的物种,在我国是可食用的,同时还有一定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根据现代临床医学观察,对贫血、霍乱、痢疾、癫痫和血经等疾病均有显着疗效。大鲵(娃娃鱼)具有滋阴补肾、强壮、补血行气的功效。具有关文献报道:可从大鲵(娃娃鱼)集体中提取最有效的防癌物。民间常以大鲵(娃娃鱼)的皮肤粉拌桐油治疗烫伤。

  大鲵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属于"奢侈"食文化,大鲵交易带来的暴利使得一些人非法滥捕滥杀野生大鲵,是近年来导致野生大鲵在自然中销声匿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4) 源生地经济支柱。

  由于我国大鲵所兼具的食用性,在湖南、陕西、贵州等野生大鲵栖息地,人们开始养殖大鲵以达到种群恢复、养殖贸易、经济发展等目的,但是由于一些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导致基因混杂污染、动物病毒感染等更大的隐患,或是部分商户谋求低成本高价格,甚至依然到野外捕捉已经为数不多的野生大鲵,造成恶性循环。

  5) 文化代表性。

  中国是研究大鲵最早的国家,中国大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水经注·伊水》引《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本草纲目·鳞部四》称:"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中华宝典《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普查白皮书,其中记述许多地方都有娃娃鱼,然而却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瑕(大鲵)、谛鱼(小鲵)、赤儒和人鱼。此外,《五藏山经》记述有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习俗,但没有直接描述龙的形貌特征及其价值。夏代文献《海外西经》里,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而且开始被神化了:"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周代早期文献《海内北经》里则称"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大鲵伴随中国文化延绵至今,在甘肃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揭示了我们祖先与渭水流域上古文化的联系。彩陶瓶上刻画着祖先大鲵的图形,眼无眼睑,前肢有4趾,有长尾。它的造型十分人格化,样貌类似人类,额头上有十字纹,下巴上有胡须,被学者认为是伏羲的原型。而在汉代的石刻上,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下半身都是长尾,两侧长着或长或短的脚,具有非常典型的鲵的特征,所以古史传说中的"伏羲蛇躯"很可能指的是"鲵躯",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龙躯".

  历史上关于鲵的传闻最着名的便是老年夫妻食鲵肉后诞下一子,中国大鲵文化大多也和食文化相关,特别是大鲵的高价售卖成为桌上品,成为当下一些人所谓"面子"或是猎奇的餐饮文化。这也真是导致大鲵遭到滥捕滥杀的主要原因。

  6) 政府政策。

  项目进行调研、活动举办中我们发现,野生大鲵生境也是大鲵养殖场的集中地,如山西历山县、贵州铜仁县、云南宜良县等,这些县城往往土地资源贫瘠,基本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有较少的污染破坏,饲养大鲵成为了当地县乡主要经济来源。地方政府一方面想本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看到养殖业的不规范发展,生境遭到破坏儿感到惋惜。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 CITES 公约附录 I 中。目前我国的野生大鲵生存现状不理想,制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时大鲵生存现状要好于目前,应该重新评估大鲵的保护级别,以更好的对大鲵实施保护。相关法律对于违反法律行为的惩罚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超越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范围,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并处没收水生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

  仅仅是没收水生动物、吊销许可证、违法所得和最高不高于3000元的罚款,相对于大鲵养殖巨大的利益过于轻微。

  中国大鲵保护的严峻与困难,我国的大鲵的保护工作形势严峻且刻不容缓,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鲵保护是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大鲵稀栖息地区民众的科学知识教育,以及生物学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等社会各界的合作,项目开展才能更加顺利。

  3.1.3 项目的目标计划。

  1.在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围合理选址,启动首个野生大鲵异地保护繁育计划,为保护区内增殖放流和野生种群恢复提供优质种群;2.在梵净山开展野生大鲵种群及生境调查,为剩余野生资源保护及野外引种、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3.构建保护繁育科学方案,具体记录保护繁育、野外引种及放流监测的具体方法及技术(中英文),从而为其他省的大鲵保护工作及野外引种提供模板,实现该物种不同遗传种群的保护;4.培训保护区及当地科研工作者,掌握保护繁育、生物安全及管理监测等相关技术;5.建立专家技术咨询平台,为可持续养殖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包括遗传种群管理、疾病防控、科学养殖等。一方面保证养殖产业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缓解人工养殖对野外种群的潜在威胁;6.与渔政部门加强合作,利用保护繁育中心的大鲵开展野外放归、保护及后期管理与监测;7.开展综合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大鲵及其生境的知识、态度及利用情况,从而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教育方案;8.在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址,建立首个以大鲵作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基地,作为保护教育科研、科普及志愿者培训基地,提高社区及公众对大鲵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设计展览厅及宣讲牌,以大鲵作为旗舰物种、项目标志和广泛的环保主题的信息载体,合理地推广环保概念、保护繁育中心、保护区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及淡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9.通过野生大鲵环保教育,融入梵净山周边社区及学校,增加当地"自豪感",获得当地村民对周围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参与及支持;10.发展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发掘并推广野生大鲵的旅游价值、审美价值、生态功能价值及民俗文化价值,促进保护繁育中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的可持续性。

  3.1.4 设计的初期任务与设计参与情况。

  以往的设计在参与生态项目中参与度并不高,如一些生态保护项目会以设计比赛、动漫画主题比赛,或者吉祥物设计合作等形式呈现;大鲵保护项目初期设计也并不在参与之列,设计只要是扮演保护宣传的视觉传达角色,笔者在参与初期也处于完全被动的甲方要求乙方执行参与方式,按照需求创作一个大鲵卡通型形象与展板设计即可,这对大鲵保护有一定促进作用。保护在云南省科技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省铜仁市渔政及广西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积极支持下,大鲵保护宣教活动也在云南省、贵州省及广西省展开,旨在融合社会各界,加强合作网络,共同促进中国大鲵及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除了开展学术培训及公众宣教,侧重点不同的能力构建培训也在各地展开,主要针对:1)野生大鲵保护区周边社区,提倡可持续的、合理的大鲵资源管理,并提升当地拥有该物种的自豪感;2)当地政府部门,共同构建保护管理能力和制定保护政策;3)中国公众,提升中国大鲵的保护地位,以动漫宣传形式;4)研究者和保护工作者,通过下游培训构建中国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科研能力。

  自2014年12月"中国大鲵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学院保护区召开。通过20位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积极讨论,共同讨论了包括针对主管部门、村民及养殖场的问卷调查、野外调查、野生及养殖场大鲵遗传及疾病样本采集等的一系列标准化调查方法,并结合生境预测模型及大鲵的历史分布,确定了覆盖全国的100个调查县。若按照该标准化的方案进行大鲵全国资源调查,将制定第一个科学的、 强健有力的、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反映大鲵历史分布、 现有生境特征、潜在威胁及当地保护意识。

  根据项目中提出的保护目标,如建立数据库、保护区周边群众科学知识普及、以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是需要设计参与的,以往设计普遍的参与形式都为分开进行,由不同的负责人寻找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但在我国更多情况是由于资金问题不考虑请设计参与或者是由非专业志愿者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平面设计,大鲵保护项目初期便是与此类似。

  3.2 设计参与生态保护模式的提出。

  3.2.1 生物学保护--大鲵养殖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教育与普及。

  大鲵的人工养殖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且规模不断增加,发展形成大鲵特色资源驯养繁殖的高技术产业,并成为了特定省份农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尽管人工养殖也许会被看作是大鲵保护的潜在救星,但随着中国不同地区及不同流域间大鲵"种质"的交叉繁殖和基因混合,缺乏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以及养殖场不适宜的资源管理方法,人工养殖面临着诸多问题,不但可能危害当地仅有的野生种群,也可能威胁当地养殖户的生产生活安全。例如:

  ? 疾病风险:近年来大鲵养殖场时有疾病爆发事件,缺乏生物安全检测及防控措施使养殖场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风险。近年频繁爆发于养殖场的蛙病毒造成了养殖大鲵的大量感染,感染后的个体多在 6‐8 天后死亡,许多养殖场的大鲵死亡率超过 90%.同时,由于养殖场多缺乏污水处理系统,疾病很有可能经由水流感染下游的养殖场,加重感染范围及经济损失。而养殖场逃逸的、或用作增殖放流的带病大鲵也很可能将疾病进一步传播,威胁天然生境中为数不多的野生大鲵种群,加剧其灭绝风险。

  ? 遗传污染:现有的种群遗传研究已表明长江、黄河及珠江水系的大鲵具有显着的遗传差异,然而大鲵养殖场通常没有意识到种群的遗传特性。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养殖交易、外来养殖苗种的引入及不同区域间"种质"的交叉繁殖、养殖场不适当的资源管理方法及放流未经血统认证的养殖群体(例如近亲繁殖或来源于不同遗传地区的群体),可能会造成特有及优质大鲵种群遗传基因的污染和丧失以及大鲵种群的不断退化,最终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这将会对当地养殖及野生种群的保护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大鲵的可持续未来不但需要对现有的野生大鲵种群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也急需对养殖场加强科学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大鲵养殖产业。同时,由于大鲵面临的威胁多是人为产生的,实现其有效保护必须融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精心策划的保护教育活动,有效地增加社会各界对大鲵保护及淡水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最终促成积极的保护态度,改变或消除有害大鲵的行为。

  3.2.2 环境学保护--环境改造设计。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野生大鲵的重点保护区之一(Xu et al., 2008),拥有近年野生大鲵的分布记录,并有最佳适生区,森林植被繁茂,山涧清泉流淌,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然而,与我国的其他地区一样,梵净山保护区内的大鲵种群数量也在不断下降,低于保护区的环境承载量。因此,在梵净山恢复并维持一个可繁衍的野生大鲵种群对构建该物种的可持续未来至关重要。本项目拟以大鲵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建立1)梵净山大鲵保护繁育中心及2)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开展野生大鲵异地保护繁育、种群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示范工作,为其他省的大鲵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模板。并通过建立合作"小方舟",与其它省的实践经验交流构建平台,实现该物种不同遗传种群横跨整个分布区的保护。

  3.2.3 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野生大鲵的种群恢复需要通过不同于商业养殖的、科学的保护繁育办法,综合考虑遗传、疾病、健康、行为和生境等因素,提供原产于本地的优质种群用于保护区放流并实施长期监测。

  该项目旨在在梵净山保护区外围建立首个中国大鲵保护繁育中心,以保护为目的、科学为基础,通过繁育优质的种群保存本地独特的大鲵遗传基因,增加并维持保护区内野生大鲵的数量。同时,通过与渔政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构建合作,保障梵净山及其下游野生种群及放流种群的就地保护和监测,降低养殖场的潜在威胁,推进养殖业的可持续管理。并通过引入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建立专业平台(例如疾病防控、饲养管理及优化等),辅助及培训养殖场进行合理的科学管理,保障其生产生活安全,以实现从对野生大鲵的开采与依赖转化为自我维持的可持续产业。

  3.2.4 教育与传播--保护文化的形成。

  梵净山是着名的旅游景点,拥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能,同时提升公众对梵净山大鲵等旗舰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增加梵净山的国内外知名度。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监测站修建于大鲵的原始生境,不但靠近天然水系,又便于游客到达,可以成为潜在的项目实施点。生态站目前由贵州省科学院管理,开展着梵净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及监测。切实地将生物多样性科研工作与保护宣教相结合,将大鲵等旗舰物种的保护成果融合梵净山的生态旅游面向村民、游客、志愿者、科研人员、大鲵保护工作者及养殖户等,可以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的积极交流,共同实现大鲵及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远目标。大鲵作为全球最大的两栖动物及淡水生态系统的"坏境指示剂",栖息于梵净山。以大鲵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因此可以作为独特的生态旅游中心增加当地对拥有该物种的"自豪感",并通过设置大鲵展厅向游客宣传大鲵的生态知识及民族文化,大鲵保护繁育中心的研究进展、梵净山的其他两栖类、其他旗舰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大鲵等旗舰物种面临的威胁及公众可参与的保护行动,从而促进积极的保护态度,让公众认识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最终承担保护义务,例如不消费野生大鲵。同时生物多样性宣教中心也可以作为教育及培训基地,构建当地的保护能力及科研能力,通过培训志愿者和年轻的保护工作者,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让他们致力于长期的梵净山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为了切实地融入社区、促进当地保护意识的形成、消除野生大鲵的人为威胁、实现有效的野外种群的恢复及保护,该项目将开展综合的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对大鲵及淡水资源的认识、态度及利用情况,寻找村民的保护动机,辨识野生大鲵受到的直接威胁及与威胁直接相关的行为及社会因素,从而策划针对性的、有效的保护教育,进一步将水资源管理及物种的可持续利用与社区发展及生产生活安全相结合,最终改变人们的行为来实现物种保护需要。为促进保护区周边儿童从小建立物种保护意识和培养保护行为,该项目还将设计一套走进梵净山乡村小学的、有趣的、互动性强的大鲵科普教材,旨在培养当地儿童对梵净山及其旗舰物种中国大鲵的喜爱,共同营造中国大鲵的可持续未来。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