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设计与自然的交集

时间:2016-11-1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6327字

  第二章 设计与自然的交集

  2.1 设计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脉络。

  人类依赖自然,敬畏自然,在经历不同时代环境下,设计目的也为了人类的生存在进行着变更,设计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共生、分离再回归的姿态从人类文明发源对自然的对抗与敬畏,再新工业时代经济大发展后对自然的索取利用,期间工艺美术运动又提倡学习、回归自然,再到资源的科学认知缺乏对自然的挥霍无法制止,再到设计应当正视先下面临的问题,以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为重设计伦理提出再到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延续,设计与自然的关系下一步是否会受到环境影响开始以自然为关注主题,开始为了修补自然而设计呢?笔者对历史上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梳理。

  我们根据人类不同与自然的不同关系特征,将设计对自然的关注分为以下几点:

  2.1.1 对抗、依赖自然。

  前文提到人类在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设计造物是满足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需要,由于人类需要适应自然环境,改变自然条件形成利于自己的生活条件,进而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加以改造。

  人类智慧此时的人类设计对自然一方面有着对抗、改变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处于顺应、依赖的状态。

  如图乌克兰 Alexandrova 附近Kostienki 发现的石器时代人类居所遗迹两个长棚屋(图2-1)。与其他地区发现遗址不同之处在于其长宽比例竟达到6:1,其中一个棚屋长33米,内部有十个小火炉连成一排。这种长形的棚屋设计使棚内温暖更适宜居住,棚屋周围的融雪也可引导流走。在对抗严寒积雪的大自然环境同时,建造棚屋所需的木材、兽皮兽骨也来源于自然的馈赠。

  人类智慧在发展初期,并不懂得生产新材料与开拓新能源,因此与自然产生的更多是直接索取并抵抗的关系,人类的设计思维也更多依赖于大自然的智慧,早期设计造物也会因自然环境的不同产生区域化分别。尽管人类文明演变至今,形成区域化的种族人群与国家分化,唯一不变的还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2.1.2 模仿自然。

  我们常以母亲来比喻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源于自然对于人类生存、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人类狩猎使用的可以削尖的石枪,来源于偶然发现的尖利的树枝,骨针来源于对鱼刺的模仿等,这些工具被设计出来,是对天然材料和形式的直接模拟,设计往往能比较直接地体现自然的状态,揭示出自然的美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比魅力。现代设计将这类模仿自然的设计行为称为仿生设计,1960年美国召开第一次仿生学讨论会使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并以此为目的加以研究发展,和古代直接对形态模拟的仿生不同,现代设计中更以自然中动植物的运动、生存等原理剖析后,从功能、结构、运动等规律获得灵感,进而设计出极具人类智慧结晶的产品:例如从受到水流洗刷后形成的卵石、在水中游动的鱼、空中飞行的鸟等获取灵感提取出以大幅减少阻力的流线型;对蝙蝠活动行为的研究后出现的雷达、声呐等技术;对萤火虫发光原理的研究获得荧光灯等由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新型光能设计产品等等。自古以来,人类重要的科学及技术以及发明原理都来源于自然,设计的灵感来源更多依赖于大自然的智慧,从自然界寻找创意的源泉。

  2.1.3 挥霍、破坏自然。

  60年代膨胀的消费主义与"物质欲"催生了很多只为了实现短暂的经济价值的设计现象,产品的数量与品种也大幅增长加快,随着人们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变化,设计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产品的刺激消费,产品的更新与开发成为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人为干预,产品迅速量化更迭造成资源浪费。19世纪到20世纪,地球受到过度污染对人类的反噬已经越来越明显,如1932年的日本,工业生产中汞作为肥料被排放至水俣湾,使得位于熊本县的数千当地居民中毒,后代天生残疾,工业发展以人定胜天的姿态肆意挥霍、破坏自然,最后的苦果依然是人类自己承受。

  另一方面,设计也受当下时代科学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局限,一些在当时设计并被广为使用的"重要设计"产品被使用至今,却因为环境的恶化成为鸡肋,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塑料袋的发明,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下确实设计创造出很多便于人们使用、生活更加便捷的产品,但是以狭隘的思维去创作,在时间的验证下终将会被淘汰更替。

  2.1.4 协和与保护。

  自然资源在人来发展中逐渐耗尽,各类物种逐渐消失,随着自然资料的不断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也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设计内容必然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设计健康发展。

  人类自身是作为自然的"主宰",还是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过去只设计自己需要的价值,造就了不同于大自然的"人工物"与"人工环境",在意识到曾经的设计出现错误偏差的今天,将过去破坏的环境恢复并归还予大自然,与自然的生态构造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论"也逐渐受到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当从对抗的改造转变的积极的平衡发展,设计必须从重视个人或局部的观点转变为更广泛、更深远、更多元的宏观层面充分考虑。如何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非人"的部分融合并共同发展,也是当下21世纪的全球性讨论的重点所在。

  为人以外的的"非人"环境去设计,将微观视点提升至宏观,即摆脱个人认知的局限,联合群体的知识力量,在与个人认知不同的观点、不同角度之中充分考虑,最后得出更适合于发展的结论,人类与环境才能共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以说设计在以整体中的个体去参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创新是今后设计在社会整体中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2.2 设计关注自然的案例。

  2.2.1 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设计--巴西库里蒂巴生态城。

  与发达国家不同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生活基础等较为落后,需要大力的开展经济基础建设。在过去,我们还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厚,但如今资源匮乏开始成为全球性的难题,发展中国家也正处于天平是倾向于经济发展还是小心保护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城市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未来25年这些国家的人口将增加一倍,这将成为住房,废物处理,水净化,供水和卫生保障等方面的需求。设计人员需要重新考虑他们的个人和集体的做法,寻求办法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一巨大的问题。"因此与发达国家的先发展,再治理的思维不同,发展中需要更加理性地、全面并深层次的思考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身处于第三世界的设计师,创意的先决条件是考虑本国国情、找到环境持续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平衡点。

  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出现了一个令全世界推崇和倡导的生态城市--库里蒂巴,30多年前,库里蒂巴和巴西乃至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并无二致,垃圾围城、街道拥挤、空气污浊、平民窟与一片衰败之景的社区,如今它与巴黎、罗马、悉尼共同成为联合国首批命名的"最适宜居住城市",其中库里蒂巴是唯一的第三世界城市,也被誉为"绿色之都",自然-人群-城市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库里蒂巴政府对绿地的重视远超于其他城市,三任市长雷勒雷厉风行地将规划迅速变为现实,他说"我知道一些城市中了亿万棵树,他们就像过节一样地庆祝,但我们种了一百万棵树",在库里蒂巴,砍伐树木必须获得政府批准的建筑许可证,同时砍伐一棵必须以补种两颗树的比例来申请伐木资格。市政府环境秘书玛丽查·迪亚斯表示"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在环境预算中有所体现,关于森林和公园的维护工作都在环保预算中,这项工作中的支出占市政府财政支出的10%."除了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合理、科学的绿色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也是重要的成功因素,在如何改建库里蒂巴的问题中,设计成为主要参与研究的学科之一。1917年设计师贾米·勒拿任命为市长后,库里蒂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发展,勒拿以其设计领域的专业性、智慧与领导才能在城市研究规划中成为创始人之一,也使得设计师在参与中获得了主要话语权。设计师们参与其中拓宽视角,以解决当下城市面临的垃圾如何回收、水资源如何循环,包括居民生活质量如何得到提高等综合问题为创新目标,不仅对城市的大环境进行设计,并且将城市发展中的低收入"弱势群体"也考虑在其中。1989年启动的"绿色交换"项目既是如此,简单来说既是政府监督引导居民将垃圾的分类并到指定站点回收,以垃圾换取1/4比例的食物。几乎任何垃圾都可以回收,厨房余料可回收用作农业肥料,烹饪后的剩余食用油可再加工为厨房洗涤用品、机油、生物柴油等;垃圾回收后经专门的回收公司在处理形成新的资源产品,有效的形成了垃圾减量、并资源化再生的闭路循环。项目实施后,政府不仅在垃圾处理上的开支减少了,同时垃圾换购的香蕉、土豆等食品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外在库里蒂巴,绿植与城市相辅相融,城市的绿化设计不仅仅栽种一些主要的绿植,而是根据环境科学有设计地分层次、结构的种植分布,经过设计不仅使得城市绿化错落有致产生美感,还考虑到部分适应城市的野生动物在城市中也可以随意栖息、取食。包括曾经人类因城市发展而占据的河流与低洼地,河流汛期在城里形成规模不等的洪灾,每年人民、政府因为洪灾造成的财产损失与抗洪花费只增不减,经过规划后,政府决定将人们迁出这些低洼地,将这些地方恢复成曾经的湖泊与湿地,路面采用可渗水的土路,形成水资源循环。洪水灾害随不再发生。

  一个城市有如此剧变,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的参与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想要达成目标只依靠设计师个人的力量是局限的,设计得到政府的支撑,通过设计师、环境学家、社会学家等专业领域的学者共同讨论,形成政策确定方向并有效的实施,再结合民众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得人们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集合设计与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环境问题使绿色回归、城市与自然共同发展,库里蒂巴的规划设计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好的参考典范。

  2.2.2 跨国联合的可持续设计 CUMULUS.

  为社会群体、环境利益为出发先最有名也离我们最近的例子莫过于由我国多所知名设计院校加入的 CUMULUS 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与前文库里蒂巴生态城的设计参与不同,设计并没有成为政治的一员,从很大程度上去影响政策的决定,不过 CUMULUS 的存在,为民间组织以设计的力量参与社会创新、环境保护提供了开放的平台,积少成多、资源交汇是 CUMULUS的主旨与特点。

  CUMULUS 积云(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rt,Design and Media) - 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国际院校联盟,成立于1990年,是集合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研究的一个全球性协会,也是建立伙伴关系和知识转移和最佳实践的论坛。

  CUMULUS 也是目前世界最为重要的设计教育组织,每年举办年会探讨设计教育的问题,积旨在建立和维护一个动态的,灵活的学术论坛,继目前的趋势和要求,积云提供更广泛的国际范围内讨论和发展,教育和艺术,设计与媒体研究,提高教育通过欧盟伊拉斯谟计划中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交流的质量,通过比赛,暑期学校和展览,增强宣传的青年人才,并提高他们的作品的知名度。Cumulus 协会主要的目的是搭建以艺术设计与媒体为主题的平台,促使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在其发展和加强其对社会的贡献,鼓励这些艺术设计媒体学术人员与商业、科研等国际专业组织,如 ICSID,IFI,ICOGRADA,贝达等人以及国家和国际学术机构和协会之间的对话。

  使得学术研究人员与专业选校学生形成流动性的学术交流,通过比赛展览和奖励,以促进艺术,设计和媒体创新的工作并形成出版物,以及促进积云以及国家和国际学术机构和协会之间的对话。

  CUMULUS 积云取义象征云朵的各个教育组织成员汇集,也是由44个国家的设计院校、组织聚集形成的会员制开放平台,协会中公众参与会员由:会员(正式会员、准会员)、代表、观察员和分支机构组成,会员与准会员是公开的艺术、设计、媒体等高等教育机构,由 CUMULUS 的两个现有成员推荐就可申请会员;代表为各个会员学院、机构提交的提名代表,提名代表可以是学院校长/院长/主任/总监等;观察员是积云组织在每次大会的会议中酌情授予的职位;分支机构是由积云组织执行出决定授予加盟的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网。积云的会员人数自2006其年已经从6增加到107并在持续增长,成员代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也有逐渐有来自组织和机构在北美,亚洲和澳大利亚,目前我国加入 CUMULUS 的学院有清华大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汕头大学艺术长江设计学院、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新学院、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系。逐渐壮大起来的 CUMULUS,从一个非正式的"俱乐部",转变成为以专业的学术团体。积云中国执委,也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的娄永琪教授表示"为了最好的利用 CUMULUS 这个平台,不能仅仅停留在聚集上,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要下雨!",从 CUMULUS至今的成果看来,这个庞大的群体也确确实实在为社会创新与环境保护推进而做到了变革以及设计界的启示。

  CUMULUS 除了社会创新方面,设计为环境保护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努力,为落实该宣言的理想,设立了 CUMULUS 绿色奖项。积云绿色是一个国际性的奖项重点培育和全球领先的文化,社会和行业朝着更加环保和负责任的解决方案。《2008 东京宣言》的签署,将设计的目光拓展到环境的可持续设计层面,设计不仅为社会发展可持续考虑,更要为所处的环境可持续考虑。2015年 6 月即将在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将会以主题演讲、讨论会,文物画廊展览以及宴会形式研究产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届时会议将会讨论一下话题:通过设计延长产品寿命;产品寿命与资源利用效率与废物减少的关系;产品使用寿命优化策略;商业经济和营销策略;消费者对产品寿命的影响;相关的政策法规。

  可以看到环境的话题将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旋律,通过 CUMULUS 系统平台召集相关人群,以设计的角度寻求社会中弱势群体的问题以及当下环境问题的解决之法,在如今看来是有效有利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

  CUMULUS 开放平台的搭建,激励了设计走向更符合现代科学、更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与更前沿的领域。它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设计教育以利于人类社会、利于自然环境的共同追求相互交流,资源跨越地区、领域的相互交融,也效率地使 CUMULUS 会员间的学术水平共同提升。这一点也对于国内的设计教育有着领航、参考的意义。

  2.3 为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而设计。

  设计确实是参与可以决定未来走向的重要学科之一,设计服务的范畴正在逐渐转移,由为产业而设计走向为人、环境、文化、社区而设计的道路。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已经把电动车作为机车工业的新兴项目,德国、日本的一些机车公司也研制了新型的太阳能汽车、氢汽车等;纳米技术也已应用到很多产品设计上,绿色设计已逐渐成为现代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设计的实质就是使产品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资源的浪费,这就要考虑产品的原料和能源的无害及低消耗。设计服务除开追求形式美与商业利益等目标外,设计也开始慢慢关注社区、自然,并以自己的方式和视角介入到生态保护中。

  设计服务于自然环境,人自身活动带来的影响与人群社会的变化、人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都是将纳入考虑的范畴,以生态环境中各个环节体系为设计服务对象,因此在设计考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设计所面对的是一个"人"-"物"的复合式环境系统,其中即要考虑人的利益,也要考虑人以外的"物"的利益。设计思考需要更加全面,任务艰巨并且难度也更大,可以说单凭设计师个体来对这些问题全面思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师参与为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目的进行设计活动的同时,需要借助有着共同目的的社会人群资源共享、汇聚跨学科的知识系统,从其中获得所需知识点进行设计思考工作。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