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我国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预防措施

来源:法制博览 作者:王天琪
发布于:2021-05-19 共3286字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企业运营过程中合同法法律风险,并总结了相应的规避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各企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 企业合同法; 风险分析; 风险规避;

  法律风险是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极易遇到的一种风险形式,该种风险基于我国合同法中的明文规定。想要有效规避合同法法律风险,就必须要深入了解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规避措施。

  一、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分析

  一般来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由合同法中的明文规定所引发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签订合同时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履约阶段的法律风险[1]。不同阶段的法律风险来源也不同,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危害也不同,想要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与运营,就需要将这两个方面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进行分别分析,深入了解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以及危害情况,方能切实制定合理的规避模式。

  (一)签订合同时应当注意的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在签订合同时,主要涵盖三方面的风险,其中两方面分别出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以及法律意识,最后一方面则是合同自身具备的风险[2]。企业需要对这三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减少签订合同时可能承担的法律风险。
 

我国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预防措施
 

  1.合同当事人资格问题

  合同签订时的法律风险首先来源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问题[3]。在签订合同时,需要确保合同签订的双方主体都能够满足合同中需求的相关资格,确保合同签订的双方主体都能够良好完成合同中的规定内容,并且能够按照合同的内容,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做出相应的行为活动。如若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无法完成合同中明文规定的内容以及条文,那么该合同就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该种合同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企业需要提前进行协商考察,确保合同的双方主体都能够完成合同内容中规定的行为以及活动。除了对合同双方主体资格的研究以外,还要对合同双方主体的信誉情况进行探究,确保对方的信誉没有污点,不会出现违约等情况。在签约时,也要严格审查双方主体的相关证件,如若盲目签约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也很难通过合同的规定,追溯相应的赔偿。

  2.合同当事人法律意识问题

  在签订合同时,部分当事人由于自身的法律意识过于薄弱,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私人利益,经常会在合同条款中打擦边球,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造成合同签订的另一方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4]。另外,在签订合同时,部分企业将重点放在了合同签订初期的谈判与考察阶段,对合同签订环节的管控过于松散,很难挖掘合同内容中的不合理条款。部分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自觉性较差,目光短浅,经常会将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拟定的合同内容也有失公允,进而导致签订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甚至直接为双方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合同签订操作涵盖的风险

  一般来说,合同签订操作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5]。一方面是签订初期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合同内容的拟定。在合同签订初期,如若合同签订双方并未对对方进行仔细的考察,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就很难掌握对方在签订合同后对合同规定内容的履行情况。一般来说,在签订合同之前,需要合同双方主体明确对方的资金、资格、准入许可以及履约能力的资质证书、年检情况等等,只有确保了合同双方主体的各项信息后,方能展开合同的签订。如若合同双方未对对方进行考察,那么就极易发生信息不对等等情况,导致签订的合同某一方或者双方都无法完成,进而影响该合同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在拟定合同内容时,双方主体需要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合同内容进行考察,确保合同中的内容不会存在不公平条约,并且在合同中标明合同双方主体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担负的责任。

  (二)合同履约阶段应当注意的法律风险

  在合同的履约阶段,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文件的发送时效、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变更以及合同的证据。

  1.合同文件的及时发出

  在签订合同之后,如若某一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或者遭遇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难以推进项目,则需要第一时间发送相应的文件告知对方,确保对方了解项目进程,并且明确项目中断或者放缓的原因,帮助双方能够良好协调项目进程,避免合同双方主体产生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如若在合同履行期间,某一方突遇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难以推进,但是并未将问题告知于另一方,就会直接导致双方的项目进程不统一,而项目进程不统一将会直接为某一方埋下违约的隐患,一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该项目,则推迟完成的一方需要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另一方相应的损失。

  2.合同变更的风险

  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如若某一方遭遇不确定因素需要进行合同变更,则需要进行双方协商,对合同内容进行变更,避免不确定因素导致合同双方主体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允许一定程度的合同变更,想要保障合同变更不会对整个项目造成影响,就必须要让合同双方在需要进行合同变更时相互告知,完善修订合同内容,最终达成双赢的目的。

  3.证据缺失的可能

  在签订合同时,能够作为有效证据被应用在合同之中的包括合同双方主体共同签订的信函、合同的原件。并且这些证据要确保在法律有效期限内,一旦这些证据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那么将不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为合同的履行提供相应的约束力。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就必须要重视起一切书面、非书面形式的各项证据,并且严格把控这些证据文件的有效期限。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更要注重这些具备法律效力的证据,一旦合同的某一方出现违约行为,就能够通过这些证据,对自身受到的损失进行追溯,并且依法取得违约企业给予的相应赔偿,减少该次合同项目中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合同法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想要减少企业可能遭受的法律风险,就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系统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签订必须要由双方企业的法人以及具备相应委托书的委托代理人进行签订,该合同方可具备法律效力。也就是说,想要降低合同签订时的法律风险,就必须要构建一个具备专业技能的合同管理部门,该部门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合同签订时的分析能力,能够在签订合同初期,对对方企业进行考察,并且严格审查合同内容,挖掘出合同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条款,减少合同签订阶段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

  在合同的履行阶段,为了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就必须要制定专门的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在履行合同阶段,及时规避可能遭受的法律风险。在企业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化先进的合同管理软件,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在管理系统中进行列举。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一旦某一部门产生了可能违约的行为,能够及时从管理系统中调取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以及规避措施,减少企业各部门在合同履行阶段可能产生的违约行为。

  (三)加强合同管理全过程的监控力度

  企业需要认真全面观察落实合同管理制度,以此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在签订阶段,企业需要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到对方企业进行考察,保障对方企业拥有履行该合同的相关资格。在合同履行期间,则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时刻跟进项目进程,如若遭遇未知因素导致项目停滞,则需要及时将问题情况传达给对方企业,共同协商,解决项目进程中的问题。如若产生合同变更,则需要及时告知对方企业,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保障合同双方的经济利益。

  三、结束语

  想要让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规避法律风险,就必须要深入了解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规避措施,才能有效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敏.PPP模式的法律风险及其规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2):82-88.
  [2]史丁元.合同债权转让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法制与社会,2019(27):75-76.
  [3]孙洪良,张哲畅.大数据交易中法律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法治研究,2019(03):51-58.
  [4]邓勇,张静.中国医生集团模式及法律风险防控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03):29-32.
  [5]徐维友.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J].企业文明,2017(05):66-70.

作者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原文出处:王天琪.企业合同法的存在的风险与规避途径[J].法制博览,2021(09):159-1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