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现代汉语中表示揣测的“别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钱慕琦
发布于:2023-02-11 共11029字

  内容摘要:现在汉语中,“别是”是一个副词,具有揣测义。本文通过对语料的总结、分析,从“别是”的演变、句法与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别是”进行了论述。从“别是”的演变而言,本文进行了两方面的猜测:一方面,“别是”一开始是作为词组而存在的,由否定词“别”修饰判断动词“是”;另一方面,“别是”在情态上经历了由担心-认识情态发展到认识情态的过程。在句法方面,“别是”在句中位置灵活,对谓语部分有统御的功能,并可单独成句。在语义方面,“别是”具有言者指向的性质,不论“别是”在句中是否充当句法成分,它的语义辖域都是整个句子。在语用方面,主要考查“别是”的语气。“别是”句具有语气上的二重性,其揣测的性质决定了它含有疑问的语气,然而,是否提出疑问则视说话人和具体语境而定,即“疑而不问”和“疑而且问”的区别,并由此考查了感叹句中的语气情况。同时,对“别是”句中的语气词“吧”的功用也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演变 句法 语义 语用 

Discuss the Conjectural Adverb “Bieshi” In Modern Chinese 

  Abstract: In Modern Chinese, “Bieshi” is one of the adverbs with the meaning ofconjecture. This paper has a summary of “Bieshi” by the evolvement, semantic, syntactic andpragmatic analysis. We has two conjec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Bieshi”: on the one hand, in thebeginning, “Bieshi” is to exist as a phrase, judgmental word “shi” is modifier by the negativeword “bie”. On the other hand, “Bieshi”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worry - understandingof the modali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ality. Syntactically, “Bieshi” is flexible in thesentence position, gover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predicate part, and can be used as a separatedsentence. Semantically, “Bieshi” has the speaker pointing nature. Whether “Bieshi” act assyntactic elements in the sentence or not, its semantic scope is the entire sentence. In languageuse, We mainly test the tone of “Bieshi”. “Bieshi” has the tone on the duality, the nature of theirspeculation it contains questions about the tone. However, whether raise questions is dependingon the speaker and the context, namely the differences as “raise questions and ask” and “raisequestions but not ask”. By this, we examined the exclamatory tone of “Bieshi”. At the same time,we simply instruct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ba” in the sentence of “Bieshi”.

  Key words: Evolvement; Semantic; Syntactic; Pragmatic 

目 录

  一、引言

  二、“别是”演变的猜测

  (一)“别是”的语法变化

  1.“别是”作为词组的体现

  2.“别是”作为词语的体现

  (二)“别是”的情态变化

  1.作为担心-认识情态的“别是”

  2.作为认识情态的“别是”

  三、“别是”句的句法与语义

  (一)“别是”句的句法

  1.位置灵活

  2.具有统御作用

  3.可单独成句

  (二)“别是”句的语义

  1.语义辖域

  2.言者指向

  四、“别是”句的语用

  (一)“别是”句的语气

  1.疑而且问

  2.疑而不问

  3.感叹语气

  (二)“别是”句中“吧”的功能

  (三)插入与修饰

  1.“别是”中插入词语

  2.“别是”前加修饰词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别是”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副词,在各字典辞书中,均有对“别”或者“别是”的论述。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中给“别是”作了如下的定义:“副词,莫非是,表示猜测和估计。常与‘吧’呼应。”《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解释“别是”为:“‘别是’、‘别不是’都表示猜想测度,说话人虽然有所判断,可是把握不太大。”“别是”具有揣测意,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测度,所揣测的内容往往是与意愿相违背的。从笔者所翻阅的文献资料中发现,对“别是”单独作系统论述的甚少。王银在其硕士论文中,以两章节的篇幅,对“别”、“别是”、“别不是”进行了共时层面的比较,并在历时层面探究了三者的来源与演化。邱闯仙在其博士论文中,用一个章节对“别是”和“别不是”的意义、用法和原因作了探讨。除此之外,对“别是”作专门论述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别是”的来源、句法与语义、语用三方面,对“别是”进行专门论述。

  高增霞从与其他语言材料的比较和元语用用法出发,从情态的角度,从共时层面论述了“别”的语法化过程。从此入手,我们猜测,“别是”在产生之初是作为词组而存在的,具有劝阻否定义的“别”修饰判断动词“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些句子中,“别是”可以用“别”或者“是”来替换而语句仍然保持通顺。随着语言的发展,“别是”渐渐发展成一个表示揣测的副词。在情态方面,因为“别”的否定性质,使“别是”一开始便带有与说话人相违背的感情色彩,进而发展成单纯的认识情态。本文在理清“别是”的若干特性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由词组到词、由担心-认识情态到认识情态的演变过程进行猜测,并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证据。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提出,评注性副词在句中充当高层谓语成分,其基本功能在于对相关事件或命题进行主观评注。本文赞同这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别是”的句法语义,论述了“别是”的述谓性质。与其他评注性副词不同,我们发现“别是”在句中充当了句法成分,但由于其言者指向的性质,其本身依然是作为高层谓语而存在的。同时,本文从“疑而且问”及“疑而不问”两个角度,对“别是”的语气进行了分析。“别是”表示揣测,也就意味着“别是”句具有疑问的语气,但是否提出疑问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本文结合语调,分析了“别是”句中的疑问语气。“别是”往往和“吧”连用,一起表示揣测,但“吧”常常作为附加功能而存在,本文亦试图在两方面论述“吧”在“别是”句中的作用和功能。

现代汉语

  二、“别是”演变的猜测 

  (一)“别是”的语法变化 

  在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在很多“别是”句中,通过变换,我们可以把“别是”替换为“别”或者“是”而句子仍然通顺,这与其他副词非常不同。我们猜测,“别是”原先是一个由“别”修饰“是”的词组,继而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1.“别是”作为词组的体现 

  副词“别”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劝阻或禁止,用在谓词或者作谓语的小句之前,也可以单用,表示接着对方的话说。现代汉语中,“别”往往用在祈使句中,具有否定祈使义。自然语言中的否定是表达一种“抵触的感情”,而祈使反映了说话人的意愿,两相结合,否定祈使义便很可能发展为表示一种与意愿相违背的情感色彩。高增霞指出:

  “既然事情是要阻止或者禁止的,那么自然在说话人看来那是不如意、不期望发生的,由于‘别’就是用来表示劝阻和禁止,这种不如意不期望的价值判断常常与‘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关联,就容易使‘别’成为不如意不期望态度的负载者,当表达推测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是不期望发生的时候,‘别’便成为一个可选择的标签。”由此,我们认为,“别”

  从原来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否定祈使义变为了不期望态度的负载者,这可以从“别”本身就可以表示揣测义看出来。现代汉语中的“是”主要表示肯定性的判断,是判断动词,在其基本句式中,“是”联接主语和宾语,组成一个命题。我们猜测,副词“别”和动词“是”

  组合,最早是一个词组,两者在句中各有其独立的意义,“别”作为表示揣测的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 “是”,表示“不要/是”的意思,含有“不希望/是”的语义。

  (1)什么地方都找了,没影儿。天赐好像觉得这怪好玩了:“别是叫老鼠拉去了吧?”

  (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 

  (2)秀秀爹娘才不信。那天打猎的事他们知道,根本没碰着啥。秀秀娘像想起了什么,“他别是想媳妇了吧?”(礼平《小战的黄昏》) 

  在“别是”句中,除了“别是”被其他副词修饰之外,几乎都可以把“别是”替换为“是”而句子仍然通顺,如上面两个句子都可以把“别是”替换为“是”。如果“别是”

  后面紧跟的是谓词性成分,有些句子可以把“别是”替换为“别”而语句仍然通顺。我们可以说成“别叫老鼠拉去了吧?”或者“他别想媳妇了吧?”表现出与意愿相违背的感情色彩,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叫老鼠拉去了吧?”或者“他是想媳妇了吧?”这更多地体现了“是”字句的性质。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现代汉语中,“别”作为阻止、否定副词,其后边跟的只能是谓词性成分,而“是”则很丰富。当“别是”后紧跟谓词性成分时,“别是”仍然体现出了词组的特征,“别”和“是”各有其独立的意义,因而可以把“别是”替换为“别”或者“是”而仍使句子成立。

  2.“别是”作为词语的体现 

  “别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凝固的结构,表示揣测义,我们不能再将其拆分而仍使句子通顺,这在谓语是体词性成分的句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3)是的,而且是非常好的马。我们大家都把钱赌在它身上了,罗伯特先生所有的钱也都押上了。对了,“他出神地望着我们,”你们别是马探子吧?“(《生为女人》)

  小句”你们别是马探子吧?“我们可以说成”你们是马探子吧?“而不能说成”你们别马探子吧?“我们发现,当”别是“后紧跟体词性成分时,不能把”别是“替换为”别“,此时”别是“已经作为一个词语而存在了。我们猜测,这是由于”别“作为劝阻禁止义时,其后不能紧跟体词性成分的原因,它必须和”是“组合才能置于体词性成分之前。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句:

  (4)也许是因为营养不良的原因,迟迟不会说话,父母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别是个哑巴。(《1994 年报刊精选》) 

  (5)瞅着售货员翻来覆去地相看那张钞票,老百姓的心里就开始打鼓,千万别是张伪钞。(《1994 年报刊精选》) 

  一般而言,”是个哑巴“、”是张伪钞“是连在一起说的,但在这两个句子中,”别是“在语气上是连贯的,即”别是/个哑巴“、”别是/张假钞“,而非”别/是个哑巴“、”别/是张假钞“。这可能也是证明”别是“由词组变为词语的有力证据。

  (二)”别是“的情态变化 

  1.作为担心-认识情态的”别是“ 

  副词”别“既然表示劝阻禁止义,则其事件往往是违背说话人意愿的,这使得”别是“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即”别是“所揣测的命题往往是说话人不愿意发生的。如:

  (6)当摸到佐罗的小肚子鼓起一块时,媳妇儿顿时大声惊呼了:”妈呀!别是吃了耗子吧?“(冯苓植《猫腻》) 

  在句子”他是吃了耗子“中,”是“起强调的作用,当”是“被”别“修饰的时候,”是“的强调作用被削弱,”别是“的组合性降低,从而,两者合并成一个词语。虽然”别是“用在谓语”吃“的前面,但语义上,”别是“并不是修饰”吃“的,而是作为情态副词,对整个命题做出猜测。由于”别“的否定义,命题”吃了耗子“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因而,”别是“揣测的命题自然是贬义的,表达说话人对事实的担心心理和确信程度,”别是“具有担心-认识的情态。

  2.”作为认识情态的“别是” 

  然而,我们看到,也有的句子并不违背说话人的意愿,并不表达一种担心的心理。如:

  (7)在黯淡的暮色中过这个寂寞的湖,我不禁也怀古起来了。晚餐前我们忽见窗外很远的一片水,大家猜,别是贝加尔湖吧?(朱自清《罗马》) 

  那片水是不是贝加尔湖都不违背说话人的意愿,只是表示说话人的猜测,相对于担心-认识情态而言,其主观性进一步增强,“别是”作为认识情态而出现。

  “别是”在演变的过程中,伴随着主观化的过程。“语法化中伴随主观化,是说话人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所持的观点或态度在语法上可以确定的表达过程。它是一个倾斜的现象,起初在形式和结构上以具体的、词汇的、客观的意义表达为主,在一定句法环境中反复使用,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语用的、人际的和基于说话人的功能,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我们猜测,“别是”作为词组时,“别”的否定功能使其管辖的命题具有违背说话人意愿的感情色彩,因而,“别是”起初是担心-认识情态。当“别是”演变为副词后,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中,这种感情色彩逐渐淡化,最终成为认识情态标记。这或许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证明。首先,从人的认知角度而言,贬义的事物往往受到排斥,对褒义的事物却常常是向往的,而对中性的事物则跟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所以,“别是”也会向着认识情态的方向发展。其次,从收集的语料而言,少部分的“别是”在句中是作为认识情态标记出现的,这或许也可以说明“别是”作为认识情态标记是后起的。

  三、“别是”句的句法与语义 

  (一)“别是”句的句法 

  1.位置灵活 

  “别是”在句中的位置大多是灵活的,在句中线性序列中的位置可前可后,可位于主语之后(没有主语的补出主语),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前,而并不改变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

  (8)a.挡那排车的徐小妹跟她说:“今天的车子别是出了毛病?”(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b.挡那排车的徐小妹跟她说:“别是今天的车子出了毛病?”

  2.具有统御作用 

  首先,“别是”置于主语之后,或者因主语省略而置于句首时,它总是出现在谓语的最左边,并且,在与其他副词共现时,“别是”也总是位于最前列。这种关系在省略主语的“别是”句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如例句(6)。

  其次,“别是”本身可以被其他副词修饰。“别是”前面可以加“千万”、“也”、“可”等词修饰,构成“千万别是”、“也别是”、“可别是”等的词组,“别是”也可以被多个副词修饰。如:

  (9)“那谁是你们数落的第三个人?”马林逊插嘴道,“可别是我。”(《日常生活的冒险》) 

  (10)进门时,他觉得似乎看见杜洛埃拿着钥匙上了楼。可千万别是杜洛埃!他又一想,也许他们临时换了个地方祝他直接去了柜台。(《傲慢与偏见》) 

  3.可单独成句再次,借助语气、标点,“别是”可位于句末,或单独成句。在笔者搜集的语料中没有发现“别是”单独成句的句子,但我们认为,这类句子在实际的交流对话中是存在的。

  “别是”句的主语也可以单独用逗号或借助音调的延长将其隔开。如:

  (11)a.可到中午还没有动静,大家又有些着急:“别是八路军没来吧?”(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b.可到中午还没有动静,大家又有些着急:“别是,八路军没来吧?”

  c.可到中午还没有动静,大家又有些着急:“八路军没来吧,别是?”

  d.可到中午还没有动静,大家又有些着急:“八路军,别是没来吧?”

  (二)“别是”句的语义 

  1.语义辖域 

  作为评注性副词,“别是”在句子中具有述谓性,其基本功能在于充当高层谓语,对相关事件或命题进行主观评注,其语义辖域是整个命题。

  首先,我们注意到一种情况,“别是”的语义辖域并不一定完整地出现,这在省略主语的“别是”句中表现地尤为明显。如:

  (12)收割的时候他请来叔叔一家帮忙,叔叔捏了捏董永的玉米,又把董永的稻穗放到嘴里品尝着,满怀醋意地说,你又不会种地,庄稼怎么会长得这么好?别是让七仙女施了妖法吧?(苏童《作家文摘?1996B?新天仙配》)在上面的这个句子中,我们注意到,“别是”的语义辖域并不完整,这是由于句子的主语呈隐性所致。跟据上文语境,我们可以补出“别是”的主语为:“你不会种地,庄稼却长得这么好”,据此,“别是”揣测的命题为:“你不会种地,庄稼却长得这么好,是让七仙女施了妖法。”

  我们认为,通过句式的变换可以很好地考查“别是”的语义辖域。我们来看下面一组句子:

  (13)a.别是她截听了电话,来复仇的吧。(王朔《人莫予毒》) 

  b.她别是截听了电话,来复仇的吧。

  (14)a.别是咱爸看花了眼色吧,我问问他去!(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b.咱爸别是看花了眼色吧,我问问他去!

  以上两组句子,“别是”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位于主语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其辖域是整个命题。比如句子(13),“别是”的辖域是“她截听了电话,来复仇的”这个命题,句子(14)的辖域是命题“咱爸看花了眼色”。

  然而,并非所有的带有“别是”的句子都可以将“别是”移至主语之前加以考查。如:

  (15)a.四(忽然谛听):爸,别说话,我听见好像有人在饭厅咳嗽似的。贵(听一下):

  那人别是太太吧?(曹禺《雷雨》) 

  *b.四(忽然谛听):爸,别说话,我听见好像有人在饭厅咳嗽似的。贵(听一下):别是那人太太吧?

  (16)a.晚餐前我们忽见窗外很远的一片水,大家猜,那一片水别是贝加尔湖吧?(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 

  *b.晚餐前我们忽见窗外很远的一片水,大家猜,别是那一片水贝加尔湖吧?

  在(15b)句中,“别是”提至句首变为“别是那人太太吧”,虽然句子完整,句意通顺,但改变了原句的句意,“那人”和“太太”由原来的等同关系,变成了现在的修饰关系。在(16b)句中,将“别是”提至主语之前,句子显然变得不通顺。

  评注性副词作为句子副词,并不直接和句法成分组合充当句法结构,然而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到,“别是”在句中充当了句法成分,这和其他的评注性副词很不同。我们将它与位置同样很灵活的“大概”、“莫非”来进行比较:

  (17)a.那大概是贝加尔湖。/ 大概,那是贝加尔湖。

  b.那莫非是贝加尔湖?/ 莫非,那是贝加尔湖?

  c.那别是贝加尔湖吧?/ *别是那贝加尔湖吧?/ *别是那是贝加尔湖吧?

  我们发现,“大概”、“莫非”要跟“贝加尔湖”连用时,必须要用“是”进行连接,“大概”、“莫非”可位于主语之前,也可位于主语之后。去掉“大概”、“莫非”后,“那是贝加尔湖”仍然讲得通。而“别是”由于“是”的关系,在句中充当了句法结构,位置不可变动,去掉“别是”后,句子不再通顺。“别是”的这种用法,在谓语是体词性成分的句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再比如例句(11a)。

  2.言者指向 

  无论“别是”在句中的位置如何,我们都认为,其语义辖域是整个命题,这是由“别是”的言者指向性质决定的。在一个表示揣测的句子中,必然包含有命题和语气两部分。

  “别是”作为一个揣测副词,是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测度,必然是作为命题外成分而存在的。我们从下面一组句子的比较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18)a.有的人就会有疑问,和珅爹都没了,妈也没了,上这么好的一所学校可能吗?他别是走后门了。(纪连海《百家讲坛·正说和珅(一)》)

  b.他已经走后门了。

  句子(18a)中,小句“他别是走后门了”中的“别是”的语义指向是命题外的说话者,是对“他是否走了后门”的不确定的揣测,我们可以把该句变换为“别是他走后门了”。

  对于句子(18b)而言,副词“已经”指向句子中的主语,即句子中的“他”,是命题内成分,其语义辖域是“走后门了”,我们不能说成“已经他走后门了”。同样,句子(15a),“别是”是对整个命题“那人是太太”的揣测,“别是”的语义辖域不仅仅是“太太”一词。句子(16a)“别是”的语义辖域是“那一片水是贝加尔湖”,而非“贝加尔湖”。

  四、“别是”句的语用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式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 吕叔湘提出,“别是”常与“吧”呼应。在收集的语料和实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别是”句一方面并不一定提出疑问,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别是”并不和语气词“吧”连用。下面对这两种情况作具体分析。

  (一)“别是”句的语气 

  我们认为,言语中的句子总是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对客观信息的描述,即命题,其二是语气,即说话人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别是”常常与语气词“吧”连用,而其本身也表示揣测的语气。从收集的语料中,我们注意到,有大量的“别是”句并不是以问号结尾的,也就是说,虽然“别是”表示揣测,但“别是”句并不一定表示疑问。

  如果将“疑”和“问”分开来看的话,疑问句通常是有疑有问,陈述句是无疑无问,揣测句有二重性,有疑但不一定问,并且,这种二重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方面。表示揣测的“别是”句可以是疑问的语调,也可以是陈述的语调,前者是疑而且问,后者是疑而不问。

  1.疑而且问 

  所谓“疑而且问”,即表示有疑惑,并且向听话人发问,句子理所当然地为疑问语调,不论句末有无语气词“吧”,都读成升调,句末常常是问号。即“别是+疑问语调(+吧)”。

  如:

  (19)苏铃关心地问:“今晚你猜枚老是输,别是喝多了吧? ”(岑凯伦《还你前生缘然》) 

  显然,我们看到,“别是喝多了”是苏铃对说话对象的提问。

  然而,提问的对象不一定非要存在,提问可以指向说话人自身,即反问。如:

  (20)寄出之后才猛然想到:这卡别是台湾舶来的吧? (《人民日报·1993》)

  这句话,一方面是说话者对“这卡是否从台湾舶来的”的猜测,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提出疑问,自问而不答。

  2.疑而不问 

  在“疑而不问”句中,不论有无语气词“吧”,句末都读成降调,整个句子为陈述语气,是测度性的陈述,句末常常是句号。即“别是+陈述语调(+吧)”。如:

  (21)一之宫町的灯火渐渐远去,四周一片漆黑。同伴开玩笑说,这可别是个黑店。 车进了山坳,三转两折,停在了山林环抱的一所民居前。(张国成《作家文摘·1997B·夜宿阿苏山下》) 

  该句中,“这可别是个黑店”语气上表示疑问,但并不向听话人提问,是同伴之间打趣的话。

  同样,“疑而不问”不必非要出现听话人,可以指向自己。如:

  (22)我心想:“糟了,大伙别是冲着《萨珊银器》来的。 ”(《读书》)

  当然,在有的句子中,我们不一定能够知道说话人的话是对别人说的还是对自己说的,如:

  (23)有一个人说道:“别是头母羊。 ”那精瘦的男子一听,立刻让人将公羊翻过来,一把捏住它的阳具,瞪着眼睛说:“你小子看看,这是什么?这总不是奶子吧。”(余华《一个地主的死》) 

  “别是头母羊”可以是说话人对自己说的,只是不小心被“精瘦的男子”听到了,也可能正是说话人对那位“精瘦男子”说的。但不论何种情况,说话人只是表示揣测,而并不发问。

  3.感叹语气 

  不论是“别是+陈述语调(+吧)”还是“别是+疑问语调(+吧)”,都可以在句末加感叹号,表示感叹的语气。如:

  (24)“别是路上拐了弯,在哪个县打住了,让大家解散吧!”(刘震云《官场》) 

  (25)“你先停一下!”春儿小声说,“别是日本进了村吧!”(孙犁《风云初记》) 

  感叹语气的使用增加了“别是”句的揣测语气,而整个句子是“疑而不问”还是“疑而且问”则要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但在书面的文字中,这样的判断是困难的。正如上文所述,说话人不论是对别人说还是对自己说,都可以提出疑问或不提出疑问。而在实际的交流中,通过语调的判断则能清楚地知晓说话人是否提出疑问。比如句子(25),“日本”在这里是借代,指“日本人”,在实际的对话中,如果将“别是日本进了村吧”读成升调,此句才是提出疑问,否则是“疑而不问”,这样的语气在书面文字中是不易判断的。也就是说,语气的升降是判断感叹语气的“别是”句是否提出疑问的最重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别是”的揣测意,决定了“别是”句具有疑问的语气,但是否提出疑问,则取决于说话人和具体的语境。

  (二)“别是”句中“吧”的功能 

  我们先比较下面一组句子,(26)a.李大嘴:我估摸着,她别是看上秀才了吧?(《武林外传》) 

  b.李大嘴:我估摸着,她别是看上秀才了?

  句子(26b)在去掉“吧”后,仍然表示揣测的语气,句意不变。“别是”句中,含有句末语气词“吧”的句子,“吧”可以省略而不影响整个句子的表达,这是由于“别是”

  句中的揣测义主要是由“别是”和语气语调承担的,“吧”在句中体现了某种附加功能。

  其附加功能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强化揣测语气,这与“吧”本来就作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关。在同类的“疑而且问”或者同类的“疑而不问”句中,加上语气词“吧”,表示揣测的程度更深,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更强。如:

  (27)a.别是老掌柜给忘了!(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b.别是老掌柜给忘了吧!

  例句(27a)是感叹语气,但更侧重于肯定的意味,(27b)加上了语气词“吧”,虽然同为感叹句,但加强了揣测的色彩。

  二是缓和标记功能。在“别是”句中,有时含有对对方的批评、责备、不满、建议等意思,为了提高令人不愉快事情的可接受性,让听话人在面对批评时显得更加合作等目的,常常使用带有缓和性语气的“吧”。这正符合了语用策略中的礼貌原则。如:

  (28)别是这家伙丢三落四专拣好听的说吧?(冯苓植《雪驹》) 

  这句话带有明显的责备意味,加语气词“吧”缓和了语气,使句子在口气上不那么强硬、直接,增加了话说的接受性,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三)插入与修饰 

  1.“别是”中插入词语 

  “别是”中可以插入其它词,形成如“别全是”、“别都是”、“别总是”、“别又是”、“别就是”、“别正是”、“别也是”等词,凡是能插入“别是”中的词,往往可以和“是”组成词语,如“全是”、“都是”、“总是”等。新形成的这类词,和“全是”、“都是”、“总是”一样,表示某种程度上的调强,但并不都表示揣测意,如“别总是”,也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表示要求、请求。

  “别是”中还可以插入羡余成分“不”形成“别不是”。当说话者内心含有的情感倾向比较强烈时,常使用“别不是”来表达。“不”去掉与否并不影响句子的意思,但表现出更强烈的主观情感。如:

  (29)车停了一会儿,别不是前边出事儿了。(《曹禺选集》) 

  此例中,说话者预期前边没有出事的意愿是很强烈的,如果把“别不是”换成“别是”这种语气会相应减弱。

  “别是”的这一特性,或许也可以显示出它在形成早期是一个词组。

  2.“别是”前加修饰词 

  如前文提及,“别是”可以被副词“千万”、“可”、“也”等修饰,同样表达了更强烈的感情,但更偏向于与意愿相违背的色彩,而非偏重于揣测义。也就是说,此时的“别是”

  更多的是作为担心-认识情态标记而出现的。如:

  (30)当一团黑乎乎的,状似一堆木炭的东西呈现在她眼帘时,她的心怦怦地跳着,发慌地祷告着:这千万别是我的罗娜!而她紧张地蹲下身子细看时,那正是罗娜!(禹汉玲编译《作家文摘?1997?火凤凰》)

  (31)瞅着售货员翻来复去地相看那张钞票,老百姓的心里就开始打鼓,千万别是张伪钞。(《1994 年报刊精选》)

  这两个句子,都是表达了说话人强烈地主观愿望,即不希望揣测的内容发生。

  或许,当“别是”还是词组时,这些修饰词只是修饰具有劝阻、禁止义的“别”,加强了劝阻、禁止义,从而使现代汉语中的“千万别是”、“可别是”、“也别是”等更多地带上了违背说话人意愿的色彩。

  五、结语

  从收集的语料中我们看到,“别是”与“别”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句法上,我们猜测,“别是”一开始是作为词组而存在的,由表示劝阻禁止的“别”修饰判断词“是”。之后,“别是”通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发展为副词。从情态上,“别”的否定义使“别是”所揣测的命题具有与说话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感情色彩,“别是”具有担心-认识情态标记的功能,随着其进一步主观化,担心-认识情态发展而成认识情态。

  “别是”在句中常常可放在主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后,对整个句子的谓语部分具有统御的作用,并可单独成句。在此基础上,我们考查了“别是”的语义辖域和言者指向的性质。“别是”表示揣测意,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测度,这便决定了“别是”在语义上的言者指向功能,这决定了它的语义辖域为整个命题——即使“别是”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在语用方面,我们着重从“疑而且问”和“疑而不问”两个角度对“别是”的语气进行了考查。“别是”的揣测义,决定了它必定会有疑问的语气,但是,有疑问不一定会提问,即“疑而且问”和“疑而不问”的区别。说话人在提问时,不一定非要有听话人出现,提问可以针对自己。在感叹的语气中,是否提出疑问则往往是不好判断的。吕叔湘指出“别是”往往和“吧”连用,然而,我们从语料中发现,有大量的句子中并不出现语气词“吧”。本文论述了“吧”在“别是”句中的两个作用,即强化揣测语气和缓和标记的功能。另外,本文简单说明了“别是”中加入插入语和“别是”被另外的副词修饰都是为了加强某种意义上的强调。

  副词研究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内容,其来源演变错综复杂,句法、语义、语用更是深奥难懂,要想在其中任何一个层面有所成就,绝非几年之功所能达到。本文只是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入手做一些浅薄的分析,必然有所纰漏,有待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年。

  [2] 刘森林:《语用缓和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3]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年。

  [4]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6]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年。

  [7] 黄国营:《语气副词在“陈述-疑问”转换中的限制作用及其句法性质》,《语言研究》,1992 年第 1 期。

  [8] 高增霞:《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9] 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语言研究》,2005 年第 4 期。

  [10]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 年第 3期。

  [11] 周士宏、岑运强:《试论语气词“吧”的情态意义》,《北方文丛》,2008 年第 6期。

  [12]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年。

  [13] 王银:《助动词和语气副词“别”的功能、用法及其来源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14]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2012 年 4 月 21 日 13 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