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学界对“程度副词+是”的研究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6383字
  一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不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语料中,程度副词和“是”连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既有单音节程度副词后加“是”的现象,如“最是”“煞是”“甚是”“更是”“很是”等,也不乏双音节程度副词后出现“是”的情况,如“尤其是”“特别是”“越发是”等。但从两者使用频率来看,前者远远超过了后者。正是单音节程度副词和“是”的频繁共现,引起了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密切关注。
  
  除此之外,单音节程度副词和“是”的组合虽然在表层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其语音、意义、用法以及结构性质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看几个有关“很是”的例子:
  
  (1)张类村便向五位道:“今日之事,乃是朝廷鸿恩,老师钧命,目下便要办理,若待后日约会,恐怕在城在乡不齐,就请今日到舍下办理。”乔龄笑道:“说得很是。我除了年兄们领的胙肉,还着门斗送猪腿、羊脖去,张年兄你好待客。这可不算我偏么!”(李绿园《歧路灯》)(2)彼此答应下合作,心中都安静了一些,象吃下一丸定神的药似的,虽然灵不灵很是问题,但总得有点信心。(老舍《文博士》)(3)其实,道场的话使他颇觉宽慰,很是对他的意思,只是理智上觉得不应喜形于色就是了。(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4)于是,他花钱一下请了 5000 人以出去玩一圈的名义到深圳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这些人一排就是三天,领到的抽签表很是让德隆公司赚到了一笔钱。(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以上例句中“很是”的外在形式并无区别,但是仔细考察,其内部结构以及表意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就其内部结构来看,(1)中的“很是”是一个临时性搭配,(2)中的“很是”只是“很”和“是”的线性序列紧邻,而(3)(4)中的“很是”粘合度相对较高;就其所表达的意义来看,(1)、(2)和(3)(4)也有较大的不同。再如“更是”的例子:
  
  (5) 若平日所以讲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应事接物,有合讲者,或更切于治经,亦不为无益。此更是一个大病痛。(朱熹《朱子语类》)(6)在工联村,党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义务。(《人民日报》)(7)在政府不过每年多出一笔的开支,可怜这班办报的大人先生,得人钱财,不能不与人消灾,只得把监督政府的监督二字,变作服从了,这便是时下大报馆的普通性质。讲到目今的 an 一班小报馆,更是一文不值。(朱瘦菊《歇浦潮》)(8)只有被宫刑的人无从看出,想来一定是有的。帝尧不住的叹息。又走了一程,只见路旁奇异古怪的祠庙亦不少,其中往往有人在那里祷祀,或则有巫觋在那里见神说鬼,帝尧看了更是不乐。(钟毓龙《上古秘史》)例句(5)(6)中的“更是”应该属于程度副词“更”和判断动词“是”的组合,而(7)(8)两例中的“更是”用法却有别于以上两例,倒更像一个词义与“更”极其接近的程度副词。
  
  以上用例中“很是”和“更是”的表层形式均为“程度副词+是”,但意义、用法以及结构的性质却各不相同,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程度副词+是”这一形式的思考。除了“很是”和“更是”外,像“甚是”“还是”“煞是”“最是”等是否也存在内部结构性质、意义以及用法方面的区别呢?如果存在,那么这些同形异构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它们的演化是否与“是”的虚化进程有密切关系,它们的演变历程是否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如果有,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发生以上一系列的变化;演变之后的“程度副词+是”这一形式在语用层面是否会产生某些新功能。这些疑问激发了我们对“程度副词+是”的研究兴趣,从而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目前《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以及各类虚词词典(如朱景松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岑玉珍主编的《汉语副词词典》)对“程度副词+是”的收录情况各不相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收词的标准不一;词典的编纂年代不一;语料的来源不一等等。基于以上现状,我们选取四个较为典型的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他们分别为“最是”“甚是”“更是”“很是”.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研究所得规律的普遍性,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界对这一小类形式的密切关注。
  
  本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四个典型的“程度副词+是”个案的语法化、词汇化的研究,梳理其历时演化进程并总结其演化规律;对四个典型“程度副词+是”个案的语法化、词汇化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并归纳引发其演变的共同性因素;对四个典型的“程度副词+是”的语用效果进行探究并预测这一结构可能具有的语用功能。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学术界对“副词+是”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副词小类“程度副词+是”的研究虽已涉及个案考察,却至今未有较为系统性的论述。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站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不同虚化阶段“是”的性质从整体上对四个典型“程度副词+是”个案的语法化、词汇化,引发语法化、词汇化的动因、机制以及语用新功能三方面分别进行探究,以期归纳总结“程度副词+是”总体的演变进程及其所包含的语法化、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并预测其所具有的语用功能。这不仅可以推动“副词+是”虚化脉络的研究进程,而且可以使人们对引发这一形式演变的动因机制及语用效果方面的分析更进一步,同时能够丰富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成果。此外,这一研究课题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可以推进字典辞书的修订编纂工作,将符合收词标准的“程度副词+是”收录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们对“程度副词+是”的认识,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四)相关的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是”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言形式。近年来这一形式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探讨:有的专门对“副词+是”个案的演变历程及其用法进行讨论,有的针对“副词+是”的某一小类进行研究,还有的则从副词连用的角度进行阐释。综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副词和“是”各自的研究成果颇丰,且对“单音节副词/连词+是”“双音节副词/连词+是”这样的组合研究也并不少见,但是涉及“程度副词+是”的研究却屈指可数。“程度副词+是”是“单/双音节副词/连词+是”的一个小类,因此,“单/双音节副词/连词+是”的研究成果对这一形式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文献综述将涵盖“单/双音节副词/连词+是”的相关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由于“程度副词+是”和“是”的演变历程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是”的部分研究现状也纳入文献综述。
  
  (1)有关“是”演变历程的研究
  
  王力(1980)指出“‘是’字用为系词以后,又产生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实,有时候是追究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是”多功能用法的源头,为进一步探究“是”的演变历程提供了线索。
  
  石毓智(2005)在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详细描写了“是”的判断、焦点、强调和对比四种语法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使用条件,并基于对世界语言的广泛调查归纳出了“是”的虚化链条:指示代词→判断词→焦点标记→强调标记→对比标记,这一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是”虚化历程的研究。
  
  席嘉(2013)认为“是”表判断和强调的用法是同时产生的,并且都源于表复指的指示代词“是”.“是”不同用法的产生受到其所在句法环境的影响,他们分别为“是+NP”、“是+VP”、“是+小句”.“是”在这几种句式中同时发生演化:
  
  “在‘是+NP’句中,NP 的内容相对简单,且与‘是’复指的内容大多存在同一或类属关系,‘是’演化为典型的判断词;而在‘是+VP/小句’中,由于 VP 或小句的述义往往比较复杂,与前面的内容就有可能不具有同一或类属关系,这类句子中的‘是’就会演化为一个表示强调的成分。”这样就清楚地为我们解释了“是”表强调的来源及其演化过程。
  
  以上研究成果大多表明“是”的焦点标记功能、强调功能都源于复指代词“是”演化来的表判断的“是”,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是”的语法化奠定了基础。
  
  (2)“副词+是”的相关性探究“副词+是”的研究既涉及对“副词+是”中“是”的性质的探讨,也包括对“副词+是”的语法化、词汇化历程的讨论,对“副词+是”演变动因机制的研究,同时也包含对其语用效果的分析。
  
  ①“副词+是”中“是”的性质的探讨
  
  太田辰夫(1958)认为副词的后缀很多是继承文言系统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后缀是在中古和近古产生的,例如副词“还是”“总是”“或是”等的后缀“是”.张伟(1982)认为“更是、煞是、甚是、最是、很是”等这些“副词+是”中的“是”应该看作词缀,并对词缀“是”的由来做出这样的假设:单音节副词、连词后的“是”是为了满足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双音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之所以能成为后缀,与其自身虚化的特殊性质以及在句子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关。
  
  志村良治(1984)认为“必是、定是、岂是、任是”等副词、连词后的“是”是词尾。他还指出虽然与“~是”有关的词尾化过程还未明确掌握,但是到中古初期“~是”这一格式数量激增,到晚唐五代时,“~是”词尾化倾向愈发明显。
  
  范晓(1996)根据性质和功能将“是”分为了判断动词、助动词、形容词、叹词、指示代词和区别词等六类,但认为“于是”“但是”“就是”“是否”等词中的“是”不是词而是词的构成成分。作者指出“~是”是合成词,“是”既不能独立作句法成分,也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一个合成词的组成成分。
  
  董秀芳(2004)对现代汉语中加在副词和连词后的“是”给出了明确的性质定位,认为“~是”中的“是”字在一些情况下已从独立的虚词变为了词内成分,这是“是”进一步语法化的表现,并指出其源头是作为判断词或者焦点标记的“是”.
  
  张和友(2007)认为“X 是”是一种构式,并将某些副词、连词后加“是”构成的“X 是”结构称为“断定悬空”型构式。这种“X 是”构式中的“是”具有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的情态功能。
  
  ②“副词+是”语法化、词汇化历程的探讨
  
  张谊生(2003)指出,单词“F 是”的形成大致有两条途径:其一是有些“F”和焦点标记“是”由于经常共现,逐渐趋向凝固,随着内部分界的消失,词义也渐趋融合,终于成了一个复合式副词,如“实是、只是”;“F 是”词化的另一条途径则是有些“F”在修饰系动词“是”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固定搭配,此后又与焦点标记“是”进一步结合,从而走上了凝固、融合之路,如“直是、正是”.
  
  李艳军在硕士论文《现代汉语“X+是”组合研究》中对现代汉语中不同类“X+是”组合及同类不同形的“X+是”组合进行了共时角度的功能考察,并运用语法化、认知等理论对同类“X+是”组合进行了历时考察。其中涉及“副词+是”的个案有“但是、可是、只是”,并将其词汇化过程分为组合阶段、过渡阶段以及成词阶段,但文章并未对词汇化的动因做出较为详实的解释。
  
  李晶晶在硕士论文《现代汉语“双音节副词+是”结构研究》中对“XX 是”低等词汇化级别再到高等词汇化级别的发展过程。这对我们将要进行的“程度副词+是”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③“副词+是”演变动因机制的探究
  
  张谊生(2003)对单词“F 是”形成过程中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归纳,认为“F是”主要是在推理、语境吸收以及重新分析等的作用下成词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文章并未对每一条虚化机制做出详细的阐释。
  
  苏晓方在硕士论文《现代汉语副连兼类词“X 是”研究》中本着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汉语中的副连兼类现象。作者认为语言的发展既是一个语言过程,也是一个认知过程。文章将诱导四个“X 是”(只是、可是、还是、就是)成词、演化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机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句法位置、重新分析和推理、语义泛化、韵律制约以及分界改变,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④“副词+是”语用效果的分析
  
  张谊生(2003)对“F 是”的表达功用进行了分类,主要有判断性的、强调性的、限制性的和关联性的四大类。这些表达功用都是以“是”为基础做出的分类,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以“F 是”整体为考察基点作出进一步分析。
  
  陈丽丽、支庆玲(2011)指出“很是”修饰名词时,主要作用是连接主语和宾语,表判断。当其后接形容词或动词性成分时,就表示强烈的主观倾向,但文章并未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柳士林在硕士论文《“很有/是/象+X”结构对比研究》中对“很有/是/象+X”的现象进行了语义、语法、语用层面的研究,并将人们在写作或叙述的时候使用“很有/是/象+X”而没有直接使用形容词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客观的需要,二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文中所举实例如“这件事之后,对如何继续使用保克尔,斯大林很是忧愁”,其中的“很是忧愁”就是为了表达“因遭遇困难或者不如意的事而苦闷”的客观需要,对此我们还需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李晶晶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副词+是”结构研究》中不仅对“双音节副词+是”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还将“XX 是”的语力标识功能分为阐述类、表态类和指令类等三大类并对此进行了解释。除此之外,还从施事(行为)意图及其力度强弱、现实施事意图的方式、真诚条件及其真诚力度条件等语力表达的构成要素上,对表态类言语行为中表强调语力的“特别是”和“尤其是”的异同之处进行了具体分析。
  
  ⑤“副词+是”的个案研究有些学者还对“副词+是”的小类“程度副词+是”的个案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曾芳、宋艳旭(2006)基于郭锐语料库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材料,对“很+是”修饰名词和谓词性结构的情况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句子对“很”和“是”的词性进行重新分析。
  
  向德珍、牛顺心(2006)认为“最是”的出现时间以及成熟时期均晚于“最为”,这与系词“为”和“是”各自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有密切关系。该文指出“最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直到近代随着其使用普遍化,功能的不断增强,最终取代了“最为”的优势地位。而发展到现代,“最是”作为副词的用法早已消失,这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语用功能有关。
  
  董祥冬(2008)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真是”是个同形异构的字块,并将其界定为性质各异的判断词组“真是1”、程度副词“真是2”以及动词“真是3”.文中指出判断词组“真是1”主要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做出肯定性的判断;程度副词“真是2”表示较高的程度量,通常作状语;动词“真是3”则主要用来表不满情绪,意思是“实在是……”.
  
  申延龙(2013)对副词“真是”进行了语法分析,认为评注性副词“真是”主要用来充当高层谓语,并以直接充当合成谓语的方式表示主观性评注。该文还指出“真是”的主要功能是对相关的命题或者述题进行主观性评注。
  
  2.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发现目前语法学界关于“(程度)副词+是”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性的论述和描写,而分析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1)前人的研究未能很好地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而且有关“程度副词+是”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词上,如对“很是”、“真是”的探讨,而其他“程度副词+是”并未涉及。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较多地关注“程度副词+是”的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性的共性研究;(2)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对“程度副词+是”的共时层面的描写,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个案研究大多是对其所能修饰的句法成分的阐释。我们应该在先贤的研究基础上将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探究这类结构的演变历程和虚化机制,以期给出更加合理充分的解释。(3)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在静态层面展开的,主要是对“程度副词+是”用法的简单罗列,且比较分散。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程度副词+是”的动态变化,既包括对其新用法新功能的发现,也包含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将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推进“程度副词+是”的研究进程。
  
  总之,对于“程度副词+是”的研究还较少,而且也不够深入。虽也涉及个案研究,但是并未建立起研究对象之间的整体性联系,迄今还没有人对“程度副词+是”小类做过专门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程度副词+是”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使之更为科学、全面。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借助语料库、网络资源以及其他文献尽可能地搜集较为全面的、有代表性的“程度副词+是”在不同语法化、词汇化阶段的相关用例,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韵律句法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四个典型的“程度副词+是”个案进行全面的考察,以期总结出“程度副词+是”的虚化路径、推动其语法化词汇化进程的演变动因和机制以及语用层面的新功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用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描写与分析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六) 语料来源说明
  
  由于本文的研究涉及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因此语料的搜集范围相对来说较大,来源较广。文中所用到的语料大部分来自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即 CCL 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即 BCC 语料库)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动态流通语料库(即 DCC 语料库),部分来自于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系统、相关的字典、词典以及其他网络用例,还有少部分转引自参考文献中的相关用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